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子弟多才俊”?其实当年项羽即便渡江,也难逃一死。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当年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在乌江自刎而感到惋惜。后世不少文人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项羽当年能放下失败,回江东去重整旗鼓,还是有和刘邦一决高下的可能。

“江东子弟多才俊”?其实当年项羽即便渡江,也难逃一死。

事实并非如此。其实,经过垓下一战,项羽败局已定,再无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资本!而这一点,项羽和他的臣属都很清楚。不然,他最珍爱的虞姬也不会先他一步而去了。正因为知道自己败局已定,与其过江后像丧家犬一样,被刘邦的汉军继续追着打,最后身败而死,还不如来个痛快,死得壮烈。因此,在乌江自刎无疑是项羽最好的选择和归宿。

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下当时的局势:

首先来看当时的双方的势力;当时汉军经过几年的攻伐,已得天下之大部份。在楚汉相争期间,刘邦一方面以本部兵马拖住项羽主力;另一方面让韩信四处征战,先后拿下魏、赵、齐、燕等诸侯。

“江东子弟多才俊”?其实当年项羽即便渡江,也难逃一死。

到垓下之战前,汉王刘邦势力包括本部根据地汉中、巴蜀、三秦(雍、塞、翟);韩信打下的魏、赵、齐、燕等地;以及投向汉军阵营的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大司马周殷、衡山王吴芮。而项羽的势力,就只剩下西楚和忠心于自己的临江王共尉而已。

再看后勤;高祖刘邦之前之所以要和项羽谈和,是因为其本部汉军根本没法对项羽形成合围,需要联合韩信、彭越等部,所以想通过时间来准备而已。那么,项羽难道不清楚刘邦的小算盘吗?当然不是,但他是不得不和。因为,楚军的后勤跟不上!项羽虽然很能打,阵中的季布、龙且、钟离昧等也都是骁将。但他的阵营却缺少像萧何、陈平这样的治国能臣。因此,西楚多年征战下来,看似天下无敌,但其实国内早已穷途末路,却衣少粮,人马疲惫。

“江东子弟多才俊”?其实当年项羽即便渡江,也难逃一死。

而汉军就不同,每次大败后都能快速补血。虽然汉军败多胜少,但却是越战越强。因此,项羽很清楚,自己的军队更需要时间休整。这就正如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的:“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

项羽原以为刘邦没能力对自己展开合围,议和对自己是有利的。可惜他没想到刘邦居然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使汉军各方势力迅速像刘邦的汉军本部靠拢,形成对自己的合围。

最后看兵力;汉军各路兵马加起来有五六十万,而楚军当时撑死也就十万,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在士气上也比不上汉军。当时的汉军,除刘邦的本部兵马由于长时间与楚军对战比较疲惫外,其余各部,尤其是韩信从齐地南下的部队,基本上是养精蓄锐的军团。而反观楚军,人少粮少就算了,还是一支久战的疲师。而且还是在地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作战,士气之低落可想而知。

“江东子弟多才俊”?其实当年项羽即便渡江,也难逃一死。

所以,垓下之战打从开始就注定是项羽失败的。

垓下之战,项羽连自己最后的老本都给拼光了。而在此之前,西楚很多地方也已被汉军给占了。连西楚大后方军政的大司马周殷也都叛楚投汉了。即便项羽真的渡江回到江东又能怎样,当年从江东带出去的精锐都被消灭了,剩下的又怎么和汉军对战?还谈什么卷土重来?

“江东子弟多才俊”?其实当年项羽即便渡江,也难逃一死。

所以,当年不是项羽不想过江,而是实在没有过江的意义和必要了。而身为贵族的项羽,在这种铁定的败局下,自杀应该说是他最好的选择和归属了。

所谓的“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实不过是后人为展现霸王英雄气概的一个说辞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