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皇帝统治前期是个明君,统治后期就变成了昏君?

二二相偶


历史上那些前明后昏的皇帝,一般都是在位时间太长或是前期生于忧患,后期死于安乐的。

至于为何反差如此之大,说白了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活的太久在位时间长了总是会厌倦的,后期就变得昏庸了。还有就是继位前期多事之秋有压力了自然是励精图治,后期承平日久了,自然温柔乡英雄冢了。

下面以这两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像因为在位时间长而前明后昏的皇帝代表非唐玄宗李隆基莫属。

李隆基是唐高宗孙子,唐睿宗之子,少年时可谓英明神武,富有谋略。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后唐庭局势多变,无能的唐中宗被韦皇后毒死,韦皇后又肆意妄为想做下一个武则天时,李隆基果断与太平公主联合出手将其杀死,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动荡,使父亲李旦再归皇位。之后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杀死太平公主,肃清了反对势力,真正的做到大权在握。

李隆基登基后也是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并且拨乱反正,使朝廷风气为之一正,提倡节俭并且体恤民情,开创了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中后期开始自大,并且疲于朝政,开始任用奸臣,还过分相信以安禄山为代表的胡将,放权于边疆节度使,使安禄山造反酿成了使盛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而安禄山造反时,边关传回消息唐玄宗甚至不相信,可见其昏庸。(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以防抄袭。)

唐玄宗李隆基可以说是因为在位时间长而暴露人性弱点的皇帝,很多人甚至认为他早死说不定可以比肩唐太宗,可见其前后的反差之大,对于一些意志力不坚定的皇帝来说,在位时间久了真不是一件好事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为唐末军阀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克用与后梁太祖朱温是死敌,朱温灭唐后在统一北方过程中,李克用成为其眼中钉,双方开始了拉锯战。

李克用临终时局势并不好,面对咄咄逼人的后梁处于弱势,交给了儿子李存勖三枝箭,说了三个敌人:后梁朱温、叛将刘仁恭、北方契丹耶律阿保机。意思不能灭了这三个大敌,死都不能安息,留下三枝箭,期待他将来可以报父仇。(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以防抄袭。)

李存勖袭晋王爵时是一片风雨飘摇,内有弟弟叔叔叛乱,外有后梁压制。别说报仇了就是自身都难保了,但是李存勖却逆袭了一把不只是稳定了内部,还越战越猛,灭后梁、北却契丹、建后唐称帝、并岐国,灭前蜀,不仅是得报父仇,还中兴了霸业,后唐为五代最盛之国。

李存勖继位后面对强大的压力,励精图治一雪前耻完成了逆袭,甚至在进一步都可以比赵匡胤提前几十年结束五代十国乱世了。没想到局势大好之后并没有趁热打铁,而是沉缅于酒色,用人不当,重用伶人特别喜欢听戏,还滥杀功臣,一片昏君作风,最后死于兵变。

李存勖前期因为压力一派中兴霸主之风,甚至有可能统一中国,后期却因为没有了压力自认为高枕无忧了,就开始自暴自弃,最终死于兵变,真是可惜了。

通过李存勖也可以看出人性莫过于此,有压力了是励精图治,没有了压力就等于没有了动力,最终会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宋安之

皇帝也是人,从生理、爱好等方面来说也跟普通人一样,只不过所谓的明君年轻的时候都能比较克制,后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功成名就后也就慢慢放松了,这样的皇帝历史上非常多,最典型的有两人,齐桓公(严格来说不算皇帝)和唐玄宗,下面就以这两人为例讲一下。

齐桓公

功成名就,难以突破

齐桓公身为春秋五霸之首,年轻时英明睿智,重用管鲍,强军富民,曾经九盟诸侯,三平晋乱,平复卫国,驱逐戎狄,除了没有把周天子取而代之,可以说已经做到所能达到的极限了;唐玄宗李隆基也一样,年轻时勇毅果敢,先后发动“唐隆政变”、“先天政变”,诛杀韦后集团、赐死太平公主,中兴唐室,开创了名垂千古的开元盛世,也算是达到了一个帝王的最高境界。

怠政享乐

一个人达到了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不能再有所突破了,也就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那么接下来就该享受了,尤其是对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快乐也就越来越容易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柔软的女体,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香醇的美酒,慢慢地一步步销蚀着人的意志,从而使人颓废、懈怠、昏聩。齐桓公、唐玄宗功成名就以后的后半生,不就是这样的写照?

