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群不说话的同学都是什么意思?

柳先生148339105

我的同学群现在就保留了一个大学同学群,这个群是个哑吧群,看别人也都没退群,自己也不好意思退,反正从来也没人说话,放那也无所谓。

这个群还是去年大学毕业三十周年时,全班唯一女生张罗建的群。毕业三十年了,全班才17个同学,有一个已经得道升仙了,剩下的十几个,有两个没联系上。同学们天南海北,好多从毕业就再也没见过面,大家对毕业三十周年的聚会无限向往。未见面前,群里每天都是热火朝天,相互问寒问暖,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思念。

聚会在翘首期盼中结束了,大家各自散去,千言万语似乎就在那次聚会说完了,谁都不想再说话了。

偶尔,会有一个人出来冒个泡,立即感觉是自讨没趣,现在真是好,已经连续好几个月没人说话了。

高中同学群是从老家来了一个高中同学到哈尔滨,聚会过后给我拉了进去。我一直是全班学习第一名,不只是班级第一,还是学年第一,进到高中同学群,兴高采烈地跟大家打招呼,发现根本就没两个人回应,当即退群。

初中同学群呆的时间久些,时间长了,发现这个群里好多人都不认识,才知道这个初中同学群,很多人重复念了几次初中,最多的从初一到初三反复来了三回,于是,他们的同学可谓太广泛了。好多同学既是我的同班同学,也是我大妹妹的同班同学,还是我小妹妹的同班同学。

大家倒是都特别热情,一口一个领导地叫着,同学之间,我算个屁领导!听着感觉好别扭,后来发现,这个群,有个屁大职位的,称为领导;开个小卖店的,都称呼为某老板或某总,俨然高级沙龙。

同学,关系好的,就成了好哥们,好哥们自然不会断,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关系再好的,就成了媳妇,我媳妇就是我高中同班同学。

关系一般的,早就断了,断了再联系上,也还是个断。

同学群,也就那么回事吧!



我曾经有一个同学群。

当然,大家都有同学群;这个群是关系比较不错的一批同学,建群的目的一是联络感情,二是互相鼓励。

那会儿大家都刚踏入社会不久,领到手的工资连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边儿都挨不上,住着几百块钱的隔断间,吃着街边便宜的麻辣烫,挤着经常挤不上去的地铁,平日里总忍不住愁眉锁颜。

好在物价还算可以,淘宝买到的衣服也能穿,实在不行,就只能对父母开口了;于是群里诸人纷纷感慨现状难挨,纷纷表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有的打卡分享自己每天行踪和正在努力做的事,以示虽然世事艰苦,但自己从未放弃。

有的每天更换群公告,提醒众人和自己,理论、鼓励与实践相结合,不信做不到,不信打不出一片天地。

还有几个,在群里从早聊到晚,半日不看群,聊天记录就上千条,从文艺复兴聊到中国上下五千年,从世界未解之谜谈到减肥计划为何会失败……嬉笑怒骂,半真半假,置身于其中,仿佛这个世界所有的热闹都在此,别的困惑与无奈都能暂时放下,好一片太平盛世。



这其中,有那么一两个人,几乎不参与群聊,只在有人询问事情时他们才会出来聊几句,说完该说的,立马进入潜水状态。

很忙碌的样子,很高冷的感觉,有同学问:喂,你们怎么那么忙啊?一点群聊时间都没有吗?出来联络联络感情啊,大家同学一场,友谊是需要维持的。

有时候能得到回应,但大部分都是自说自话,不出来聊天的照样不出来聊,于是很多同学转身嘀咕:也没见他们功成名就啊,整得比大明星还能摆谱。

不喜欢聊天的同学皮肤特别白,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小白。

小白不怎么聊天,朋友圈发得也少,为数不多的几条,都是与他工作有关的。这样,群聊的热情持续了多久,小白的高冷就扮演了多久。

直到有一次,我去参加一场活动,偶遇小白,两个人笑说好久不见,便约了一起吃饭。那会儿,我才知道,他每个月的收入已经超出我们数倍,他说,打算买车了。

席间听他侃侃而谈,我说,你本来是个挺爱聊的人,在群里怎么不说话啊。

小白笑起来说,他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冷,只是白天上班,晚上经常与客户吃饭或者研究与工作有关的资料,没什么时间聊天,确实比较忙;再说,他觉得群聊太浪费时间了。

