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皇帝驾崩后妃子们要殉葬,殉葬时妃子们是直接被活埋还是先处死后再下葬?

哥低调至今

古代皇帝驾崩以后,如果这个皇帝是仁义之君,那么会留言用陶俑殉葬,并且给自己的妃子一条活路。例如曹操死前遗言就是他的那群老婆可以改嫁,还有是唐太宗死前遗言也是不允许殉葬。



但是如果这位皇帝没有留言,那么势必有些没有子嗣的妃子是要殉葬的,而殉葬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如果这位妃子是先帝宠爱的妃子,那么就允许其自己选择想要的方式,当然无外乎是一杯毒酒、一尺白绫。而其他的妃子则悲惨的多,因为要是她们不配合的话,那么注定是活埋的。


秦始皇死后就是让妃子走进陵墓,然后将陵墓地宫封死,这群妃子在里面注定是只能饿死,试想一群人在这里面会经历什么,想想都恐怖。而且当年如果没有兵马俑的话,那么秦始皇还要活埋一支军队。并且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70万民工,也被封死在地宫之中。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活埋这种殉葬方式开始被取代。这时候在皇帝死后,这些要殉葬的妃子往往有段时间留给她们,一般这些妃子都会选择一尺白绫或者吞金,因为这些都是随随便便可以找到的。在这些妃子都自杀后,便会将这些妃子先行放入皇帝陵墓,而妃子的陪葬品也是不少的。


并且如果这位妃子幸运的话,还可以受到先帝的恩泽,那就是可以得到一杯毒酒。能够用这种方式了结,几乎是最体面的。不用特别痛苦,又可以保证自己死后容颜不改。不过这种恩泽不是任何妃子都有的,毕竟皇家的毒酒可不能随便赐。


小司马迁论史

中国古代帝王的墓葬制度,最残酷的就是“人殉”制度。据记载,殉葬的妃嫔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杀或自杀后埋葬,各朝代略有不同。


这种制度应该起源于父系社会,父权家族认为妻妾侍从,都是私有财产,对她们有生杀予夺的权利。


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殉葬制度,开始于商朝。周朝仍延续“人殉”制度,到了秦始皇时期,达到了顶峰。


汉朝时期,统治者察觉到,这种做法太不人道了,逐渐废除了“人殉”制度。不可思议的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又让“人殉”制度死灰复燃。


我们一起盘点一下,喜欢殉葬的古代帝王吧。


一,周幽王



说起周幽王,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烽火戏诸侯了。周幽王骄奢淫逸,身边美女如云。他死后,还想过这种美女环绕的生活,当然少不了让嫔妃们殉葬了。


发现这个秘密的,是西汉时期的广川王~刘去。刘去喜欢盗挖等级比较高的陵墓,这次他挖掘了周幽王的陵墓。


刘去打开墓室后,惊讶的看到一百多具尸体,或坐或卧,叠压在一起。尸体保存完好,穿的衣服就如活人服饰。


这些尸体只有一具男尸,其余皆是女性。看来这具男尸就是周幽王,其余就是为他殉葬的嫔妃了。从尸体保存情况来看,这些嫔妃的殉葬方式,应该和水银毒杀的方式相仿。


二,秦始皇~史上殉葬人数最多的皇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把六国后宫内的美女,都收归己有,应有万数。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易”。秦二世这种一刀切的殉葬方式,也是绝无仅有了。这些美女无一生还,那种绝望哭喊的场面,让人不敢想象。


为秦始皇殉葬的美女到底有多少?《史记》也无确切的人数记载,司马迁只用春秋手笔,“死者甚众”一笔带过。



嫔妃殉葬方式,史书则无记载,一直是个谜团。据推测,应该是“坑杀”。也许只有打开秦始皇陵墓,才能探寻真相吧。


三,朱元璋~重兴“人殉”制度


在汉朝时期,“人殉”就逐渐减少了,遇到开明的皇帝,无子女的嫔妃已经可以出宫,有子封王的嫔妃,可以到儿子封地颐养天年。


可是到了明朝,“人殉”又开始兴起。朱元璋生前,就有“人殉”发生。他二儿子朱爽死后,他就令朱爽的两个王妃殉葬,好让儿子黄泉路上有人相伴。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遵照遗诏,下令宫中无子女的嫔妃全部殉葬。据记载应有38名殉葬嫔妃,这些嫔妃被称为“朝天女”。殉葬后,其家人皆有赏赐封诰。



