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了,為什麼你還是碌碌無為?

如果說30歲以前,我們完成個人成長和職業升遷是靠經驗和能力的積累,那麼30歲以後,獵頭會逐漸成為我們職場成長的重要助力。

這是我工作多年下來的一個深刻感悟。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30歲以後,職場的核心競爭力有哪些?》,裡面提到了兩個很重要的核心競爭力,行業名聲人脈資源,實際上擁有了這兩點,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獵頭找到你。

30歲了,為什麼你還是碌碌無為?

站在企業招聘方的角度來看,獵頭是更加精準的“人才篩選器”。

通常,獵頭的收入會以所獵人才的年薪收入為基礎,再乘以一個固定係數。

比如獵到一個年薪80萬的人才,光獵頭費就能拿十幾二十萬。

所以職位越高,能力越強的人,對獵頭的價值越大,因此他們也會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幫企業去篩選這種人才。

30歲了,為什麼你還是碌碌無為?

我的一個獵頭朋友就跟我講過一個故事。

她曾幫助一家世界500強的企業挖一位市場營銷總監。

前期她一共接觸了好幾位候選人,對方的個性和需求也是千奇百怪,有喜歡做什麼事都要事必躬親的,有喜歡放手讓下面人去做最後只看結果的,有喜歡手上擁有強大的權力啥事兒都要管的,還有隻願在上海工作不想去外地的。

論工作能力和業內名聲,他們都不相上下,但哪一個更適合招聘方的需求,就要獵頭通過不斷的溝通來匹配。

最後她選擇了兩位對“掌控欲”要求比較高的候選人推薦給企業面試。

因為招聘方的公司文化是對最終結果負責的問責制。

他們願意配給這個崗位充足的權力和資源,但同時也要求候選人敢於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結果。

30歲了,為什麼你還是碌碌無為?

很多時候獵頭是一座“橋樑”。他們既要代表招聘企業,也會代表應聘人才。

他們的目的,是最終撮合雙方彼此看對眼,而這個“看對眼”,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尤其對於高級人才而言,他們跳槽時考量的因素非常多,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因此一個崗位花半年一年的時間才找到合適的人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這需要獵頭們耐心去尋找,接觸和溝通,這也是為什麼獵頭會收費那麼貴的原因。

而反過來對每一個職場人而言,如果有一天能夠接到獵頭的電話,說明你的工作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認可,不用再去招聘網站上費勁心思投簡歷找工作了

想來你已經知道你為什麼30歲還是拿著那點工資,那是因為你還沒遇到一個好獵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