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孙权和刘备一起三顾茅庐,诸葛亮还会选择刘备吗?

薛-旭

诸葛亮,蜀汉丞相,因为三顾茅庐而随刘备,刘备死后,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次北伐中原,一心想恢复汉室,可以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是经过刘备的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若是孙权,曹操和刘备一起去请诸葛亮,诸葛亮还会选刘备吗?

在当时的各种条件下,诸葛亮还是会选择刘备的!

他们各自的帐下阵营!

诸葛亮是有理想抱负的,所以才自比管仲乐毅,也想像他们一样,成为名相名将。所以他要找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

在当时曹操帐下文人武士很多,就单以谋士而论,曹操帐下就有许多,就算诸葛亮很有才,但是到了曹操阵营,也不会被最大限度的重用的。很难发挥诸葛亮的才智!

孙权也是一样,东吴的文人谋士也很多,即使去了,也很难发挥他的才智。

只有刘备,当时手下就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和孙乾简雍等人。诸葛亮来到刘备这里,才能发挥他的才智。


所以最终诸葛亮还是会选刘备的!



诸葛亮的忠义观念!

诸葛亮除了想发挥自己的才智,还有就是他的忠君观念。

在他眼里,曹操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臣,是欺压天子的乱臣。而孙权也不是皇室之后。而刘备是经过汉献帝认可的皇室之人,被称为刘皇叔。

同时即使孙权和曹操去请诸葛亮,也不是真心的,从后来的就算诸葛亮多次打败曹军,可是曹操还是看不起诸葛亮,觉得诸葛亮不管怎样,就是一个村夫,是诸葛村夫

所以在这点上,诸葛亮还是会选刘备的!



诸葛亮分析的天下形势,所做出的策略就属合刘备!

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从诸葛亮和刘备的交谈的隆中对可以看出。诸葛亮虽然当时在隆中,但是对天下大势很了解。

并且已经做出了分析和对策,在诸葛亮心中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当时曹操占中原,孙权有江东,只有刘备还没有固定的地盘。

所以他的策略就如同是给刘备准备的,在曹操和孙权身上用不上,只有刘备使用他的策略,才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所以不管怎样,诸葛亮最终还是会选刘备的!


中孚鉴

这个问题我们从当时的天下形势,以及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两的个人情况分析就能得到答案。

三顾茅庐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春天,诸葛亮26岁的时候。

此时的曹操一统北方(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攻占邺城。建安十年(205年),平定冀、青二州,同年黑山张燕率部众十余万人投降曹操。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灭高干,平定并州),只剩袁氏余孽袁尚和袁熙便投奔于北方的乌桓部落。这个时候正是曹操兵强马壮,志得意满的时候,用诸葛亮的话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事实上当年(建安十二年夏天)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北征乌恒,下半年扫平乌恒,次年班师途中写了著名的《龟虽寿》。

在三顾茅庐发生的时候曹操知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都是个问题(我没找到资料)。也没有时间去南阳(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今蓟县),而且当时曹操手下真的是谋臣如雨(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戏志才、刘晔等)对谋士已经没有了刚需,诸葛亮就是毛遂自荐都不一定有合适位置。杨修的事情就很说明问题。

郭嘉是建安十二年下班年班师途中病逝

再说孙权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孙权三伐黄祖,最终将其击杀,吞并江夏郡大部,可以说雄霸江南。诸葛亮的说法:“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权应该是知道诸葛亮的,因为诸葛瑾当时已经东吴的重要人士了,孙权擢为长史,后转中司马,且两人关系很好,应该知道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

典故生死不易说的就是孙权诸葛瑾,孙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还是那个问题孙权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刚需,手下也有一干名臣能吏(张昭,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横跨老中青。诸葛亮就算到了东吴也摆脱不了诸葛瑾的羽翼或者说阴影。

最后就是刘备了,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虽然史书上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但其实兵微将寡,因为名气大有发言权但没有决定权,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刘表都没有采纳担心刘备趁机自立脱离控制。手下谋士最有名有能力的就是徐庶,孙乾,糜竺,甚至赵云都算。

