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疑似穿越者的都有誰?

搞笑時代

穿越有風險,比如穿越者王莽被劉秀打的無招架之力。所以,不要以為穿越到古代自己開了上帝視角就能穩贏。要穿越,除了自身素質過強,還應該帶些必要的裝備。比如疑似穿越者霍去病就是典型的例子!


漢朝時期的霍去病,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一個從現代世界穿越過去的,而且他還帶了不少裝備!

理由:霍去病對匈奴人的遠程精準打擊!

關於獲取能準確找到匈奴人的據點。有人說,這是因為霍去病手底下有很多匈奴人作為嚮導。

可是這種說法無法解釋,第一次作戰的時候率800輕勇營騎兵脫離主力數百里斬首2000多人的戰績。

首先,本來隨衛青出塞是一次歷練,並沒有戰鬥任務。

其次,霍去病這800騎兵全都是衛青給他挑選的衛士,本身這種軍隊匈奴人就很少有資格成為其中一員。

第三,這次戰鬥充滿不確定因素,當時霍去病離開主力幾百裡,可以說是在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尋找敵軍。這個面積與浙江省差不多大,800騎兵在這麼大的區域內尋找敵軍如大海撈針,根本就不是人力所能及。

所以,從霍去病第一次出戰,精準鎖定目標這件事兒來看。他是穿越者的幾率是非常大的,而且有可能他還帶有先進的偵察設備,幫助他偵查周邊環境。

比方說無人機。

目前無人機可以達到7公里遠距離傳輸,飛行高度可以達到4000多米,速度每小時50公里。霍去病如果手中有一架無人機,先操作無人機飛到4000米高空拍攝周圍環境,就能做到對敵的遠程搜索。

在一馬平川的大草原上,無人機從這個高度可以輕鬆發現400裡以外的匈奴營地。所以,霍去病這次出擊匈奴並不是盲目的,他在離開軍營前,已經知道目標位置。而匈奴人跟本就沒有發現400裡之外已經有一支軍隊盯上了自己,然後毫無防備的匈奴人被殺的大敗也就不奇怪了!

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可見,穿越到古代,帶上一套現代裝備是多麼的重要!


歷史風暴

2001年,《尋秦記》播出,開啟了穿越劇的熱潮。而合理性的劇情讓人疑似歷史上還真有穿越者的存在,比如2010年的《神話》,最後劉邦消亡有關易小川的所有東西,這就不禁讓人懵懵懂懂似乎覺得真有穿越者的出現。


無論是《聖經》預言、瑪雅人預言,還是我們的呂望《乾坤萬年歌》、高靜涵《步虛大師預言》、諸葛亮《馬前課》……還是著名的李淳風、袁天罡《推背圖》、劉基《燒餅歌》、李淳風《藏頭詩》。

他們存在在歷史中,而發出的聲音又實現了。如果要說疑似穿越者,這就要談一談李淳風與袁正罡了。

李淳風的藏頭詩

預言“武曌篡唐”:

亂我朝之天下者,即在君側。三十年後,殺唐之子孫殆盡!其為人也,止戈不離身,兩目長在空,實如斯也!

預言“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

前二十四年可媲美於堯舜,後二十四年又有亂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楊而生,遇郭而止。

預言“忽必烈立元”:

有一兀之主興焉。人皆披髮,頭生花。聽其語,不知其音;視其人,惡見其面。

預言“大明”:

若非天生一牛,日月月並行,天下幾無人類也。女生須,男生子,地裂山崩矣。

預言“朱棣的靖難之役與魏忠賢混亂晚明”:

