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strong-lee

很多人其实把读书的目的给搞混了,

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三观得到更好的塑造。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到的知识,看到的书籍给一一记下来,因为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中,记忆力是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重要指标。

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他们必须把学习到的知识给记下来,从而可以考取个好的成绩,替学校和家族争光,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究竟是怎么来的,答案的逻辑推理是否严谨靠谱,除了这个答案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的这些,家长和老师一概不管。

他们要的,仅仅是记忆力这项技能而已。

但只有到了社会才会深深的体会到,记忆力其实在人生的竞争中,所占据的权重是非常小的。

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三观,培养起正确的情商,知道更加广阔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读书的方式,知道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它的适用领域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或者不足,如何将这些知识给应用起来……

所有的这些,都比单纯地把读过的书给一一记住要强很多的。

举个栗子。

「自控力」这个名词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也有不面临着自控力不足的问题,但如果你仅仅只是通过把有关自控力的书籍给一一看过,并且记忆下来,却从来没有在实践中加以验证,那你也只是一台单纯的知识复制仪器而已,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改变自己。

最好的读书方式,并不是让你去把书中的知识给记下来,遗忘本身也是一种记忆方式,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遗忘可以给你腾出新的地方,让你去学习更多,实践更多的知识。


曾少贤

怎么说呢?这就好像,你也不知道你每天吃的东西都去了哪儿,可最后它长成了你的肌肉、骨骼、血液、牙齿。其实吃的东西迟早会拉出来,那你干嘛还要吃呢?因为你吸收了养分啊。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是竹篮打水真的就一场空吗?至少你的竹篮被水洗干净了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跟高尚的灵魂交谈,肯定是会收获一些东西的。

其实“读书早晚会忘”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诡辩。什么叫早晚会忘?如果小时候学会的1+1=2,那你什么时候会忘记呢?可能等你老了万一哪天老年痴呆了才会忘掉吧。那也已经是记了七八十年了,这七八十年才忘掉,算不算早晚会忘呢?当然算了。可这七八十年你记住的时候,难道1+1=2这件事情对你没有帮助吗?显然是有帮助的啊。

再把时间拉长,你会发现你读了很多东西,真正记住的,都是那些你觉得重要的、对你有价值的、能够定义你自己的东西。就好像上一代人,他们记住的可能是毛主席语录,而这一代人,可能记住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者是你自己工作专业领域的一些东西;或者是某一个情感专家给你说的一些能触动你的话;或者是某一个流行歌手的一句歌词……这都是因为,它们是你认为对你来说有价值的,能够定义你是谁的内容,这种内容,你是不会那么容易忘的。

把时间拉长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东西都是早晚会忘的。越早忘掉的那些,越是不重要的事情。而留下来的,都是对于你来说重要的。

所以读书到底是在做什么呢?是在明白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是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而反过来,假如你不读书的话,反正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也就无法了解自己,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是值得记住的、是不容易被遗忘的。


科学家种太阳

最近在读吴晓波老师的新书《激荡十年,水大鱼大》,非常开心,可以透过中国最好财经作家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十年发生在中国的企业发展变革事件以及中国这十年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时做出的应对。

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很近,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所以自己过往都有一些模糊的印象,结合吴晓波老师精彩透彻的描述,会有一种融通的快感。

因为书籍的陪伴一个小时地铁的上下班时间即便是站着也总会过得飞快,等到出站要合上书的时候,猛一抬头,会觉得意犹未尽……


上周读《褚时健传》剥去外界媒体对褚老种种评论的面纱,近距离观察这位88岁高龄的生活强者,会觉得诚然时间像一条河,不由分说向前奔腾而去,即便岁月沧桑,世事流转,可依然有人像一个勇士般直面生活、事业带给自己的种种问题。这种人格的魅力让人心向往之。

在褚时健身上,所谓的产业、财富都是可触摸可计算的东西,他的精神和想法、做事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真正的传承之物。

读书也一样,读过的东西很多我们都会忘记,可是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忽视读书对人的重要性。

正如著名作家杨绛先生所言:你的问题就在于想的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既然早晚会忘记,为什么还要读书?

