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周英九ZYJ

民间故事起源。

一个财主家有两个儿子,脑筋都不太清楚,一个叫“成事”,一个叫“败事”财主为了自己的家业能有人继承,就重金聘请西席先生来教导。很多人冲着重金去了,可都被气走了。一个落地老秀才去应聘留下了。教他们写大字,老大的字难,让他写三百遍,老二的字简单,让他写二百遍。等到检查的时候,两人都写了二百五十遍。老秀才就说:成事三百不足,败事二百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连数都数不明白。之后也愤然走人。从此二百五就流传了下来,形容脑筋不清楚的人。

半封银子起源。

古代银子论两,用封纸包银子,每500两银子包一封,250两银子为半封。因为“半封”与“半疯”谐音,有人就以“二百五”,来称呼半傻子,缺心眼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一吊钱是1000个铜板,也就是一千钱。二半吊子钱,也就是250个铜板。后来就以“二百五”,来形容二半吊子,一根筋的人。

战国苏秦起源。

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被人谋杀死于齐国,齐王很恼怒命人捉拿刺客,但是很久没有捉到。后来齐王心生一计,命人割下苏秦首级,悬于城门,贴出布告:“苏秦者,内奸也,杀人者,赏金1000两”。这下有四个人跳了出来,找到齐王来领赏金。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多少分。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后来人们就用二百五来形容财迷心窍、不计后果的人。



土妞话三农

话说一个秀才,年近四十,才金榜题名,然后娶得一妻,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取名老大为成事,老二为败事,一日老秀才出门,出门之前教了两个儿子各一个字,老大的字难让写他写300遍,老二的字简单让他写200遍,然后老秀才就出门了。

过了一天,老秀才回到家,检查作业,老大成事写了不到三百字,老二败事写了超过二百字,一数,都是二百五十个字,老秀才说:成事三百不足,败事二百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自此,二百五就流传了下来,形容头脑有问题。



杨燚

下图拍摄于淄博市淄川区

山东省淄博市是古代齐国的故都,齐国最后被秦始皇所灭。

据说苏秦当时这个国家说说、那个国家道道,最后成了战国时期的“红人”,啥叫战国,说到底都是争夺利益,这苏秦能做到利益平衡?能做到各个国家都满意?不会的,他也是心有所期。

最后的苏秦就跑到齐国去了,也就是我的家乡这里来避难,当时的齐王对苏秦真的挺好,也不知道是哪位竟把苏秦刺杀了,齐王知道后很生气,派出侦探也没有找到凶手,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把苏秦的头颅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于城门,还贴了悬赏的告示,告示上写着:苏秦是大内奸,杀他的人是大英雄,请为齐国除害的壮士快快来领赏金千两。

告示刚贴上就跑来四个人,争相说是自己杀了苏秦,要求赏赐。齐王说“你们是不是冒充的?”四个人异口同声都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又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分?”四个人赶紧说“每人二百五。”齐王这时候一拍案几,大声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后来,人们就把脑子有些糊涂的人称之为“二百五”。

下图拍摄于齐国故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古车馆”。

更多回答,请您关注耕读先生


耕读先生

250的来历好像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出现的。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口才极佳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说客,它叫做苏秦和张义中的苏秦。苏秦能耐出众,才华横溢,为了能够对抗当时的秦国,当时也常常称之为“强秦”。所以他费尽周折 终于说通了六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就此就成立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联合国“合纵”。

由于苏秦的努力,让六国联合成立了“合纵”,共同用来对付秦国。即一旦秦国发动侵略和袭击任何一个国家,那么,其他的国家就会同时向秦国发起反击,这使得秦国无法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只能够老老实实的坚守自己的土地而不敢妄为。从此后,秦国不敢招惹任何一个国家,反而对秦国构成了强大的威胁。

此时的秦国,在非常郁闷的情况下,有谋士向秦王出了一个主意。说道,要想破六个联盟的“合纵”首先就要灭掉苏秦,只要苏秦在一天,“合纵”就会继续的持续下去,而秦国就出师无望。他们通过巨金收买死士的方式埋伏刺杀了苏秦,结果苏秦被刺杀身亡而死士成功的逃离。

苏秦在临终之时对齐王说:不要去追查刺杀他的这些刺客掉了,您只需要说我有许多的不是早就想将我杀之,并且告诉哪些刺客,如果谁刺杀了,必将许以重奖,那么这些刺客就会自动来投案自首。这样就能够达到自为自己报仇的目的了。说完之后,苏秦气绝身亡。

随后齐王下诣,许以黄金一千两重奖。结果就先后来了四个人,自称是自己杀了苏秦。于是这四个人,每个人都能够获得250两黄金的重奖。结果当他们喜气洋洋的想要领取重奖的时候,却被齐王处以重罪,削自示众。后来人们就把这四个人能够取得250两黄金的人,戏称为250,直至流传至今。


幸福地带2

"二百五"在北斗七星老家来说,它绝对是贬义词了,而且你用"二百五"骂人,别人不但不服,而且对你意见很大,所以,你与人家交流时再好别用"二百五"这词语了,它影响和谐。

至于说到"二百五"的来历,我倒听过老人们介绍过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过去一吊铜钱为1000个,一天有一财主打发儿子去外收账,这儿子平时不学无术,只知道吃喝玩乐,连几个钱都数不清,收回来的串钱都只有半吊子,被老子臭骂了一顿之后,他拿着那些半吊子钱又去找债主们要,债主们一个个都又给他加上了250个铜钱,打发他回去交差了,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交给了老子,老子一数,串串钱还是都少了250个,老子气得火冒三丈,骂他儿子连家里喂的猪都不如,简单就是一个250,此事后来被家庭佣人听到,一传十,十传百,给传了下去,从此二百五一成了民间骂人的一句谚语了。

