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明清的建筑斗拱结构减少了呢?

独自的唱

不搬教材的标准答案,简单聊明清斗拱的变化

自2013年起,我先后在山西看了300多座古建,前后撰文100多万字解读古建,这其中既有早期木构(唐宋辽金元),也有稍晚些的(明清)。好就好在,山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各朝代实例都能看到原物,非常幸运。

实事求是的说,明朝开始,古建筑檐下斗拱的作用是在变弱,直到清代彻底沦为“装饰品”和“垫梁木”。

中国早期古建筑,最早至少能看到汉代石阙,北朝壁画中也不乏古建样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最初斗拱的出现就是为了跳高屋顶,跳出檐下更多的空间,跳起上面的枋木、椽檩等,是实用主义,一般来说就是这几个目的。不可否认的是,古人的智慧毕竟有限,早期的承挑方法效率不是那么高,所以严重依赖斗拱的用材和尺寸,这是事实。

自元代之后,营造技艺逐渐成熟,匠师们发明了更“简单有效”的承托方法,费工费力的旧时做法就逐渐不受市场欢迎,也就慢慢退出了舞台。当然,硕大木材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但晋东南大量存在的明代粗大梁柱又有力的反驳了这个观点。

说来说去,工艺水平提高,效率提高,审美上自然就下来了,这是营造史不争的事实,没必要为古人掩饰。

希望能帮到你,有古建筑问题可问我,喜欢就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聊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的精彩


亦文亦物

明清时代斗拱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少,包括斗拱在清代斗口取代了宋代的“材”成为中国建筑的模数,另外装饰性被加强!

主要减少的是斗拱的力学价值,原因主要有两部分:1、出挑技术进步,如官式手法中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实例中出现了挑尖梁,角梁等宋《营造法式》及实例中没有出现的结构构件,使屋檐出挑不再需要由斗拱来承担荷载。2、建筑思想缺乏理论话,过于重视实践,木材稀缺,砖石铸铁等材料进步,特别是清代末期直发展砖石建筑,导致斗拱的存在从力学上完全被否定了!二者结合,从而最终导致斗拱力学价值的减少知道消亡!

但是对于中国古建筑本身而言,斗拱除了其力学价值外,其他几个作用如:作为基本模数的,装饰性构件的甚至作为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精神的代表构件的时候,其作用并没有减少!有些反而增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