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市值蒸发千亿,投资者们为何持续做空京东?

想碗bCqp4647

中国互联网江湖,京东是除BAT之外最受追捧的明星,号称BATJ。现在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只能说明京东的日子不好过。

往上看,与阿里的差距没有缩小

电商竞争惨烈,京东被视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挑战者,但京东在对抗中日渐处于下风。2017年,阿里巴巴全年GMV达到3.77万亿人民币,京东全年GMV接近1.3万亿元人民币。阿里巴巴净利润是京东的17倍。

京东与阿里巴巴之间的市值差距不断拉大,已经超过4400亿美元。



往下看,拼多多步步紧逼

2017年以来,拼多多崛起,搅动了电商已有的利益格局。拼多多,2017年底,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全年GMV约1200亿元,而年GMV千亿的目标,京东用了10年(2013年)、唯品会用了8年(2017年)、淘宝用了5年(2008年)。2018年2月,拼多多移动APP月活跃用户数已达9311.93万人,仅次于淘宝和京东,同比增长率高达648.34%。

特别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农村地区以及大量原来不网购的老年人等这些被主流电商平台边缘化的消费群体,成为拼多多的主要客户。 这基本上断了京东后路。而拼多多完成原始积累后,客户群必然还要向上拓展,必然与京东正面交锋。拼多多APP各项指标已经超过京东。



这些年,自从京东牵手腾讯之后,京东发展迅速,拼多多杀出后,京东和腾讯的关系也会更加微妙。

京东等于成了夹心层。你说难受不难受。

…………………………………………………


史晨昱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董岩

5月8号京东公布一季报,股价应声下跌,收盘时股价下跌4.6%。而在此之前京东在今年3月份公布17年4季报时,京东的股价就经历了一轮下跌,而且跌的更惨。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京东市值已经蒸发了1000亿元人民币。

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还是投资者现在对于京东未来的发展的预期降低了。2017年京东全年成交额达到了1.3万亿人民币,但是净利润却只有50亿元人民币,这个说明京东虽然营业额很大但是利润率却是低的可怜。京东初期靠着自建的物流体系,积累了大量的客户群和口碑,投资者也很看好京东,但是过去这么多年京东的净利润却还是低的可怜,那么投资者就有理由怀疑京东的经营模式和增长势头是不是遇到了瓶颈。投资者投资的是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当你把公司吹的很好的时候开始有人相信,一年又一年投资者选择相信你,但是这种相信总有到头的时候,当投资者看不到希望的时候,那么是不是企业就应该感到危机,应该好好的反思了?

2017年11月,新加坡毕盛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京东做空报告称,京东和阿里巴巴之间的价格战影响深远。它是一场持久战,无论在3C/家电、服装、快消品等领域,京东都无明显胜算。


首席投资官

京东在业绩增长、销售规模扩大的情况下,仍然被投资者做空,确实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作为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理应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为中国零售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多做贡献,提升士气。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完全达到国人的期待。尤其是销售收入与利润没有呈现出同步增长,业绩难现可持续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对其预期就会产生疑虑。

事实也是投资者是否愿意投资企业,既要看当期发布的业绩,更要看业绩背后的预期。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更对预期有较高的期望。如果预期不佳,投资者就会慢慢离去。一旦机构投资者撤离,散户投资者也会跟风撤离。这就是现实。

而从京东这些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业绩增长较快,成交额已经突破万亿。但是,从预期来看,似乎总是很难让投资者提升信心,很难看到业绩可持续的能力。相反,不断地与腾讯联手对抗阿里,与阿里进行价格战,却让投资者感到京东如果没有腾讯的联手,就无法在新零售领域与阿里对抗。这样的感觉,实质是非常可怕的。一方面,不能总是想着打价格战,总是与对手发生战争。这种好战的行为,实际上投资者是很反感的,因为,过度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另一方面,总是与腾讯联手,而腾讯的战场在游戏,与京东联手只是想对抗阿里,单凭腾讯一家也能够与阿里对抗,京东又何必充当一方的联手者。这样的结果,只能说明京东实力不强大,只能依赖别人的力量。如此的感觉,也会让投资者对京东失去信心。