关于殉葬方式,史学家也是众说纷纭。


一说是自缢身亡,朱允炆把殉葬名单中的嫔妃,集中到一间房内。房中摆着相应数量的太师椅,上悬白绫。胆大者自己上吊,胆小者由太监强行自缢。


另一说是,为了保持尸体像朱元璋一样不腐,太监给嫔妃体内注入水银毒杀。

至今还没有发现,有水银毒杀迹象的殉葬尸体,我觉得还是自缢说比较可靠。


四,朱棣


为明成祖殉葬的嫔妃数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明会典》的16人,一种朝鲜的《李朝实录》所记的30余人。


嫔妃殉葬方式或自缢,或绝食,正史很少记载。《李朝实录》详细记载了,为朱棣殉葬的场面。

把殉葬的嫔妃集中起来,先集体赐宴,再把嫔妃赶到一个房间。里边摆有三十多张小床,上面悬有白绫。嫔妃们被逼着站上小床,把头套进白绫。她们还来不及哭喊,小床就被踢倒,瞬间就气绝身亡了。


因为殉葬嫔妃中,有两名朝鲜美人,《李朝实录》是根据她们的乳娘,归国后所诉记载的,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


明朝这种“人殉”制度,到了明英宗才戛然而止。这个被蒙古人活捉过的皇帝,一生命运多舛,毫无建树,却做了一个最英明的决定。


他下遗诏说“用人生殉,我不忍,就让这个制度在我这里废止吧。”传说,他是为了爱妻钱皇后,才这样做的。不管怎样,这都是他黯淡一生唯一的亮点。


清朝时期,前三位皇帝都有殉葬的嫔妃,直到康熙才完全杜绝了这种现象。

“人殉”制度到了十七世纪才真正结束。


纵观历史,殉葬的嫔妃大多是无有子女,或是地位低下者。明朝就明确规定,嫔妃位分在贵妃以上,或是嫔妃出身功勋家族,或是嫔妃生子,还有子被封藩王的不用殉葬。其余皆要殉葬。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就是女人的屈辱史。即使贵为嫔妃,也不过是君王娱乐的工具而已,毫无人权可言。


殉葬嫔妃,都是被君王的“无知”和“娱乐”思想所害。君王想到另一个世界,仍然享受人世间的一切荣华。


殉葬嫔妃被史书记载姓名者,可谓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无声无息的,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生在现代的女性是何其有幸。



有书共读

封建王朝里,嫔妃只是皇帝的附属品,皇帝驾崩后,妃子作为殉葬品进行人殉的事件屡见不鲜。

汉武帝、明英宗、清康熙都曾下令废除人殉制度,但是都未能彻底根除这项陋习。

至于嫔妃们殉葬的方式,每个时期都不同,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自缢。皇帝驾崩后,会赐予殉葬的妃嫔七尺白绫,令其自缢后葬入帝陵。若是遇到妃子反抗,会有太监直接将其勒死,再扔进墓里。

鸩酒。有些朝代在皇帝驾崩后,会为殉葬的妃嫔准备一杯毒酒,因为嫔妃们是代替新皇帝去伺候已故皇帝的,是有功之臣,所以新皇帝会尽可能让其死前少些痛苦,一般准备的都是剧毒,须臾之间就能毙命,随先帝一起葬入地宫。

活埋。相对于自缢、鸩酒,活埋就更加残忍了。由太监将殉葬的嫔妃引入地宫,然后封闭地宫,妃子们只能在地宫里等死。随着空气越来越稀薄,妃子们呼吸艰难,最后在绝望与愤怒中窒息而死。据说,这样被活埋妃子死后怨气极重,成为盗墓贼的噩梦,间接的守候皇陵免受侵扰。

灌水银。有些朝代为了保持妃嫔、宫女的容貌,让已故的皇帝死后也艳福不断,采用了一种非常残酷的方法保存尸体,防止腐烂。把殉葬的女子聚在一起,给她们喝下了含有安眠药的茶水,待她们睡着以后,用刀切开头顶一块,顺着切口将水银灌入女子身体里,这样可保尸体千年万年不腐不烂,永生永世守候着墓主。


