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尚荣到底有多抠门,贾政扶贾母灵柩南归,修书求救,尚荣居然只备银50两?

松楠庄主

赖尚荣:三代未必培养出贵族,也可能是一个巨婴

文/木木

1

没有人知道,赖尚荣最终会将赖家的命运引向何方,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更不知道的是,他自己的命运又将如何,而他又为什么会走到那种田地呢?

如果说贾宝玉是衔玉而诞的话,那么,赖尚荣就是衔金而诞。赖家虽然是贾府的下人,但实在是有钱。

而且,赖尚荣从小身份就特殊。他虽然出生在奴才之家,却连一天奴才也不曾当过。因为他是自由身,是赖家的“第一代”自由身。

他的奶奶赖嬷嬷,服侍了贾府一辈子。生了他爹赖大,虽然是做到了贾府的管家,但毕竟还是给别人打工,终究是人家的仆人。

所以到了赖尚荣这一代,赖家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反正在贾府这么多年,也积攒了一些家底和人脉。于是赖尚荣一出生,赖大就上下打点,赎回了赖尚荣的自由身。

这样,赖尚荣就成了一个自由人。赖家,也就不再是奴仆之家了。

于是赖大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赖尚荣身上:他按照贾府正经主子的标准培养这个宝贝儿子,供他读书,教他识字,锦衣玉食地伺候着。

赖大看着母亲母亲给人当了一辈子丫头,自己也为别人家操劳了半辈子,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依然走这条路。

在那个时代,最光明的路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仕途经济。他希望他的孩子能够考取功名,谋个一官半职。一则光宗耀祖,二则家业后继有人,三则也不枉他费尽心思赎回赖尚荣的自由身。

所以,赖尚荣从小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

2

但是,赖尚荣的成长经历似乎并不怎么快乐。

最开始的时候,奶奶经进出贾府办事,经常会带上他。赖嬷嬷想让孙子多跟她走走,见见世面,学学大户人家为人处事的方法,顺便也历练一下乖孙孙的情商。

跟着奶奶进去次数多了,赖尚荣才逐渐见识到奶奶的厉害。比如,大家一起在贾母面前说话的时候,赖嬷嬷可以坐在小杌子上,而尢氏、凤姐等人则只能站着。不过,这也是贾府的优良传统:年高伏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呢。

而且,奶奶的情商之高,在老领导贾母等人面前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更是让他大开眼界。那次贾母牵头,要大家凑份子给凤姐过生日,众人也都凑趣儿,赖嬷嬷也在场。

贾母二十两,薛姨妈二十两,邢夫人王夫人十六两,尤氏李纨十二两。贾母心疼李纨,就要替李纨她那一份,“你寡妇失业的,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罢。”(李纨是贾宝玉的亲哥哥贾珠的妻子,贾珠二十岁上去世,李纨守寡。)

精明的凤姐马上就反应过来,首先开始她的表演——

凤姐忙笑道:“老太太别高兴,且算一算账再揽事:老太太身上已有两分呢,这会子又替大嫂子出十二两,说着高兴,一会子回想又心疼……”说的众人都笑了。贾母笑道:“依你怎么样呢?”凤姐笑道:“生日没到,我这会子已经折受的不受用了。我一个钱也不出,惊动这些人,实在不安,不如大嫂子这分我替他出了罢。我到那一日多吃些东西,就享了福了。”邢夫人等听了,都说很是,贾母方允了。

这里,凤姐先独自揽下李纨的那一份,给贾母“减负”。

凤姐儿又笑道:“我还有一句话呢。我想老祖宗自己二十两,又有林妹妹、宝兄弟的两分子;姨妈自己二十两,又有宝妹妹的一分子:这倒也公道。只是二位太太每位十六两,自己又少,又不替人出,这有些不公道,老祖宗吃了亏了。”

贾母听了,呵呵大笑道:“到底是我的凤丫头向着我,这说的很是;要不是你,我叫他们又哄了去了。”凤姐笑道:“老祖宗只把他哥儿两个交给两位太太:一位占一个罢,派每位替出一分就是了。”贾母忙说:“这很公道,就是这样。”

这里,凤姐再将宝玉黛玉两人的份子,分别摊到邢夫人、王夫人名下,再次成功给贾母“减负”。

本来,凤姐已经在这幕剧中出尽风头。但令她没想到的是,竟然还有人能够再来一次补刀,而且补的相当漂亮。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就是赖嬷嬷——

赖大的母亲忙站起来笑道:“这可反了,我替二位太太生气。在那边是儿子媳妇,在这边是内侄女儿,倒不向着婆婆、姑姑,倒向着别人;这儿媳妇倒成了陌路人,内侄女儿倒成了外侄女儿了。”说的贾母和众人都大笑起来了。

