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將進酒》的主旨?

平平靜靜59

“無詩無酒何得樂”,飲酒作詩,最好的詩,非李白《將進酒》莫屬。

《將進酒》(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首詞是孤獨者的狂歡,李白既是悲憤難忍的,又是瀟灑顛狂的,不屑於鐘鼓饌玉富貴權勢,又渴望入仕顯達人生得意,唯置酒會友,才是酣暢淋漓!

1 悲:時光流逝,人生徒苦短。

兩個“君不見”,呼告,比喻,誇張,起興,發問之氣勢,猶如江河決堤,聲勢浩大,排山倒海,呼嘯而來,彷彿痛心疾首,從空間到時間,直抵人心,生命渺小,人生短促,似是無法挽救的悲劇讓人嘆息傷感。

這樣的起句,磅礴大氣,振聾發聵,唯李白能駕馭!

2 樂:及時行樂,人生須得意。

“人生得意須盡歡”,便不會有遺憾,飲酒作樂,方可不辜負人生。這才是李白,剛剛的悲愁轉眼就縱情歡樂,盡情揮灑,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悲壯而豪爽!

“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華洋溢,莫問前程,必有施展的機會,這是何等自信達觀!

“會須一飲三百杯”,飲酒賦詩,推杯換盞,三百杯何須多,不能盡興,千杯都嫌少!


非李白縱情肆意,只是人生短暫,功業無成,愁悶鬱結,唯飲酒發洩不滿,將沖天的激憤化為豪爽的行樂!

3 憤:懷才不遇 聖賢都寂寞。

“自古聖賢皆寂寞”,為何寂寞?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李白亦如此,飲酒的豪爽藏著不被人知,仕途不順的悲憤。

公元752年,李白離京已八年之久,無一官半職,無一事有成,這對於渴望“奮其智能,願為輔弼”的李白來說,極其苦痛,唯有醉酒,乃人生快事,可以盡吐鬱積於胸的憤憤不平。

昔日,陳王曹植在平樂觀宴清天下豪傑,即使一斗酒價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暢飲。

自古以來,聖賢都是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榮辱,曹植能瀟灑飲酒,一笑了之,李白也效仿起了古人!

4 狂:裘衣名馬,都換作美酒。

酒興正酣,不用愁,李白有千金裘,五花馬,衣物,寶馬都是身外物,統統用來換美酒,多瀟灑狂放,為的是消融心中無窮無盡,深沉厚重,自古聖賢都有的萬古長愁!

由悲到喜,由喜到憤,由憤而狂,都因“萬古愁”!

5 主旨:

這首樂府舊題,算被李白寫出了名,一首《將進酒》,盡情感嘆時光易逝,人生短促,功業無成,懷才不遇之悲憤,流離出詩人不合時宜卻又慷慨自信的情懷,顯示了詩人灑脫傲岸,狂放不羈的人格。

愁且樂著,樂又痛苦著,暫時的和酒而歌,永遠消不了理想夭折的悲愁!


一綠浮芳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杜甫的這一句詩可能就是感觸於李白的這首《將進酒》吧?

好像《將進酒》是李白喝酒喝的醉意熏熏時大發感慨的無意之作,算是自然天成。

然而這感慨便成了千古名篇,便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感嘆人生的暫短,感嘆懷才不遇,有點兒藐視權貴,有點兒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意味兒了,這意味兒怎是一個狂字所能詮釋得盡的?而是無上的自豪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便證明他的材不只是被當朝所用,而是千古未朽,他的材不是誰花錢就能買的來的,他的自信也來自他的材。

他是千古難尋的大材,他的才華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而他的財就是因為他的才華而隨手就可以抓取得到的,所以他說千金散盡還復來。

縱觀《將進酒》全詩沒有那一句不是這詩的詩眼,這是全詩都是詩眼的詩,透過這詩眼看見的都是李白的寂寞感。就如那首《蜀道難》開篇的噫籲嚱!三個個字是身臨其境後的感慨一樣,這是詩仙降臨凡間觀察後的有感而發。

那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表面上看是李白主張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其實也是表達了他懷才不遇的感慨。

他的懷才不遇不單指施展才華的地方不遂心,而是此生不遇與自己比肩之詩人的遺憾,有點兒孤獨求敗的意味兒了。自古聖賢多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中的寂寞兩個字其實就說的是他自己。

都說憤怒出詩人,我覺得寂寞也出詩人。他的寂寞不但是指他的一支獨秀,也是因他看出人只不過是終被濤濤江水席捲而去的一粒沙而已,雖然身不由己,但心一定要由己。

與其拼命的積攢財富莫如及時享受人生,莫如能在短短的人生路上瀟灑走一回。

也就是說他的寂寞感是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寂莫感的體現。 他的風流倜儻,放浪不羈,才華橫溢是因為他的內心裡的波瀾壯闊的海在作祟:)。也可以說若詩人不是內心裡靜水流深,那得一張口全是浪花呢?

