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1

1911年11月27日,辛亥革命來到了生死關頭。四個人的命運也因這場革命,走到了分歧點。

這一天,“北洋之狗”馮國璋帶著他的軍隊攻下了漢陽。一個半月前的武昌首義,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光復”,如今竟只剩下孤城武昌碩果僅存了。

對於攻下武昌,平息叛亂,馮國璋志在必得:起初你們人多,尚且打不過我;如今形勢反轉,過江摘了武昌這個“果子”,豈非探囊取物一般?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馮國璋(1859-1919)

在武昌以東千里之外,另一場戰事也正激烈進行:江浙革命聯軍正合力圍攻南京。

南京守城的清軍,領頭的是江南提督張勳。作為清廷的死忠粉,張勳主張力戰保皇。他對同僚聲稱:

“敢有異議者,視以賊,當誅!”

半個月前,革命軍第一次進攻南京被張勳打退,如今是第二次。張勳拼死奮戰,雙方勝負難料。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張勳(1854-1923)

從11月27日的辛亥戰局來看,倘若這仗繼續打下去,革命的花苞早晚要被掐死。

花都被掐了,還結什麼果呢?

武昌城內的黎元洪,心情猶如坐過山車。

當初武昌首義,他被革命軍脅迫,當了都督出了頭。雖然如此,在軍政府裡,黎元洪並無實權,主要工作就是負責給革命黨人擬好的文件蓋章。

作為湖北新軍的頭面人物,湖北新軍什麼戰鬥力?比袁世凱的北洋軍如何?黎元洪心裡再清楚不過:

如果袁世凱鐵了心武力平叛,革命難成;而一旦革命失敗,又該如何安身保命?

黎元洪忐忑又忐忑。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黎元洪(1864-1928)

然而,就在馮國璋攻下漢陽之際,北洋軍的首領袁世凱下令了:

停止進攻。

所有人的情緒,隨著這道止戰令來了一個180°翻轉:

這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本來是革命的生死關頭,現在要變成大清的生死關頭了嗎?

馮國璋懵逼了。他對老首長的命令大為不解:莫非是不想讓我立功嗎?

紅了眼的馮國璋竟繞過老首長,直接向隆裕太后請示撥款,要自行攻下武昌。

這令袁世凱大為光火。眼看馮國璋如此不懂事,那就派個懂事的接替他。於是“北洋之虎”段祺瑞便被派到了湖北前線接手戰事,而馮國璋則被調回京城接手禁衛軍。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段祺瑞(1865-1936)

12月2日,張勳苦戰後從南京撤出,同日武昌前線雙方停戰。尚在夢中的張勳迷糊:

明明形勢對大清有利,停個鳥戰?

12月25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緊接著南北雙方議和。

轉過年來的1月26日,袁世凱授意段祺瑞牽頭47位北洋將領,向清廷提議“定共和”。

2月12日,一道“遜位詔書”頒佈。張勳徹底崩潰:

這次大清是真的完了。

2

想當初在武昌前線,黃興把寫給袁世凱的信遞出去,心裡其實沒抱多大希望:

1911年的中國,清廷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是北洋軍,革命軍打不過北洋軍,而袁世凱又是北洋軍的頭兒。換言之,1911年末的中國,是要皇帝,還是要共和?要大清,還是要民國?全看袁世凱怎麼選。什麼中國華盛頓,什麼中國拿破崙,不過是吹捧之詞——不管選哪邊,袁世凱都玩得開,只是沒被選中的那一邊出局罷了。

好在,袁世凱選擇了革命。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袁世凱(1859-1916)

大逆轉從天而降,南方革命黨人既意外又驚喜。然而,對導演革命成功這一幕的袁世凱,眾革命黨人雖然嘴上讚譽有加,但心裡是很不放心的:

他手上有中國最強的軍事力量,沒有哪一派勢力能在戰場上剛過他;

他宦海沉浮數十年,官場戰場閱歷無數,城府極深,誰也不知道他心裡究竟怎麼想;

他到底是前清大員,他對共和究竟是什麼態度?他為什麼不做清廷的忠臣,而選擇了共和呢?

