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战火,死于征途,明成祖朱棣离千古一帝有多远?

1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再次亲征蒙古。这次亲征是朱棣第五次亲征蒙古,距离朱棣第四次亲征的时间不到一年。

走了五个多月,明军终于来到阿鲁台的巢穴达达兰纳木尔河。但是,除了缓缓而逝的河水外,什么都没有。其实,这个时候的朱棣,已经垂垂老矣,可以说离死亡不远了。

一路上的颠簸,再加上朱棣年老病多,他已经是躺在床上只有气呼出来没有气吸进去的人了。眼见朱棣不行了,随行大臣和武将们就商量对策。

2

以张辅为首的武将说,他们愿意立下军令状,领取一个月的粮食,深入大漠,无论如何,一定提阿鲁台的人头来见朱棣。

杨荣不同意,他说大军走了五个多月才到达达兰纳木尔河,如果再继续待下去,就算朱棣的身体撑得住,也会闹粮荒,无论如何,一定要班师回朝。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明成祖朱棣离千古一帝有多远?

商量来,商量去,办法没想出来,文臣和武将却吵得越来越凶。听着这群人激烈的争吵,朱棣有气无力地说了一句:班师回朝。

3

皇帝发话,没人敢反对。走了两个多月,明军七月回到翠微岗。朱棣感到自己不行了,召见杨荣,说了几句知心话。

他告诉杨荣,太子朱高炽监国已有二十多年,受到的磨炼够了,对政务已经熟悉了,应该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全国事务。回到京城后,他就将大权交给朱高炽,自己腾出时间,好好享享清福。

杨荣对朱棣说,朱高炽仁厚爱人,一定会处理好全国事务,不会辜负朱棣的期望。这些年来,太子党遭到朱高煦无数次陷害,非常艰苦。即使被朱棣强行迁到安乐州后,朱高煦仍然不死心,还在打皇位的主意。

4

军中的武将,大多支持朱高煦当皇帝,张辅就是朱高煦的好战友。杨荣之所以坚持要求班师回朝,主要是害怕朱棣死在外面,被朱高煦伙同军中的其他将领,发动兵变,篡夺皇位。

如果军中将领趁朱棣死后造反,杨荣等文臣手无缚鸡之力,必然被朱高煦控制。到那个时候,朱高炽的皇位就会被抢夺。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明成祖朱棣离千古一帝有多远?

一路上,朱棣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刚刚走到榆林,朱棣就断气了。更令杨荣感到害怕的是,朱棣临死前,单独召见了大将张辅。

5

杨荣不知道朱棣对张辅说了什么,不能确定张辅的立场。面对事关成败的关键一刻,杨荣只能先发制人,走一步险棋,封锁朱棣的死讯,暂时不发丧。

朱棣这一生,有功,也有过。对于国家而言,他的功劳很大。《明史》说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在朱棣的带领下,明朝“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殆三十国”。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版图只比元朝的小一小点,可见朱棣的贡献不小。

6

史学家费正清从人民的视角和国家的发展前途这两个层次评价朱棣,从这两个层次论述,朱棣的帝国大梦带给朝廷和百姓的都是灾难。朱棣千古一帝美梦的实现,是以对百姓的压榨和对谏臣的惩罚为代价的。

如果想要继续维护大明帝国的统治,后继者必须拥有朱棣的帝国大梦的内驱力和实现帝国大梦的才能。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明成祖朱棣离千古一帝有多远?

可是,明朝后来的统治者缺乏朱棣的远大抱负。后来的皇帝不能满足国家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国家自然就要崩溃。从这个层次论述,明朝的败亡,朱棣早就埋下了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