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对口援助藏区工作综述

再过两天,在“遂理一家亲”活动周上,来自四川理县的特色优质甜樱桃、青红脆李、牦牛肉等特色农副产品将走进遂宁,供遂宁市民品尝和选购。

而在如今的理县,如果你翻越重重山岭,穿行一个又一个隧道,沿着杂谷脑河逆流而上,你会惊讶地发现,在水流湍急的高山峡谷中,曾经记忆里穷困潦倒的理县早已被整齐排落、依山傍水的栋栋民居装饰成了一道风景。现在的理县,是藏羌文化走廊,更是各地游客最爱的旅游目的地……而这一切蜕变,有一股来自“遂宁力量”的援助和支持。

人才支持——

为援藏贡献青春才华

2012以来,遂宁先后3次选拔优秀青年干部人才奔赴理县,开展援助工作。他们带着市委“当好使者、搭好桥梁”的嘱托,坚守“带着真情援藏、带着责任援藏、带着清醒援藏”的承诺,植根理县,不畏山高寨远,深入对口帮扶工作第一线,创造性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邓勇,是遂宁市第四批援藏工作组领队、理县县委常委、副县长。2016年9月,他带领第四批援藏工作组进入藏区。

“补短板促交流,人才智力帮扶是根本。”在邓勇看来,一切援助工作和援助活动的开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在于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刚到理县之初,邓勇就提出,要大力实施智力援藏,要求援藏干部和技术人才把自身的专业特长、能力优势,转化为当地人才的学习资源,真正打造一支“永不走的人才队伍”。

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人才互动交流中,遂宁不仅为理县提供了直接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还为理县打造了一支留得住的本土精英化人才。

产业助力——

促进理县人民增收致富

在理县红叶大道一家专门经营理县土特产的商店,店铺里面虫草、牦牛肉、野山菌等各种特色产品琳琅满目。

“之前我的产品主要是靠游客购买,去年在遂宁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这些产品在遂宁打开了销路,销售效果很好,一年纯收入就增加了10多万元。”该店老板说起收益,笑得合不拢嘴。

理县当地土特产老板增收的背后,是理县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发展的直接反映。其实,在刚到理县之初,遂宁市第四批援藏工作组副组长、挂职理县副县长廖锦标在走访中就深刻意识到:理县特色果蔬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处于高半山区的贫困村果蔬种植基地还存在基础设施滞后、专业技术缺乏、品种单一、产量低等问题,制约了村民增收。

结合省、州相关要求,工作组编制了《深化对口支援理县交流合作建议方案》《遂宁市船山区对口帮扶理县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2017-2021年)》和各年度对口援助项目资金实施方案,精准细化项目内容和推进措施。2016年投入资金389万元,实施项目5个,目前已全部完成;2017年实施项目20个,投入资金1223万元,目前大部分项目已实施完毕,个别项目还在实施中。

“真金白银”投入,项目扎实推进,不仅推动理县农旅产业迅速发展,还找到了广阔的销路。“结合本地区果蔬产业发展需求和生产实际需要,不断加强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试验示范,优化提升果蔬产业种植结构。”廖锦标表示,引进大白菜、辣椒、番茄、苹果、葡萄等果蔬品种20余个,建立精品设施农业示范园;同时引进台湾优新品种,与当地休闲观光旅游业相结合,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理县13个乡镇共建立种植管理示范园18个、新技术试验示范园3个、蔬菜新品种示范园7个、大田作物新品种试验园5个;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3万余亩,甜樱桃基地0.8万亩,青红脆李基地1.5万亩,苹果基地0.2万亩。

民生扶持——

为理县人民带去幸福和温暖

“走在理县大街小巷,很多地方都有援藏的痕迹,遂宁历年援藏的积淀都看得见、摸得着。”援藏干部邓明卫说:“大家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幸福,就是我援藏最大的成就!”

让邓明卫记忆犹新的是,他和同事在理县着力推动的“全民免费体检”工作,历时55天,行程6000余公里,遍及全县13个乡镇及15个中小学共21个体检点,免费为全县12000余名群众提供了11大项38个小项的健康体检项目,为理县人民带去了健康和快乐。

与此同时,围绕理县群众“住上好房子”的目标,援藏干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配合完成2016年100户、2017年406户藏区新居建设的全部任务;帮助制定了《理县2017-2020年藏区新居建设实施细则》,对藏区新居及易地扶贫搬迁户开展技术指导,助力建设藏区新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