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是被构成的,我们的基因、饮食和体育锻炼构成了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经历和所读的书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身体自身会发育成长,精神世界亦是如此。读过李白,当面对黄河的时候,就会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叹;读过王维,面对无垠沙漠和落日的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会涌上心头;读过柴静的《看见》看过她的《穹顶之下》,面对雾霾等社会公众问题时,我们就不再会单单只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做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而是多了一个普世的观察视角和一份休戚相关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就是你的所是,这些构成了你的气场和气质,即便你一句也不记得曾经读过的东西,但其中的精神内核已经慢慢内化成你的所是。

二、 增长见识,塑造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想形成世界观,你得先去观世界。就像旅行的目的是感受精彩的大千世界,而不是为了记住所看到的。

同样,读书也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不是为了记住书里的句子。旅行是拓展自己的物理版图,而读书是扩大自己的精神版图。

你只有去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对你而言才是真实的,你的物理版图才有它。

每一次有价值的阅读都是在重塑我们自己的三观,这些纵横交错的精神内核在无形地影响着我们人生中每一次重大的选择,并将继续引领我们未来的道路。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记住什么,只要读的时候用心,以探索的心态让自己沉浸其中,即便是过后一个词都不记得都没关系,因为你已经“得到”了。


希望你在书中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亲爱的读者,2017年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好书是哪本?请来分享一下吧!


从事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工作,重度旅行患者。

坚信无论自身成长还是资产配置,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是不二之选


苏珊职场进化论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这样的问题你已经在心里面问过自己无数遍了吧。的确,阅读的意义我也在心里问过自己到底是什么,因为阅读不能够让我发家致富,相反“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我为什么要阅读呢?

后来读了《菜根谭》与《小窗幽记》这样的书后我才发现,阅读不是去比输赢,也不是去为了争夺胜负,阅读的意义很简单,是浇灌心灵,润泽心田。我们阅读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阅读的收获你看不见,但一直都在悄悄的滋润着你的成长,比方说这些收获体现在你的学识与修养,体现在你的待人接物方面,体现在你是否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这是一个人人焦虑都容易缺乏安全感的时代,读书刚好填补了我们的安全感,让我们不再焦虑,因为岁月会翻脸不认人,你以为所谓的外貌、金钱、身材能够伴随你一辈子,让你永远都立于不败之地,其实想错了。能够经受得住岁月的考验让你不断成长不断强大的仍旧是阅读,是你内在的知识与能力。

你说阅读无用,但是,当中秋佳节与亲戚朋友聚会时,别人说你看月亮好大好圆好漂亮,你可以吟出诗人杜甫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或者李白说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春天与朋友踏青赏花时,你可以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以更加文雅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当与朋友离别时,与其说千言万语,不妨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阅读不能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而是培养这样一种行为,因为阅读会伴随你成长,带给你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沈善书

偶然看到了俞敏洪2015年在东南大学的一篇演讲,真心感受到坚持读书的人所拥有的强烈的自律品格。为此,将其中关于读书的部分摘录出来,并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摘录的部分来自《俞敏洪:3个月读了60本书,我为什么还要每天读书?》。
俞敏洪:3个月读了60本书,我为什么还要每天读书?

一、俞敏洪的演讲:年轻人要学会读书、交友和独立行走

关于读书,其实我读得也不多,但有很好的看书习惯,同学们肯定没有我忙,我从今年1月1日到现在,总共不到3个月的时间,我一共读了接近60多本书,都是真正给人带来思考的书籍。我读的都是历史书、哲学书、还有现代商业潮流和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书。我已经做了三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所以说,人生是要学习的。

有人问我,俞老师,你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因为确实只有书中的思想才能够引导你走向未来。大家都知道人是一个受思想指引的动物,你的思想走到哪里就会走到哪里。如果你的理念觉得你是一个自卑的人,你就是一个自卑的人。理念要从内心中深深地相信才行,你要是表面相信,实际不相信,就会形成性格分裂。

