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

谢小楼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蘅塘退士选入《唐诗三百首》,并评前两句是千古丽句。

为什么呢?下面小说楼跟大家一起精读一下李白的这首千古句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题一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后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写下此诗。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往,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辞: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故曰「西辞」。烟花:繁花盛开,花气如烟,泛指繁花浓丽的春天。

好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浓丽的阳春三月下往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见,只见。碧空:碧蓝的天空。尽:孤帆的踪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踪影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下,只见长江流水,在天际奔流。

这首诗,从写法上来讲,第一句写出了送别的对象——「故人」孟浩然,送别的地点——「黄鹤楼」;第二句写出了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送别朋友的去向——「扬州」;三四句则写送别的场景,并将诗人的情感寓于其中。

这些都是诗歌鉴赏题里的答案,这首诗是写的层次分明,感情含蓄,但这并不是这首诗成为经典的原因。

讲真,送别诗中技法高超者恒河沙数,这首诗能成为经典,是因为诗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种风流气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从「西辞」二字可以看出,这两句是孟浩然的视角。

看,孟浩然辞的是黄鹤楼,这里曾有仙人乘鹤而去,下的是扬州,那里的繁华艳丽之乡,风流荟萃之地,而他下扬州的时节,又是阳春三月,此时繁花似锦,春光明媚。

这两句里,意象明丽,所以被编选《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孙洙评为「千古丽句」。

李白用这样的千古丽句,将孟浩然的扬州之行渲染得风流艳丽,在这风流艳丽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风流气度也就突显了出来。这样的千古丽句,配「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真是贴切。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三四句转到了李白自己的视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离开,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边,只剩下不断奔流的长江流水。

这两句写景,景中无疑寓含着李白的情感,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别之情,但你很难说这情感是悲伤的,是惆怅的,因为这两句诗的意境非常开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远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情深而不伤,意厚而不悲,别得深情而潇洒,这就是李白的风流气度。

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分别从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视角,展现出两位伟大诗人的风流气度,表达出了两位伟大诗人非同一般的友情,从而也让这首诗展现了与别的送别诗不同的气格,使得这首诗从写法、用语到意境再到气质,都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明代朱谏在《李诗选注》中评道:「此诗词气清顺而有音节,情思流动而绝尘埃,如轻风晴云,淡荡悠扬于太虚之间,不可形迹而模拟者也。白于浩然,可谓知己,率尔而发,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后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子,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被蘅塘退士评为千古丽句。

这个句子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景物明丽。

故人,指诗人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他也是著名的大诗人。老朋友要到扬州去,诗人李白前来送行。一送一辞,画面感觉是明丽的。老朋友孟浩然于黄鹤楼与诗人李白辞别,经长江,顺流直下,前往扬州。黄鹤楼,滨临长江,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诗人崔颢题诗在上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曾路过黄鹤楼,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景物怎样?是否也称得上明丽?沿途长江,浩浩荡荡,值此烟花三月,不无明丽。到了扬州,有道是:“春风十里,纸醉金迷,富贵乡,烟花地。”这景色明丽吧?更值得称道的,烟花三月,山明水秀,鸟语花香,鱼跃鸢飞,莺啼柳巷。这景色是不是堪称明丽呢?


二、人物明丽。

此句中,涉及几位人物。李白、孟浩然二位是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他们二人身后,还有个题诗于黄鹤楼上的大诗人崔颢,他还是李白钦佩的大诗人。此刻,他在黄鹤楼上注视着两位,吟咏着那千古不朽的题诗。其声朗朗,其音远播。这人物的画面是否也够明丽呢?

三、音韵明丽。

大家不妨效仿古人,读一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再品一下该句的韵律。我想,你不难发现,该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读来有如行云流水,诵之如同高山飞瀑。如此明快之美,是不是可谓明丽?

四、意蕴明丽。

通常的送别诗词,多缠绵悱恻。例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你看这个句子,可有这些意味?没有吧?意蕴极其明丽。

以上几个原因,第一个较重,后三个虽轻,但缺了哪一个恐难成其千古丽句。


寻芳1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这首诗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景中,景在人心,形成了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画面。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包含了景与情以及事与心的多种视角。

故人:自然是朋友之意。那么这一对朋友之间在哪里,在干什么。

黄鹤楼:这就是地点。那么他们去黄鹤楼总有原因的吧。

西辞:这就说明了他们在黄鹤楼做什么事了。原来是好朋友有要走了,自然就有了离别之意。

然而,故人西辞黄鹤楼的这句妙处就在于,到底是谁在同谁道别。

而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超强的天地视角画面,就好比你处于云端,俯瞰这一对人如何告别的,影视之中的多重视角。