不是有人说要沟通感情么,我记得我还问过他。

小白说,他真有什么事儿或者有机会推荐给同学的时候,都是直接打电话,群里有几个跟他关系很好啊,也经常出来聚聚什么的。

“我确实很忙啊。”小白说完,像小孩子一样伸出手指,比画他究竟在忙些什么事情:首先是工作,小白是一家私企的主管,私企不大,小白手底下也只有两三个人,但胜在时间自由,经过他们团队的努力,公司产品销售额还不错,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提成可观。

想真正地培养感情,只在群里聊并没有什么用。小白说群聊不如跟女朋友约会,或者带父母出去吃吃饭,他跟不错的哥们儿想聊的时候就约个大排档或者去打球,想怎么聊怎么聊。群里的关系太虚假,有人求助他能帮一定帮,但要是整天耗在群聊上,哪有时间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儿?不久之后,就听说小白买了车,中级车型,不算太好。可在同学之中,不靠父母买车的人,寥寥无几,而且那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

其实,这样的人挺多的。一门心思地努力工作,赚钱改善生活,从来不侃侃而谈,也从来不向众人宣扬自己的目标和斗志,只在众人看不见的背后,铆足了劲儿,拼命往前冲;他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他知道要得到必须先付出,他也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儿。

那些曾在群里打卡的同学,那些曾放言要改变人生的签名,最终都黯然淡下去了,做不到的话,都变成夸夸其谈,变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因为豪言壮语是不用担任何风险的,也不必负任何责任。反正是自己的事情,旁人也不会催促你说“喂,你的计划没完成,快加把劲儿啊”,也不会有人站在你身后不遗余力地推着你前进。





提笔画签名

现在的同学群,可以说很多班级的都是这样,比如有50人,经常说话的也就10人以内,有40人平时很少发言,偶尔出来抢个红包,说声谢谢,然后又无限期潜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4点:

【1】混的特别好的,没时间

混的特别好的人,一般都比较忙,确实很少有时间聊天,当然也可能觉得不知道说啥好,怕一聊天就被各种找办事情借钱之类,索性就不说话了。

【2】混的特别差的,不好意思

毕业后,随着每个人的工作选择不同,慢慢的同学之间就拉开了差距,混的不好的人,心里产生了自卑,感觉低人一等,就不愿意和大家说话了。

自卑的人大都沉默。

【3】以前就性格内向,关系就比较淡

上学期间和大家关系就一般,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毕业后不在一起,话自然就更少了。当然,也有部分后来混的好的,后面话又多起来的。

【4】毕业后经历不同,交集变少,一发言响应的人很少,说多了怕尴尬。

毕业后,每个人的社会分工都不同,有的人考了公务员,有些人当了老师,有些做生意,有些工厂上班等,经历完全不同了,你感兴趣的他不感兴趣,群里一发言,没有几个人响应,为避免尴尬,自然就少说为好了。

不过,同学情就一次,一辈子也只能共同读书一次,那是我们的青春共有的回忆,说与不说,客观上确实没办法强求,不过还是希望大家珍惜这仅有的缘分,有机会的话多线下聚会。同学情,一辈子!


名言佳句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当年那些白衣翩翩的同窗,如今都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到底在怕什么?顾虑什么?都不需要同学交情了吗?

曾经那般好的学生时代的友谊,终究是逃不过世俗的枷锁,只好牢牢地锁着,那样才不至于被抽离。

也许说是世俗改变了友谊的航向,不妨说是人长大了,朋友便会越来越少。当初那些陪你一起走的人,有的已经不再出现,有的已经远去,停留而下的只有彼此的回忆。


我们总会因为某些原因,迷失在森林,找不着方向,自然也就丢失了一些人。

桩桩往事如烟云,最是难忘同学情!

能够同行一段路,还能继续同行的同学,我很感谢你们!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读。也许你正在为事业奔忙、为生活所累;也许我们的社会背景各有所不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无论怎样,我们相信在这个多变的社会,唯有同学之情不能变,也不可能变,因为那一段风雨同舟的情结,已经嵌入我们每一位同学生命的年轮,那就是——至尊、至纯、至善,同学情!