我是真实地相信,当你的理念改变了,你的思想改变了,你就能改变你的生活。因为只有思想创造现实,人是靠这样的思想创造现实,通过现实倒过来再丰富人类的思想。所以,你一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自己的理念变得先进。

那么,理念如何来呢?理念从三个地方来:读书,交友,行走。其中,一定要大量的读书。

要读各种各样的书,海内外的,英文不会,就看中文的。现在所有的优秀英文书籍一经出版,一个月之内都会有中文版面世。同学们需要大量地读书,海内外的书都要读。什么书都拿来读,这样多种思想冲击碰撞以后,你才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你就能成为世界上优秀思想的集大成者。

同学们,你们一年读50本书应该不多吧。我在北大的时候一年读200本书,我读书的速度还是比较快。你们就读50本书,因为你们现在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谈恋爱什么的,但也不能忘了读书。

二、自己的思考:知识,无法改变命运,但可以提升品质

今天是3月9日,坚持日更的第15天。如果从12月9日算起的话,近三个月(包括一个寒假在内),寒假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时间,但这3个月我也才读了47本书。而且我以为这个速度已经是我目前所能达到的极限了,在我目前所掌握的读书方法里面,我认为我已经用了很恰当的方式、我自己能掌控能力、能不耽误理解的阅读速度来进行阅读,但也才是仅仅47本。

真的是无法想象,像俞敏洪如此事务繁忙、时间珍贵的人,他竟然3个月还能读60本书,平均1.5天读一本,而且根据他的演讲内容,基本上一本书应该在300页、20万字的篇幅。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不怕你不努力,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努力。原本我们就比类似俞敏洪这样优秀的人才有很大差距,却又在读书上落下了更多,再不读书,何以立足。

以前我们一直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看着俞敏洪、马云等等类似的成功历程,好像确实是读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成为时代浪潮的弄潮儿。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及不断的自我思考。我认为:读书其实并没有改变命运,但却提升了我们的品质。这个品质包括两个:个人品质和生活品质。

读书提升了我们的个人品质。常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人自然而然地显得器宇不凡,书卷气息扑鼻。曾国藩曾经总结出一句话“惟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读书人的气质,就是在连绵不断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从外貌上看毫无魅力,然而读书里的精神世界确实充实、丰满的。读的书多,知识就越来越渊博,精神就不断充实,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变得越来越超凡脱俗,变得越来越有高雅的气质。

读书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通过不断读书,能够提升对生活的感受。读书会使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眼光更加敏锐,可以发现生活中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美丽,感受到不读书时发觉不到的芬芳。

同样是看见夕阳余晖的时候,读书的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者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再不济,也能说个:天边的晚霞映红了你美丽的脸庞,傍晚的微风轻拂过你湿润的发线。而不读书的人呢,却只会说:我去,今天这夕阳真美!快看,那还一只大鸟。

对不起,我不要做“大鸟”,我要做“孤鹜”。

作者:千城Slash公众号:千城Slash读书行万里,梦想走千城

千城Slash

在题海中搜寻作业,发现了这个有趣的问题。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

就好像天真的孩童在问,吃了饭一会儿就饿,为什么还要吃饭?洗过的衣服一会儿就脏,为什么还要洗?


记得很久以前读过一个故事,大致意思如下:

孩子天天跟着爷爷读书,但读不太懂,就问爷爷,咱天天读书为啥?不当饭饱不抵衣暖的。爷爷没有解释,给孩子一个竹篮,让孩子去河边打一篮水回来。竹篮打水,任孩子跑得再快也不可能存住水。

孩子累的气喘吁吁,垂头丧气。爷爷说,你再看你的竹篮。

竹篮已经被一次次的打水涤荡的干干净净。

爷爷说,孩子,这就是读书的意义。你可能觉得没记住什么,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的灵魂已经得到净化。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多读好书,汲取书中的道理,可以长心眼,开智慧。