史论纵横

1.朱元璋——46名妃嫔惨死殉葬  明太祖死后,共陪葬及殉葬46个嫔妃,除了两个死在太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外,其余38人都是殉葬而死。  传说,朱元璋下葬时搞了一个“迷魂阵”,当天,十三城门同时出棺。这个说法已传讲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间最经典的段子之一。南京过去有个民谣:“南京有三怪,龙潭的姑娘像老太,萝卜当作小菜卖,十三个城门抬棺材。”朱元葬当年这个怪异下葬传说,竟然被当成了南京的城市符号之一。  可能有人觉得是无稽之谈,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史料上有记载,如明人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上便有这样的文字,朱元璋下葬那天,“而发引,各门下葬”。  各门下葬,是一种障眼法,实行秘葬的步骤之一,属反盗墓的典型特征。我在我的《中国人盗墓史》等书中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后来我进行了思考,发现这里面很蹊跷,因为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墓在哪?如此反盗墓给谁看的?结合当年当年朱元璋死后嫔妃殉葬的事实,那些棺材里很可能装的都是这些殉死的后宫美女!  给朱元璋殉葬的人具体有多少人,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后来,朱允炆对这些生殉后妃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人都被封赏,授以“千户”、“百户”之职,其官皆世袭。他们都是给朱元璋殉葬宫人的父兄,即所谓“朝天女户”。  那么,这么多的殉葬者都要用棺材装殓吧,然后陪葬于孝陵。而且,这殉葬的人数正好与“13”之数颇为接近。所以,在下葬那天,十三城门同时朝外抬棺材就很好理解了。当时的南京市民在朱元璋出殡那天肯定都出来看了,但因为朝廷“清街”,只能远远地看,因为棺材很多,坊间便你传我传,便传成了“十三城门抬棺材”,近而变成了南京一大怪。

2.朱棣——30名宫女殉葬  给成祖殉葬的嫔妃人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明会典》的16人,一种是朝鲜的《李朝实录》的三十余人。  后妃们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绝食,这在中国正史是很少记载。不过朝鲜《李朝实录》中却详细记载了给明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自杀”的过程。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余名被挑选出来殉葬宫女嫔妃先在殿外用餐,后被带到殿内,这个时候,宫女“哭声震殿阁”。殿内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这些即将赴死的妃嫔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自缢的绳子,“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朝鲜史详细记录:明成祖用30名宫女殉葬  在这三十多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宫女韩氏;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临近自缢时刻,韩氏突然跪倒在地,向与她们“辞决”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国赡养老母,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韩氏临死时,向她的乳母道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这些殉葬的妃嫔死后,下一任皇帝多半会给她们及她们的亲戚一些好处。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镇并没有什么建树,反而一生都受制于人。他九岁登基,三十八岁去世,他经历了“土木之变”,被掳去做俘虏,后艰难归国复位。但是他在临终前,却下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这样,最终废止了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

3.明仁宗——五个妃子  仁宗死后有五个妃子殉葬,分别为:贵妃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顺妃谭氏和充妃黄氏。  6、明宣宗——十人  宣宗的景陵葬八人,所以一种说法认为殉葬人数是七个;不过从《明史·后妃传一》最后的加谥名单来看,又可能是十人。  7、明代宗景皇帝——具体人数不明  景帝,史书上仅记载“诸妃嫔唐氏等”殉葬,具体人数不明。五个皇帝加起来,殉葬嫔妃总数在一百人左右。  这些殉葬的嫔妃,多数没有子女或者地位较低。比如宣宗殉葬十人说中,只有一人生前为妃,其余的生前不过是宫女罢了。不过也有例外。给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经是贵妃,并且育有三子,似乎不合殉葬者的“标准”。所以《野获编补遗》中感叹说:“贵妃……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这种“自愿”的现象还真是绝无仅有。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殉葬制度规定很细,哪些妃嫔应殉葬,哪些可以不殉葬,都有明文规定。凡被删封为贵妃等高等名号的,生过儿子并且儿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娘家原有功勋的也可 "恩免"。其余的皆殉葬。  殉葬时,先将殉葬的妃嫔带到一个房间,让她们吃饭,吃过饭后,将她们引人大堂。大堂之上,放有许多小床,让这些殉葬的妃嫔分立其上,将头纳人床上的绳扣之中,而后去床,使其吊死,然后送人墓中。  明成宗死时,他的一位朝鲜族妃子也被指定殉葬,这位朝鲜妃子临被吊死前呼唤着她的朝鲜乳娘的名字,其凄惨之状令监刑的太监也清然泪下。后来,这位乳娘回到朝鲜向人们讲述了这一情景,朝鲜人将其记人(李朝实录》中。  明朝这一残忍的殉葬制度,直到 1465年明英宗死时,才得以废除。明英宗死前,下遗诏说:"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至此,这一制度才最终废止。