所以,京东要想重拾投资者信心,就必须调整策略,多些自己,多些有创意的东西。象阿里设立达摩院,腾讯拼命开发游戏一样,让投资者看到新的希望,而不是总是与别人打架。


谭浩俊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的野蛮爆发增长,建立在当时人们对“大数据”和“后市场经济”的迷信之上。当时普遍认为,只要你吸收了大量用户,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精准定位,必定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当时以淘宝和京东为领头,掀起了以本伤人的价格大战,亏本也要吸引大量用户,一边烧钱吸粉,一边开拓更多业务,利用吸回来的粉丝,从另一个领域上赚回吸粉所亏掉的钱,这就是所谓的“后市场经济”。

后市场经济是否凑效,还在验证阶段的时候,很多人就迫不及待的将他“神话化”,提升到了“生态链”概念,说得更加神乎其神,更加虚幻。于是催生了大量靠嘴皮吹出来的“高科技互联网”新项目,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经济模式不健全,根本不能闭环,只夸大其貌似“创新”的吸粉模式,当时的中国投资市场已经变成了“粉丝投资”,只要项目看上去能吸粉,就是好项目,管他什么经济闭环和盈利模式,那些以后再算,甚至投资者压根没想靠项目本身赚钱,而是想通过自己抢到项目种子轮,天使轮,或者考前一点的投资机会,来博取项目再往后的更大规模投资,甚至上市,来增值自己的股权。这就形成了那句网络经济名言--“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

所以那时候,投资市场对新项目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关心了。而项目创始人拿到资金后,大部分用来疯狂烧钱继续吸粉,而只有很少部分用来做项目建设。因为项目建设只能提高用户体验度,但烧钱吸粉则可以吸引新一轮投资,对于大部分盈利模式不健全的项目来说,无论怎么提高用户体验,也是赚不到钱的,还不如继续吸粉,继续融资。

而京东和淘宝等巨头老大,也一度执迷投资这些项目,也成为了这些项目领投或者跟投的大户。他们甚至成立了独立投资公司,专门研究和投资这些项目。当然,京东和淘宝对这些项目的投资,也并不像大部分“散户”那样盲目,他们自有一套“用户经营系统”,你的项目不盈利不要紧,只要有用户,我就能利用。

在国内巨头带领下,国大量热钱疯狂的灌注在这些盈利模式不健全的项目上。但真正能给巨头看上,成功“上岸”的项目毕竟只是非常少数,绝大部分还是死掉的。

正如传销一样,无论前面的人有多赚钱最终会有冤大头,互联网项目也一样,等融资已经融不下去,而项目本身没有盈利能力,那就会死掉。过去两三年时间,大量新兴“互联网企业”倒闭,甚至很多自己都死得不明不白,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生产过剩”,但人家生产过剩后好歹留下一堆实物产品,这些项目生产过剩以后,却只留下一堆程序和数据。这本来都是白花花的钱!多么大的一个经济泡沫!

贯穿整个互联网经济兴衰,从神话到笑话,最能反应互联网经济的虚假表面和弊端的,具代表性的项目,就是乐视。当然,乐视曾经做的很大,所以他后来的失败已经不完全是互联网思维所至,但互联网思确实是贾跃亭的信条,也是这信条,决定了他在经营上的很多关键时刻。

近年来,互联网投资热潮中午消停一会了,投资人痛了,重新审视这些所谓高新技术的互联网项目,包括京东和淘宝,他们也不敢再过多投资这些项目,因为他们的“粉丝经营”能力终究还是有到头的。

投资量减少,过去几年的一大增长点没有了,但为了吸粉,而亏本做的所谓“客户体验”,现在又不能马上撤掉,这样会导致大量用户流失,这对于互联网企业无疑是致命的,所以他们硬着头皮也要继续做。

淘宝发展十多年,他是第三方平台,只提供平台,不保质量。而京东因为要走客户体验路线,所以很多自营项目,也建立自己的物流团队。所以说,就电商经营上来说,京东的成本比淘宝高很多。加上阿里巴巴的业务开拓能力,真心比京东强,整体盈利能力可以说完爆京东。

所以,在互联网项目投资红利褪去的时代,京东和阿里巴巴重回盈利能力本身,但互联网企业“烧钱”的标签一时间还甩不掉,在还没成功开拓到新业务之前,京东的盈利状况当然就相当难看了。


