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將進酒》,詩歌裡面寫的是與誰在喝酒?為什麼他豪情萬丈?

常路明


李白的一生是成功的,他的詩名滿天下,傳頌古今;他為人灑脫,不拘小節;他浪跡天涯,和詩作對;成就了中國浪漫主義詩文的新高峰,本人也被稱為“詩仙”。

李白的一生是失敗的,他嚮往功名,渴望進入體制內,光耀門楣,可是因種種原因卻處處碰壁,雖有幸得到了唐皇的接見,可是卻給了一個陪皇帝賦詩取樂的小官;不得已,對仕途失去希望的李太白,懷揣著唐皇的賞賜離開了曾經魂牽夢繞的長安城,打道回府,到此,他失敗地停止了他尋求政治前途的腳步。

剛到家中的李白接到了好岑勳的書信,言稱他的“鐵桿粉絲”元丹丘在嵩山靜候多日,想見他一面。李白此時的心情真是五味雜塵,來不及休整,就趕到了嵩山好友岑勳的住處,見到了元丹丘。三人相聚一處,自是排酒暢聊,李白藉助酒勁寫了名篇《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詩裡面的岑夫子指的就是好友岑勳;丹丘生指的就是“白粉”元丹丘。從詩中,我們雖讀出了一個詩人的灑脫,見到粉絲後的高興;從李白此時遭遇看,也讀出一種懷才不遇的無奈。

李白的父親是個商人,在邊境做外貿生意,算起來,李白也是個華裔;隨後,他跟父親定居四川。李白自幼聰慧,酷愛劍術,並拜名師學劍多年,成年後,他隨身都會佩帶一把寶劍。

他與文人的情懷沒有什麼兩樣。總想著“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又無法參與科舉考試(也許是因為家境的原因,仕、農、工、商,商排名末位,可能是不允許考取功名吧)。但是為了進入仕途,他選擇另一條路,自薦。

他帶足了盤纏上路了。用自已的詩當作探路石,與人飲酒作對,不忘拿自認為優秀的作品往“大官”那裡投稿。可是,詩文越來越受人歡迎,酒友、詩友越來越多,可是政治上卻空空如也。

後來,他決定獨上京城闖蕩,想碰碰運氣。他從皇帝身邊的人下手,想博取他們的好感後,讓他們為自已代言。他為討好公主,不惜住在終南山上。

功夫不付有心人。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最終得到了同為自已粉絲----皇帝的召見,並授予了他一個陪皇帝作詩取樂的散官。自已的理想抱負得不到實現,他鬱郁間向皇帝辭官。他的粉絲皇帝也沒有挽留,既然過得不開心,那就賞點錢,放你走吧。


倚夕陽笑黃昏


“詩仙”李白的作品,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

這位千古一遇的“謫仙人”,讓我們知道有一種心情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讓我們見識到有一種壯觀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他讓我們遇見了崢嶸崎嶇、壯秀磅礴的“蜀道”,

更讓我們結識了“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他自己。

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豪放飄逸的風格,清新明麗的詩歌,爽朗大方的“酒中仙人”不僅僅是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更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朋友。

而作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將進酒》的樂觀和豪邁也是讓人震撼不已。

詩歌原文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回顧完“青蓮居士”的《將進酒》原文,讓我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 與李白同飲之人為誰?

咱們的大詩人李白沿用樂府古體創作了這首古體詩——《將進酒》。

其實細心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原文之中。

這篇古體詩通篇都在講飲酒,這對於“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來說,自然是一件稀鬆平常之事。

與李白一同飲酒之人就是詩句中的“岑夫子,丹丘生”。

那麼這二位究竟是誰呢?

原來“岑夫子”是指岑勳。

“岑公相門子,雅望歸安石。”——《送岑徵君歸鳴皋山》

多次出現在李白的詩作當中的岑勳,是李白的好友,與著名的隱士元丹丘也素有往來,後來隱居鳴皋山。

儘管他的詳細生平不詳,但是作為“詩仙”李白的好友,這位“仙友”必定也非凡夫俗子。

而“丹丘生”即元丹丘,唐朝人,這位兄臺也是李白一生中極其重要的交遊人物之一。

李白在他二十歲左右,在蜀中認識了道友元丹丘,李白將他看作長生不死的仙人。

李白與元丹丘曾一起在河南穎陽嵩山隱居,元丹丘也對李白的文學創作產生了較大影響。

至於兩人的交情有多深,看看李白寫給元丹丘的詩就能體會到了。

李白春遊坊州時,元丹丘寫信來問候他,他作《以詩代書答元丹丘》。

33歲時,李白應元丹丘邀請,赴嵩山隱居。寫下了《題元丹丘穎陽山居》、《元丹三歌》等詩。

李白、岑勳、元丹丘嵩山再相會時,李白又寫了《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

如果說寫詩是抒發情緒的渠道,那麼“為你寫詩”就是李白對於道友友誼最真的表達方式。

接下來回答題主的另一個問題——

  • 為何李白豪情萬丈?