說來說去大夥兒還是擔心,萬一這中國第一強人,哪天改了主意怎麼辦?

由於袁世凱贊成革命,是以革命黨人推舉他做民國大總統為交換條件的。所以為了防止未來的大總統袁世凱偏離共和軌道,也為了南方革命黨人在民國政府的話語權,大夥兒一致同意,通過立法來限制大總統的權力。如一位革命黨議員所說:

“我們要防總統獨裁,必須趕緊將約法完成,並且照法國憲章,規定責任內閣制。要他於就職之時,立誓遵守約法。”

於是在民國成立之時頒佈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裡面,的確參照所謂“法國憲章”“責任內閣制”搞了一個“半總統制”,即在設立大總統之後,又為限制袁世凱“量身定做”了一個國務總理。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孫中山(1866-1925)

革命黨人希望本著這部《臨時約法》,通過總理組織內閣,總攬政務,以此架空總統,達到限制袁世凱的目的。

孫中山在辭去大總統職務前,還特意跟袁世凱約定了三件事:

一、首都定在南京;

二、袁世凱到南京履任;

三、袁世凱必須遵守臨時約法。

對此,袁世凱欣然應允。

然而在舊中國,規則一向是用來約束弱者的:

強人哪需要什麼規則?

3

與孫中山約定的前兩項,袁世凱很輕鬆就藉故推脫了,自己舒舒服服地在北京就職。而對於《臨時約法》中規定的半總統制,袁世凱倒是一直沒有動過:

即使後來袁世凱稱帝,廢了《臨時約法》,但在形式上還是保留了總理,只不過把總理的國務院改名政事堂,而總理改叫國務卿而已。

袁世凱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因為內閣總理對他而言,有或者沒有,並無區別。

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剛上任不久便因事與袁世凱牴牾。唐紹儀自知鬥不過袁世凱,竟然自行出走,人間蒸發,連政府閣員找他都找不到。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唐紹儀內閣

唐紹儀之後的總理,都是袁世凱的人。如果總理不聽袁世凱的話,那袁世凱會有一萬種方法把總理擠走,而對方卻無可奈何。

所以在袁世凱活著的時候,北洋政府尚能保持秩序,總統和總理大體上“一片和諧,沒有矛盾”。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去世。籠罩在北洋政府內部的絕對權力陡然消失,之前被壓制的各方勢力便趁機崛起了。

為了能最大程度上維持政府的團結,黎元洪再次被推到了前臺。作為南北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黎元洪出任中華民國第二任大總統,總理則是北洋宿勳段祺瑞。此外,當年率軍攻打武漢三鎮的馮國璋當上了副總統,坐鎮南京。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北洋政府舊照

新領導班子上臺第一件事,便是應舉國上下的要求,恢復被袁世凱廢除的《臨時約法》。

然而坦白地說,這部《臨時約法》雖然意義非凡,但在制度設計上卻爛到家了。

雖說有總統、總理之間權力制衡,但總統跟國會是什麼關係?總統與總理的權力邊界在哪裡?總統到底是實職還是虛職?

種種問題一概含混不清。

所以在在總統府看來,總統顯然要“管事”,就像之前的袁大總統一樣;但在國務院看來,根據約法自當是總理說了算。

由於《臨時約法》沒約清楚,府院雙方各執一詞。

一場政府中的大分裂就此上演了。

4

作為後袁世凱時期的北洋首領,段祺瑞是一個狠角色。

他軍人出身,後來又督辦軍校,也是一位“校長級”的人物,手下一堆門生;

他有政治手腕,很早就是袁世凱的得力助手;

此外,他對自己要求還特別嚴格,“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後來人稱“六不總理”。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保定軍校,北洋起家的軍校