你可以看做李白站在黄鹤楼向登船而去的告别,也可以用孟浩然的视角是在船头向李白作揖告别。精彩的是,此句之中没有一句写离别之意,却从视角里弥漫了朋友惜惜离别之情。

更绝的是,当时在这场情景之中的群众演员又以不同的视角感受到这对朋友的离别之情。比如说船夫,他会以船夫的视角注意到孟浩然的动作,从而发现远处的李白。而站在李白附近的行人,由于他的动作而注意到孟浩然。

这就是,艺术视角的高明转换。好比如子弟兵救灾,无论从远从近都能让人感触。


再来看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里,点明了故人要去哪里,没有说景色,去又说了景色。又隐约的表述了李白的心思。

下扬州:故人孟浩然要去扬州了。

三月:是说时间,而三月按季节来说,就是在春天。

三月与下扬州,点名了时间季节,以及朋友要去的地方。

而最有趣的莫过于烟花二字了。

烟花,既可以拆开来看,也可以组合来说。

烟,形容于雾朦脓之意,还可以用于人物。究竟是清晨的烟雾,还是黄昏时的波光迷离,亦或是李白被什么给熏到了或感触到了,眼中起了烟雾。

花,三月花开春时,本事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令人开心的季节。然而此时有故人要下扬州而去了,怎么能开心得起来呢?

烟花,究竟是春风拂落的纷舞百花,还是人物心中所起的泪眼雾里烟花。未说离别之心情,却隐含了因离别而伤怀的心意。而这个心意又隐含了一种羡慕之感想。

烟花三月,三月的春色之景,偏偏因烟花而生出了秋日落叶的离别伤感。


而这前两句,又形成了相互对应之感。

黄鹤楼,下扬州。一个离别起点,一个离别终点。恰恰的隐含了一种“我住长江头,君居长江尾。”相见想见又不得见之意境。

西辞,三月。又说明了辞别之时,辞别之景。

最有趣的,莫过于故人与烟花。

故人、烟花,从我与你两种不同视角诉说了离别之意韵,又隐含了旁观的那个他。

故人、烟花,又隐含了我对你的羡慕,究竟是烟花三月春色,还是烟花三月巷柳。对于这种快意而又宁静的生活的向往。

结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完全得形成了一幅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空间画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若是吹过头了,莫笑哈。


汉墨山河

首先题主你放个一脸忧国忧民的杜甫是什么意思?


对于艺术的感受,绝大程度上不在于别人的评定,而是个人的感受,然而多数人往往引据别人的判断,来营造自己的美感。对于诗歌来说这句所谓的“千古丽句”就是典型,同样还有”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如果放到历史人物评价就是这样的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朱元璋是“千万古一帝”,这些都是李贽说的。然而不同的是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些做评价的人会用历史事实作为依据,诗歌就感性了。


诗歌的评价大体都是读诗人的观后感,比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读了这样的话,你能否感觉到什么叫隔什么叫不隔呢?所以我们如果先看这种评价在读诗,然后想什么叫作“隔”,那就只能凭着感觉走,摸着卵子过河。


这“千古丽句”是一样的,没有读过太多诗怎么也感觉不到了。这句子怎么美重要么?要我说不重要,蘅塘退士称它是“千古丽句”意思是要把其他丽句诗歌比下去的。


所以这么来说,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是“千古丽句”的,我们只能感觉到“丽句”而已了。仅仅一个“丽句”我们怎么说呢?这就好像我们看见了大海然后感叹“好海”,看到了高山“好山”,看到了长江“好水”。


所以具体到这首诗来,个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词“明快”。

“明”在于干净,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干净。

“快”在于利落,一气呵成不托泥的利落。


然而这两点并不能说明诗歌的好处,关键还是在于说的人。


如果是两位饥寒交迫的老农一样的人物说出了这样的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好吧我们可以给予两个判断,第一有病,第二丐帮帮主啊


如果是两位高官厚禄一样的人物说出了这样的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要做何感想,只能痛哭硕鼠硕鼠!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一句老话,写东西就是“我手写我口”,没有风流的李白+风流的孟浩然,这句话一点都不丽。


以上

目西


目西

《送君孟尝浩气,然居之后广大陵园》

故事人物西泠辞别,黄阶鹤首楼台位置。

烟升花费三资月氏,下放扬善州邑二格。

孤独帆船远大影响,碧波空阔尽量澜庭。

唯其见证长久江治,天干际遇流泪辛未。

注释:

