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廉小鎮•印象箭廠河】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武裝

【紅廉小鎮•印象箭廠河】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武裝

我們都知道在新縣箭廠河鄉有位被中宣部、中組部等11個部委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吳煥先,這位曾經擔任過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鄂豫皖省委委員、紅二十五軍軍長、紅二十五軍政委等職務的英烈,16歲進入湖北麻城蠶業學校學習,接受馬列主義,隨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回到自己的家鄉—新縣箭廠河鄉,不僅建立了新縣第一個黨小組、新縣第一個農民協會,還建立了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武裝——三堂革命紅學。

【紅廉小鎮•印象箭廠河】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武裝

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武裝——箭廠河鄉三堂革命紅學的成立背景:

農民協會的普遍建立及其清算鬥爭的開展,大大觸及了地主階級利益。他們暗地勾結土匪武裝,向革命勢力反撲。1926年12月20日,大惡霸方曉亭和大劣紳吳惠存勾結土匪,在箭廠河鄉何崗村鳳蘭山殺害了吳煥先的父親、大哥、大嫂、小弟等6人,並燒了他家的房子。箭廠河鄉不少農協幹部也被害。吳煥先家人慘遭殺害的事實,讓他更深刻認識到,辦農民協會沒有武裝是吃虧的。為了反擊地主階級的反撲和進攻,吳煥先、吳先籌、詹以賢於1926年和1927年在箭廠河鄉的曹門、鄭邊、詹灣先後建立了三堂革命紅學。

【紅廉小鎮•印象箭廠河】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武裝

曹門紅學的建立:早在1925年,新縣南部的地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就以保家、保產為口號,利用迷信手段,先後建立了許多反動的“紅學”。參加者,一部分是地主子弟,另一部分是被矇騙和要挾的貧苦農民。紅學成員上陣時,頭扎紅布,口唸咒語,手持靈符和紅纓槍,故紅學又稱“紅槍會”。農民運動興起後,地主階級就利用紅學與我為敵。根據實際鬥爭的需要,吳煥先以“防匪”為名,與其伯父吳維幹商量,由吳氏宗祠出錢,在箭廠河鄉四角曹門辦起了第一堂紅學——曹門紅學。曹門紅學的主要負責人是吳煥先。

【紅廉小鎮•印象箭廠河】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武裝

鄭邊紅學的建立:吳煥先創辦第一堂紅學後,1927年初,對於箭廠河鄉吳惠存、吳道之等幾家地主為保家防禦土匪辦起的鄭邊紅學,吳煥先派吳先籌去做地主紅學的改造工作。吳先籌進入鄭邊紅學後,揭露地主辦紅學的罪惡目的、分化瓦解反動地主紅學,接著在箭廠河鄉鄭邊召開會議,將那些怕死不敢打仗的富人子弟清除出去,吸收階級覺悟高、打仗勇敢的貧苦農民子弟入黨,並建立了黨支部。從此,鄭邊紅學被改造成第二堂紅學。鄭邊紅學的主要負責人是吳先籌、吳先緒。

詹灣紅學的建立:在吳先籌打入鄭邊紅學建立第二堂革命紅學的同時,詹以賢根據黨小組制定的紅學發展計劃、按照吳煥先辦曹門紅學的辦法,爭取其主管詹氏祖籍的叔父的支持,在箭廠河鄉詹灣村辦起了第三堂紅學——詹灣紅學。詹灣紅學的主要負責人是詹以賢。

至此,箭廠河鄉辦起了三堂革命紅學。紅學會員190餘人,在三堂革命紅學裡,除學習武術外,主要是由吳煥先、吳先籌、詹以賢等同志宣講革命道理,灌輸革命思想,並在學員中發現和培養積極分子,吸收他們入黨,建立黨組織。

【紅廉小鎮•印象箭廠河】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武裝

三堂革命紅學建立後,農民協會開始有了自己的武裝,使箭廠河地區的農民運動進一步深入發展起來。1927年春,國民黨背叛革命後,為對付地主武裝的反撲,新縣南部各鄉農民協會普遍成立農民自衛隊,箭廠河地區以三堂革命紅學為核心,建立了農民自衛軍。這是鄂豫皖邊區最早的脫產農民武裝,吳煥先任總指揮,副總指揮為石生財。三堂革命紅學不僅是黃麻起義的骨幹力量,也是紅四方面軍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基礎之一。

【紅廉小鎮•印象箭廠河】鄂豫皖邊區第一支農民武裝

文:韓慧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