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称美团给行业带来灾难性风险,如何评价美团打车对网约车市场的影响?

亚亚X

高额补贴、促销优惠曾是滴滴崛起的套路,也是行业新兴企业所惯用的套路。于是,美团打车猛然进军网约车也推出了名目繁多的补贴政策,尝试利用跌破成本价的优惠来迅速掠夺市场份额。美团称在上海上线不到20小时,日订单量即突破了10万单,第三天单日完成量就到了30万单。对此,美团点评CEO王兴表示,美团打车已在上海拿到了1/3的市场份额。

美团通过大额补贴获取市场份额的做法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关于这种畸形补贴是否涉及扰乱市场秩序,造成恶性竞争,是否会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一时之间成为了媒体与行业热议的话题。美团打车在上海上线后的补贴行为还被相关部门约谈,而成都地区则还未上线即被相关部门请去喝茶。

久违的补贴大战让市场竞争有愈演愈烈之势,导致滴滴的反击。但是对于司机和乘客,他们却成为了行业补贴大战的最终受惠者。行业发展的取胜之道在于获取消费者的满意,而网约车作为服务性的行业,在发展初期企业凭着资本投入而获得自然垄断,一旦垄断地位难以撼动,垄断企业势必会从司机与乘客方获得超额利润。行业垄断令司机与消费者失去了其他选择,从而陷入弱势地位当中。此时,新的行业入局者的加入令忠诚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新平台所给予他们的实质好处让他们足以覆盖转换平台和变更服务商的成本,这为行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从而促进行业企业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完善定价机制,从而为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提升社会整体福利。


经济观察报

滴滴自己不反省么?已经成了中国最被人痛恨的IT公司了!在”让人恶心“这个方向,滴滴完全没有对手。美团不来,滴滴还会继续恶心下去。

有消息说,滴滴出行2017年交易总额250-270亿美元,整体亏损3-4亿美元。近来滴滴明显增加了”赚钱力度“,拼命想招搂钱。2018年3月初,滴滴预计主营业务将实现净利10亿美元。

最近还传出了滴滴用”大数据杀熟“坑害客户,越是依赖滴滴或者习惯使用滴滴的老客户,它越敢加价。如下图,两个人同样路线同样时间价格就是不一样。


不要东拉西扯资质、安全、服务,说关键的。网约车司机最核心的诉求是,提高收入!而乘客更不想被杀熟多花钱!如果乘客花了钱,也希望司机能多些收入。而不是象以前的出租车份子钱一样,司机赚的钱被出租车公司拿走一大块。

美团出来了,市场反应不错。如果能拿下上海1/3的市场,这是对滴滴狠狠的打击。但是,我们看到,滴滴不是检讨自身加强对客户服务,而是成立了”打美办“。企图象过去一样,把竞争对手打死,然后就垄断赚大钱。

我们还看到,美团还没有进入北京这个大市场,说是手续有问题。是不是滴滴背后的势力在阻挠竞争对手的出现?

市场表现已经说明,美团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是给滴滴的,美团加入市场是行业福音,司机和用户都欢迎。我在深圳,希望美团早日能开通业务,展开竞争。

美团和以前滴滴面对的对手不一样,美团本来的业务就有基础。软硬件运营有基础,用户安装APP有基础,吃喝娱乐消费与打车是自然关联的应用。美团来做网约车,很自然。如果碰到滴滴重手补贴”打美“,美团哪怕就是退缩一阵子不烧钱,也无所谓。司机和乘客都知道滴滴是个什么货色了,不会有幻想了,会支持滴滴的竞争对手。一旦滴滴补贴了,美团的业务又会冒出来。

所以,只要有美团存在,滴滴就不要想畅快地挣钱。滴滴会很受伤,2018年的10亿美元利润计划只怕要泡汤。就算用手续之类问题阻止了美团的进展,实现了10亿美元利润,滴滴的利润也是不可持续的。滴滴这种业务,一方面让司机与乘客痛恨,一方面还想做成护城河垄断赚大钱,哪有这么美的事?