第二种说法是,从前有一州官破一无头命案,皇上限定他三天立破,否则要他性命,没办法,州官只好贴出告示,说死者是罪大恶极的强盗,如果有人杀了他,本州官赐钱一千贯,告示一出,立马有4人同时揭榜,自称是杀害死者的英雄,州官见状自喜,立马升堂让其4人划押签字,斩立决,那4人不仅连250铜钱没得到,还害自己丢了性命,最后行刑时刻,其中一人仰天长叹,我真是一个十足的"二百五"啊,从此之后,此事一直流传至今。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北斗七星回答,不胜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着调、办事不认真、尽出洋相的人叫“二百五”。一般人都忌讳“250”这个数,以前有次发250元奖金,做工资单时有249元,有251元,唯独未250元。


“二百五”来历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战国时有一纵横家,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联合抗秦,后来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想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赏黄金千两。”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咬定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多少分?”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其实这四人不是刺客,因为财迷而当了“二百五”。

唐朝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未以两个伍佰称呼他们,反而还是说他们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发奋苦读,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晚年,老秀才心灰意冷淡泊名利,反而喜得贵子。秀才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一天,秀才吩咐妻子,“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妻曰:“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做事糊涂的人叫做“二百五”。



琐事漫谈

二百五俗称“半吊子”,就是骂人的话。古代的铜钱一吊为伍佰,半吊者就变成了二佰伍,慢慢的就演绎成了骂人的话。



农民胡继东

二百五,带有贬义的一个农村俗语,一般是指傻头傻脑,又倔强一根筋的人。后来把它的意思逐渐扩展开来,做事横冲直撞,不计后果的称之为二百五,做事不分是非,不听人劝的称之为二百五。

农村的许多俗语,极具地方特色,如果不在那个地方生活,不了解那个地方的语境,很难理解这些俗语的意思,即便有人用这些俗语和你说话,骂你了,你也不明白,例如潮种,这个俗语,如果当地人不给你解释,你能知道他的意思吗?

其实,这是一个骂人的话,极其阴损,比二百五要阴损的多。它有有两层意思,比如说某个人是潮种,意思是这个人不知好歹,是不知好歹的人下的种。不但骂了本人,连带着他的父母也骂了,是不是极其阴损?这个俗语一般是女人的专用语,女人可以用它来骂人,男人就不行了,如果哪个男人也用它骂人,别人会说骂人的人也是个潮种。是不是很有意思?

农村的民俗文化极其深厚;到了农村,你要是自视甚高,真就会被冠以二百五或者潮种的头衔了。

(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真诚交流,敬请关注。)


老农说乡村

二百五的起源有如下几种:

一、战国起源:

著名纵横家苏秦因被人谋杀,死于齐国,齐王很恼怒,四处悬赏捉拿刺客,很久没有捉到。后来齐王心生一计,命人割下苏秦首级,悬于城门,贴出布告:“苏秦者,内奸也,谁杀的苏秦,速来领赏金1000两”,这下有四个人跳了出来,找到齐王来领赏金,谁也不服谁,发誓自己才是真正的刺客,搞的齐王心下暗骂,把这四个“二百五”全宰了。

二、牌九起源:

玩过牌九的人都知道,牌九里最差的手气莫过于抓到“毙”了,四六“毙”,四是“二板”,“么五”,两张牌简称“二板五”,久而久之,说秃噜了,改为“二百五”。

三、封银起源:

古代包银子用封纸,每500两银子一封,250两银子为半封,有人以此为典故,骂人“半疯”的时候,就用了“二百五”这个数字,“半封”谐音即为“半疯”。

四、民间故事起源:

说古代以财主有俩儿子,大的叫“成事”,小的叫“败事”,有天财主出门前,给俩儿子布置写大字,大儿子写300个,小儿子写200个。等到财主回家问老婆,儿子们作业完成的怎样啊?老婆回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250!”

二百五这个词首次见诸于书籍,在清末吴趼人所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由此可见,非说二百五这个典故是出自于台湾歌星伍佰的,未免也太二百五。


历来现实

(一)二百五在说钱

在古代,一吊钱有一千钱,二百五是在说那“二半吊子”的钱。另外,据说500两为一封,二百五是在说那“半封”的银子。



(二)二百五在说超级天才

现在流行IQ、EQ、AQ,分别说智商、情商、逆商,而据说IQ指数最高就是250,如果说二百五也就成超级天才了。



(三)二百五在说“二板五”

古代的牌具中有个“二板”和“幺五”,分别是四点和五点,两张牌一合,叫“毙十”,“九”成了最小点,吃不了任何牌。而二百五就是“二板五”的谐音。



后来啊,“二百五”就在说人了,因为“半封”是“半疯”的谐音,说你说话不正经;同时二百五又是半吊子的一半,也是在说人心眼不透彻啊,办事没不靠谱啊……

“IQ为250”是一个超级大天才,可是天才与精神病就差那么一线,IQ250的天才很少啊,简直就是比熊猫还熊猫,极其稀有。现在冒出一个250,所以也就是在骂你笨蛋咯;

“二板五”,也就是九点,啥牌也吃不了,有什么用,于是就调戏说什么也管不了的人。

最后,“二百五”与其说是骂人,我反倒认为这是一种调侃,你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