4.太祖努尔哈赤——三个妃子,大妃被逼殉葬  史料记载,清初皇室人殉制曾非常盛行。太祖努尔哈赤死后,有大妃乌拉纳喇氏、庶妃阿济根、德因泽殉葬。  努尔哈赤的三个殉葬妃子:  追赠旋夺孝烈武皇后/大妃,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乌拉贝勒满泰之女。明万历十八年庚寅生。二十九年十一月,其叔父贝勒布占泰(卜占台)送她嫁努尔哈赤为侧福晋。前一任大福晋去世后,立为大福晋。是最后一任大福晋。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太祖崩;次日,大妃殉葬,年三十有七。顺治七年八月,多尔衮追封其母为孝烈武皇后,谥曰孝烈恭敏献哲仁和替天俪圣武皇后,升祔太庙。八年二月,因多尔衮得罪,罢皇后名份,夺谥号、黜庙享。子三,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皇十五子多铎。史称太祖大妃。  庶妃名德因泽。姓氏不详。殉太祖。  庶妃名阿济根。姓氏不详。殉太祖。  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之谜  努尔哈赤生前未正式确立继承人。按照曾制定的“大汗共推”之说,皇太极被推举为新汗。  八月十二日卯时,四大贝勒宣称先帝曾有遗言,大妃从殉。三十七岁的阿巴亥被逼殉葬,以自己的死确保三个儿子的平安。死时距努尔哈赤去世不到一天,与努尔哈赤同棺敛葬。  后金时期满族的殉葬制度为丈夫死后,嫡妻即使无子也不必殉葬,而是选择一名无子之妾从殉。从殉之妾一般都要艳妆,然后由嫡妻率家人儿女向她行礼之后“上路”。最好的待遇是服毒自杀,或由家人以弓箭射杀或以弓弦绞杀,若是此妾不愿从殉的话,则会被家人活活掐死。阿巴亥作为生育三子的嫡妻,被选中殉葬的原因难以令人信服。  在皇太极等诸贝勒胁迫下,她于努尔哈赤死后次日为汗夫生殉。《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乌拉纳喇氏殉葬作如下记载:“……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略),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强子看点

简单讲一下历史上非汉族帝王的殉葬

后金时期:

后金时期,清王朝尚未形成,总体上依旧是个部落联盟制社会。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就可以说明这点。

满族亲王贵族正妻,享有优待,不必殉葬,而是选择一名妾侍作为替代。妾侍作为将死之人,稍有优待,会浓妆艳抹,吃饱喝足。然后已故部落酋长的正妻携儿女致礼。最不痛苦的就是服毒,也有家人用渔猎之弓射杀,或者弓弦勒死(参见吴三桂以弓弦勒死明帝,以求体面)。

当然被选中还有反抗的,这种情况下会被正妻派人扼喉窒息而死。

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有守墓之人,让活人守墓。

但并不是单纯守墓尽孝,而是有让人不能忍受的规矩。

  1. 不能熟食(怕是不久就死于寄生虫)
  2. 不能与人相见(有人却不能相见,恐怕人人都是抑郁症)
  3. 不婚不育(违反人类本性)
  4. 君王信任之人(伴君如伴虎,死了也不安生)

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这些规定简直比死还可怕!这些描述有些类似《汉乡》中为秦王守墓之人。

日本王朝:

日本天皇号称传承最悠久,但殉葬方式却是残忍异常。结合了天葬和活埋的手法,创立了新的方法折磨这些丧夫的可怜嫔妃。(活埋大家知道,天葬指尸体喂给鸟类,意为灵魂不死,魂归于天)

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像萝卜一样埋在亡夫的墓旁,下半身埋于土中,上半身裸露,任其自生自灭。