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將進酒”意思就是“勸酒歌”,原來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

這首詩約作於天寶十一載,即公元752年,這個時候的李白已經離開了京城,再次踏上雲遊祖國山河的漫漫長途,距離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也已經過去了八年之久。李白與友人岑勳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家作客,三人相會宴飲,借酒放歌。

韶華易逝的人生慨嘆

你難道沒有看見嗎?黃河的水猶如從天上傾瀉下來,波濤翻滾奔騰流動直向東海不再回來。

你難道沒有看見嗎?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深沉悲嘆自己那一頭白髮,猶如早晨還是青絲到了傍晚卻變得如雪一般花白。

其實,我們感覺這首《將進酒》讀來豪情萬丈,是因為從詩的前兩句就以一種磅礴的氣勢將詩歌提升到渺遠開闊的境界。

兩組“君不見”的排比長句,以偉大的母親河——黃河起興,讓讀者不禁震撼。

一瀉千里、奔向大海的河水一去不返,就像那“白駒過隙”的時間眨眼消逝。

而從青絲到白髮也不過朝夕之間,人生易老,韶華易逝,這種悲傷無力改變。

讓我想起李白的另一首詩,那就是他的《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中“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就一下子將讀者的注意力都吸引了過來。

置酒會友的暢快淋漓

所以啊,人生得意的時候就必須要盡情的享受歡樂,切莫讓這金盃無酒空對皎潔的明月。

要知道上天造就了每一個人的才幹必然是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我相信就算是將黃金千兩

一揮而盡,我也能夠靠自己再次獲得。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

美酒、好友、暢飲,豈非人生快事?

生逢知己,酒逢對手,以至於李白想要高歌一曲,來發洩這酣暢淋漓。

古往今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鼓舞了多少人的心。咱們桀驁不馴的青蓮居士,用絕妙的詩句來表現他的個性——熱情豪放、充滿自信。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他所作的詩是如此富有感染力,以至於作為後人的我們,會在低落自卑時,想起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會在遇到艱難險阻時,想到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

懷才不遇的自我疏解

我們姑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如果需要今天也應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都不為多!

岑勳,元丹丘啊!快點喝酒吧!不要停下來。

讓我來為你們唱一首歌,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奢靡生活算不上什麼珍貴,只希望能醉生夢死而不願清醒。

自古以來聖賢都是孤獨寂寞的,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下來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設宴平樂觀的事你可知道,豪飲名貴的酒縱情地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只管把這些錢拿去買酒來讓我們一起喝個痛快。

那些什麼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快把你的小兒喊出來把這些拿去統統換成美酒吧,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曾經的李白懷抱入仕為官、經邦濟世的抱負,可是供奉翰林的京城生活卻讓他感到失望,御用文人的生活讓他日漸厭倦。

唐朝的政治就走向腐敗,多樣的矛盾不斷激化,儘管詩才過人,受到皇帝讚賞,但一生豪放飄逸的李白始終不願和統治階級同流合汙,更不願違背內心溜鬚拍馬。

孤傲的性格為他招來了讒言,“賜金放還”看似無意,實則卻是李白遭到政治排擠的結果。

懷才不遇是文人才子最為苦惱憤懣的事,而借酒消愁卻也是抒發不平之氣的常用手段。

所以看似在縱酒行樂,但酒更多的是充當了麻醉劑的作用。

儘管渴望入世,但是黑暗的社會現實卻又讓理想破滅。

“千金散盡”怕什麼?不如痛飲“三百杯”!“鐘鼓饌玉”、“千金裘”,豈能銷我“萬古愁”?這一系列龐大的數字,在增添氣勢的同時,也將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情緒體現得淋漓盡致。

聲色犬馬的富貴生活他不屑,政治抱負的難以施展他不滿,才高八斗卻曲高和寡他孤獨,也許“惟才是用”並沒有那麼簡單,也許真的就是“古來聖賢皆寂寞”。

幸好,有美酒,有好友,有詩歌,至少能排遣憂愁,至少能以自己的方式來作些許的反抗。


黍離Willow


《將近酒》約作於公元752年,距離李白被“賜金放還”已有八年的時間。被“放還”之後李白便開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漫長的遊歷。政治上不得志的他除了遊歷之外還積極地追求隱居、飲酒、服丹。