孟氏~孟氏子殷后继人才的尝试君储。

广陵~追求当上君王,并且死后的待遇,广发大墓之圆梦。

故人~这里单指自黄帝一脉相承的历代“故事人物”,他们要么“已故”,要么“故居”,要么“故乡”,要么“故宫”等等,都是围绕着治理天下的责任心之“故旧的人物”也。

西泠~古式科举制度,有熊氏后人考核治水门槛之一。

黄阶~有熊氏后人,指黄帝一脉血缘“玉佩”之裔。

鹤首~朱雀比如南方的代表,且最老级别鸟类之一。

烟升~原始意识的游戏由1升至13级止,指人物胜任升迁的意思,如某某一步步实现古制“缙云官”的比如。

三资月氏~人的资质,资历和资格,王储人才有资治天下的能力~寓意未来月亮神农,也就是所谓古代原始方式“造人”之来历。

辛未~天干之一,未来之羊牧(这里仅限公羊血缘),寓意预想坐王位之裔,需要天道干练之“辛苦未来”。

~任何诗词歌赋等等文化知识面,都是模仿“古老文化知识点”的掩盖手法,已经两千多年过去了,诗词意境别被迷惑不解下去了,实际通通都是诗人“运用”了~春秋笔法“讲出来”的故事情节而已。。。


蓝本动画

不是前两句而是“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被誉为“千古丽句”。

这是而立之年的李白送别比他大一属的孟浩然到扬州所写的送别诗中的一句,全诗摘录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的意思很简单,写景喻情,不表。

但以在下愚见,后两句比之前两句更胜一筹,也更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开阔了全诗的视野,促使了这首言简意深的诗成为送别之作的名篇。历代评价此诗持这种说法的屡见不鲜,也是主流观点,而蘅塘退士孙洙把“烟花三月”这句评为“千古丽句”也自有其道理。

单单说下这“千古丽句”,这句总让人不自觉的想起“春风十里扬州路”这句。戏言之这两句堪称“孪生姐妹”,不分伯仲。这句究竟“丽”在何处?简言之就是“烟花”二字,可谓全句的“句眼”。去掉这两字,那前两句与这首诗的标题并无二致,就是孟浩然与诗人在黄鹤楼辞别然后到扬州去。

李白送别孟浩然正是天下太平“开元盛世”,繁花似锦的盛世,花团锦簇的三月,而李白这位“风流天下闻”的老兄正好去当时的繁华中心扬州,而风流不羁的李白虽“身不能往心向往之”的情绪在这句中溢于言表。

在天下名胜地送好友去天下繁华处,而且正是李白一生中最快意潇洒的时刻,这种欢快的情绪与通常意义上的离别有着强烈的对比,而这种强烈的对比正是“烟花”这两字所注入的。这两字既明写“三月”这个季节,更在暗中隐隐突出了“扬州”这个目的地的风流繁华,在全句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种“一箭双雕”的手法运用的神乎其技,如“蝴蝶穿花”般地盘活了整句的“精气神”,其蕴含的欢快的、欣然的情感基调呼之欲出,所以这句被誉为“千古丽句”也并不为过。


罗兴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这首诗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交融,相映成趣。像一副泼墨浓彩的山水画,成三维立体感呈现在你我面前。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包含了景与情以及事与心的多种视角。

李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孤傲清绝,号称诗仙。



孟浩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友。这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要了两个小菜,一壶老酒为孟浩然践行。为什么只要两个小菜呢?因为李白这些天手头拮据,不宽裕。

酒足饭饱。孟浩然辞别李白,施施然上得船去,回首向站在黄鹤楼上的李白挥手作别。

在这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春天,正是春情骚动,动物交配的季节。扬州可是烟花三月巷,青楼美女多。

孟浩然在这个时节去扬州,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李白苦苦哀求孟浩然带上他,可是这老小子自私自利,全然不过哥们交情,以没那么多钱为由残酷的拒绝了大诗人李白。把李白差点气死。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渐渐消失在远方天际的船帆。惆怅万分。

心里暗自思忖。孟浩然啊孟浩然,你老小子太不地道了,只顾自己在扬州烟花之地逍遥快活,也不带上我。愿这滔滔江水淹没了你的船,让你去找虾鳖鱼蟹快活去吧,长江水啊!愿你汹涌澎湃写吧。

这才是正解。这才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原因。它表达了世人李白最真挚的想法。别的都是瞎扯。


老郭地脚丝

实话说真讨厌这种问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的问题。你读来锦心绣口,心中忍不住暗暗记诵,还不能说明它好吗?非要解释解释,真真无趣。

何谓丽句?

丽句便是说很漂亮的句子。

你见了漂亮姑娘,非要问人家为什么漂亮,你叫我怎么回答?

你非要我夸一番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来证明她漂亮?

若樊素口不及,小蛮腰不如呢?