这就有了刚需,所以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史书记载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让徐庶带诸葛亮来见他,徐庶说你要自己去见他不能委屈他来见你。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而且并没有带关羽、张飞。

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如鱼得水,直接拜为军师,这是曹操、孙权都给不了的条件,而且曹操、孙权大势已成,没有诸葛亮的操作空间。只有刘备势单力薄,而且求贤若渴,又有英雄之资,诸葛亮可以尽情施展才华,一张白纸才能挥毫泼墨。

另外,还可能有家族原因促使诸葛亮选择刘备。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三兄弟分投三家。“蜀得一龙,吴得一虎,魏得一狗”,或许因为生逢乱世为了保全家族,所以分头下注。当然这就是胡乱猜测,没有佐证的戏言。

还有一种在网络小说中出现的说法,水镜先生司马徽在背后操控了一切,给冢虎司马懿创造机会。这就有些扯淡了,也不详细说了。


槐里六叔

假如,孙权,刘备,曹操都三顾茅庐,诸葛亮依然会选择辅佐刘备!可以说,诸葛亮别无选择,这是注定了的!

接下来,我就讲讲原因:

古代的社会精英做事,讲究顺应天道!做事若违背了天道,就是逆天而行,属于大恶之行,会令天下人不齿!不顺天道,就没有有安宁,则不能够久远。

封建社会中,皇帝被子民尊奉为天子!百姓尊奉天子,就属于顺应天道!违背了天子之意,常常被看做忤逆行为,老百姓都会看他不顺眼,弄不好还会有掉脑袋的危险!

我们来看看,曹操、刘备、孙权各自起兵的理由!

曹操,以汉朝丞相之名起兵!

曹操手握兵权,杀伐果决,借着汉相的名义,征讨天下!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做到师出有名,让天下人觉得,只是在替汉天子做事,还是顺应天道的!但曹操做事,根本不用向汉天子汇报!汉天子其实就是曹操手中的傀儡!当时,老百姓就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令天下人不齿!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也忌惮社会舆论,不敢轻易废掉汉天子,自立为天子!这样的曹操,如果他去请诸葛亮,诸葛亮可能会与曹操在茅庐之中会面,指陈曹操挟持天子的恶行,然后告诉曹操自己不会跟这样的人合作!


刘备以天子皇叔的名义,以匡扶汉朝社稷为起兵的口号!

刘备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皇叔,这个似乎也有争论。但他这么一说,再打出匡扶汉朝社稷的口号,这样起兵就师出有名顺应天道了!也只有这样,刘备才能招揽到士兵和天下的英才!

孙权起兵,理由是:天下纷争,英雄当以自立!这话,听起来也是冠冕堂皇的,但仔细寻味,天下豪强都自立为王,这不是成了雄霸一方的贼寇嘛?古代读书人,是很看不起这种行为的!

孙权这样的乱世枭雄,师出无名,做事不能顺应天道!如果他去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根本不会搭理他!


所以说,假如孙权,刘备,曹操都三顾茅庐,诸葛亮依然会选择辅佐刘备!可以说,诸葛亮别无选择,这是注定了的!


沐海听風

诸葛亮照样会选刘备的。从当时的主流观念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衣带诏事件让曹操成了奸相汉贼。而孙权是割据江东的诸侯。刘备是汉室宗亲,而且是汉献帝亲口认下的“皇叔”,刘备成了汉室正统,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对汉室念念不忘的大有人在。从个人前途和发展空间看看,曹操孙权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和谋士队伍,不缺诸葛亮这个人才,孙权曾经想把诸葛亮拉拢过来,但诸葛亮的看法是“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意思是说孙权不会亏待诸葛亮,但给诸葛亮发挥的平台和空间是有限的,毕竟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而刘备身边正缺乏能运筹谋划的军师谋士,诸葛亮是第一人,那地位就大不一样了,在曹操孙权手下只能是之一,显不出来决定性和关键性。诸葛亮为刘备效力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立志成虫