同学的时光总能叫人悉心珍藏,同学的情谊总能叫人牵挂心肠,同学的聚会总能让人心中向往。其实,那些宁愿潜水憋死也绝不说话的同学,还是很关注同学群的。


熏衣草224966711

还记得毕业那年夏天,全班同学喝了一个通宵,胆子大的男同学还把女同学都抱了一遍。第二天,落寞中带着一丝兴奋,各自卷起铺盖、背着行囊各奔东西。至今也有一些同学利用互联网在群里面保持沟通和联络。但是我们会发现在群里比较活跃的基本上就几个人,有的同学很少说话,有的基本不说话。就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环境发生了较大分化。

走上社会以后,随着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环境的改变,面临的压力和在学校时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条件好、底子厚的同学,会比较轻松。毕业几年以后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样样不缺。相反,有些同学可能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甚至在苦苦的挣扎之中。压力越大越忙碌奔波,没时间也没心情在群里说话。而且大部分同学也不会把自己的不如意让其他人知道,因为中国人都比较爱面子嘛。

第二,思想和心态发生了根本变化。

毕业5年以后,是同学之间思想、心态发生变化最大的阶段。造成思想和心态分化的原因主要也是环境造成的。其实有很多同学在学校时就不是一类人,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即使条件差不多的同学,思想和心态也可能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说话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同学群里话题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开始可能同学之间在群里还会讲在学校的事情,彼此开玩笑,追忆那段美好的同窗时光。但是,几年后,就开始变味了。名利、金钱、地位、家庭琐事,甚至有的各种晒,开始炫耀和攀比,造成有的同学就不屑于在群里说话了。

我认为以上三点是造成很多同学不爱在群里说话的主要原因。当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很多同学根本就不加同学群了。

俗话说,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同学虽然不像战友那样铁,却同样也曾一起共同经历、成长,同样是值得追忆的青葱岁月。但是,一些同学群已经被炫耀和攀比之风污染了。我想,在经历了人生风雨的洗礼以后,进入中年甚至老年,返璞归真,那时候不管是同学群还是同学聚会,感觉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同学之间应该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猜忌,不要以自己暂时的优势有意无意的伤害其他同学。相信真正美好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像同学那段“年少不识愁滋味”的青涩时光,会随着岁月的沉淀,变得越来越珍贵!


昆仑樵夫

同学群的最大特点就是从热闹非凡变成沉默不语吧。但其中总有几个活跃分子在群里说话,其他人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的鱼”。

同学群相当于现实社会和现实同学关系的缩影。在群里,很多所谓混的好的同学平时即使说话很少,但只要一出来发言,总会在群里引发一个小高潮,且基本上后面都是送上自己膝盖的同学们。相比而言,其他没那么“优秀”的同学,也就是那些上学时候成绩很平庸、长大时候工作很平庸的人,每次发言都会冷场,或是造成话题的终结,这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尴尬,每次发言或者说话都要鼓起十二分的勇气,因此,慢慢地就不再想说话了。

总结一下同学群中不怎么说话的同学的特征:

2.害怕成为没人回应的尴尬。有些同学不是一开始就不说话,而是发现每次自己说完话以后就没有了下文,或者是被群里其他人自动屏蔽转移到了另一个话题,又或者是自己提出了一个话题,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不是一时没有回应而是一直没有人回应。长此以往,就不会再在群里说话了。因为,虽然是社交网络平台,但这种现象还是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强的挫败感。

3.一直以来跟同学们关系就不太紧密。同学们虽然都是一个班的,但是在这个大集体内部总会有很多更小、更紧密的团体,这些小团体的人联系更多,在群里的互动也更多。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属于任何一个小团体,所以,对于其中的一些暗号、段子等无法理解,自然也就插不上话,觉得自己无话可说。再加上现在很多同学已经脱离了彼此的生活圈,就更加没有话题和交往的舒适度可言了。


不倒翁小姐

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原因。

1、那些不说话的人,本来话就不多。我们会发现曾经班里那几个沉默寡言的人几乎是不发言。这当然是性格原因。

2、同学情大多只建立在校园里,出了校园可能就不存在了。大家不知是不是这样,上了初中丢了小学同学,上了高中丢了初中同学……我们的同学情是因为在一定地域学校而产生的熟人关系。当离开这个区域,这种关系就会逐渐变淡。而我们又去了别的学校,又和那里的人产生了关系。前面的也就无暇顾及了。