若問這詩的主旨?我還真找不出來。我認為凡是能找出主旨的詩都不是自然而然之作。


楓葉173

“詩言志”是我國古代文論家對詩本質特徵的認識。此種觀念萌芽於《詩經》,作為一個理論術語提出來,最早大約是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趙文子對叔向所說的“詩以言志”,後來《尚書·舜典》中記舜的話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荀子·儒效》篇雲“《詩》言是其志也”,隨後漸成定論。因而,結合詩人的理想抱負及創作背景,去了解詩人想要舒發一種怎樣的志向,從而推論詩作的主旨並不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生於武則天統治末期,長於開元盛世,這時期的大唐帝國繁榮昌盛,正處壯年時期,杜甫有詩為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在這樣一個國民俱富的時代下,李白遊歷天下。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結束了遊歷生活,初入長安,尋求仕途之路。通過光祿卿許輔乾的介紹去拜訪一向愛推賢進士的右丞相張說,久候未見,便打消念頭。這次遭遇使李白對世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即使在聖主治下的盛明時期,也是行路難。於是寫下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詩句,只好慨嘆“行路難,歸去來”了,但是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可以看出,他對仕途之路還抱有極大的希望與期待。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八月,李白在朋友元丹丘的推薦下接到朝廷召他入京的詔書。此時的李白他又驚又喜,額手相慶,不僅“呼童烹雞酌白酒”般地狂飲自慰,而且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二入長安,得到了玄宗的接見,被擢為翰林大學士,讓他“隨時待詔”。然而,此次並非是李白認為的可以施展其才華抱負的待詔,只是為帝妃們玩樂效勞的瑣事,這讓李白陷入了極大的苦惱之中。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冬,李白突然接到玄宗的詔書,讓他為朝廷起草出師詔,李白欣然應詔,所作得到玄宗稱讚,但是隨後李白“恃才傲物”、“交通外官,圖謀不軌”等讒謗接踵而來,甚至連他《清平調》中“借問漢官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也被指斥為暗諷楊貴妃。寵臣的讒謗,奸佞的排擠,使玄宗也漸漸疏遠了李白,李白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

天寶十二年(公元754年),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李白三入長安,準備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抱負,然而不曾想到此時的朝廷正在處理“誣告”安祿山造反的案件,求仕無門,只得作罷。同年秋天,李白離開長安南下。

回到《將進酒》的主旨這個問題上來,此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呢?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鬱賢皓《李白集》認為此詩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前後,黃錫珪《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繫於天寶十一載(752)。一般認為這是李白天寶年間被賜金放還之後,也就是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漫遊梁、宋,與友人岑勳、元丹丘相會時所做,我個人也傾向於此種說法。在對仕途失去希望,抱負難以實現的情況下,便為詩歌首先鋪墊了悲憤的感情基調,究竟是不是如此呢?

來看詩歌所敘:開片“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以空間展現黃河氣勢恢宏,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用時間悲嘆人生短促,我們從中也不難讀出李白對於懷才不遇、人生易老的一種深深地悲憤與無奈。但是,立馬筆鋒一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此四句雖表達出我有杯中酒、天上月來慶祝人生得意時,我有才華使散去金錢還復來的豪邁之情。隨後一飲三百杯使豪情達到頂峰,勸好友“將進酒,杯莫停”,富貴的生活不是最珍貴的,長醉不醒拋卻一切煩惱才是人生真諦。醉酒後,以“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來舒發心中鬱積的悲憤。醉酒之後口吐真言,猶如蜻蜓點水一般戛然而止,“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又回到了酒中,只有酒,才能讓我開懷,主人不必擔憂酒錢,只需取酒,我與你痛飲一番。什麼?沒有酒資了?那“五花馬、千金裘”統統拿去換酒,最終沉寂,回到核心——“與爾同消萬古愁”。

所以,我個人認為《將進酒》的主旨便是:詩人用看似豪情萬丈的詩篇,來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與人生易老的無奈,並勸導讀者不要悲觀,要在高興時能以“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心態來慶祝,失意時能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來支撐,困頓時能以“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來堅持。


無妄齋

《將進酒》是一支勸酒歌,漢樂府曲名,亦作《惜空酒樽》,多為宴席飲酒放歌。唐人常用樂府舊題作《將進酒》,影響最大的是李白所寫的《將進酒》。對這首古樂府舊題寫於公元752年,是李白與友人岑勳(李白稱其為“相門子”)、元丹丘(著名隱士)相聚飲酒中,酒與愁碰撞激情揮就。