唐玄宗

过度的自信

不管是齐桓公,还是唐玄宗,不可否认他们都是具有超出大部分人能力的牛人,但也正是这样,使他们对自己超级无比的自信,随着年龄的变老,对自己过度的自信也更加明显,他们想当然地以为,以自己创立不世之功的能力,所有的人,无论贤愚,都能掌控于手中,所以就变得固执,不再能听逆耳忠言,所以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重用小人竖刁等三人;所以唐玄宗也不再听忠言,重用杨国忠、李林甫,宠信安禄山,最终都酿成大祸,不仅国家、百姓遭殃,自己也晚景凄凉。


惯与长夜

这个话题比较大,因为样本太多。我尽量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前期是明君,后期变昏君的啊。我先举一些例子。

汉武帝、孙权、萧衍、唐玄宗、李存勖。

这五个人是最符合题主定义的,前期英明神武、后期昏招迭出。

首先我们看汉武帝,在位54年;孙权在位24年,实际执政52年;萧衍在位47年;唐玄宗在位44年。李存勖是特例,等下再说。

看完前面四位,你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哥几个,在位年限都特别长。在位年限长,就会出昏君吗?是也不是。

一 储君问题

这几乎是所有长寿皇帝都要面临的一大棘手难题。几乎不可避免。

一个王朝的延续,首先就要解决继承人问题。为什么?大一统王朝内部格局出现动荡,往往有个征兆就是少子或者无子,这个时候只能从旁支选人,带来一系列宗法问题,明朝的大礼仪、宋朝的濮议,就是典型代表;或者皇帝死太早以至于孩子太小,所谓主少国疑,很多野心家也会做文章。所以一旦皇长子出生,一般都要大赦天下,这是王朝平稳延续的保障。

但是长寿皇帝的问题恰恰相反,他们不存在孩子还小的问题,而是他们还在当皇帝,他的儿子们已经按捺不住了。要知道,为了让太子平稳接位,是要给他们配置一整套文武班子的,老皇帝一旦崩了,新皇帝就能立刻依靠自己手头的班子搭建起一个有执行力的政府架构。然而皇帝一旦长寿,这就比较尴尬了,太子府上的这些人,是龙是虎都得盘着。而且储君是封建皇朝最危险的职业,皇帝为了保证血脉延续,生十几个娃那都不叫事。周围的竞争对手无时无刻不在觊觎储君的位置,再加上老皇帝还不想退位,时刻都在提防这个合法的继承者。这个时候,储君的选择要么就是夹起尾巴做人,要么在沉默中爆发。

所以,汉武帝的太子刘据爆发了;孙权的几个娃为了争位也狗血都打出来了,玄宗杀了包括太子李瑛在内的三个孩子……不仅仅是处理这一个储君的问题,谁是下一个储君,其他孩子怎么安抚?储君的那些党羽政治清洗应该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人在一旁推波助澜?

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大规模的株连。所以皇帝到晚年,朝局动荡,杀伐狠厉,都是正常操作。尝过权力的味道,没有人会心甘情愿交权。这是长寿皇帝晚年时局动荡的主因。

萧衍


二 沉迷享受

几乎每个皇帝上来,都是想做一番事业的。

所以,奋发有为的,几乎都是青年皇帝,因为青年人的血气。而中年上台的皇帝,往往都是守成之主,因为在他登基之前,已经做了十几年的龟孙子了,刚烈的性格也早就磨平了。

这也是这几个皇帝早期是明君的原因,除了汉武稍微被窦太后打压了几年,萧衍是“禅让”上台(其实就是篡位),其他都是年少登基,立刻奋发向上,早早成就一番基业,所以孙权早年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玄宗25岁和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李存勖也是早早就有了“李亚子”的别称,可以说个个都是天纵其才。汉武上台后的作为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萧衍为了证明自己的登基是政治正确,上台初期的行政措施也都是与民生息,在南北朝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在位48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然而功成名就之后,年龄大了,精力也有限,接着能做的,就是享乐和追求长生了。所以汉武帝会求白云乡,萧衍搞了南朝四百八十寺,换着法子当和尚,唐玄宗把儿媳娶进了宫里,李存勖天天跟戏子玩COSplay。因为在位时间长、权威够,朝廷里能发出反对的声音基本都消失了,真有敢发的,初期还能忍忍,后期送到边远之处当官都是正常操作,所以帝国也就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滑向深渊。