若問同李白飲酒的是誰?其實文中已有答案。李白寫道:“岑夫子,丹丘生”即岑勳與元丹丘兩人。這兩個人是李白的鐵桿酒友,曾多次出入李白的詩歌當中。為什麼?極有可能是志趣相投:岑勳曾一度隱居在河南洛陽的鳴皋山,而元丹丘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道教高人,喜愛遊歷和隱居。李白曾言“吾將元夫子,異性為天倫”,可見李白與元丹丘的友情之深。



縱觀李白的一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遊歷與隱居中度過,因此,三人詩酒唱和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回到這首詩。當時元丹丘正在嵩山隱居,而岑勳與李白結伴去嵩山拜訪元丹丘,酒如酣時,李白有感而發而寫下此詩。



這首詩豪情萬丈嗎?有豪情、有氣勢,更有失意、不得志。如若只有豪情萬丈就不會有最後一句“與爾同消萬古愁”了。有愁才需要借酒消愁,更何況是萬古愁了。李白為什麼發愁?僅僅是個人的懷才不遇嗎?

再次回到這首詩寫作的年份公元752年,此時離“安史之亂”還有三年左右。在“安史之亂”發生之前李白就察覺到了安祿山的反叛之意,還曾為此痛哭過。



“安史之亂”即將發生,而今正處於大唐由盛轉衰的過渡期。遊歷大江南北的李白得以近距離的觀察民生、社會、各個藩鎮,因而他得以窺見帝國隱藏的危機,這也是他憂愁的根源。

眼見國家弊病,胸懷安濟之心,可“放還”之後李白的仕途再無起色,他只能訪道、飲酒、歸隱。這是李白的無奈。

但是除此之外,這首樂府舊題的《將近酒》亦處處流露出李白的積極的人生態度:飲酒自遣也好,訪道娛情也罷,都是李白對於晦暗迷茫的人生的積極反抗。


胡椒王


李白生活在繁盛時期的唐代,具有一腔愛國熱血。畢生都在為了這一理想而奮鬥,他希望能夠為國家立功,卻又不滿現實政治的黑暗,加上他對權貴的傲視,從而數次遭到排斥,李白一面遊歷山水,一面通過寫詩的方式來排遣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愁。

沒有在政治上受到重用的李白無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

”的宮廷生活,吟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憤然離去。此後的十多年裡,李白遊山訪友,一直過著“浪跡天涯,以詩酒自適”的日子,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

《將進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寫。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對於題主所提李白和誰在喝酒,我們在詩中就可以看出來,一位是岑夫子,對於此人李白也多次寫詩提及比如這首《送岑徵君歸鳴皋山》(岑公相門子,雅望歸安石。)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岑夫子名岑徵君,李白一生交友無數,那麼這位岑夫子可算得上是李白的一位志同道合的酒友。

那麼第二位便是丹丘生,同樣李白也寫過多首關於丹丘生的詩《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

吾將元夫子,異姓為天倫。

本無軒裳契,素以煙霞親

從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李白將丹丘生當做了自己的異性兄弟,可見兩人的情義之深。

《將進酒》我們通過詩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也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位極其豁達之人,這與他良好的心態是分不開的。他作詩千首,每句都是那麼精妙絕倫,膾炙人口,他不甘寂寞,為了心中那個夢想,無畏權貴,這就是李白,一個偉大而又極賦浪漫主義的“詩仙”。


超人小航航


李白《將進酒》是與好友岑夫子和丹丘生一起對飲。這首詩作於李白離開長安後。從詩的內容看似乎寫的都是勸人及時行樂,看透了人生,獨願長醉不想醒,十分消極。但是透過表面現象深入地理解李白的內心深處,就可看出李白絕不是真正的消極頹廢,而是胸懷偉大的報負卻不能施展,而產生的苦悶無法排遣,就借酒發洩,借酒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表現了對權貴和世俗的蔑視。抒發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但與此同時作者也流露出人生易老要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


孤竹國人1


這首詩的雄偉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就是一座豐碑。。。

很多人對這首詩的解釋我不予苟同。而且曾經有個自媒體的解讀令人七竅生煙。。。。

先說與誰喝酒,岑夫子,丹丘生肯定是主賓無疑,但具體是哪裡喝酒不明確,可揣度一二。

一,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在酒肆喝酒,席半酒少,店家說你們的錢不夠,這顯然不合常理,自古沒有先交錢的的道理吧!何況三人皆是當世名家,士大夫階層,普通店家再沒眼力見也不至於問有沒有錢吧,何況三人許多人請都請不到。。