又冻又热

有话题必有槽眼

槽眼认为投资者们持续看空京东是很正常的。京东是刘强东先生于1998年创立的,旗下包括京东商城,京东物流,京东金融,京东智能等。其中京东商城是载体,其他的都是为之服务的。而京东物流是京东系里最烧钱的,截止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亏损的。而物流公司的亏损又拖累了整个集团。


当初投资人肯投资京东,主要是因为京东瞄准的是高端精英市场,也可以说是消费的升级。所以京东过度的迷信优质的服务。但是京东忽略了太超前的布局是需要大量的成本的。另外一方面就是,京东的后期投资的一系列公司并没有与京东真正意义上做到相互补充。比如京东金融,京东集团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对其进行大力的扶持。但是京东集团并没有这么做。同时京东的某些政策有时候真的很让人感到费解。槽眼曾经开通过京东的白条,其过程真的是太繁琐了,类似于办信用卡。这让槽眼彻底的爱上支付宝了。


好像有点偏离主题了!槽眼认为,京东目前的状况是各分公司对京东集团的依赖太过强大了,如果没有京东商城,那么京东物流还能排第几?京东金融还能否生存?也可以说京东旗下的公司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共振。这就让投资者们太失望了。虽然有人会那亚马逊来反驳,但是不要忘了,真正使亚马逊盈利的并不是亚马逊商城。


槽眼看事

 今年1月京东增创下股价50.68美元的高点,如果与之相比过去的3个多月以来,京东股价跌幅将近30%,市值蒸发超上千亿元,京东资产大幅缩水。事实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本的波动上上下下、起起伏伏都是正常的,没有必要锱铢必较,真正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投资者为什么不看好你。

  早在此轮股价下跌之前,市场上就曾出现做空京东的声音,投资者们为何要持续做空京东?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3月31日,过去1年来京东活跃用户数达到3.018亿,虽说有所增长,但增速却是历史最低水平。看到这就不难理解投资者们的选择了。

  如今的京东已经不是原来的京东了,用户体验感频频下降,早前京东老板曾强调“京东无假货”,但如今这种说辞已经说不过去了。近年来电子商务从无到有再到高速发展,其中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那就是假货问题。作为行业“老大”的阿里巴巴就时常因假货问题被诟病,当然阿里巴巴一直没有停下打假的步伐,但却无能为力。

  正是看到假货对于大家的困扰,因此京东进入电商领域是明确了和阿里不同的经营模式,选择商品自营、自建物流,强调以正品行货赢得消费者口碑。刚开始还好,不过最近几年随着第三方商家的入驻,假货问题也开始凸显。今年3月中旬著名编剧六六发文,披露京东全球购第三方商家有假货,向京东投诉却遭推诿。

  事实确是如此,近年来京东假货问题频繁发生,从一定程度来说,现在第三方商家已经占据了京东的半壁江山,京东再想承诺“京东无假货”也不现实,与阿里巴巴的天猫、淘宝一样京东早已无力解决假货问题。

  失去“正品行货”招牌的情况下,要靠什么才能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任?于是京东找到了新的吸引投资者的故事。由于传统电商已趋于饱和,于是京东开始转向线下渠道,不过京东对于线下经营并无经验,目前几个线下项目进展的都不太顺利,京东便利店的开店进展缓慢,每天开1000家便利店的任务更被业内认为不可能完成。如此看来京东想靠此打动投资者也不容易,结果如何还要看后续发展。


贾大户

不是投资者想做空京东,而是京东业绩太差了。

投资者最看重的GMV,也就是商品成交额,京东只有30%增长,而阿里天猫超过50%,比京东还高,这点让投资者对京东极度失望,体量本来就小于天猫,增速还被天猫超越,未来怎么实现刘强东的目标。

其次是刘强东为人,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第一次请刘强东,刘强东当着全世界投资者面,称未来三年京东会超过天猫,京东目前股价太低,他不会卖。