唐玄宗和杨贵妃


三 危机意识

为什么一开始是明君,就是有危机意识。

汉武帝上台之前,骊山的烽火让他感受到匈奴的威胁;孙权接手父兄的基业,天下在战乱纷纷;萧衍是禅让上台,更要提现自己的贤德,所以维持百姓的生活在平均水准之上是必须的;唐玄宗登基之前,亲身参与了两起政变;李亚子更是有遗三箭报仇的段子(虽然很可能是杜撰)。

就是在这种危机感之下,他们励精图治,做出了一番功业。如果他们中年逝去,一代明君妥妥的,但是一旦拖延到晚年沉迷享受的时刻,酒池肉林、活色生香会蒙蔽他们的观感,初期如芒在背的危机解除后,他们便会认为再也没有虚心纳谏的必要,就让朕好好享受一下吧。他们便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聋子和瞎子,对危机不再敏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萧衍会被侯景困死,李存勖英武如此,居然被乱兵杀死的原因。汉武帝也是晚年发现民生凋敝,下了轮台罪己诏,自己受了奸人蒙蔽,以至于让太子造反;张九龄多次对唐玄宗说安禄山危险,唐玄宗非是不听啊 ……


萌萌

不管哪一个皇帝,基本上不可都一生都处于明君状态。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早期做皇帝都很努立。晚年要么追求长生不老,要么纵情酒色。下面,我主要谈汉武帝刘彻,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这三个皇帝早年是明君,晚年是个昏君。

一,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在当上皇帝后,他任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多位汉朝将向北彻底击败匈奴帝国,.向南吞并越国,东并朝鲜,西征大宛。使汉帝国威名远扬。汉朝疆域基本上在汉武帝时奠定的。

汉武帝时继续釆用削番政策,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领导。提倡独遵儒术政策,后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汉武帝刘彻时进入了汉武盛世。汉武帝刘彻前期是一位雄才很有作为的皇帝。

汉武帝刘彻晚年追求长生不老之朮,听信了巫蛊之乱,他逼死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并残杀了几万人。因此,汉武帝晚年头脑不清,变成了一个昏君。

二,晋武帝司马炎,晋国开国皇帝,生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去逝。司马炎废除魏国政权成立了西晋政权,他自认皇帝,并于公元280年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时代,一统天下。在位前期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公元280年至209年晋朝一片繁荣景像,史称太康之冶。

可是司马炎晚年生活腐化,公开卖官,纵情声色,宫中姬妃成群,连上宫女达到近万人,上行下效,各级官史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移成风,是西晋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

三,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李隆基当上皇帝初期英明勇武,他使用贤相,发展经济,当时国泰民安,唐王朝很富有,很强大。呈现出开元盛世。

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因为最喜欢的妃子万贵妃死去,李隆基为情所困,从出不理朝政。朝中大事由奸林李林甫,宦官高力士处理。整天唱戏,喝酒。后看见儿媳扬玉环,寿王妃后,发现扬玉环同万贵妃长得很像,唐玄宗李隆基不顾天伦,强占儿媳扬玉环封为扬贵妃。得到扬贵妃后,整天花天酒地,听歌唱戏,并用扬贵妃哥扬国忠为相国。由于晚年唐玄宗不理朝政,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祸根。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衷败开始。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是他把唐王朝带向最强盛时期,也是因为他,引发安史之乱,又使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弱。所以唐玄宗早期是个明君,晚期是一个昏君。


蔡哥谈

其实,如果我们翻开历史,就会发现,但凡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代明君,不管前期多么雄才伟略、励精图治,开创了多么伟大的盛世,后期都不可避免的走上昏庸的道路。汉武帝、梁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和乾隆等。他们都是我们历史上普遍承认的有为之君,但后期却同样是昏招迭出。