赖嬷嬷站起来打趣凤姐,捎带邢夫人、王夫人,同老领导贾母谈笑风生的时候,其他几位嬷嬷仍是坐在小杌子上,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只有跟着赔笑的份。

那一瞬间,赖尚荣对奶奶涌现出了无限的敬佩。他这才终于明白,在勾心斗角的贾府,奶奶是凭着什么经历了这些风风雨雨。如今,依然宝刀未老。

3

后来赖尚荣长大了,就不再愿意跟着奶奶进出贾府。

他总觉得怪怪的,似乎整个贾府都在提醒他奴才的身份。或者,那是一个隐秘的伤疤,他害怕去触碰。他的吃穿用度跟正经主子越像,他就越觉得自己是名副其实的赝品。

而他看着奶奶在这么多人面前从容淡定,纵横捭阖。心里就畏惧起来,换做他,恐怕不及奶奶的万分之一。他想,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做得到。天赋,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他开始跟着父亲赖大,见识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

赖大一出场就是风风火火,好不热闹。元春在宫中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好消息,就是他报的。那时整个贾府上下的目光都聚焦在他的身上,他仿佛不再仅仅是管家,而是吉祥的使者。

赖尚荣就在边上,看着父亲忙里忙外,将一切大小事情布置得井井有条,分毫不差。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父亲也真不容易。忙了一辈子,不过是为别人做嫁衣。他也突然明白了父亲的苦心。父亲也许想要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为自己而忙。

而他,就是父亲唯一的希望。

后来,元妃省亲,建造大观园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赖大的头上。从那天开始,他的零花钱突然变得更多,他身上穿的衣服也更加名贵,父亲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当贾府大观园建成的时候,赖府自家的后花园也就跟着完工了。

他问父亲,万一被发现了怎么办。父亲骂他傻,这么大的工程,全是面子功夫。只要做的漂亮,谁会管花了多少钱!他又问父亲,钱能让你开心吗?赖大愣了一下,我最开心的当然还是看到你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啊!从今往后,你好好读书,府里的这些事我来操劳,不用你管。

4

赖尚荣只是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压的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他也想好好读书,但实在不是这块料。

后来,闲下来的时候,他也会想,家里已经这么多钱了,父亲又这么能干,我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呢?为人处事的情商,不如奶奶;管理持家的手段,不如父亲。他们的光芒太刺眼了,而他则在这样的强光之下,显得愈加渺小。

他心里,实在没有什么前行的动力了。而且,外界的诱惑又是那么的多。

后来,他认识了贾琏、薛蟠、柳湘莲,才发现,原来活着可以这么有意思。他们身上没有那种“正经主子的气息”,这让他感到舒服。他们带着他到处去喝花酒,赌博,看戏,有时候还会尝试一些新鲜的玩法。

他觉得他终于发现了人生的真谛:活着为了享受,为了快乐。而赖大和媳妇工作都很忙,根本没时间管他。二十岁的时候,家里才意识到,这孩子读书怕是不成了,于是便花钱给他捐了个功名。接着,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十年。身体发福,肚子也开始挺了起来

眼看到了而立之年,赖尚荣除了年龄,什么都不长进。不得已,家里又花钱,劳动贾府的关系,给他找了个缺,外出任县官。奶奶说,花在你身上的银子,照样也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赖尚荣嘿嘿一笑,没事,我老子有的是钱。

赖府为着赖尚荣出任县官的喜事摆了三天宴席。他们以为赖家从此成为名门贵族,再也不是奴才之家了。

那天,贾母、薛姨妈、王夫人、宝玉姐妹,薛蟠、贾珍、贾琏、贾蓉,全都来了。赖府上下,一派喜气。赖尚荣穿着崭新的官服,英姿焕发,迎来送往,威武霸气。这时,赖尚荣也许才第一次真正的感觉到,自己再也不是赝品了,再也不是奴才了。

那么,以后怎样呢?他心里并没有答案。

5

赖尚荣做了知县,便不好再问家里要钱。但是大手大脚的习惯早已养成,供奉不够,便只好伸手去捞一些灰色收入。

后来渐渐胆子大了,搞得众人皆知。连家里人都说他,“手长着呢,虽做了知县,他的行为,只怕也保不住怎么样呢?”