李大爷要是见了你这问题,只怕酒杯一扔,冷笑一声:我欲醉眠卿且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觉得重点在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上。从读了这首诗之后,三月要叫烟花三月,到扬州去必须要在三月烟花时节,还一定要用下这个字,不能说到扬州,不能说去扬州,就要下扬州。

黄鹤楼在扬州上游,乘船顺江而下,当然是下扬州。

阳春三月,柳絮堆烟,花开烂漫,胜过云霞,所以有烟花三月之称。

在暖风里,在烟云里,乘船顺江而下,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又是何等的赏心悦目。

再想想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那又是何等的悠闲自在。

最要命的是下扬州啊,那是春风十里,纸醉金迷,富贵乡,烟花地。

你说美不美?

你说这不叫丽句,还有什么可以叫做丽句?

古龙笔下的三月江南是这样的:

现在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时候。一阵带着桃花芳香的春风,正吹过大地,温柔得仿佛象情人的呼吸。

绿水在春风中荡起了一圈圈涟猗,一双燕子刚刚从桃花林中飞出来,落在小桥的朱红栏杆上,呢喃私语,也不知在说些甚么。

······

刚从千里冰封的北国,来到风光明媚的江南栏杆上的燕子被马蹄惊起,又呢喃飞入桃花深处。

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不就是古龙说的这种感觉?

诗是发自肺腑的,读来心有所感,似有所悟,触动你的心弦,让人眼前有了一副场景一幅画,便是佳句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拱手作别疑在眼前,挥袖而去已在心头,那是个暮春的傍晚,夕阳的光让那天的风也温暖了。

渡头的喧嚣,风里的花香,还有浩浩荡荡的大江。

船已经走了,你还要问什么呢?

--------丸---------

文:祁门小谢


祁门小谢

一看背景。这是首送别诗,时间公元730年,地点在武昌,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又称广陵)。此时的李白刚30岁,正值壮年,而孟浩然只比李白大十多岁,在盛唐年代,两人意气风发,遍访名山大川,在这春日美景之中离别,目的地江南名城扬州,李白送别的语气中多了一丝潇洒,少了一份哀愁!这是全文的总基调。而“烟花三月下扬州”则映衬李白此时的心情,言语轻快、诗词壮丽。



二看意境。首先看空间,烟花三月指李白所在地武昌,孟浩然由武昌泛舟去扬州,为什么不用“武昌三月下扬州”,而用“烟花”代替,我认为在此句中李白暗指扬州也是烟花三月之地,引申为“兄弟去的地方是扬州,也是美景大观之地”在此有宽慰孟浩然之意。再看用词,

“烟花”一字,微观上看“烟”是指三月的柳絮,朦胧的人们的眼睛,“花”指春天盛开的花朵,而宏观上泛指春日的美景。所以这句的释义我认为有两种说法,一是在这烟雾朦胧、繁华似锦的春日乘船去扬州。而是在这春日的美丽景色中乘船去扬州。这就是为什么的称为“千古丽句”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意境悠长、景色华美,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最后看作者,为什么称为“千古丽句”,因为作者是李白,这首诗被称为“送别诗”之祖,李白将其浪漫主义手法灌注于此句之中,从空间、时间、色彩上给人以立体感,就像一副水彩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回味悠长。所以说其他人再好也是“丽句”,而李白此句就可称为“千古丽句”!


平民对对话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名篇之一,被清人孙洙选入《唐诗三百首》,晚清才女陈婉俊补注本里称“烟花三月”“千古丽句”。

一般在古人的诗词里边,常常是后面的结尾处出现惊人的点晴之笔。《唐诗三百首》的补注本却点评太白这首诗的头两句,是偶然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细品此诗,头两句的确写的精彩!虽然没有后两句那样大气磅礴的气势,但笔法精巧、洒脱,细腻中凸显浪漫。“故人”与“黄鹤楼”、“烟花三月”与“扬州”,被自然、轻妙地连在一起,揉情于景。离别之情、祝愿之意俱在言语之外。


诗人用“烟花三月”弥合了黄鹤楼与扬州在空间上的跨度,有巧夺天工之妙。“烟花”与“三月”又给人以富於充满诗意的想像。诗句与诗意做到了高度的融合。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可能有点偶然。但,在两个富有浪漫情调的诗人身上,却又十分自然。这就使诗句在有意无意间表现出了诗人的豪放与洒脱。

后两句,虽然写得潇洒飘逸,气势十足,但言语之外,不免流露出了故友惜别后的怅然。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与“烟花三月”句形成了冷清与热闹两种不同的格调。尽显与友人惜别的失落,透露着友人间深厚的情意。洒脱与怅惘交织,让人读来十分隽永。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人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这就是李白诗的神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