關於《將進酒》主旨句一般指“自古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亦有“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一說。“自古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句更能表明李白壯志難酬的悲情,借酒澆愁的苦悶,狂放不羈的性情,更符合詩歌意旨和作者情志;而“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表示的是對封建權貴和所謂聖賢輕視,難以詮釋李白離開長安後悲憤之心境。

個人認為理由有三:一者“自古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和開篇“悲”、收尾“愁”關合緊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功名未建,壯志難酬,表明李白渴望建功立業;二者,該句揭示了封建社會懷抱利器的聖賢共同的遭遇,從孔孟到屈賈,從岳飛到袁崇煥,智能豪傑之士大都命途多舛,既是替古今寂寞聖賢一抒不平之氣,又為自己借酒澆愁提供理論依據;再者,該句反映了詩人成熟智性的飲酒哲學,表現了喜飲、頻飲、豪飲、醉飲的意趣,決意效法聖賢好飲之舉,借酒澆愁實屬無奈之舉。所以說“自古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更能展現李白對封建權貴和所謂聖賢輕視,表明其壯志難酬的悲情,借酒澆愁的苦悶,狂放不羈的性情。


靜心處世

《將進酒》主旨句探異

武漢一中 高尊平

薛金星主編的《高效學習法》(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認為《將進酒》的主旨句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筆者不敢苟同。 “鐘鼓”句是說,富貴生活不值得珍視,我只願長時間處在昏醉狀態,永遠不再醒來。該句表現詩人對富貴功名的厭棄,對汙濁官場的絕望,語帶憤激,是比較典型的牢騷話。但正因為詩人說這句話時情緒狀態不穩定,所以轉瞬即逝,詩人並未對此多加發揮,更未以此為中心來組織材料。因此,也就缺少關合全篇的功能,和陸機所言“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不相吻合。 那麼能否找到詩中的主旨句呢?因為該詩當為酒後所作,詩人又鬱積深廣且生性豪放,故情緒倏忽變幻,大悲大喜,狂放不羈,找出主旨句並不容易。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至少可以找出一個比現有觀點更合理的答案來。這個主旨句就是:“自古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理由如次: 首先,該句和開篇的“悲”收尾的“愁”關合緊密。詩人因何而悲,為何而愁?統攬全詩,無外乎三個方面:一是時光易逝,二是人生易老,三是功名未建,壯志難酬。其中最關鍵最本質的原因是第三點。這也表明作者的用世之心十分迫切。作者渴望建功立業,也就熱烈期盼富貴。因為富貴既是建功立業的先決條件,又是功成名就的必然歸宿。詩人雖然說過“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之類的清高話,但也說過“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共杯酒”,其對功名的豔羨也昭然若揭。所以說蔑視功名富貴大都反映詩人追求平等的自由精神,天真率性的情致,不能吃到葡萄的酸澀心理,在本文中只能以牢騷話視之,且與“悲”“愁”無關,所以不能將“鐘鼓”句視為主旨句。而“自古”句剛好能反映壯志成空的意旨,故而更有資格當選。還應注意到,“萬古”和“自古”遙相呼應,更能體現該句“擊中則首尾俱應”的核心地位。 其次,該句揭示了封建社會懷抱利器的聖賢共同的遭遇,具有深廣的社會歷史內容。從孔孟到屈賈,從嶽武穆到袁崇煥,智能豪傑之士大都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乃中國歷史的常態。詩人如此立論,既是在替古往今來的寂寞聖賢一抒不平之氣,又是在為自己借酒澆愁提供理論依據。 第三,該句反映了詩人成熟智性的飲酒哲學。《將進酒》一詩不僅表現了喜飲、頻飲、豪飲、醉飲的意趣,而且道明瞭詩人傾心於此的飲酒哲學,即聖賢中的飲者能留下美名。這當然是憤激之語,但有三點信息值得注意:一是詩人以“聖賢”自居,並決意效法聖賢的好飲之舉;二是中國歷史上以豪飲著稱的賢能之士史不絕書,如陶淵明、曹植、劉伶、阮籍、嵇康等;三是飲者留名的原因是什麼?我想“聖賢”們借酒澆愁純屬無奈之舉,他們因此成名只表明後人對他們窘迫處境艱危生態的理解和同情。 綜上,“自古”句更能表明壯志難酬的悲情,借酒澆愁的苦悶,狂放不羈的性情,更符合詩歌的意旨和作者的情志,故更有資格擔當主旨句的角色。至於《教師用書》中說本文的主旨是“對封建權貴和所謂聖賢表示輕視”,則更有說夢之嫌。 ( 該文發表在《語文教學與研究》)


平平靜靜59

詩的大意是:你難道不見黃何之水從天上奔下來,直到東海不回頭。你不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感嘆以自己的白髮。所以在人生得意時就該縱情歡樂,不要讓金盃無酒空對月。每個人都有價值和意義,黃金千兩一揮而盡它也會再來。我們烹羊宰牛痛快的飲它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快喝吧!莫停杯!我為你們歌一曲,整天吃山珍海味有何珍貴,只希望醉生夢死不願清醒。下面幾句,是別說我沒錢,把我的名馬和貴重衣服拿去換酒,讓我們一起來消這無盡的萬古愁!

