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只能把痛苦藏起來?

為什麼我只能把痛苦藏起來?

  提到抑鬱症”這個詞,人們腦海中都會出現情緒低落、愁容滿面、焦慮難耐的表情。的確,抑鬱症的主要特徵就是情緒持續低落,嚴重時還會出現思維和行為方式的變化,比如失眠、口乾、便秘、食慾減退、性慾減退等。從悶悶不樂到悲慟欲絕,患者的情況會日益嚴重,直到患者不能自控,將尋死看作解脫的唯一出口。典型的抑鬱症特徵很明顯,醫生非常容易判斷,不過,抑鬱症中還有許多隱秘的類型,比如嗜睡型抑鬱、激越型抑鬱、疑病型抑鬱。

  嗜睡型抑鬱表現就是貪睡,開始時,睡個兩三天,抑鬱症狀就消失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越來越明顯,睡眠時間也越來越長。實際上,嗜睡是一種社會逃避行為,是以退縮方式面對心理危機的消極方法。

  激越型抑鬱的一大特點就是易怒,芝麻小事就大發雷霆,覺得眼前的一切都不順眼。激怒是痛苦和壓抑的釋放,也是尋求幫助的訊號。本質上, 激越型抑鬱仍然表現為情緒低落。

  疑病型抑鬱患者則出現肌肉痛、頭痛、背痛、胃痛、心慌、神經衰弱等症狀。經過檢查,患者身體上並不會出現嚴重的器質性病變。身體上的疼痛也是釋放的方式,患者試圖用肉身的痛苦來代替精神痛苦,此外,身體病痛也是博取同情和關注的方式。

  微笑型抑鬱症也是隱秘的抑鬱類型之一。微笑型抑鬱症患者的共同點是將抑鬱的情緒掩蓋在微笑的面紗之下。當患者無法應對外界的壓力時,他們既不選擇傾訴,也不願意放下尊嚴向他人求助,於是,將自己變成了“人前狂妄,人後哭泣”的雙面人,獨自吞下所有的苦水。微笑型抑鬱症多發生在社會地位高、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和最有抱負、最有創意、工作最認真的人身上,而且男性多於女性。他們將鬱悶、哀愁、內心痛苦壓抑到最深處,表面上和顏悅色,“醉笑陪君三千場,不訴離傷”。如此一來,長久的壓力無處發洩,精神開始扭曲,一旦到了無法承受之時,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情緒急轉直下,從一個自信滿滿的人,變成了一個極度自卑的人,甚至自暴自棄,情緒跌入低谷深淵。

  在機關工作的人、在企業管理層任職的人和白領階層會錯誤地認為,患上抑鬱症會很沒面子,在同事、上司面前表現出情緒低落是一件很失禮的事。因此,許多人非常牴觸抑鬱的早期症狀,比如疼痛、頭暈、頸肩痛、失眠、乏力等。他們不認為這是心理問題,而是因為飲食不規律、工作過度勞累導致的暫時的身體狀況而已。況且,幾乎所有的白領都有失眠的毛病,他們更傾向於將其看做是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或是植物神經紊亂,而不願意和抑鬱症扯上關係。

  鄭凱在畢業前跳樓自殺的消息震驚了所有人,老師、同學和他的父母都不曾想過,一個成績優異、性格開朗,臉上經常掛著燦爛笑容的小夥子,竟然會選擇這樣一條不歸路。

  平時,鄭凱是同學們的開心果,聚會或者集體活動,他都是最積極、最踴躍的一個。在剛剛完成的畢業答辯中,他的碩士論文因為觀點獨到、資料翔實受到了多位教授的表揚,下半年,他就可以順利進入研究所工作了。面對著大好青春和前程,沒有人想得通,鄭凱為什麼會自殺。

  父母整理他的遺物時,找到了他一個月前照的畢業照。照片上,他的笑容燦爛,和同學們一起擺出各種古怪、搞笑、滑稽的造型,絲毫看不出他有什麼不愉快。他的日記本、手機短信都沒有透露任何情緒上的問題, 以至於他父母根本不相信兒子會突然自殺。直到兩位老人打開了他的博客, 才發現鄭凱隱藏的內心世界。

