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死士救襄陽(民間故事)

在金庸小說中,郭靖黃蓉夫婦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精神之典範,他們以布衣之身幫助宋軍守護襄陽十餘年。歷史上的襄陽之戰中,並無郭靖黃蓉,但有一對平民兄弟張順、張貴,他們當年上演了一幕氣壯山河的真實傳奇,絕不亞於虛構人物郭靖黃蓉。

一、組建敢死隊

1272年,襄陽城已被元軍圍困了整整5年。襄陽地理位置非常關鍵,清代大學者顧祖禹就曾這麼形容:“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也。”

對於南宋來說,襄陽是戰略要地,堪稱“國之西門”,襄陽失,則江陵危;江陵危,則長江之險不足恃。而長江天險一旦被突破,江南一馬平川,還有什麼能夠阻擋元軍鐵騎?

自從襄陽被圍後,南宋朝廷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救援。襄陽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塞,“城高而池深,兵精而糧足”,元軍騎兵天下無敵,但並不擅長攻堅,只能採取築壁建壘的方式,長期圍困。

如果當年能夠從高空俯瞰,可以看到,南北夾漢水而建的襄陽、樊城中旌旗獵獵,城牆上堆滿了各式守城武器,而在兩城外圍,是一個環狀的長達數十里的塹壕棚壁,內有元軍重兵駐紮;再往外,縱深數十里,是元軍一個又一個要塞,連珠紮寨,星羅棋佈,要斷絕襄陽跟外界的一切聯繫。

當時宋軍增援,只能駕船衝破元軍相對弱小的水軍,沿漢水進入襄陽。

張順、張貴兄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登場亮相的。他們帶領著三千人,在夜色中乘百艘船沿漢水順流而下,直奔襄陽,堪稱十三世紀最強悍的一次敢死隊突擊。當時,僅在襄陽城下長期圍困的元軍就多達十萬人,張氏兄弟知道此行兇險,便在起航前對眾人說:“這次行動恐怕凶多吉少,你們要是有不想去的,就儘管開口,不然到時候只會拖累大家。”但三千勇士慷慨激昂,無一人退出。

他們把三艘船三艘船並排聯結,每船30名戰士,配備火槍、火炮、熾炭、巨斧、勁弩,當中一船裝載鹽一袋、布二百匹,還有其他城內緊缺物資,而將左右兩船中間船艙的船底去掉,艙面掩蓋草蓆。

船隊呼嘯而下,旋即與元軍水軍相遇,展開激戰,且戰且進,拼死向前。船隊越靠近襄陽,元軍船隊越密集,離城不遠處,元軍戰船已佈滿江面,並用鐵索聯成一排,封鎖江口,無隙可入。三千勇士吶喊衝殺,一邊抵抗圍攏上來的元軍水師,一邊用巨斧砍斷橫貫江面的鐵索,一連砍斷幾百道。

元軍艦隊靠近,士兵紛紛跳上宋船,卻紛紛雙腳踏空,掉入水中,稀裡糊塗就給淹死了—張氏兄弟把左右兩船船艙底板去掉,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遙想當年這個時刻,漢水江面在燃燒,猶如一個巨型舞臺,演出著鐵與火的戰爭大片。宋軍船隊勢如破竹,向死而生,元軍雖然兇悍,卻也不敢硬撼,紛紛避其鋒芒。當晨曦初露時,這支船隊成功抵達襄陽城下。

《宋史》記載,這一夜,他們轉戰一百二十里!

二、俠義傳奇

但是,當被圍困已久的襄陽守軍為援軍歡呼雀躍時,張順卻不見了。

數日之後,有一具遺體浮浪溯流而上,直抵襄陽城下的浮橋邊。《宋史》上這麼寫道:“被介冑,執弓矢,直抵浮樑,視之順也,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這是張順的遺體,仍然披著甲冑,手執硬弓,傷痕累累,卻“怒氣勃勃如生”。

他應該是殿後時被元軍困住,一直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守軍見到,驚以為神,將張順殮葬江邊,並立廟祭祀。

張貴進了襄陽城,受到英雄禮遇。守將呂文煥竭力留他共同守城。跟《射鵰英雄傳》中那個被敵人嚇得躲到桌子底下的膽小鬼不同的是,歷史上真實的呂文煥,是一員悍將,此時正缺人手,見到悍勇無比的張貴,自然喜歡得不得了。但張貴卻婉拒了,他另有打算:想再殺出一條血路,與駐郢州的宋將范文虎聯絡,約定南北夾擊元軍,打通進出襄陽的通道。

那真是一個傳奇年代,張貴找了兩個能夠潛伏水下數日不食的高手,讓他倆執蠟書泅水潛出赴郢州求援。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元軍嚴密封鎖水道,用大木樁在江中打下“撒星樁”,號稱“雖魚鱉不得渡”。但是這兩個高手居然成功泅水潛出,在途中遇到鎖江木樁,就一一鋸斷。

出去了,過幾天又從水路潛回了襄陽,並帶來了范文虎的蠟書:範部發兵五千人,與張貴一起在龍尾洲夾擊元軍。

按照事先約定的日期,張貴帶著勇士們整裝待發,意外卻發生了:他的一名帳前親隨不見了,此人數天前因為犯了過錯被鞭打處分,一怒之下,投了元軍。張貴知道壞事了!他不得不改變計劃,由偷襲改為明攻,乘著夜色,又一次砍斷元軍鎖江鐵索,勇往直前,直奔約定地點—龍尾洲。

事先得知消息的元軍佈下重重包圍,兩岸點燃火把,“火光燭天如白晝”,勇士們拼死殺出,仍然有不少元軍想跳舷奪船,結果又雙腳踏空,沒入冰涼水中。

龍尾洲在望,但見戰船林立,軍旗飄揚,張貴軍大喜,發出信號示意,那些船見到信號,疾馳過來,但,它們是元軍水師—得知宋軍計劃的元軍已搶先佔據了龍尾洲。

經過一夜血戰的宋軍,已經筋疲力盡,不料此刻又遭元軍突襲,紛紛倒下,張貴也身中數十槍,力竭被俘。但他寧死不屈,最後被元軍殺害。

元軍主帥劉整命令四名宋軍降卒將張貴的屍體運到襄陽城下,轉告守軍說:“認識矮張乎?此即是也。”

守軍見到張貴屍體,紛紛跪倒痛哭,他們知道,外援已徹底斷絕了……

呂文煥把四名降卒全部殺掉,將張貴合葬於張順之墓,立雙廟祭祀。這對英勇兄弟,又在一起了。

史書上沒有過多交代張氏兄弟的背景,只是說他們是襄陽西北均、房兩州人。這兩州屬於山區,歷史上就以民風強悍著稱,因屢遭元軍殺掠,紛紛結寨聚兵,保衛家園,張順、張貴因為作戰勇猛,“智勇素為諸軍所服”,因而成為頭領。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南宋正規軍,是民兵。

張順、張貴率三千死士救援襄陽的傳奇,堪稱南宋軍事史上一次史詩般的極具悲劇衝擊力的壯行,影響深遠,留下了傳頌千古的俠義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