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有遗篇,碣石在哪儿?

温暖的心12341234

三国时期的曹操曾经有一首诗,里面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为我们所熟知。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丸班师回朝的时候,路过渤海边,被波澜壮阔的大海所感染,诗兴大发,即兴而作的,曹孟德还是很有才华的,没有辜负他那文学家的名头。

碣石的出名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曹操,因为曹操在那里诗兴大发,如果他不是一方霸主,他吟的诗可能也不会有人知道;如果他的文采不是那么好,这首大气磅礴的诗也不会被后来那么多文人传诵。

渤海边壮观的景色经过这首诗的渲染,勾起了后人想去一睹为快的欲望。因此,后来又陆续有很多帝王级别的人物到此游览。

像北魏时期的文成帝拓跋濬,北齐的文宣帝高洋,还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等一大批牛人慕名而来,登高远眺,感受大海的汹涌澎湃。

实际上,在曹操之前秦始皇和汉武帝已经来过这里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开始了他浩浩荡荡的五次巡游,其中第四次巡游的终点就是渤海的碣石山,据说是为了能长生不老来此求仙。汉武帝和后来的唐太宗或许都是抱着同样的目的来的。

既然是为求仙而来,就不会是到此一游然后回家的那种,仙人都是云游四海神龙见首不见尾,什么时候回来谁也不知道。因此,在这里修建行宫,让帝王一边游览观景,一边等候仙人回归就势在必行了。

这里确实修建了行宫,叫碣石宫。据史料记载,碣石宫在这里留存了很久很久。秦朝延续的时间不长,后来的汉武帝也来此巡游求仙,应该住的就是秦始皇修的行宫。

包括后来的曹操、北魏文成帝来碣石观海的时候,行宫应该还在的。据记载,魏文成帝拓跋濬曾在山下大摆宴席,让帝王在荒山野岭摆宴席是不可想象也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碣石宫就像谜一样,从宋朝开始就已经慢慢的不再有人提起,与之相关的史料也不再有更新,就那样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以至于后人都搞不清楚它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后来又去了哪里。

关于碣石所在地,现在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的碣石山,它位于县城北面大约三十多公里的地方,海拔63.4米,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堆。相传秦始皇为了求仙,曾经去过琅琊 (日照) 天台山和崂山寻访道士安期生。据说他派出去寻长生不老药的徐福是从无棣的碣石山这里出海的。

第二种说法是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的碣石山,在城北距离北戴河约有三十公里的距离,海拔695米。这里距离山海关很近,山海关又是曹操北征乌丸(辽宁朝阳市)、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辽东的必经之路,顺便过来碣石山看看海,看看秦皇汉武求仙的地方也是很正常的。另外,在秦皇岛北戴河海滨发掘了一座秦朝时期的行宫遗址,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为碣石宫。

第三种说法是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止锚湾,距离山海关有约十五公里的距离。这里也发现了一座秦朝时期的行宫遗址,经考古专家鉴定,也确认为碣石宫。

这下可是麻烦了,两个地方都发现秦朝时的行宫遗址,又都被认定为“碣石宫”,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历代帝王观海、曹操诗句中出现的“碣石”,并不是指碣石宫而是碣石山,而碣石宫只是帝王们观海玩累了以后吃饭和休息的地方,但是碣石山应该离碣石宫不会太远。


地图帝

当然是山东无棣的碣石山才是。秦时术士望气曰东南有天子气,所以始皇碣石封印,以镇压天子气,秦皇岛和辽宁当年都是化外之地,现在都是东北,不是东南。之所以碣石封印,是因为碣石真的是石,只有六十米高,平原之中突起,所以称石而不称山。最重要的是蜀汉刘禅就被葬在乐陵,洛阳的是衣冠冢。而碣石山原属乐陵,将刘禅葬在乐陵就是为了镇压天子气,防止刘汉复兴。碣石封印已失效,此必龙起之地。


易高24571035

碣石山就是现在的胡芦岛的觉华岛,两千年前由于北冰洋没有溶化,海岸与觉华岛的距离没那么远,用眼远望可及,成为当时一奇妙景色。试想就是海里一块石头的话能吸引秦始皇?秦始皇的谋士如云,见视多的人海了去了!推荐这一景色的人即是芦生。他是芦岛当地人(芦岛即现在的觉华岛)当时芦姓是岛上居民。所以秦始皇在岸边建行宫疗养,近处还有温泉,始皇经常去泡温泉,闲时眺望芦岛美景可谓极其享受。离繁华之地的兴城又不太远。由于海水上涨,当时的行宫已沉入现在的海底!所以。无论历史学家还是伟大人物都忘了北冰详溶化海水上涨的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个比方,比如我们自己去海边玩,几块礁石能吸引你注目多长时间?周围再没有养生治病的温泉你能在那里呆吗?这个连傻子都懂的道理却被海水的上涨这一自然现象,把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伟大的政治人物给忽略了。呜呼,哀哉!


妙妙爷爷16


碣石: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