回国后马上在45美元以上,套现6亿美元,彻底打了做多京东者的脸,从此京东从高往下走,目前才37美元。

身为京东头头,却言行不一,很难让投资者相信,王兴也怼马云,可王兴却从未套现,还靠家里救济,刘强东这是第二次套现,上次是京东上市后,套现了100亿人民币。

现在京东没有什么故事可讲,还是自营,物流,体验,目前都被阿里盒马鲜生全面超越。

刘强东本可以借旧将侯毅的计划,成为新零售的领军人物,却因不懂而错过了,成就了阿里新零售。

现在京东缺人才,缺技术,缺钱,只能不断剥离物流,金融,去融资,造成自营越来越贵,物流越来越贵,已经无法去做新零售了。


光芒万丈34957

股票是对未来的信心。

市场对京东的做空,也说明了京东未来成长乏力。

这几年刘强东忙着秀恩爱,碰瓷马云。一直对外界鼓吹自己的物流有多快,自己的商品是正品行货。

如果认真观察他这几年反复说这两句话,为什么要反复说这两句话?说明他公司除了这两点,其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而且京东也不能保证自营产品是自家采购销售的。

这两年马云满世界飞布局阿里未来几年的发展。阿里的股票市值超过了5000亿,成为中国科技公司市值最高的。

还是要佩服马云的,他的战略布局能力太强了,刘强东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在中国做电商除了阿里巴巴只有京东做起来了。

今天京东最大的问题就是除了卖货和物流,没有让投资者对未来想象的业务,一家上市公司缺乏了对未来的想象力,股票一定不会高的。

刘强东应该把精力放到对未来几年的投入上,不能因为京东有了一个好的物流体系就万事大吉了。


百舌说

大白话,容我捋一缕!不喜请勿喷,好人一生平安!几个原因,个人从商经验,2018了,明显就是发财的原年!可是呢,京东没啥突破,身为老二底蕴很好,有大绝招超速物流,可是整天在研究物流干嘛😊已经很难找到一些能逢敌手的,应该多研究一些新的领域,方向,或者新的绝招,类如社交电商,下一类的新玩法和超前概念的铺排!整天玩死一招如何弯道超车?阿里现金已经是大山,超级巨无霸!必须要颠覆性,跟老路,那就千年小二,投资人一辈子都收割不了,他们的背后财团肯定内心是凉凉的,多玩一些细分领域,类如个性化,类如研究一些独家的科技专利,或者一些大家都想不到惊喜,集团那么多大材肯定是非常多很棒的思路,巨头做的除非有绝对的优势不如少碰,不然又给巨头摘桃子了,一定要投资人拿到赢的体验,大家分点钱,然后又投进去集团了,个人感悟!不然5年后必给腾讯全资收购,互联网12年老将个人分享,自我高度不够只能看到这点了!



A哔哔king

从前几年资本对京东的亲睐来看,首先是对京东一个完整的物流链吸引的,但是呢这个鬼物流链又是一个无底洞,今天这里建仓明天那里建库,投资们心里想着等到全国建擦仓物流体系基本覆盖以后应该就可以开始赚钱了,然而并非如此,


投资者讲究的永远是投资回报率,谁管你物流体验有多好呢!物流体验只有消费者能体会,我一个投资人要你的体验干嘛!我要的是回报率。然后久而久之一些投资对京东的未来感到没有什么希望了,就跟老婆对老公失望了没有希望了看不到未来了,离离婚也差不多了

其次是京东创始人格局太小,跟阿里创始人其实是不在一个基调上的,但是京东非得天天跟阿里系的天猫去比,说句实话真的不是一个量级的。

我们从京东商场,京东金融,京东智能一系列的产品都是在阿里用完之后京东才推出,我们举个简单例子,社区营销这块,阿里的淘宝达人之后京东才出来一个京东达人,永远都是在模仿。完全没有一个自主的东西,然而京东每天炫耀的都是自己的物流体系

人家阿里体系依托大数据关系,建立一个菜鸟网络部分地区还不一样次日到达,怎么样,人家就是聪明不用耗资那么大照样能完成你京东研究十几年的物流体系体验,要不是投资者你会怎么想。一个企业失去了核心的竞争力之后,投资者会对其企业所生产的价值产生怀疑,一旦投资者对这个企业未来产生怀疑之时,做空是必然的

从我是消费者的角度有些东西还是喜欢京东,但是从投资喜好来说京东我是不喜欢的,总的来说格局太小,可以用太渺小来看,因为投资者毕竟不是你的一个简单消费者,一句话投资讲的是投资回报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