风云学会陈经

3月28日中午,滴滴区域运营高级总监孙枢在朋友圈发文,称“能否留住用户,靠的是产品是否有差异化,而不是一味地进行补贴大战。”

看到滴滴高管说的这番言论,独角兽工场只想“呵呵”。别人这么说,可能还有点道理,但滴滴这么说,感觉就像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颇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感觉。

滴滴在之前的网约车大战中,能一路战胜对手,走到今天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靠的是什么?难道靠公平公正和安全么?还不是不顾一切地烧钱撒币,疯狂补贴。

滴滴当初就是靠着各种烧钱补贴最终占领市场,打败了快滴以及优步等竞争对手的。

如今,美团最为一个非常强大而棘手的竞争对手横空出世,滴滴高管却说补贴大战是错误的?还有灾难性风险?Excuse me?这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吗?

至于滴滴提到的安全隐患和一些问题,这在滴滴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到现在也不能说完全解决了。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是要先从0到1,从无到有做起来的,会经历一个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

美团也不可能从做网约车第一天起,就完全解决黑产、刷单、外牌车等等一系列问题。如今滴滴用一个成熟大企业的规范,来谴责一个刚刚起步的平台,未免很滑稽。

这几天,滴滴公司也在疯狂补贴乘客,独角兽工场的小伙伴每天手机上能收到好几条滴滴的优惠短信,由此可见,滴滴其实是害怕美团对自己造成实质性影响,瓜分自己垄断的市场份额。

美团能迅速拿下1/3市场份额,一方面是因为低价出行和补贴的诱惑,另一方面也说明乘客和司机对滴滴的不满。

从长远来看,垄断是不利于市场发展的,只有打破一家独大,有竞争才能有活力,这样才能让乘客和司机真正受益。


独角兽工场

前几天打车的时候,滴滴司机主动和我说起,他们已经组织了相当庞大的一群司机,就等着美团打车进入成都市场,因为滴滴对司机的抽成实在太高了。


甚至,他们都完全清楚美团打车在其他城市给司机的待遇,什么每天在线10小时,盈利不满600的系统补足到600,达到600系统还有奖励。


我至今记得司机说起这些时候的兴奋感。


坦白讲,我不认为美团打车现如今的状况,对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实质性影响。假如王兴所说的三分之一的份额是真的,那也是建立在巨额补贴基础上的、一座城市的表现,而滴滴是全行业的垄断者,美团还远不足以撼动大盘,滴滴的高管本不必发出这样耸人听闻的言论。


滴滴的反应,看上去就是曾经打破规则、终于爬到可以制定规则位置的人,用新规则排除竞争者。这种事情在商界并不多见,倒是在政坛很常见。他们这样发声,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团真正让滴滴产生了危机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能力打得起补贴大战的竞争对手。


自由市场总是呼吁竞争的,因为只有竞争,普通消费者才能得到更公平的定价和选择权。短短几年时间,滴滴确实存在一个从卑微的创业团队到傲慢的巨头的过程,美团打车的入局,激起了人们“天下苦秦久矣”的共鸣,对滴滴来说,消费者和司机们的这种念头,可能比某些实质性的冲击更可怕。


此时此刻滴滴与美团的竞争,和滴滴与快的、Uber之间的竞争性质完全不同。过去滴滴的竞争主题是抢地盘,大家的起跑线差不多,谁跑得快,谁能把对手耗死谁就赢,可是现在,竞争的主题是守江山,滴滴已经基本垄断整个行业,美团作为颠覆者,可以一点一点蚕食市场,一座一座城市按部就班有序推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滴滴必须要转变竞争策略了。


默尔索

市场多一点玩家竞争,受益的总归是用户,消费者也乐见其成。

最初滴滴的口号是“让出行变得更加美好”,当时不论是打车价格、乘车服务还是搭乘效率,滴滴都得到用户和市场的好评。但随着网约车“高补贴”的价格战收尾,在几乎颠覆了垄断的出租车行业后,滴滴的市场风评却急转直下。拒载、加价、屡屡打不到车……一系列问题让人们错愕,从市场整体舆论风向来看,滴滴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互联网的世界正在慢慢淡化边界,特别是在掌握足够用户和数据后,尤其会野心膨胀搞点跨界的事情,毕竟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在前有乐视电视、盒马生鲜这样的跨界成功者激励下,美团跨界搞出行市场打劫滴滴并不奇怪。但美团想切入出行领域分蛋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以下几个问题也会使其成长之路充满变数。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监管收严,按照现行的网约车管理办法,美团得一个地儿一个地儿的去死磕政府主管部门。滴滴存在那么久了,都还和政策打得难舍难分,一个新的入场者,想搞定市场准入,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现在为止,还存在着很多城市对网约车存在持不认可态度呢,尤其是很多出租车管理部门,视网约车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想让帮忙?不给你折腾点事就是好的了。