这些可怜人都是死于饥寒交迫,最后都葬身野兽之口。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中国古代社会,人殉制度是屡禁不止,其根源是与男权社会的存在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封建社会,或是郡县社会,男性都是社会的主体,享受大部分资源,而女性往往处于被支配地位,甚至如同财产般可以随意被处置,当这种社会认识遇到至高无上的皇权时,人殉这种残忍的制度就变得天经地义起来。那么,等待殉葬的女性有选择如何死亡的权力吗?还是会以某种特定方式被处死?面对不同的朝代,人殉的死亡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


缢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吊。规定被殉葬的后宫嫔妃往往被赶进一个房间,房梁上悬挂着与她们数量相等的白绫,她们将在监督下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若干无法自己下手的嫔妃将由宦官动手帮她一把!这种方式虽然痛苦,但持续时间较短,只是被吊死的人面色恐怖而已。明代朱元璋恢复人殉,多是这种方式,至明英宗时期废止。

鸩杀。也就是赐给毒酒毒死。这种方式应该是殉葬中最为人道的一种了。获得殉葬命令的嫔妃都被赐给毒酒一杯,因为嫔妃是去陪伴先皇,应当尽量避免她们的痛苦,所以选择的毒酒都是毒物中的上品,可以说即饮即毙,痛苦指数少,时间持续短,死相相对好看,基本不破坏外表,可能会有少数血液流出。多个朝代都有被鸩杀的嫔妃,看来这也是皇家最为偏爱的一种非正常结束生命方法。



活埋。这种方式多出现在封建社会中,尤其商,周两朝为盛。因为当时的人采用的人殉方式往往为生殉,就是活着进入墓葬,然后慢慢死在里面。这应该是一种最为残忍的殉葬方式了,当诸侯王或者某贵族的墓穴被造好后,等待殉葬的女性会被捆绑强行置于墓穴之中,然后合上墓门,她们怎么死去就无人问津了,或者没有氧气憋死,或者没有饮水渴死,或者没有食物饿死,当然也不排除幽闭致死,总之,是受尽折磨而死,也最不人道。痛苦指数高,持续时间长。



灌水银。水银早就被人们认识利用,秦始皇的陵寝里就探测到有大量水银,看来,水银是被当成阴间常用的东西,自然少不了用在人殉上。古人认为,殉葬的女性都有美丽的面容,为了让被殉葬的人主在地下还能享受这些美色,那么就应该让美色的尸体不腐烂,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其身体里灌水银!先用迷药将殉葬女性迷晕,然从头或口将水银灌下,杀死后埋入墓葬,常伴主人身边。这种方式痛苦指数高,持续时间短,残忍指数高。


综上,就是常用的几种殉葬死亡方式,还有没有新花样谁也说不清,等待考古的重大发现吧。好在现在社会进步了,这种没道理没人性的活动终终于被终结了。



史书上冬眠的蛇

中国古代殉葬制度由来已久,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均发现了殉葬人。商代是我国殉葬制度的高峰期,商人常将俘获的羌人殉葬,妇好墓中发现多达二十多位殉人。秦汉以后,殉人制度逐渐减少。然而,这一陋习仍然继续存在。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都有殉人,直至明英宗以后,这一残忍的制度才被禁止。

后妃殉葬也是自古就有之。秦汉时代,殉葬的后妃一般是先被毒死后殉葬的。比如秦公一号大墓,秦宫一号大墓墓主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他的殉葬后妃有明显的被毒死后下葬的痕迹。北魏时期,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大部分被处死的后妃有被毒死的,也有赐死自缢的。明初对于殉葬后妃有一个专有名词,朝天圣女。根据明代档案记载,他们基本上都是上吊自缢而死的。

小王解史,关注我,带您走进不一样的历史


小王解史

殉葬分为生殉和死殉两种,生殉是最惨无人道的。

为什么会有殉葬这种残忍的陪葬方式呢?主要是为了炫耀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皇帝认为人可以重生,还有来世。所以在占有欲的支配下,他们都会在生前建造巨大的陵寝,在死后用大量的金银财宝、生前使用过的器物和人及动物陪葬,以保证在地下也能享受到生前一样的生活。

在古代的人殉制度中,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需要殉葬的人自愿上吊自杀陪葬墓主;二是被动杀害后,在脑中注入水银来保持尸身不腐,再葬入墓室;三是将需要殉葬的人直接集体活埋。

