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每年織500匹布,最小“織女”也已40歲,被稱“商河工匠”

  左腳踏下,右腳蹬起,左手扔梭,右手接梭……有節奏的機杼聲裡,五彩的紡線在李秀鳳的手中幻化成圖案美麗的老粗布。

她們每年織500匹布,最小“織女”也已40歲,被稱“商河工匠”

經過百年的洗禮,這臺老織布機在李秀鳳的手中依舊“神采煥發”。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古詩流傳千年至今不衰,但古代隨處可聞的機杼聲卻幾乎被人遺忘殆盡,都市裡的人們,很少有人會想起久違的老粗布。

她們每年織500匹布,最小“織女”也已40歲,被稱“商河工匠”

大量的複雜紡織工作需要幾人同時進行。

“17歲學會的織布,當時還要在生產隊幹活,清晨上工前、中午頭兒、晚上,這些零碎的時間都會用來織布。”李秀鳳64歲,她身畔繫著紅繩的織布機已過百歲。“我姥姥會織,母親會織,女兒也會織。”自17歲踏上織布機,時光如同手中的飛梭,織就了李秀鳳人生中的47年。

李秀鳳是濟南市商河縣人。在這裡,家織粗布均出自女工,未成年的女子10歲能紡線,16歲能織布,雞鳴早起,夜半方眠。勤勞的“織女”每年最多可織500匹布,少的也可以織300尺布。

她們每年織500匹布,最小“織女”也已40歲,被稱“商河工匠”

濟南安琦工藝土布紡織有限公司裡,除了負責人劉越,其餘皆為“織女”。她們年齡中,最小的也已40歲。

老粗布的生產工藝看上去很原始,甚至有些簡陋,但是它的規程步驟卻極為嚴密精細,首先需要將上等的籽棉加工成棉絮,搓成布吉,而後經過紡線、繞線、牽機、遞繒、橦杼、織機等幾十道工序才可成布。

她們每年織500匹布,最小“織女”也已40歲,被稱“商河工匠”

這把飛梭在李秀鳳手中穿梭自如。

上機10分鐘,李秀鳳的額頭上已經開始冒出汗珠。“這是手工活,時間長了,腳也腫,胳膊也疼。”在李秀鳳年輕時,周邊村村戶戶的姑娘都會織布,現在,她40歲的女兒還會織,但是15歲的孫女已不願再學。

她們每年織500匹布,最小“織女”也已40歲,被稱“商河工匠”

劉越介紹,商河老粗布製作技藝,是濟南市非遺項目。“織女”雖多,但如同李秀鳳這樣的工藝精湛者少,她們被稱為“商河工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