书中的章节是形式,你不一定记得住,书中的道理是精气神,你读了必然有触动。

多读好书,不仅可以医愚,甚至可以美容哦。读书滋养心灵,提升气质,容颜焕发的光彩非人力可为,那是由内而发的神采。

没错,从小到大,我们读过的书大半已忘,甚至书名都想不起来。但是它们已经潜移默化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待人接物,谈吐言行,胸襟眼界,还是那句老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网上流传一个梗,说当你想夸一个人的时候,又实在没词说,那就夸她,您太有气质啦!我以为,这梗通晓人心,因为人的最美境界就是气质好!

人生来容颜不可选,后天气质取决于自己修为。气质好,就是对人努力的最大肯定。而这份美的底气,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


兔只兔子爱生活

读书不是为了能记住什么,所以不在乎是否完全能记住所读的内容,读书是为了启发思考。

读书能帮助人在了解世界的同时,引导人思考自身。当视野被开阔后,人就会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

毕竟,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

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谁都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务中也都如此,众口难调,各种观点会因人而异。

而读书,则能帮助人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书集结了各类人的思考,一些经典的作品则更是蕴含着优秀作者深刻的思想。

所以说,读书无非是为了两点:一是娱乐;二是学习。

所以本就是为了娱乐而读的书,何必要记住,忘掉也无妨。

而为了学习而读的书,只要找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讲书中内容内化为自身知识,即便是日子久了,也不怕忘了。

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作者将阅读氛围三个层次,教你如何精读一本书。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简介: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下载“博库图书馆”APP,免费借阅《如何阅读一本书》


博库图书馆

读书早晚会忘,那是因为你没有把书读进脑海中,没有把书里展示出来的信息,变成知识点,然后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读书前,请先思考这几个问题:

1、为了什么读书?

A 是为了消遣 B 是收集信息 C 想学到知识

2、怎样去读书的?

A 是拿起书粗略的看了一遍。

B 挑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看了一遍

C 看了一遍还做了笔记

3、这本书你看了几遍?

A 只看了一遍

B 看了一遍,重点内容再看一遍

C 不知道还能看什么


以上,你的答案是选A,选B,还是选C ?好了, 不用告诉我,让我来告诉你,

读好一本书的方法是“把信息变成知识体系”。


自从互联网日渐发达之后,我几乎都是在网上买的书。因为可以第一时间买到新书,而且也能淘到很多绝版书,况且网上的价格透明,还能直接送到家门口,特别方便。不过,几乎每次我买完书之后都会很后悔。因为我每次都会买了很多“看不下去”的书,如今它们都快占了我书架的一半空间。


我深刻反思过,发现原因有二。其一是买书的时候看到很多推荐文案写的特别好,就忍不住加入了购物车。其二,就是为了凑单减免、满额包邮才多买了这些不在计划内的书。所以,当我看到《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时,简直如获至宝,它解决了我多年来的“心病”,让我知道不仅读书要有方法,而且买书也是个技术活。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的作者是日本的奥野宣之,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此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就因为他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工作和生活。奥野宣之还出版了《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著作。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奥野宣之将读书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

  • 选书:收集日常生活中跟兴趣有关的书籍,列好购书清单,避免购书时买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书。

  • 购书:根据购书清单,检查书籍本身是否自己想买的。


  • 读书:带着目的去读书,将重要的部分标记出来。

  • 记录:制作读书笔记,推荐“葱鲔火锅式”和“剪报式”笔记法。

  • 活用:通过重读笔记,在检索和参考过程中再次得到提升。


下面,我来跟大家简单说说,奥野宣之在书中是如何教我们来“有效阅读”一本书的。


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以我这几年网购书的惨痛经历,强烈推荐“购书清单”。先把每次需要购买的书籍先列好,购买时只需要对着清单,一本本放入购物车,轻轻松松就可以把书带回家。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列出我们真正需要的“购书清单”呢?