這樣一種有能耐、有背景、有勢力,還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的人,多半會有一個通病:

心高氣傲,剛愎自用,沒幾個人能被他看上眼。

黎元洪,很不幸,就非常不受段祺瑞待見。畢竟,黎元洪所謂的“首義功臣”是怎麼來的,大家心裡都清楚。

段祺瑞看不上黎元洪,段祺瑞身邊的人,就更加看不上黎元洪了。比如徐樹錚。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徐樹錚(1880-1925)

徐樹錚,人稱“小徐”,以區分於“老徐”徐世昌。小徐這人文武雙全,是段祺瑞的智囊,段祺瑞皖系一派的行動,多由他來籌劃。只不過此人的跋扈,比段祺瑞有過之而無不及。經常對同僚鼻孔朝天,以致人緣差到極點。


然而段祺瑞對小徐頗為賞識,不但不與他計較,若是小徐闖了禍,段祺瑞還經常替他背鍋,為他開脫。這樣一來小徐更加跋扈,甚至經常越俎代庖,替段祺瑞做主。對此段祺瑞也不放在心上。主僕關係之好可見一斑。

但黎元洪受不了徐樹錚。

新領導班子組建的時候,黎元洪一看徐樹錚是國務院秘書長,當即頭大:

“我不能與徐樹錚共事”,“不但不能共事,且怕見他。我見了他,真芒刺在背”。

幸虧老徐出面調停,黎元洪才勉強接受這一任命。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徐世昌(1855-1939)“老徐”在民國史上地位舉足輕重

說起“國務院秘書長”這個職務,崗位工作看起來很簡單:

把國務院段總理和他的內閣定好的文件,送到總統府黎總統那裡審閱蓋章。蓋了章,文件生效,下發各部。

但到了小徐這裡,這個崗位工作就變得更簡單了:

黎總統只管蓋章就是了,別的不用操心。

某次內閣發文,一次性更換山西三個廳長,小徐拿著文件跑到黎總統這裡來蓋章。

黎總統覺得事情蹊蹺,便問其中緣由。小徐回答說:

“總統但在後頁年月上蓋印,何必管他任命什麼人?何必管前面的是何事情?”

黎元洪聽了氣炸肺,滿腔憋屈之情無以言表。黎元洪的幕僚見此也氣不過。總統府秘書長丁世嶧憤憤地說:

“我一定要跟‘歪鼻子’較量一番!”

原來段祺瑞一生氣,鼻子就會歪,所以得了這麼一個綽號。

有人勸丁,萬一制不了他,壞了事怎麼辦?

丁說:“那也得試試!”

隨著《府院辦事手續草案》在國會的提出,總統和總理的權力之爭正式打響了。

由於丁世嶧是報人出身,媒體朋友多,所以在府院之爭中,“聲氣相求,不知不覺多袒黎責段”。

輿論的浪潮壓了過來,段祺瑞心裡如吃了蒼蠅一般: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同意請黎元洪出任總統,不過是借他的招牌用用而已,不想黎元洪竟然當了真。

好的,既然要鬥,那我們就鬥吧。

5

兩派相爭,段祺瑞的優勢明顯,因為他的身後是北洋。而黎元洪孤身一人待在北京,手裡能打的牌,除了法統,就是國會了。

丁、徐之爭,最後還是因為老徐等人的調停,府院雙方各退一步,以二人去職告終。然而衝突只是暫時平息而已,只要有新的火花,府院之間勢必重燃戰火。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白熱化。2月,在德國宣佈無限制潛艇戰之後,美國即表示準備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一戰,中國總算搭上戰勝末班車,然並卵。

美國的加入使得勝利的天平頓時向協約國一方傾斜。眼看戰局變化,梁啟超等有識之士建議政府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以收戰勝之利好。

