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札记561 董仲舒对策论2人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读资治通鉴札记561 董仲舒对策论2人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师古曰:论语载孔子之言也。言明智之人则能行道;内无其质,非道所化。〕按:孔子的话就是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在逻辑上是与前面的相联系的。因为前面说走礼乐教化之道就长治久安,否则就大乱,那么走什么道路自然就看你主管选择了。所以再则里提出了人的问题。将人看作核心环节了。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按:这是句有矛盾的话。前面半句是将治乱兴废的主要责任推到了人的身上。但是后半句又来了个“非天降命”。也就是说如果天命有所改,那么其他的就一切都得推翻了。什么礼乐教化之道的话也不作数了。天命在这里又成了最高的了。】;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操,千高翻;下同。〕【按:到此,算是本小节的一层,也就是人是治乱兴衰,是否走仁义礼乐之道的关键。不过,加了个前提,就是天命未改。

读资治通鉴札记561 董仲舒对策论2人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按:这是对人君的要求。这是第二层。要求君主要“正”】。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奸,音干,犯也。〕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按:四方正,反正就一切都好了。这是四方正的效果。其实就是简单的唯心史观,君主想好就能好,只看君主的个人意愿了。至于其他的基本可以忽略。除天命外。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司马光在这里突出心的作用,突出主观的作用。由于这是篇被改动过的董仲舒的论文,更加代表了宋代的思想。近思录中说:“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何如耳。”——《二程文集》卷九《与吕大临论中书》大意是:心的本义只有一个,有时指它的本体而言,有时指它的功用而言,只看你见的是心之体还是心之用了。而司马光在这里说的是心的功用,也就是功能。

读资治通鉴札记561 董仲舒对策论2人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