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罗斯福新政时宁愿把过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费分发给穷人?


屠龙有术

事实上把过剩的牛奶、棉花扔掉的现象最早发生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的大萧条时代,这么做的目的是解决物资过剩问题——当市场上的物资供应供过于求时就意味着物资价格的下降,这时销毁部分过剩物资而使价格回升。如果把产品免费分发给穷人,吃饱后的穷人还需要企业的产品物资吗?那么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呢?美国是一个奉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这意味着即使是美国总统也无权干涉企业的日常经营,对企业主而言最优先考虑的必然是自己的利润,所以他们宁愿把过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费分发给穷人。

然而恰恰也正是罗斯福新政标志着美国由自由放任的经济体系向国家干涉的国家资本主义体系过渡——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的美国和欧洲所有政府都只扮演着市场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国家只保证市场的自由竞争,至于每个人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不会管的。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政府明确了一个基本理念:人民享有免于贫困匮乏的自由,也就是说保证不饿死人成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具体的解决之道是:以工代赈——让百姓有工作,有收入,增强购买能力,刺激经济复苏。同时一些公共项目也得到了发展。这要比单纯把牛奶、粮食、棉花免费送给人民好的多。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认为:政府的职能是保证国家不受外来侵略和恐怖活动的袭击,为人民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保证人们至少满足最低生活水平,至于人们所希望获得的幸福生活则必须依靠自己的奋斗努力,如果由政府来包办一切无异于用社会公共资源养活一群闲人懒人。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哈哈哈,这个问题问的有问题啊!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资本家宁愿把棉花扔掉也不免费发给穷人?

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呢!

资本家把棉花扔哪里呢?扔路边?扔了之后我们穷人不是照样可以去捡回来吗?这不是相当于免费发给我们了吗?

资本家为什么要往外扔棉花呢?棉花不好储存吗?棉花容易变质吗?

没有啊,我们小时候的棉被可以盖好几年呢。

既然卖不掉可以放在仓库里,为什么要扔掉呢?

显然这个问题不符合事实。

再来说说为什么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免费发给穷人。

假设一个资本家每天生产2吨牛奶,但是经济萧条,每天的市场需求只有1吨,如果他免费发放的话,他每天都要亏2吨牛奶以及人工费、草料费、牛的折旧费,这样的大善人一周之后就把奶牛都杀了,把农场关闭了,毕竟做善事也要能保证行善之人可以生存不是?倒闭的后果就是每天大家也买不到牛奶了。

如果他倒一吨,卖一吨的话,他还能挣1吨的钱,也许这一吨的钱就能维持他的生产经营,还能满足市场每天1吨的需求。这样的经济生态才是可持续的,才是和谐的。

有人说,为什么不能每天只生产一吨呢?

每天产多少奶,牛也控制不住它技几啊~

短期来说,产能是固定的,长期来说,可以根据市场的情况来调整奶牛的数量。

所以这种倒牛奶的现象一定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存在的。

另外,为什么非要倒掉呢?

因为那时候牛奶长期存储技术不成熟吧。

为什么楼主会提出这个问题呢?

因为我们考虑问题往往都是片面狭隘的,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要求别人,但很少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站在企业家的角度,就能理解他的难处,理解他的诸般不易,从而也不会苛责与他了。

当你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越能理解他人的不易。

所以我们会看到年轻气盛的愤青,也会看到睿智宽容的老者。


求释财经

经济学上有一个故事:英国的冬天,一位小孩问妈妈:我们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说:因为我们买不起煤。小孩:为什么我们买不起煤。妈妈:因为爸爸失业了。孩子:为什么爸爸失业了?妈妈:因为煤挖的太多了。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问题。

经济学解决不了贫困问题,经济学解决不了贫富差距问题。经济学不是万能的。不要相信学院派的经济学家们的扯淡,这些人基本上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出发。

社会对商品的需求量基本上是恒定的,罗斯福新政的时候,美国最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以及贫富差距加大。比如,造房子的人买不起房子,

造汽车的人买不起汽车,蛋糕店的员工买不起蛋糕等等……在市场不饱和的开始时候,生产的数量越多,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利润的分配。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这堪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资本家雇佣了100个员工,员工每做一件商品定价100美元,有10美元的利润。按计件算,资本家拿走了9美元,付给员工1美元工资。况且,当时大多数工人的工资是按天算的,一天不到1美元。也就是说一个工人要干100天的工资才能够买到自己生产的商品。因此也就出现了上面文中所说的,煤挖太多了,却买不起煤了。

2000多年前中国的管仲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在经济危机时期,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喊出了一句口号——让造车的人都买得起车。老福特把工人得日薪提升到了5美元,是当时市场工人最高工资的几乎3倍

当福特汽车计划招聘1000名工人的时候,有10万人前往,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商业是一个好东西,不要指望商人多关心民生,商人关心的是利益。如果能换取利益,商人什么都敢卖。所以历代开创了牛逼时代的人,都是用商但是不会纵商,例如管仲、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李世民等;国外的罗斯福、斯大林等等,你额可以说他们是暴君,但是他们开创的时代比任何时期都牛逼。

一个社会,如果财富过于集中,社会的流动性就会变差。那么消费者无法购买商品,老百姓无力购买自己的商品

此时,怎么办?2000年前管仲就给出了答案——政府介入。管仲做了一个事情:当国家发生灾害的时候,君主要做的除了赈灾外,还要造宫殿。听上去是不是很荒谬?但是,却取到了好的效果,造宫殿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君王从富人哪里征集来钱,创造了就业,老百姓干活拿到了工钱,就有购买力了。所以,管仲说,我哪怕吃一颗鸡蛋也要在鸡蛋上刻花。罗斯福新政也是如此,大规模的搞基建——修公路、大坝等,迅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资本投入到了基建后,通过长期获得回报。

倒牛奶、烧毁棉花,商人考虑的只是一个成本问题,市场上商品过剩,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等,可能比毁掉更高。例如,一瓶水价格一块钱,但是运输成本两块钱,商人肯定不会把这瓶水卖到1块钱,如果只能是1块钱的价格。那么商人就会直接把商品毁掉,现代网上流传菜农们把菜直接扔掉,也是这个原因。

对于资本,不会考虑社会整体的流动性,更不会考虑民生。因为资本和商人总是从利益处出发的。就好比某位豪言一个小目标的前首富,其动用的钱却是从银行贷出来的——老百姓的存款。却大言不惭的说是自己劳动所得。

自由市场里面并不自由,自由市场是大资本家发明的。他们用自由市场的规则“合法”的收割了老百姓的财富,而且把自己标榜成道德的楷模。标榜自由市场的地方,最终都不自由了,日本的经济泡沫,亚洲四小龙被收割,自由市场是大资本家的狩猎场,里面的散户是一个个猎物。

所以,自由市场也必须要受国家意志约束,否则,将会重演倒牛奶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