當時北洋政府內雖說普遍對德有好感,但在利益面前,無論是黎總統還是段總理都動了開戰的心思。

黎總統那邊,由於幕僚伍廷芳等人與美國頗有淵源,黎總統本人也傾向依靠美國的力量發展中國,因此當美國確定對德宣戰後,面對美方的慫恿,黎元洪主張對德開戰以結交美國。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伍廷芳(1842-1922),著名外交家,中國第一個法學博士。

段總理那邊,卻很忌憚日本的態度。畢竟日本是中國的惡鄰,此時又打著通過一戰接管德國在中國權益的算盤。一旦中國對德宣戰,必然會犯日本之忌,以當時中國的國力,若處理不好中日關係,豈不是災難?

因此府院雙方各有各的考慮,一個要開戰,一個不要開戰,如此便吵了起來。

然而戲劇性的一幕再次上演了。關於對德開戰的問題,日本改變了態度:在加深中日合作的前提下,日本贊成中國對德開戰。

於是在段總理看來,既然惡鄰點了頭,那便沒有開戰的障礙。至於中日之間的合作,承諾了多少,到時候能兌現多少,哪些是實的哪些是虛的,到時候還可以操作。

黎總統一看中國要在日本的影響下參戰,大為不滿,頓時又從主戰派變成了反戰派。怎麼能跟日本人合作呢?怎麼能跟著段總理走“日本路線”呢?

府院雙方身份對調,圍繞是否對德開戰的問題繼續對著幹。

3月4日,段祺瑞率領全體閣員找黎元洪,請他在對德絕交案的諮文上蓋章,正式對德絕交宣戰。黎元洪則以“不經國會同意便加入協約國不妥”為由推脫。

一年以來的府院之爭,終於讓段祺瑞爆發,氣歪了鼻子拂袖而去。當天段總理便乘車去天津,撂了挑子:

“此種局面我決幹不下去!”

此時,副總統馮國璋正在北京。眼見著府院之爭,馮國璋不動聲色。他是北洋一系的人,與段祺瑞是舊交;他又是副總統,理論上是總統府的人。

黎元洪眼見段祺瑞出走,自己下不來臺,便答應對德絕交,又請馮國璋從中調停,請段祺瑞回京,“操辦對德宣戰”之事。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建黨大業》劇照,前段祺瑞,後馮國璋。

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眼見晚一天宣戰,籌碼便輕一分。回到北京的段祺瑞立即召集各省督軍進京,商議對德宣戰。

4月底,“督軍團”召開軍事會議,一致決定對德宣戰。

如今離達成目的,又差黎總統的一個蓋章。

6

不出所料,黎總統故技重施,還是以國會為擋箭牌,推說國會通過了,再蓋章頁不遲。

段祺瑞的鼻子又歪了。

幕僚陸軍次長傅良佐突然說道:

“非趕去黎元洪,毫無辦法!”

旁邊秘書長張國淦認為不妥,說根據約法,宣戰的事情的確應當先交國會通過。假如國會通過了,總統應該不至於不蓋章。

段祺瑞便同意先交國會試試看。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猜猜民國國會有多少人?

5月10日,眾議院開會審理對德宣戰案。眾議院裡面正開著會,外面卻突然來了數千“公民”將眾議院層層包圍,聲稱如果不通過宣戰案,則不許議員出院。許多議員因為不肯接受“公民”的傳單,當場被打。

事情越鬧越大。晚上7點半,段祺瑞乘車來到眾議院。“公民”立即閃開通道放行,搖旗吶喊,掌聲雷動。

被圍的議員憤怒異常,紛紛上前把段祺瑞圍住,生怕段祺瑞跑了,自己也沒法脫身。於是“公民”圍困議員於眾議院,而議員圍困段祺瑞於休息室,場面極其混亂。

此事一經媒體報道,輿論大譁。迫於壓力,原本有望通過的對德宣戰案,因此事件被壓下。而段總理的8人內閣,7個都辭職,只剩下段祺瑞1個人。黎總統幸災樂禍:

“閣員沒有了,看段如何做光桿總理!”

