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清涧

我的名字叫清涧

民国时期的清涧城


清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是闻名遐迩的革命老区,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石板之乡、道情之乡。

清涧地处陕北高原、榆林地区南缘、黄河中游、无定河下游,东径109°55′27″~110°38′50″,北纬36°57′30″~37°25′。东临黄河,同山西柳林、石楼2县相望,西滨子长,南接延川,北靠绥德,西北与子洲毗邻。昔版图几变,今南北最大纵距51公里(千米),东西最大横距62公里。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占榆林地区总面积4.25%,居12县(市)第十位。辖4镇,14乡,639个行政村,700个自然村,6个居民区。总人口195045人,位居榆林地区第九,其中男102052人、女92993人;农业人口181112人,非农业人口13933人;汉族195038人,少数民族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3.69人。县城秀延镇位于县西清涧河之滨,距西安508公里(公路里程),距榆林178公里,古谓全秦要户,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本境劳作、生息。相传,这里曾留有原始部落五龙氏的足迹。夏商为雍州西河之域,春秋有白狄(翟)族居住。秦汉属肤施、阳周诸县,三国隶魏国并州,西晋仍为并州所辖;东汉至西晋,胡汉杂居。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境内首置朔方县。西魏大统十二年(546),设绥德县。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属北周。隋唐隶属纷繁,唐一度设宽州。北宋康定元年(1040),守将种世衡领筑青涧城。后被西夏所据,熙宁三年(1070)归宋。元祐四年(1089),地属延安府。元符二年(1099),隶绥德军。南宋建炎二年(1128),沦于金。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涧城升格为青涧县。兴定五年(1221),隶于蒙古汗国。蒙古至元四年(1267),怀宁县并入青涧。明洪武初,由元归明,改青涧为清涧。李自成更称天波府,清复原名。1940年3月,正式归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1956年10月,隶榆林专区(今榆林地区)。1958年12月并入绥德县,后称清涧中心乡,1961年8月恢复县制。

清涧人民勤劳、智慧、纯朴、善良,素以坚持正义、不畏强暴、勇于斗争著称于世。1300余年前,境内农民跟随刘迦论反抗隋王朝暴政,气势撼山。唐武则天登基前夕,城平人民拥戴白铁余自称光明圣皇帝,声震朝野。宋金时,李显忠家人200口被金兵杀害,其誓死抗敌,志复中原,百折不挠,青史流芳。明代末叶,清涧战旗猎猎,苍生蜂起,成为农民运动的策源地,涌现出王之爵、赵胜、拓养坤、惠登相等农民起义领袖。清初,南明抗清主帅李来亨在湖北茅麓山遭20万清军围困,力尽粮绝,拒不投降,举家自焚,可歌可泣。辛亥革命时,惠师温追随孙中山推翻清朝,名满三秦。1919年5月4日,清涧籍北京大学学生呼延震东,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斗争。1925年冬,清涧籍旅京大学生白自成等介绍谢子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白自强等创建本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县第一高小支部。10月,唐澍、李象九、谢子长和白明善诸君发动和领导清涧起义,在西北地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1928年4月,中共清涧县委诞生。1932年2月,清涧籍共产党员刘善忠等于淮宁湾缴获敌民团枪械后,参与创建陕北最早的工农武装——延川游击队。1933年,清涧境内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2支队,爆发了波澜壮阔、震撼全国的土地革命;1934年秋始建苏维埃政权。1936年2月,毛泽东主席挥师东征,在袁家沟写下雄视千古、气贯长虹的伟大诗篇《沁园春·雪》,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在此发表著名的《东征宣言》。在支援东征中,清涧工作出色,受到中央领导的称赞,将其同中央苏区的兴国相提并论。是月,周恩来副主席同刘志丹在折家坪指挥攻打义合的战斗。1940年春,成立清涧县人民政府。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清涧县县长黄静波和清涧籍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双双获奖,毛泽东分别为其题词。1947年3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踏上这片红土,在枣林则沟会议上作出党中央继续留在陕北、组建中央工作委员会的历史性决议。10月,彭德怀将军在此夺得延清之捷,在西北解放战争史上写下重要一页。大革命以来,本县近2000位志士仁人为创建和保卫新中国英勇献身,今全县有老红军400余人。

我的名字叫清涧

▲ 克拉克100多年前在穿越陕甘时路过清涧时所拍

在历史的征程中,清涧一大批人物在地方乃至全国留有痕迹,除李显忠、惠师温等外,尚有北宋名将高永能,明代阁臣惠世扬,清代诗人白乃贞,清涧红军创始人白雪山,无产阶级革命家白如冰、高峰、白栋材、赵苍璧,将军白寿康,生产英雄惠中权,特等劳动模范郝树才,地质学家白家驹,电影艺术家王岚,著名作家路遥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清涧籍省军级领导干部50余人,地师级200余人,各类教授和其他高级专家数百人。

清涧地方文化独特、灿烂,源远流长。境内龙山文化遗址显而易见,商代青铜器时有出土。制造精细的商代龟鱼纹盘,全国仅有六七件,清涧就出土3件。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为考古界所瞩目。1990年,全县保存古遗址150处,古墓葬50处,古建筑27处,石刻59处,毛泽东旧居5处,库藏文物近2.73万件。民间文艺形式多样,为群众喜闻乐见。陕北道情即清涧道情,相传起源于清涧,是一个蜚声海内、别具风姿的民间地方剧种。60年代以来,道情剧《赛畜会》、《接婆姨》在西安会演时,受到戏曲界好评,后者还被省电视台摄制为电视片。县城设有道情剧团,年演出250场。1992年,德国艺术博士李秀琴女士来县考察清涧道情。电影放映始于50年代,1957年县电影队被评为全国电影系统先进单位,1987年县电影公司又跻身于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行列。

清涧自古崇学重教,明清两代涌现出翰林5人,进士27人,举人182人。民国时期,境内4处高小特别是县第二高小,为革命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3年创办本县第一所中学清涧中学。1990年全县有普通中学12所,教职工435人,学生4851人;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卫生学校和电视大学教学辅导站各1所,教职工93人,学生505人;小学427所,教职工1408人,学生2293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88%,巩固率95.58%,毕业率88.59%。建国后,科学技术日益被人们所重视。1977年以来,16项科技成果先后获奖,其中省部级6项,地区级10项。1990年全县有科技机构18个,群众性学术团体15个,科技人员2604人。获得技术职称的1981人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606人,初级1353人。1994年底,拥有高级科技人员53人。

清涧拥有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王家崖古将台、石台寺魁星楼、盘石岔万佛洞、倒吊柳白乃贞故居、东征黄河辛关渡口,毛泽东袁家沟、枣林则沟旧居,县革命烈士陵园、白明善烈士陵墓、汉元山综合名胜区、河口风光、桃岭山古文冠果以及县文管所商代青铜器、汉画像石等文物、名胜,旅游资源丰富,观赏性较强,有待开发利用。小吃煎饼、韭合儿、羊肉圪饦儿(馎饦)、麻汤饭、长杂面、油糕、油忽揽儿、枣糕、枣角子、枣果馅[xì]、绿豆凉粉和荞面碗饦儿等,别具风味,香美可口,可供八方来客品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