但赖尚荣是真的缺钱。

后来,贾府日渐败落,贾母去世。贾政扶了贾母灵柩回南方,因遇著班师的兵将船只过境,河道拥挤,不能速行。算来盘缠不够,便写书一封,差人到赖尚荣任上借银五百两,教人沿途迎来,应付需用。

赖尚荣看了信,心上便不乐意。不说他没钱,就算有钱也不够他自己糟蹋的,哪里来五百两呢?于是,他终于自主做了平生第一个最为重大的决定。但是,这个决定不但显示出了他自己的无能和弱智,更是连带着侮辱了他奶奶的情商和他父亲的智商,甚至因此而将赖家的命运推向未知的深渊。

他回信跟贾政诉苦哭穷,而且备上了不尴不尬的五十两银子。要知道,贾政果真是缺这五十两银子吗?这个时候,这事情已经不是五十两、五百两的事情了。这是赖尚荣在啪啪啪打贾政的脸。贾政看了大怒,即命家人:“立刻送还,将原书发回,叫他不必费心!”那家人无奈,只得回到赖尚荣任所。

赖尚荣接到原书、银两,方才反应过来,这事办砸了。这时他还没反应过来,以为问题的根源在钱的数量上,于是扭扭捏捏,不得已又添了一百,央来人带回,帮着说些好话。岂知那人不肯带回,撂下就走。

赖尚荣终于慌了神,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遇事无主怎么办?找老爹!得罪贾政怎么办?走为上计!于是立刻修书到家,回明他父亲,叫他设法告假,赎出身来。赖家便连忙托人,在王夫人面前乞恩放出,无果。赖大眼看贾府不依,便又差人到赖尚荣任上,叫他也立马告病辞官。

后面赖家发展到哪一步,就不知道了。可能在贾府倾倒之际,成功卷一些钱财出逃,也可能被贾府发现账上的猫腻,扭送官府。

但无论是上面的哪一种情况,赖大的梦想都将要破碎了。他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这么个金贵的儿子,不但没能让赖家发扬光大,反而最终断送了赖家的前程。这是赖大始料未及的。

也许,事情从根上起就坏了。没错,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但是老祖宗也有另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

也难怪曹雪芹给他起这个名字,赖尚荣,不正是一个仰赖祖上荣德的“巨婴”吗?

三代培养一个贵族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们很难罗列具体是哪些条件,但是可以通过赖尚荣的故事看出不是哪些条件——不是溺爱,不是包办,不是纵容,不是贪婪,不是心术不正,不是投机取巧……


木木读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下赖家的发家史。

奶奶、爹爹辈讨的主子欢心,发家全靠贾家

赖嬷嬷因为伺候过贾母,在贾家地位比较高,赖嬷嬷的两个儿子也都分别在宁、荣两府做大管家。赖尚荣是赖家第三代人,赖嬷嬷的孙子。


作为家生奴才,按理说赖尚荣理应也在贾家做奴才,但由于赖氏一家权利、地位都相对较高,深得主子欢心,于是贾家给了赖尚荣自由身,并让他与贾家儿孙们一起上学堂念书。

后来二三十岁的时候,也是由于贾家的协助,赖尚荣竟然做了一方知县。过去做官是非常讲究出身的,由此可见,贾赖两家在背后走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银子,才捐了这么个官出来。

按理说,赖家如此得贾家的器重,赖家人应该懂得感恩才对。也确实如此,赖嬷嬷时常在外人及家人面前念及贾家的好处,说一切都是贾家慷慨赐予的。这并不难理解,过去的家生奴才,一辈子为主子打工,以主子的喜悲为自身喜悲,以主子的荣辱为自身荣辱,赖嬷嬷说的这些话我们可以理解为真心话。

但是世道总在变,人心也在变,作为自由人的赖尚荣心中是不是如此想,谁能打包票呢?因此针对赖尚荣这一行为,我们可以从下面两方面来分析:

贾家的没落是一道催命符

贾母去世时,贾家可以说已经没落了。赖尚荣既然是靠贾家起家的,那么贾家的没落也就代表赖家的没落,此时贾家不再是一道护身符,更像是一道催命符,可以从贾政拒绝他的银子,他就立即让赖家人称病赎身,自己告病归隐看出。可见赖尚荣早已看出不能再依靠贾家,此时又惹得贾政不痛快,那就干脆撕破脸,不伺候了还不行吗?

即便赖尚荣在任上贪的多,那五百两也不是个小数目,按照贾家当前的形势看,给了就无异于肉包打狗有去无回了,这是赔钱买卖,一般人不会做。



不再是奴才,为何如此顺从?

赖尚荣是自由人,打小与贾家公子哥们一起上学堂,凭着赖嬷嬷在贾家的地位,贾家公子哥也给他面子。正是由于这样的成长环境,他不可能像赖嬷嬷一样,对贾家言听计从,甚至感激到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

如果贾政是向当日的赖嬷嬷借钱,我想多半不会遭到拒绝,但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往日恩情不提也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