總統府的幕僚們也躍躍欲試,想趁此機會“倒段”,把段祺瑞趕走。

5月18日,《英文京報》發佈了段祺瑞與日本所籤“中日密約”的部分內容。雖然內容未知真假,洶洶輿論還是讓段總理再受重創。

此時的府院之爭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段祺瑞執意要在任內通過對德宣戰案,但形勢又對段不利。各省督軍們坐不住了,揚言要逼迫黎總統解散國會。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日本是很流行解散國會(議會)的

黎總統聽聞,大義凜然,聲稱約法沒有賦予總統解散國會的權力:

“我非專制君主、有無上權力者。大總統惟有依法律行事,凡違法之事,當然不可。”

面對軍人干政,有人問黎元洪,如果督軍強迫你解散國會怎麼辦。黎元洪回答了九個字:

"不違法,不戀位,不怕死。”

7

1917年5月的北京,陽光明媚。但處於權鬥漩渦中的府院之人,卻沒有心情消受這好時光。

眼見段祺瑞勢窮,除了督軍團還在為他撐腰,國內輿論多是對段討伐之聲。黎總統最終下了決心,要罷免段祺瑞的總理之職。

5月23日,黎元洪下令,正式罷免段祺瑞國務總理之職。當天段祺瑞乘車又一次離京赴津。

臉皮徹底撕破了。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段祺瑞故居(天津和平區鞍山道38號)。天津名人故居知多少?

一個是沒有兵權的大總統,一個是手握北洋勁旅的大總理。如今大總統免了大總理的職,即使大總理能忍,他的手下們能忍嗎?

5月29日,安徽督軍倪嗣沖通電,聲討黎元洪罷免段祺瑞,宣佈斷絕與中央的關係,還揚言北伐,“直搗京師”。

手無寸鐵的黎總統對此又驚又氣,但又無可奈何。

兩天後,響應獨立的省份竟然越來越多。一時間,清末土崩瓦解之相再現。

副總統馮國璋給黎總統發電,聲稱要解決目前困局,“惟有從解散國會入手”。

黎總統沒想到,免了段總理的職位,竟引起這樣的連鎖反應。眼下,他既想保民國,又不想違背約法解散國會。如今連副總統也這麼說了,黎元洪被逼到了牆角。

就在黎元洪對局勢一籌莫展的時候,駐軍徐州的張勳突然發來了電報,表示願意居中調停。

都說病急亂投醫,黎元洪可能忘了,張勳是一直沒有剪辮子的。

8

作為清朝的死忠粉,張勳一直不肯接受大清亡了的事實。

他自己不剪辮子,也強令自己的軍隊士兵不剪辮子。以至於得了一個“辮帥”的稱號,他的軍隊也被人稱為“辮子軍”。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辮子軍。其實辛亥革命後,許多清軍士兵都迫不及待地剪辮子,因為打仗辮子礙事……

京師的府院之爭,張勳一直在看,也一直在找機會。什麼機會呢?

復辟大清的機會!

對諸位督軍北伐京師的提議,張勳表示“蓋保護北洋系,當另求善法”。說到“善法”,張勳便開始數落民國建立以來的種種不是,以致“非復興大清”不可。會上大家商定,由各省督軍鼓譟獨立,而張勳卻暫不表態,等黎總統無法收拾局面了,張勳再以調停人的姿態出現,率軍進京。

對張勳的算盤,單是看他的辮子,段祺瑞等人也心知肚明:只要張勳入京,必行復闢。但為了驅逐黎大總統,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

於是,明面上,段祺瑞不停揚言,只要張勳復辟,“必盡力撲滅”,而暗地裡,他的小徐卻不停地唆使張勳身邊的人,鼓動張勳復辟。

就這樣,張勳給黎元洪設了局,段祺瑞又給他二人設了局。身在局中之人,都覺得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直到真相揭曉的那一刻。

6月12日,在張勳的“最後通牒”威逼下,黎大總統終於解散了國會。14日,張勳率5000辮子軍進京。經過半個月的醞釀:

1917年7月1日,大清復活了!