  在最後幾篇文章中,“鬱悶”“開心不起來”“虛偽”等詞彙頻繁出現, 在自殺前一天的博客上,鄭凱寫道:“獨自一個人時,我終於不用再僵硬地笑,終於可以不用再那麼虛偽了。我要走了,活著真沒意思。”

  心理專家分析,鄭凱表面上沒有表現出情感低落、思維遲緩、言語動作減少的症狀——這是抑鬱症患者的“三低”表現——但他屬於微笑型抑鬱症患者。在燦爛的笑容、敏捷的反應和堅定的意志之下,隱藏的是一顆脆弱的、沮喪的、悲觀厭世的心。

  其實,輕生的鄭凱和人前人後做雙面人的白領一樣,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他們微笑,也是為了面子而微笑,不希望因為一丁點的情緒問題影響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他們會這樣安慰自己:我胸有大志,我出類拔萃, 我事業成功,這樣的我,怎麼可能患抑鬱症呢?他們的錯誤在於,將優秀、成功和情緒看做是因果關係:我優秀,我成功,所以我沒有情緒問題。

  人生在世,怎麼可能有人沒有煩惱,不曾出現過情緒問題呢?成功的企業家也會遇到事業發展不順的時候;高級幹部也會生氣、發怒、被人冤枉;演藝明星時不時地就會緋聞纏身,形象受損。喜怒哀懼本是人之常情, 只流露喜悅,不流露悲傷、憤怒、恐懼的人,微笑一定不是發自真心的。心中的抑鬱也不會因為表面的微笑而遠走,相反的,它們會沉積起來,在心理防線脆弱的時候,突然崩潰。

  四川小夥子周進進入國企工作後,一直順風順水,他踏實肯幹,態度謙遜有禮,兩年間,他就被提拔為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周進想,既然工作上了一個臺階,就應該好好表現,不要辜負領導對自己的賞識。在公司,他每天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對下屬體貼入微,對客戶照顧周到,只要人在公司,他一定是臉上掛著和氣、謙虛的笑容,和每個人禮貌地打招呼,耐心傾聽每個人的要求。

  回到家後,他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話不想說,飯不想吃,動不動就和老婆吵架。後來,他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窗簾拉下,躲在房間裡痛哭一場。只有這樣,他才覺得舒服。沒事的時候,他寧願一直躺在床上,不運動,也不出門。周進說:“哪怕心情再鬱悶,工作中也要保持精神飽滿,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這樣的要求,讓他患上了微笑型抑鬱症。

  社會分工讓人的情緒不僅僅代表人內在的真實感受,還變成了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禮節的需要。為了應付這些需要,不高興的人也要做出標準的微笑,強作歡顏。這種行為具有表演的性質,就像是戴上了一副快樂的面具,而真實的自我則在面具下備受煎熬。

  通常來說,個體的心理防禦機制越強,認知水平越高,就越容易患上微笑型抑鬱症。如果不從根本上調整自己的心態,微笑永遠都是假面,內心永遠無法變得陽光起來。以下是幾個自我調節的方法,喜歡戴著面具的“雙面人”不妨試一試。

  1.重新審視自我。正視自己,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自我評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2.提升適應能力。與周圍環境和睦相處,對周圍的人、事不要過分敏感、偏激,甚至憤世嫉俗。當然,也不必為了討好別人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建立一個讓自己覺得舒服的人際環境,才能減少面對糟糕心境的概率。

  3.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人生總有順境、逆境、得意、失意,當生活發生變故時,淡定從容是最佳表現。遇到類似問題時,可以求助於心理書籍, 進行一番自我疏導。

  4. 向朋友傾訴。傾訴是一個永恆的好辦法,心理壓力過大時,不妨和親人、朋友聊聊天,互相交換觀點,傾訴的過程就是發洩的過程。

  5. 快樂運動。運動時,人體會釋放出一種叫內啡肽的“快樂因子”, 這是一種天然的抗抑鬱成分。內啡肽在體內保存兩三天,也會讓情緒保持愉悅兩三天。堅持長期運動,相當於源源不斷地生產抗抑鬱成分,自然不必擔心被抑鬱所困了。

  如果以上方法無效,請及時向專業人士求助。(文|盛唐:《變態心理學》)


同步閱讀: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只能把痛苦藏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