3、大多数同学不产生交集,没有利益关系,看起来可有可无。同学情是非常单纯的,也是最不牢靠的。大家成为所谓朋友,也许就是在一个教室里,再大一点也就是能说上话。而这种关系是最容易被代替的。

4、用单纯的一份回忆维系感情本身就很难。我们现在想起同学时,更多地是对自己经历的追忆。这种用单纯回忆维系的感情,有时候还会给人带来苦恼。归根结底,这种感情并不坚实。

同学群里不说话,其实很正常。我可以选择回忆那段岁月,也可以选择不回忆。而大家现在都有了自己新的更为紧密牢固的圈子,那就各走各的,互相祝福吧!


优学优考策略



大多数人都会加入一些同学群,像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而同学群里总有一些不说话的同学,原因是多方面的:

1.因为太忙

人在职场大多比较忙,能有时间在同学群里闲聊的真不多。

2.交集不多

很多在同学时期无话不谈的朋友,毕业后天南海北,大家之间共同的话题和交集已经越来越少,所以也就越来越在群里说话的不多。



3.各自发展

毕业后,大家各自的轨迹不同,所形成的收入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共通、适合共同聊天的话题也会越来越少,大家关注的重点、拥有的资源、每个人的能量、经济条件等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能在群里一起聊的话题并不多。况且有些人又是敏感,甚至不理性的,有些时候一句话激起千层浪,也可能遭遇误解或质疑,所以有些人会觉得少说微妙。


许悠然

当时组建同学群,并且加入同学群的同学,目的就是通过方便的社交软件维持联系。

但是我们往往会看到,时间变得久了以后,那些最初是以方便交流为目的的群组,似乎都变成了“死群”。通常都没有人在聊天。往往只是“貌合神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我来从几点来分析一下。

首先一种可能是:有人在群里发了消息,但没有得到回复。

这种情况是一种恶性循环,当一个活泼的人在群里发了消息,也许这个人在平常大家的相处中就是一个“捣蛋鬼”的存在,那么在群里得到的回复也许会多一些。但是难免,有些时候,他发布的消息得不到回复。这其间,可能会因为,大家没空在忙,或者是一些人认为这些消息很过时也没必要回复,或者是大家没有看到等等。这些原因会逐渐减低这类人群的活跃度。

第二种可能性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现在的生活,和群组里的同学没有过多的交集。

我们都知道,同学是以前的,和现在的生活往往没有很大的交集。这一现实是主要决定群组“貌合神离”现象的原因。因为交集不多,圈子不同,彼此就没有共同的话题,那么这时候就没有了聊天沟通的必要。如果在同学之间有比较多的交集,通常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私聊来完成沟通的。而大群里往往会泄露一些隐私。

第三种可能:因为怕没人回复会很尴尬,所以干脆不说话。

我朋友中就有几个属于这类人群的。他们在人群里话就不多,在网络上这种环境,话也不多。

大概就是这几个情况,造成了现在群组里不说话的情况越来越多。


柏燕谊心理咨询师


再说说我以前的初中班级群,以前初中同班的同学,有一部分人已经步入了社会。有一部分人,还在努力的去考研,有一部分人在努力的找实习。因为时间跨越的太大,大家互相都不怎么联系,都对对方不是很了解,在群里面说话的永远都是那几个出社会的男同学。有些话不知道怎么接,干脆就屏蔽了。我有想聊的同学,就会私聊,而不是在群聊里面。感觉在群聊里聊天,像小时候站在班级讲台上讲话一样。把自己的私生活小情绪全部暴露出来,明明大家这些年都不怎么联系,都不很熟了。再聊天的话就会觉得有点尴尬。所以干脆,就不再聊天了。


以上是一个不怎么在班级群里面聊天的同学的感想。可能也跟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我发现以前性格很活泼的人会在班级群里面互动比较多。以前性格比较沉闷的,基本上在班级群里面就不怎么说话。

智联校园 学生赵宇鑫回答

智联校园:求职 | 学习 | 活动 | 吐槽 | 故事 | 专属大学生的聚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