瞭解到詩的大意,就能知其宗旨。詩人被唐玄宗棄用。自嘆人生,懷材不遇從而借酒消那萬古愁。但也不是我們平凡人理解的那麼簡單,詩人既寫了長河的永恆,也嘆人生短促,可謂悲感至極,卻不墮纖弱,具有驚心動魂的藝術力量!


傲雪勁松6933768596

我認為“與爾同銷萬古愁”才是全詩的詩眼。至於“千金散盡還復來”,“人生得意須盡歡”等均不能代表全篇。

李白的《將進酒》是最能提現李白奔放浪漫、目空一切、才氣橫溢的性格特點的。

縱觀李白一生,滿腹才華而又跌沓起伏,滿腔抱負卻又顛沛流離,很難說到底是遭遇造就了性格,還是性格決定了遭遇。但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遭遇是李白一生寫作靈感的源泉。

在這首詩裡,作者演繹了莊子的“樂生”哲學觀,表示了對富貴功名、聖賢權利的藐視。而在豪放飲酒的行樂中,卻又深含“懷才不遇”之無奈。詩人在借酒澆愁的同時,借題抒發自己的激憤。似乎想把自己一腔悲憤全部揮灑在筆底。所以詩篇氣勢也豪邁,感情也奔放,所謂“倏而東,忽而西”,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

一般認為,這首詩是李白被排擠離開京城,在梁州、宋州一帶活動是寫的。根據創作背景,所以認為作者的主旨初衷應該在“與爾同銷萬古愁”上。但是由於全篇警句太多,實在不能斷章取義,有說主旨在“人生得意須盡歡”一句的,也有說主旨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句的。但聯繫作者創作的時間與經歷,應該以“與爾同銷萬古愁”最能表達當時的寫作心情和寫作背景。


我為板磚狂

讀賞李白詩作《將進酒》,許多人認為全詩主旨句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其不然,《將進酒》的主旨句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此句表達了全詩的中心思想。其一,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渴望入世用事的矛盾情感。其二,表達了作者對封建權貴和所謂聖賢的極大蔑視。

這首詩形象的表現了作者桀驁不馴的性格。一方面表現為自恃有才,孤高自傲之義。一方面表現為仕途受阻,安於享樂之情。在這道詩裡,作者演譯了老莊的樂生哲學,表達對權貴、聖賢的蔑視,在狂放豪飲中,真正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之情。

全詩氣勢豪邁,感情奔放。具有極強感染力,作者借題發揮,借酒消愁,抒發了自己蔑視權貴,懷才不遇的激憤之情。


木子三易

詩人李白在《將進酒》這首詩裡表達了幾層意思,我覺得主旨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樂觀自信的宣言。

此詩大約作於李白“賜金還山”後。李白當時胸中積鬱很深,自已的政治抱負不能伸展,歲月又很客易流逝,因而突兀的嘆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人生亦如此,歲月匆匆,悲愁使人衰老,既然人生在世不得意,那麼就一醉解千愁,突顯詩人悲憤,無奈,隨既話鋒一轉,又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孤傲清高而又自信的宣言。

詩的下面是勸酒,自古以來只有善飲之人才能留名於後世,讓我們忘卻煩憂,以酒寄託情懷,不怕沒錢,把五花馬,千金裘拿出去換酒喝,就一醉方休,忘卻煩愁吧,可是,醉酒總有醒來的時候,儘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眼下還是酩酊一醉來”與爾同銷萬古愁”啊!

此詩中,李白懷才不遇的愁苦求樂觀自信交織一起,詩句如黃河水滔滔不絕,體現詩人自信、孤高、放縱不羈的性格。



悠閒運來13

將進酒,是詩仙李白名篇大作。要問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我的理解可以引用詩中的句子:“鐘鼓饌玉不足貴, 但願長醉不復醒。”

這才是此詩的主旨。什麼都不重要,喝酒最重要。什麼錢都可以不花,喝酒錢要大把大把的花。因為醉酒的狀態,就像成了仙,飄飄然,美妙絕倫。誰願意睜開眼睛看那不如人意的現實呢? 我們曾經胸懷大志,想要一個大大的平臺,施展自己的抱負,為國為民建功立業。可是,現實呢?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有才無處用,有苦說不出,還不如閉著眼睛用酒精麻醉自己,進入自我陶醉的狀態,“天子呼來不上船”。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本來我是不打算回答的,因為我也沒有見過悟空的紅包,白費這口舌幹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