①收集信息:各方面收集与你想读的书有关的信息。

②按需购买:检查这些信息中,哪些是你真正需要购买的书。

③列出清单:列出购物清单,要包含书名、作者名跟出版社名字,才能保证你不会买错书。


以上三步就可以帮你找到真正想读的书,还不会买错书。


结合阅读和做笔记的方法


买到书后,就可以正式开始阅读了。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奥野宣之建议在读书的时候把重要的部分做标记,读完书后再开始做读书笔记。他提到两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分别是“葱鲔火锅式”和“剪报式”笔记法。


葱鲔火锅式”:这是日本的一种特色火锅,主要的配菜有葱段和鲔鱼。这个笔记法是将书里有所感触的地方摘抄下来,和自己的评论交替写在一起,目的是证明自己读过好书。不过,如果是实用类的工具书,就只需要标记原文的位置,然后写下评论即可。


“剪报式”:这个笔记法是“贴”出来的,把“与书相关的东西”都收集起来,比如书腰、信息卡片、书签,等等,然后将其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面,旁边可以再写上本书的读后感。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笔记法。


把信息变成知识体系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书籍,能给我们看的就只是作者展现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你感兴趣,有的是你看过的,还有的只是所提到的知识层面的冰山一角。举个例子,一位育儿达人在网上分享了她的育儿心得,其中提到她的宝宝发热的时候,没有看医生,只是让孩子多喝水多休息就好了。如果你是一位宝妈,你的宝宝发热的时候,你也能跟她一样处理吗?不行的,她只是告诉你她的孩子发热是这样处理的,而你的孩子却不一定跟别人是同样的情况。所以如果你多看看其他人的分享,就能多了解关于“小儿发热”这方面的知识,然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


所以,想要真正有效的读一本书,不仅要不断重读笔记或者书本内容,还要对书中提及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可以再看看同样主题的书籍,可以发现更多相关联的知识点,这样以点带面,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信息也就能变成知识体系了。


想要把读过的书,印入脑海里,与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就需要看看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在书中不仅教了我们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还能带来思考方式的转变,从每本读过的书找出你想要的信息,然后转变成知识点,最后形成一个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后,附上我做的思维导图,里面也包含了书中提及的19个充实读书体验的小技巧。


林桐叶

你看过的书,经历过的事,最后都变成了你。

一日一签

小的时候,听爸爸讲古人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故事,心里羡慕得很。长大后,自己渐渐接触各方面的书籍,有兴趣类、功能类、科普类等等,发现那简直是一种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神技。一目十行根本不可能,就连过目不忘也很难。

就比如我大一大二时,没事就奔图书馆,因为那儿有空调。两年下来,除了特别不感兴趣的技工书籍,其它几乎读了一遍。可又如何呢?现在想想,都忘得八九不离十了。要不是偶尔从某部影视剧或文章联想起一些片段,完全记不得曾经看过。

我大学读的专升本,许多同学专科后就参加了工作。等我本科毕业,不少已混得风生水起了。所以那段我很迷茫,一度认为上大学是浪费时间,读书更对现实完全起不到作用。

后来向一位行业前辈请教,她说了三件事,彻底转变了我对读书的感观。

读书可以培养你的气质

读大学之前,一上语文课,遇到一些重要文章,老师都要求总结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还好,就用几句话概括一下故事,基本都能答上来。中心思想就有烦,因为比较隐蔽,需要用心体会。就因为这个,我很讨厌语文。

多年之后,再回想当时的那些文章,情节早已模糊。但对它们的中心思想,却仍能清楚表达出来。为什么?因为情节只是外在,思想才是内涵。外在只作用于人的双眼,思想却影响人的心灵。

这二者区别很大,无论多亲近的人,你闭上眼都想不出他的清晰面貌。但你就是了解他、懂他,想起他就跟着想出大量的形容词,这就是心灵的记忆。

读一本书,了解其中什么人、什么事只是基本,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情感。回溯这些情感,影响自己的价值观与气质,是读书的最大收获。

读书可以慰藉心灵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说为啥读书?比如看到夕阳下湖上飞鸟翱翔,读过书的会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没读过书的只能说:卧槽,好多鸟儿,真几把好看!