在秦汉以前,能够为尊者殉葬被人认为是一种特许待遇和荣耀,有些皇帝的后妃为表示对皇帝的忠贞,选择自愿殉葬。这种殉葬会得到理所当然的尊重,主动殉葬者一般都会选择用白绫上吊来结束生命。

将需要殉葬的人杀死被称为死殉,这种方法都是违背了人的意愿的,因此显得更为残忍。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自缢、鸩毒、砍头和活埋几种。

自缢。是将安排要殉葬的人集中在一处,这种方法选择的对象都是皇帝的妃嫔或者宫女,属于级别比较高的一种。由宦官在旁监视让其自缢,如果有不愿意自缢的则要采取强制手段帮助结束生命。

鸩毒。皇帝的妃嫔也有被毒杀的,而且都是被逼迫饮毒酒。为了减少殉葬者的痛苦,选择的都是毒性最烈的毒药,饮者饮用后须臾之间便会丧命。

砍头。这种方式比较直接、也比较省事,主要是为大批殉葬的奴隶和百姓所使用。这种方式不会用在皇帝的妃嫔和宫女身上。

活埋。这种方式又分为两种,前一种是将人捆绑后摆成某种形状后,立即活埋。后一种是将需要殉葬的妃嫔宫女赶至墓中空旷的墓室内,然后将墓门封住。这种方式残忍之处在于所有人都是因为缺氧,最后活活被憋死的。

活人殉葬由于太过残忍,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政权之后便把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人殉废除了,代之以陶俑和木俑。但是人殉在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出现,屡禁不止。在辽代时候又开始重新大规模出现,据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皇后称制摄政。在辽太祖下葬的时候,述律皇后砍下自己的右手,装入阿保机的棺木里陪葬。并且强迫朝中文武大臣100多人为阿保机殉葬。

明王朝的皇帝们把殉葬又抬到了一个高度,从之前仅限于一国之君发展到连王都可以用人来殉葬。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死的时候,便用了两名王妃殉葬。明太祖朱元璋死的时候,有46个嫔妃宫女为他殉葬,其中有38名妃嫔是在治丧期间被勒死的。明成祖朱棣死时,也有30多个嫔妃殉葬。直到大明天顺八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镇临死之前留下遗诏:“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至我止,后世勿复为”,大规模人殉才逐渐稀少,到大清康熙皇帝去世时,妃嫔殉葬制度才彻底废除。

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期待您的关注;



历史上


徒步说史

古代君王乃是最高的统治者,他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他后宫佳丽几千,所以不愿自己孤独的死去,他死之前会命令他的后宫陪伴着他一同死去,去到那个世界陪伴他,服侍他,通常办法有四种。

1.毒酒

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她死亡,担任办事的会将受害者的遗言直接记载上去,他们会选择请他们吃饭,让其在享用着渐渐死去。

2.上吊

通常会有一位太监,手捧白绫走到你的面前,将其一切的妃子全部集合一同,他们下命令让妃子直接上吊,太监会去劝导她们,这是和皇帝去享福,若不服从,他们会强迫性将其直接上吊,挂上去直接拉死。

3.活埋

遭到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活埋在古代经常可以看见,在下葬的时分,他们会选择将其直接推入墓道里,我国古代的墓道封锁性是非常好的,翻开石门之后,这些妃子唯有在里面等死,不过皇帝基本是将这些用在修墓人身上,他们不想让世人知道墓地的所在地,这样将永远没有任何人可以找到这个陵墓。

4.水银

这个相对比较残酷,在历史上真实出现过,这个乃是明朝朱元璋皇帝发明,他们会想办法将死者直接麻醉,在其脑袋撬开一个洞,将其身体全部灌满水银,或许从受害者嘴巴直接灌出来,这样可以让死者身体永远都不腐朽。


八卦爪

古代妃子殉葬形式有多种。大部分妃子是服毒自杀或自缢,在朝鲜《李朝实录》就记载过明成祖用30个宫女殉葬,并且这30人都是吊死。也有一部分是由家人用弓箭射杀或弓弦绞杀。还有一部分是活埋殉葬,如秦始皇。此外,妃子殉葬时,有殉前艳装,也有殉后艳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