見到帝制復辟,黎總統悔不當初。

7月2日,黎元洪發電,交代了三件事:

一、辭職;

二、請副總統馮國璋代理總統;

三、請段祺瑞出山,再任總理討伐張勳。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討逆之戰。此戰中國空軍首次登場,往故宮裡扔了幾個大炸彈。

同一天,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的名義通電討逆,命軍隊向北京開進。

原本在黃綾子上簽字的督軍,此時竟然紛紛改口,痛罵張勳倒行逆施,支持段祺瑞討逆。

張勳從徐州開拔前,曾跟自己的留守部下說,以“送四十盆花來京”為暗語,聞此信便立即率大本營之軍速速北援。

結果張勳發了暗語,他的留守部下果然送了四十盆花過來……

張勳氣得差點背過氣。

從7月6日到12日,討逆之戰總共打了6天,辮子軍戰死70餘人,討逆軍戰死20餘人,戰敗的張勳逃到荷蘭公使館避難。

至此,復辟鬧劇匆匆收場。

黎段二人的府院之爭,終於以黎元洪的敗北宣告結束。

9

黎元洪輸了,但府院之爭並沒有停息。

繼黎元洪之後擔任總統的是昔日的副總統,馮國璋。

與黎元洪光桿司令,無兵無權不同,馮國璋與段祺瑞一樣,都是北洋狠角色:有兵、有權、有人望。

雖然在對德宣戰問題上,段馮二人爭議不大。但偌大的中國,那麼多事,兩人又為各自派系的首領,如何不會因為政見不一爭得面紅耳赤?

民國政府再度陷入喋喋不休的爭吵之中。

1919年12月28日,主張和平統一馮國璋沒有耗過主張武力統一的段祺瑞,先走一步撒手人寰。臨終前,他對徐世昌說:

“和平統一,身未及見,死有遺憾,希望總統一力主持,早日完成。”

1923年9月11日,賦閒的張勳在天津寓所病逝。溥儀賜諡“忠武”,社會各界不論政見異同,均紛紛表示哀悼。張作霖作輓聯:

憶大漢威聲,當年戎馬縱橫,遼海獨深豪傑感。

正中原多事,此後艱難宏濟,瓣香誰是老成人。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晚年張勳

1920年,段祺瑞在在直皖戰爭中敗給了馮國璋的繼任者曹錕。賦閒了幾年後,1924年,段祺瑞被髮動北京政變的馮玉祥請出山。

這一次,他當了馮玉祥的傀儡,成了昔日黎元洪。

兩年後,段祺瑞為三一八慘案背鍋,被國民罵,隨即又被馮玉祥趕下臺。

離京赴津的路上路過廊坊,段祺瑞悵然若失:

1925年,他的小徐被馮玉祥的手下,殺死在廊坊。

九一八事變後,曾被扣上“親日”帽子的段祺瑞,拒不與日本人合作。

1936年11月1日,由於三一八慘案後堅持食素,胃病加劇,又伴有營養不良,段祺瑞於上海去世。南京國民政府為其舉行國葬。

而黎元洪,在1917年的府院之爭敗北後,便閒居了五年。1922年,在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的把持下,主張“有飯大家吃”的黎元洪,舉著“廢督裁兵”的牌子,又一次當上了傀儡總統。

一生三次當傀儡,黎總統“宅心仁厚”,真的沒誰了。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 “實業家”黎元洪

張勳去世的那一年,隨著曹錕賄選成功,黎元洪傷透了心。從此告別朝堂,投身實業,成為投資大亨。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去世。死前他給子女們留下遺言:

勿問政治。

四人離世,一段民國史就此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