二,丹丘生處,席間酒不夠了,李白詩云:呼兒將出換美酒。。。。這話顯然喧賓奪主了。沒有過硬的交情是不會如此的。。。李白與元丹丘結交22載,出處無間,很合常理,但,丘生修道而且居無定所,是否有妻室生子概率不大。所以在丹丘生處飲酒可能性微乎其微。

三,岑夫子處,常年隱居鳴皋山,三人極有可能在他家喝酒,窮鄉僻壤夫子沒準教幾個學生日子也不一定好過,因此才有些捉襟見肘。

對於文人而講,人生快意不過三兩知己,酣酒嘲談,生逢不易,借酒消愁。


沉迷的靈魂


當然是岑夫子和丹丘生了。

李白先生和這兩位一起豪飲,身上帶的銀子都買了酒。酒至半酣,李白還要繼續點酒。老闆說,對不起,你們壓的錢都花光了。李白登時就火了,他一邊脫下身上穿的裘皮大衣。高聲喊著:拿去拿去,要是不夠的話,我還有一匹寶馬良駒,都換了酒吧。於是乎,哥仨喝得酩酊大醉。

最後,身無分文的三位俠客被老闆趕出了酒店。

窮愁潦倒的李白趴在酒店的臺階上,寫下了這首千古名詩。


雪夜de驚鴻


《將酒歌》是李白與好友岑勳在嵩山與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陽山居為客,三人曾登高飲宴。此詩也是漢樂府題,題意為“勸酒歌”。作者這首“填之以以申己意”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752)年。








五子龍女


一、原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二、釋義

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那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你難道看不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嘆自己的衰老的白髮,年輕時的滿頭青絲如今已是雪白一片。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不要讓這金盃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請二位快點喝酒吧,舉起酒杯不要停下來。

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希望醉生夢死而不願清醒。自古以來聖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的事蹟你可知道,斗酒萬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那些什麼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快叫侍兒拿去統統來換美酒,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鬱賢皓《李白集》認為此詩約作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前後。黃錫珪《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繫於天寶十一載(752)。一般認為這是李白天寶年間離京後,漫遊梁、宋,與友人岑勳、元丹丘相會時所作。

詩人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現,常常借飲酒來發洩胸中的鬱積。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於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以抒發滿腔不平之氣。



番茄粉FAN


《將進酒》是李白的名篇,表現了李白的創作風格和性格特點。

首先兩句“君不見”就提示讀者,黃河到海空間是無限的,青絲變白人生是短暫的。因為人生短暫所以要及時行樂。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就說過“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這裡他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和那個思想是一致的。接下來就是李白特有的金錢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一直是揮金如土的。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寫道:“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他爸爸和兄弟都是商人,家裡很有錢,他也很會花錢,但我始終不明白李白的錢是怎麼帶在身上的。那時沒有微信、支付寶,也沒有銀行、信用卡,幾十萬兩銀子,怎麼帶呢?

接下來李白誇耀自己的酒量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李白在詩裡,直呼他人名諱,丹丘生。元丹丘是個道士,據說是個長生不死的仙人。李白喊他的名字,在傳統上是不禮貌的?但李白不在乎,她的詩裡經常有別人的名字。比如汪倫、杜甫,都直接把名字寫在詩裡,他還在詩裡寫過自己的名字。

李白一輩子與酒結下不解之緣,酒,是李白人生中除詩歌外的又一大人生支柱,他愛詩成性,愛酒至狂,他明白“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即愛酒,愛酒不愧天”。

最後幾句又回到錢上了。“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陳王曹植喝的酒一千兩一升,價格極高。主人家沒錢了也就沒酒了,李白不管,叫人家把五花馬,千金裘拿出來換酒喝,這也就是李白,換個人誰敢在主人家說這個話。

最後一句點題了,李白喝酒就是借酒澆愁,借酒發牢騷而已。其實詩一直就在講“愁”,“朝為青絲暮為雪”是愁,“莫使金樽空對月”是愁,“但願長醉不願醒”是愁,“古來聖賢皆寂寞”是愁,最後喊出“萬古愁”,李白一生都是在愁中度過的,他自負傲慢,一生有兩個理想,一個是當宰相,一個是當皇帝的老師。所以他接到聖旨進京時,“昂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但到了長安只做一個御用文人,給楊貴妃寫歌詞,他非常失望,也很狂妄,他失望了,皇帝也失望了,便賜金環山,從此他遊蕩江湖,無所事事,有些自暴自棄的樣子。安史之亂中他想積極向上,結果站錯了隊,被貶夜郎,中途遇赦,寫了“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快句。

李白的愁其實不是為個人而憂愁,還是有為國憂愁的意味的。這是中國正直知識分子最本質的特徵。到了宋朝,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道出了這一類知識分子共同的心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