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远离韩国,双星收购锦湖不被看好

在一波三折之后,被业界称为“中国轮胎行业最大境外并购案”的青岛双星集团并购重组韩国锦湖轮胎一事,终于在4月10日落定,青岛双星发布公告披露,控股股东双星集团子公司星微韩国将投资38亿元人民币认购锦湖轮胎新发行的1.29亿普通股,占锦湖轮胎股份发行之后总股份数的45%,并成为锦湖轮胎的控股股东。在这一海外并购之后,青岛双星集团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轮胎企业。

海外并购远离韩国,双星收购锦湖不被看好

海外并购远离韩国,双星收购锦湖不被看好

早在2004年10月,上汽集团斥资5亿美元正式收购韩国双龙汽车51%股份,入主这家长期亏损的韩国汽车生产商,这在当时被视为是“中国汽车业海外并购第一案”;但是随后,上汽在处理双龙的强势工会和产品引进等一系列问题上都遇到了巨大的麻烦。

海外并购远离韩国,双星收购锦湖不被看好

当时国际油价高涨,而双龙生产的主力车型都是高油耗的,导致其竞争力下降;因此上汽在收购后,双龙的销量也并没有什么起色。在2004年到2008年的4年多时间里,除2007年当年盈利外,其余几年均为亏损。为了渡过难关,上汽提出了结构调整方案,其中包括裁减986名员工,但是遭到了双龙工会的强烈反对,并由此开展了长达43天的“反对结构调整”的“玉碎罢工”,意思就是,“不能同舟共济,那就同归于尽”。这次罢工使双龙的经济损失高达3020亿韩元。2008年7月,韩国检方以涉嫌“核心技术外泄”为名,搜查了双龙汽车总部。但是对于双龙工会几年来的种种责难,上汽一直在做“让步”,诸如放弃裁员计划和增加员工福利等。

海外并购远离韩国,双星收购锦湖不被看好

随着工会罢工的长期化,双龙汽车能否回生陷入迷雾。双龙汽车需在9月中旬之前向法院提交包括人力结构调整和出售闲置资产等自救政策的回生计划案。债权团等利害关系人和法院接受其提出的计划案的话,运营资金就会获得支援,继而进入回生程序。但如果罢工持续,破产的可能性便增加。双龙汽车企划担当崔相振(音)常务表示:“截止到资金得到支援时,应该将造车销售所得现金用作运营资金,但生产线停止,现金流入几乎相当于‘零’。”

海外并购远离韩国,双星收购锦湖不被看好

4年前,双龙苟延残喘、上汽意气风发。4年后,双龙重归破产边缘,而上汽得到的却是一场代价昂贵的跨国并购教训,损失40亿人民币,似乎一切都在回归原点。“韩国的劳工运动之强悍,在全球都是有名的;几乎和强大的美国汽车工会齐名,同时又比后者更具有杀伤力。”对此,业内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回顾一下上汽收购双龙的整个过程就可以发现,显然,上汽低估了韩国工会的强大力量,也就导致了投资的决策失误。

海外并购远离韩国,双星收购锦湖不被看好

此前,一位韩裔、日本籍人士——金文学写了一本叫做《丑陋的韩国人》的书。书中一句话堪为经典:韩国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华人没取得成果的国家。

海外并购远离韩国,双星收购锦湖不被看好

至今,勤劳俭朴聪明的中国人在全球多数国家(哪怕是最发达国家)都能取得成功,为什么唯独韩国例外呢?原因很简单:韩国有一种狭隘的排外文化,这种狭隘可能最初只会逼退外国企业在海外的步伐,然后会逼死企业(当然最先逼死的是韩国自己的企业,最终却会逼退或者毁灭整体韩国的经济。

海外并购远离韩国,双星收购锦湖不被看好

2009年上汽收购双龙失败,现在通用雪佛兰打算推出韩国,后来与政府达成协议,增资韩国工厂,但销量却低得掉渣,种种迹象验证了:韩国是中国甚至全球企业的沦陷地。

海外并购远离韩国,双星收购锦湖不被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