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札記561 董仲舒對策論2人與道的關係是什麼?

讀資治通鑑札記561 董仲舒對策論2人與道的關係是什麼?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師古曰:論語載孔子之言也。言明智之人則能行道;內無其質,非道所化。〕按:孔子的話就是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在邏輯上是與前面的相聯繫的。因為前面說走禮樂教化之道就長治久安,否則就大亂,那麼走什麼道路自然就看你主管選擇了。所以再則裡提出了人的問題。將人看作核心環節了。故治亂廢興在於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按:這是句有矛盾的話。前面半句是將治亂興廢的主要責任推到了人的身上。但是後半句又來了個“非天降命”。也就是說如果天命有所改,那麼其他的就一切都得推翻了。什麼禮樂教化之道的話也不作數了。天命在這裡又成了最高的了。】;其所操持誖謬,失其統也。〔操,千高翻;下同。〕【按:到此,算是本小節的一層,也就是人是治亂興衰,是否走仁義禮樂之道的關鍵。不過,加了個前提,就是天命未改。

讀資治通鑑札記561 董仲舒對策論2人與道的關係是什麼?

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按:這是對人君的要求。這是第二層。要求君主要“正”】。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奸,音幹,犯也。〕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按:四方正,反正就一切都好了。這是四方正的效果。其實就是簡單的唯心史觀,君主想好就能好,只看君主的個人意願了。至於其他的基本可以忽略。除天命外。在這裡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司馬光在這裡突出心的作用,突出主觀的作用。由於這是篇被改動過的董仲舒的論文,更加代表了宋代的思想。近思錄中說:“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觀其所見何如耳。”——《二程文集》卷九《與呂大臨論中書》大意是:心的本義只有一個,有時指它的本體而言,有時指它的功用而言,只看你見的是心之體還是心之用了。而司馬光在這裡說的是心的功用,也就是功能。

讀資治通鑑札記561 董仲舒對策論2人與道的關係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