再一点就是如何把海量用户和用车联系起来。用户基量是优势没错,但其在平台上的消费行为是否一定就和用车联系起来呢?能建立起有效联系的有多少,建立起联系又愿意使用者有多少,这样一个逻辑下来,能找到的美团打车目标用户是多少。因此虽然基数可观,最终有效用户数达到怎样一个量级是美团要好好把握的事,找到建立有效联系的途径并产生实际使用的用户是重点,若是无此准备,再海量的用户也没有什么价值,又如何能对标滴滴精准的用户群呢。

第三点则是美团这次有多大的决心把战争搞大,敢不敢打一场持久战。跨界固然潇洒,可是门槛也不低。此次美团深入滴滴腹地作战,难度可想而知。王兴喊出这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场战争的狠话,那么美团到底有多大的魄力把这场战争搞到多大的规模?要知道此前的易到、曹操、首汽等已经陪程维的滴滴在出行这条赛道上烧了百亿元以上,最终还没有和滴滴叫板的力量,核心业务并非出行的美团又准备投入多少弹药呢?何况程维更是直接放言“尔要战,便战”的豪言,显然是做好了准备,要和美团真刀真枪干一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自己不擅长的出行领域上,美团做好了和一哥滴滴持久战的准备吗?

当然,或许美团的这次跨界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有时候也可以是合作和共赢。在和滴滴经过一段时间较量后,美团打车若是成功站住脚,成长至让滴滴必须重视却也没有能力奈何的时候,那时或许就到各做让步的时候了。因为只要证明自己有实力与一哥一较高下,那么与其大家都吃不着肉,不如双方都拿出部分非核心利益进行交换,共同把蛋糕做大,共享行业红利。


天方燕谈

美团巨资补贴,以搅局者的形式入局,网约车风平不再。就行业而言,未来则可能会出现带来多种可能性。

其一,整个网约车市场重新回到野蛮时代,在美团带头搅局的带动之下,整个市场被点燃起了大火,行业内再出现其他品牌,重新进入混战状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家都开启烧钱模式,整个市场又重新回到起跑线上,适者生存,败者出局。

其二,美团经历烧钱模式之后,在已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开始平淡下来,回到理性的发展阶段,整个市场出现两强时代,消费者多了一项选择。

其三,在美团不要命的逼迫下,迫于市场地位,滴滴也开始跟进补贴,回敬美团,整个市场出现两强相争之势,相争之间,出现滴滴和快车合并的情况,或者说滴滴被迫出手收了美团的网约车业务,美团赚了钱转身走人。

其四,再出现网约车的新模式,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行各业的跨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市场格局存在,只是出了“小二”模式,整个网约车市场出现了更新迭代,滴滴出行和美团出现差异化竞争,比如猜想,美团和滴滴激战之下,其实,受影响最大的是出租车,出租车行业改革一直被提起,不可排除,美团或者滴滴参与到了出租车的改革中,拥有了出租车的规模,即是拥有了稳定的司机和车辆,并可以进行集约化管理,减少成本,比当前的个人的网约车更好管理。


财经观察徐叔

看到滴滴高管说美团打车的巨额补贴将给行业带来恶果的言论,我实在忍不住了,真想朝天哈哈哈大笑三声!滴滴能够一路收购、并购,最终走到此前的垄断地位靠的是什么?还不是无所忌惮地烧钱补贴。一方面是靠烧钱补贴去养成大众搭乘网约车的习惯,另一方面则是以烧钱补贴为武器去疯狂占领市场。如今,滴滴高管却表示巨额补贴是错误的且将带来灾难性风险,这不是在否定自己的成长轨迹吗?