其实,这里头用一个词就能解析这种现象,那就是“功德已满”。这是很多开创盛世的皇帝,到后期都会犯的毛病。最典型的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是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谋略,在戡乱的朝局中接掌帝位的。他承接武则天打下的基础,开启了历史上最具质量的盛世——开元盛世。在他的努力下,将唐王朝的国力推向了巅峰。但是,近三十年的励精图治所创造的丰硕成果,也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功德已满。

自他改元天宝时起,他就变了,变得不思进取,变得安于现状,变得好大喜功。而随着他改变而改变的,还是他底下的文臣武将。君臣上下的朱门酒肉、莺歌燕语,最终改变了大唐的发展轨迹。最终,天宝十四载,范阳兵起,几乎将大唐拖入到灭亡的边缘。从盛世到衰世,仅仅几年的功夫。唐玄宗的教训,时刻告诫着后世君王。

然而,这种毛病在后世的那些在位较长的盛世明君身上,仍旧存在!

康熙在位六十余年,前期文治武功盛极一时,一手将清王朝推向繁荣。但后期却为政过宽,怠政懒政,致使吏治松弛,还引发九子夺嫡。再说乾隆吧!前期其实也颇有明君之风范,励精图治,奋发有为。

但越往后,乾隆就越自大,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最终导致清王朝走向下坡路。

所以说,这些其实都是执政时间长的明君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些历史要读

人到老时候一般都会犯错!皇帝也是人!

皇帝年轻的时候,一般都会让自己有作为!干劲十足!

到了老的时候或要死的时候,考虑的更多是接班人的问题!自己的接班人有多大的能力!能不能控制住这些大臣!对自己的江山有没有危险!这时候就会做出一些事情来!

有些皇帝到老的时候,没有了奋斗精神!就开始享乐了!这时候,对大臣管控就松!听小人的话会更多!远贤臣!就会做糊涂事情!

历史上的皇帝下罪己诏的很少!能反省的很少!下罪己诏最有名的就是汉武帝!


魅族15PLus

中国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件事就是有的皇帝在统治初期很有作为,但统治后期就变成了昏君。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前后行为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第一种是有些好大喜功的人,想在他统治期留下浓厚重彩的一笔,借此千古留名。同时可以靠良好的名声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希望做出一些事来争取支持。因为他统治前期有前人打好的基础,即便折腾大一点,有家底可以承受,还可以给王朝统治锦上添花。但是随着统治时间延长,国力消耗严重,同一个人做同样的事,在前期给人明主的姿态,在后期却被人认为昏庸。如隋朝的杨广,三征高丽,修筑大运河等等。并不能说他是个完全意义的昏君,只能说决策有问题。



第二种人,在统治初期确实心怀大志,但是统治后期有的要么因为之前取得的成绩而居功自傲,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前期报父仇,灭后梁威服北方,后期却宠信伶人,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有的要么因为前期付出很多努力却没有回报,到后面开始自暴自弃,如清朝的咸丰,在即位之初面对严峻的国内形势和西方列强的逼迫,也想有一番作为,但是因为没有对应的才智和手腕支持,在强国梦想破灭之后开始纵欲泛滥。



第三种人是统治前期因为有强势而有能力的大臣或太后来辅导,自己不敢乱来。重大的政务都取决于大臣或太后,但是好名声则落在皇帝头上。等到这些监控他的家长都去世以后,因为没人再管自己,就开始为所欲为,不理国事。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朝万历皇帝,前期有张居正辅和太后监督辅助,推行变法让明朝回光返照,后期却开始二十年不朝,国事废弛,朝纲崩坏。



最后一种就是也有统治大才,在统治前期凭才干取得不错成就的,但是统治后期要么追求长生不老,要么纵情声色,要么刚愎自用的。如嘉靖皇帝晚年一心求道,把修仙看的比治国重要!


二二相偶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是以农立国,向广大小自耕农纳税,朝代开始前段时期基本没问题。到了后来人口增加。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所以导致朝代的灭亡。这个不是跟皇帝有关系的也不是跟所谓的奸臣们有关系的,是跟数目字上有关系的。


战神至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