诸葛亮是人中龙凤,具有真才实学,是一个极其伟大的战略家,他有他的远大抱负,诸葛亮在茅庐中必定权衡过三方利弊。

往往惊艳绝伦的大才都有他的傲骨,和不同与常人的眼光,那么我们接下来在诸葛亮的角度中去分析他当时的思路。

先说曹操这方,曹操账下谋士如云,良臣如雨,如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等等,才学各个不逊色于自己,到了那里肯定不会重视自己,再去其麾下恐难有出头之日,再加上诸葛亮骨子里是一个正派的儒生,曹操阴险狡诈,多疑善变,又是屠城,又是吃人肉,又是挟天子令诸侯,在诸葛亮眼里名声不够好,只能成为排行最低。

再说孙权这方,孙权一族在江东已历三世,胞兄诸葛瑾为长史,如果有他的举荐或许能够有所作为,但其手下已外有大都督周瑜,内有张昭,鲁肃,政治框架已经形成,也不好出头。再加上孙权,胸无大志,小富即安,偏安一隅,没有平定天下的野心和抱负。所以排行第二。

最后说刘备这方,虽然刘备实力最弱,最为落魄但心怀仁义,乃汉室正统,而且为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高祖刘邦之风,手下关张赵各个武艺高强,威震天下,都能独当一面,只有谋臣短缺,如同雄鹰只有一翅,如果我辅佐刘备,必能成为肱股之臣,让其遨游九天,光复汉室,永垂不朽,当为我的首要选择。

人的一生其实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如行业公司的抉择,婚姻伴侣的选择,等人生大事,都得三思而后行,趋利避害,慎重抉择。


独悟365

首先,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个人的名气不一样,曹操虽然聪明,但是当时许多人并不认可他的为人,比如:陈宫。孙权,还年轻,只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刘备,当时名满天下,他是最没实力的,但是最有仁义的一个人。当初曹操杀到徐州,孔融都派太史慈到找刘备来帮忙。因为刘备在当时真的人品好的很出名。所以,诸葛亮要选择人品好的人出山。

同时,曹操杀了许多文人、谋士。在曹操手中当差,谋士易死,相反,曹操对武将十分的厚爱。没杀过任何一名武将。不管是投敌的,还是骂自己的。文人就不一样了,杀了荀彧、杨修、许攸、孔融等人。

孙权,诸葛亮更不会去,因为有自己的哥哥在那里,兄弟在一起,有时不好共事。同时,如果孙权真的想网罗天下人才的话,他找上门来,但是东吴的孙权偏安一隅,没有雄心壮志,诸葛亮也不会选择他。

最后,也是我们当代人找工作需要明白的一个原理,就是以自己的实力去找一个都是矮子的公司,你才有最大的机会成为那个长子。就是你文凭不怎么好,就去小企业,你才有出头的机会,去大公司,世界五百强,就只能做个普通员工了。刘备就是家小公司,曹操是世界五百强;孙权是国企,不怎么重视人才,主要重视的是关系。


老姜聪蒜

这个很难说,先不说曹操和孙权会不会去茅庐,哪怕就是去了,也不一定会去三次。因为主动权根本不在诸葛亮哪里,是曹操和孙权会不会选择诸葛亮的问题。曹操当时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北方,手下战将众多,谋士不少,不缺诸葛亮这么一个人。孙权虽然年少但是江东已立三世,文臣武将众多,更有周瑜鲁肃等人,也不缺他诸葛亮,所以说诸葛亮和刘备在一起也是有历史必然性的。


蓟州府侨总

诸葛亮只有刘备一个选择,诸葛瑾在东吴,那么孙权是自动没有了,而曹魏并不适合诸葛亮去,曹魏文臣厉害的太多了,主要是荀世家在曹魏那边,作为诸葛世家最厉害的人物,去和那么早就投奔曹操的荀世家的荀彧,荀攸去拼,根本不现实。所以,诸葛亮只有刘备一个选择,除非有人把刘备干掉, 不然,在诸葛亮可活动范围内,只有刘备是唯一的一个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