在2015年9月举行的“新网商峰会”上,滴滴总裁柳青在做演讲时提到,“有很多朋友都在问烧钱问题,我在这里做一个回答。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其实这真的就是一个规模效应的问题……做出行平台,一定要靠高规模,这样才能拉动整个平台的效率。”也就是说,滴滴早早地就认知到烧钱补贴的重要性,并全力以赴地投身其中。

此外,滴滴高管的言论似乎也是在有意撇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黑历史”。在滴滴此前狂飙突进的发展过程中,整体思路就是先做大做强,再去解决所谓的“小问题”。如,乘客乘车的安全隐患、外牌车增多、司机门槛较低且缺少审核环节点、黑产和刷单等问题,都是在滴滴成长壮大之后才逐渐去解决的。如今滴滴高管却说美团打车采用类似的手段,会对行业造成根本破坏,显得有些滑天下之大稽。

归根到底,滴滴高管之所以会说出不着边际的言论,或许还是因为“怕了”。在将所有竞争对手搞定之后,滴滴此前声势一时无两,在网约车市场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随后,滴滴迫不及待地露出“狰狞”一面。不仅将所有针对司机、乘客两段的补贴政策等几乎全面取消,还玩起了动态调价机制。一时间,滴滴可谓饱受诟病。但是大众消费者也没办法,毕竟市场中也就滴滴一家网约车企业了。

而随着美团打车的入局,形势立刻有所变化。如,美团打车以凶猛态势在所进驻城市拿下1/3的市场份额。这并不是说美团打车有多么优秀,而是证明了人们对于低价出行方式的刚性诉求。如果滴滴还不拿出相应的补贴等措施,市场份额将会越来越小。但是现在的滴滴并不想再烧钱去补贴,因此也就只能放放“嘴炮”来过过瘾了。

诚然,美团目前在网约车市场的巨额补贴、允许外牌车涌入等有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但绝不是“灾难性风险”,滴滴高管的言论有些夸大其词了。美团打车给网约车市场带来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还是正面的,能够打破滴滴的垄断态势,让整个市场重焕活力。而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


科技新发现

自从美团宣布进军网约车以来,每次用滴滴打车,我总会问司机:如果美团来了,你会不会去美团?几乎所有司机都表示会去,随之而来的是对滴滴平台的吐槽和抱怨。

一次,用优享打到了奔驰S,面对同样的问题,司机大哥先是表示会去,随后想起美团没有专车业务,“没关系,我开奔驰跑滴滴,让我老婆开家里的奥迪跑美团!”

对于司机和我这样的吃瓜群众而言,滴滴在网约车二战中的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更多选择,调剂了生活的一成不变。

在这场由巨头操盘、独角兽围攻、新老玩家共同发起的网约车大战中,滴滴在专车、快车、顺风车及出租车领域都遭遇了挑战。

首先,在程维最迫切一决胜负的专车领域,除了老玩家神州专车,还有新晋独角兽曹操专车,前者背后有“新三板市值第一股”神州优车母公司力挺,阿里加持;后者则由车厂吉利战略投资。二者同专做高端出租车出行的首汽约车,与滴滴刚正面。

而携程推出的专车,则在专车领域与滴滴构成竞争,而出租车则和滴滴、首汽达成合作关系。这种竞合关系,也可能会被去哪儿专车采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团上线的旅行业务,与携程、去哪儿等OTA公司形成竞争。

为了打赢专车市场,滴滴没少费心思。在低纬度上,2017年2月,滴滴宣布推出优享服务,介于快车与专车之间的价格空档,提供快车中价格较高车型(裸车价12万以上,车龄3年以内);在高纬度上,2017年5月,滴滴推出了比专车更豪华的滴滴豪华车,主力车型奔驰E级、宝马5系、奥迪A6、Tesla Model S等,五星级车内环境,管家式司机服务,当然价格也不菲,是专车的2倍以上,目前布局北上深三座一线城市。

在网约车这个绝对主场,滴滴已经建立起精细化服务体系和司机培养晋升路径,因此尽管面对挑战,其地位依然难以撼动,只是决战的时点,可能要向后推移了。

其次,在最受关注的快车领域,一直吃独食的滴滴遭到老玩家易到和新玩家美团的进攻。易到在经历了乐视危局后,终于得以全力投入到网约车战局(上一次网约车大战易到的迅速落败,乐视是绕不开的因素),而且易到在本轮进攻中已经调整战略,全力投入“平价网约车业务”, 要在流量最大的战场抢下份额。周航曾以为“高端出行能固守城墙”,结果越做越窄。后来反思时,他表示共享经济最关键的应该是“便宜”。美团自不必说,这次战火便是它引燃的。

