早讀書必早得益

早讀書必早得益

我常對人說,遲讀書比不讀書好,早讀書比遲讀書好。為何?早讀書,早得益。最近,著名作家王蒙就提出“讀書要趁早”。

記得孩提時,那記性真是好。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等文章,差不多各花一個晚上就能背個一字不漏。雖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個精神的飢餓感使清瘦的靈魂變得貪婪而急切的年代,但由於外祖父和父母都是教師,家裡多少有些藏書,故在無法挑剔的條件下趁著年輕好記性,我硬是讀了一些書,其中不少還是中外文學名著。早年的讀書,不僅培養了我愛讀書的興趣,而且也令我早早地愛上了文學創作。現在想來,自己能夠成為一個作家,跟從小愛讀書是分不開的。

無可否認,讀書少有即讀即用的時候。也就是說,今天讀的書,不一定今天或明天馬上就能派上用場,但我篤信,讀書一定有用,甚至會幫助你創造意想不到的奇蹟,以至而讓你覺得要趕緊讀書。讀報看到一個故事:作家葉永烈的兒子在美國畢業後找工作而不得,不久,卻有了一次美國通用公司的面試機會。誰也不會想到,考官問了一個與公司業務並無關聯的問題:“你知道巴頓嗎?”恰好,這問題正中葉公子下懷。從巴頓的出生到巴頓的愛好,從巴頓在歐洲戰場的戰績到他最後死於車禍,他自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原來,他從小就“泡”在父親書房裡讀書,且“越界”而讀,知識涉及面廣,沒想到,今天有用了。早讀書、多讀書,自助他敲開了美國通用公司的大門。

自需說明的是,讀書的效用,若被即時即用,定屬偶然,肯定不是常態。更多時候,它體現在一個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思維習慣中,以至揮灑在其的精神氣質上。這樣的讀書,自更具活力、更添魅力。

早讀書,尤其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增大,人便逐漸由遮蔽而走向澄明。從這個意義上說,早讀書,也合乎讀書的規律。比如閱讀歷史,起初,我們的思想認識往往侷限於既有的理解和結論,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生活的改變,我們會重新關心和思考早年獲得的歷史感受,希望歷史的密碼,能啟發當下的思考,提供理解自己、理解時代的參照座標。而當一些歷史,哪怕是歷史中的細節被激活,從而予以重新甄別、理解、定義時,我們便充分理解了意大利學術大師克羅齊命題的真諦:“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般讀書,不僅讓讀書人獲取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歷史學看問題的方法,從而使更多的讀書人瞭解它、接受它,把它轉變成改造世界的現實力量。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早閱讀的基礎讓人早發現早創新,早閱讀的條件使人早見識早得益。

讀書的規律也同時告訴我們,要不想被時代拋棄,就得不斷積累知識並不斷更新知識。據媒體報道:人類知識的總量每隔7至10年就要翻一番,一個人工程技術大學畢業後6至10年,在學校的知識有一半會失效。英國科學家詹姆斯·馬丁也曾推測,人類科學知識在19世紀每50年增長一倍,20世紀中葉每10年增長一倍,目前已發展到了每3年便翻一番。如果我們不重視知識的積累和更新,那麼,到頭來便會成為“文盲”,這絕非危言聳聽!重視知識的積累和更新,要求我們必須及早讀書,讀得越早,積累越多、更新越快,自然,受益也愈早。

早讀書必早得益

早讀書,必學會碰逢這樣一個難題:有人總以為沒有時間讀書。其實,這只是不想讀書的一個藉口而已。魯迅先生說過:“我哪裡有時間,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上了。”只要真心想讀書,時間是一定能夠被擠出來的,尤其是在科技發展的今天,讀書時空得到極大拓展,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能夠立馬進行讀書。接受這份現代人才有的福祉,回報它,我們只需記住:早讀書,趕緊行動!

中國社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說過:“我覺得,少年要多讀名篇,青年應讀大書經典,中年需多讀專業書,晚年可讀點雜書。少年記憶力好,對歷代名篇多加記誦,可以終身受益……年輕時讀一點大書,大書有大書的氣象效力。”如果說,從少年到青年、中年以至晚年,讀書是一個完整的鏈的話,那麼,只有完整的讀書,一段不落的讀書,我們的讀書才是有效的。人生有限,早讀書,我們的人生也定然是精彩的!

有位電影人說過這樣的話:“每一個人,一生都會進入困局,進入搏命,進入無限奔忙,但最終,都會進入另一個世界。那時候,我們的靈魂升空之後,或悵然或憤懣或平和,都在於我們身在這個世界時的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這個態度,包括我們要從零開始成長的電影。”如果說,電影是一種祝願、一種願景,甚至像遙遠的地平線一樣,電影人不應該消減仰望的話,那麼,讀書人對於書籍,也應該如此,並及早進入讀書人的角色。早讀書的人,能否也成為電影中的“歌者,行者,御風而行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