其实后面这位的评论也很可爱,不造作。但很多场合,我们不能太随性。而且更重要一点,我们内心是不是渴望获取知识?

知识,哪怕是知识的幻影,也会成为你的铠甲,保护你不被愚昧反噬。现在社会经济发达,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仅限于读书。但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看电子书也好、听书也好、看视频也好、上实体课也好,总会觉得少一些东西。这种感觉只有捧着一本实实在在的书籍,闻着书香,读着墨字才能得到满足。

至于有些地区受客观条件制约,人们不能读书,我想他们内心一定会焦虑惶惑。

读书可以止愚

一个人一生中可能遇到各种事,为了应对,他要掌握五花八门的技能。掌握途径除了自己亲身经历,剩下的就是读书。

什么是“愚”?智商情商不足。智商好理解,我们不懂某种知识,通过读书来掌握,情商也一样。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多了侦探悬疑小说,无形中会提高推理能力;看多了言情,会变得感情细腻;诗词歌赋读得多,会增加自己的浪漫气质;而佛家、道家典籍读得多,则可以修心养性。

从科学角度,人脑中存在大量的镜像神经元。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激发这些神经元。久而久之,它能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从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虽然是从书上读到的,但就像自己亲身的经历。我想,这就是阅历一词最初的含义吧。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书籍是人类几千年发展积累下来的智慧精华,通过阅读这些精华,我们可以超越外在,摆脱愚昧,让灵魂升华,成为人群中独一无二的那个。

所以读书并不是为了让你在人前装逼,说一句“哇,这个人阅读量真丰富”,而是充实你的心灵,完善你的价值观,丰满你的人格,塑造你的魅力和气质。

只有肤浅的人才四处显摆,把书只留于口头。真正的读书人书是融进骨子的,

你能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发现他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的影子。


细节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义。马上就到世界读书日了,我们先来说说世界读书日吧,因为这对人类特别重要。世界读书日是在每一年的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敲黑板划重点,4月23日也是头条好好玩的国学、非著名小作家的生日。所以,你看,世界教科文组织也许早就发现了我!哈哈!

下面来说说读书的事情。这个题目提的很有意思。既然读书很快就会忘,那么读书还有什么意义。这是把过程和结果完全放在一起了。我们知道,时间的意义在于存在的流动性的过程,历史的意义在于变化进步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在于从小到大从青春到暮年的过程,所以说,人活着其实真正的意义在于过好每一天,享受这个过程。同理,读书要的就是这个过程,而不是为了最后记住的结果。

人为什么要读书?我们知道,人的生存其实来自于经验的积累,没有前人的经验,我们可能早已是白骨累累了。人类之所以能走出丛林成为人类,也是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经验靠口口相传,在文字出现以后,靠书籍的传承。所以,读书是为了生存,这是毫无意义的。

第二,我们读书,不能太急功近利,就是为了记住某些东西。事实上,知识和智慧是不一样的。你在书上看来的东西记住的东西,那是你的知识,而不是智慧。智慧是要依靠长期的知识的积累,长期的自我探索和人生经历,才能形成智慧。所以说,你看过的书,即使是忘记了,但是他不会丢失,而是藏在你的心里,在有需要的时候,知识会主动跳出来帮你,而你平时往往体会不到他的存在。这个时候的知识,已经转化成了你的智慧,成为你心灵的一部分,成为你的血肉骨骼,成为你须臾不可分离的朋友。

第三,读书是提升气质的最佳手段。有两句话很有意思,第一句话是你的气质中,藏着你读过的书。第二句话是主要看气质。读书和一个人的气质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修炼出风度翩翩的气质,不是靠化妆品,男孩子早上起来揽镜自照,女孩子早上对镜贴花黄,这只是提升容貌的一种手段,化妆品提升不了气质。提升我们的气质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曾经说过,“读书在自求变化气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籍是我们修炼气质最好的化妆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