被人动了蛋糕,程维发表宣言:“尔要战,便战”。这一领域攻占的是流量,用“便宜”迅速抢占市场,也是烧钱如烧柴的领域。新芽NewSeed(ID:pelink)此前曾对三方弹药储备做了分析:目前滴滴有现金120亿美元左右,美团计划10亿美元保底,上不封顶,易到用于这一业务的是60亿元左右。

然而,正当三方准备开足马力再掀补贴大战时,各地政府纷纷叫停,真刀真枪转为暗战。不过,快车沉疴已久,只要给与美团和易到一定的发展时间,快车当前的市场格局会有一变。

除此之外,首汽约车稳守出租车领域,高德顺风车“随便玩玩”,相比之下,嘀嗒出行则较为激进,不仅从嘀嗒拼车更名嘀嗒出行,更是瞄向竞争较少的出租车市场,与滴滴在顺风车和出租车领域形成竞争。


新芽NewSeed

美团这次高调进入上海市场,是一次堪称完美的闪电战——以重金补贴为主要火力,以强势的舆论宣传为辅助,再加上开站3天就有美团创始人王兴宣布获得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美团的攻势还是挺猛的。而滴滴目前的反应从声量上来说还是相对较小的。但别忘了,美团是打车行业新进的一员,而滴滴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了七八年了。

被美团拿去了30%的市场份额,而剩下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依然是由滴滴掌握的。更何况那些冲着美团高额补贴过去的用户,其忠诚度令人怀疑,一旦补贴完结,这些用户或司机会不会倒戈呢?

作为打车行业的破局者,美团这么做是没错的,毕竟它急需在一个主战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然后才能在全国作为典型案例去推广。美团采取的低抽成甚至是前期0抽成、对用户和司机两端都补贴,确实是令所有人眼前一亮。但这种高额补贴是不可持续的。

美团用闪电战一战成名;滴滴则应该用持久战的心态来面对对手。毕竟二战中德军闪电战、日军战线拉太长这些现象在美团的业务线上也出现了。而滴滴应该向中国抗日战略,以持久战消耗对手的子弹,争取夺得最终的胜利。

现阶段其实滴滴给美团的建议,比如高额补贴将黑产、刷单、以及不明身份的司机引入市场,都是曾经滴滴踩过的坑。这些建议也是比较中肯的,看来美团和滴滴确实是真爱,爱之深,责之切啊!

其实对于用户来说,两家公司互相竞争,短期内都是有利可图的;但长期来看,羊毛出在羊身上,当其中一家最终胜出或者两家合并,所有的补贴,最终还是会被平台方给赚回去的。


CEO来信

对于目前一直还在滴滴打车平台专职的司机来说确实是件好事,因为滴滴司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了,高额的平台抽成紧这一点让多少滴滴司机望而却步,伤了多少司机的心!


然而,美团打车进军打车市场,对司机和乘客来说都是喜出望外。美团推出的优惠力度也是不小啊,跑够十个小时,接够10单,保底600,如果完成指定任务还有200的奖励,这下对司机来说诱惑真的不小,单凭这一点,有多少司机期待早日加入美团打车啊!虽说美团打车现在打的是价格战,巨资烧钱,但是得益的是司机和乘客,有什么不好的呢?

对于前期美团打车进入市场可能会引起不小的躁动,对网约车市场行成不小的冲击,但是随着慢慢的稳固下来,烧钱模式也会停歇,补贴可能也没那么多了,人们对之也很坦然了,都清楚美团打车开始阶段需要有比较大的投入,会给司机和乘客带来一定的打车红利,等过了后再做打算也不迟,打车市场鹿死谁手也不一定!静观其变,坐享渔翁之利!

打车市场是个大的奶酪蛋糕,人人想分得一分,瓜分这个巨大的利益市场,网约车平台也不知这几家,总得来说有二三百家网约车平台,看谁能给乘客带来更好的打车体验与服务,谁才是行业中的“领头军”,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