此後大水在足,以有道之主生焉。然數年後,幽燕並起,皇孫遁去。又越數十年,有承天啟運之主出焉,又得忠賢之臣,委以重任,斯壞國家

推背圖

這是李淳風和袁正罡二人所著作,一共包含了60幅圖,而且每幅圖還有讖語和“頌曰”律詩一首。

預言了自唐朝以後的歷史走向與將要發生的事情。

推背圖第叄象 丙寅


讖曰:日月當空 照臨下土 撲朔迷離 不文亦武
頌曰:參遍空王色相空 一朝重入帝王宮 枝撥盡根猶在 喔喔晨雞孰是雄

金聖嘆註解:此象主武「明空」當國,廢中宗於房州,殺唐宗室殆盡。先武氏削髮為尼,故有參遍空王之句。高宗廢后王氏而立之,故有喔喔晨雞孰是雄之兆。

日月當空,就是“曌”(音:照),這是武則天發明的字。撲朔迷離,這暗指女皇帝,而對象姓武。

在頌曰中,前兩句說:武則天在唐太宗死後削髮為僧,出家了,後來被李治接回宮。後兩句說:武則天殺李姓子弟,但是“根”唐中宗李顯(後來被老婆韋皇后毒死了,這個皇帝很悲劇,頭上青青草原一片,還被毒殺)沒有殺。圖中武則天拿著一把刀,比喻她殺人很多。

推背圖第五象 戊辰


讖曰:楊花飛 蜀道難 截斷竹蕭方見日 更無一史乃乎安
頌曰:漁陽鼙鼓過潼關 此日君王幸劍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於此處葬金環

金聖嘆註解:一馬鞍指安祿山,一史書指史思明。一婦人死臥地上,乃貴妃死於馬嵬坡。截斷竹蕭者肅宗即位,而安史之亂平。

“截斷竹簫”,“簫”去掉“竹”為“肅”,唐肅宗上位。“更”更替,“史”無一吏,“更無一吏”更替姓史的,暗指史思明後來被兒子殺了,接著安史之亂就平了。

在頌曰中,說道:安祿山漁陽造反,聲勢浩大,攻下了潼關,攻向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倉皇跑到了四川劍山(劍閣)。走到馬嵬坡時,兵變,殺死了楊貴妃(楊玉環)。


非常茴香豆

有很多,這些人的共性特點之一是不能再完美,其中有些兼具預言家身份和穿越者般的氣質:

1.劉伯溫

明朝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道家等,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元老,擁有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道家等多重身份,不僅文學創作上頗有成就,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還曾經幫助朱元璋謀劃佈局風水,也能帶兵打仗。不過最為神秘的還是他的先知先覺、料事如神。天下大定後,他製造藉口衣錦還鄉,躲過了朱元璋的清算。死前留下兩本書《百戰奇謀》和《郁離子》,還預測家裡五世之後會出現一個武官,從此香火綿延,結果後來他的五世嫡孫真被皇帝任命為處州指揮使。據傳他寫的《燒餅歌》《金陵塔碑文》都準確預言了未來,其中甚至提到了國共內戰、美國對日宣戰、核武器等,若考證為真,那真可謂是“神乎其神”了。

2.李淳風、袁天罡師徒

二人是唐初的預言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享受國師待遇。師徒二人創作有《推背圖》,預言了唐太宗時起始一千多年的歷史。李淳風自己寫的《藏頭詩》中預言到了“有八旗常在身之主出焉(指清朝而言)”、“ 木子作將(李鴻章)”等。這麼神,不是穿越也勝似穿越了。

3.王莽

不為別的,就因為思想太超前。篡漢後建立了“新朝”,幼年坎坷,父兄先後去世,由叔父們撫養成人。建立新王朝後,王莽進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科技上支持飛行器實驗,發明了遊標卡尺,還親手解剖人體;對外上仇視高麗和匈奴;經濟上土地改革,實行土地國有化,禁止私人買賣,人均土地一百畝,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思想,同時制定了貸款政策、貨幣政策和國家專賣的國企政策;政治上廢除了奴隸制度,頒佈法令強迫無業遊民必須勞動,沒有工作的遊民每年必須織一塊布或勞役工作,由國家承擔食宿。可以說王莽的政策跟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嚴重脫節,如此先進的思想更像是現在這個時代的產物。


國家人文歷史

TOP1、王莽

縱觀此君的發家史和改革史,不得不讓人心生疑竇。


諸如搞土改,搞計劃經濟,搞貸款,搞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搞廉租房等,以當時社會的認知和發展來看,這些思想根本不可能有誕生的土壤。需知,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就像馬克思思想不太可能出現在遙遠的中世紀一個道理。


而當時是封建社會,王莽作為統治階層的一員,完全沒有必要以這種“自殺”式行為以絕後路,自毀長城,這種瘋狂的想法和超前的意識作為一個在2000多年以前的封建貴族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釋就是此人是穿越者,一朝大權在握,不免得意忘形,企圖以一已之力帶領古老的中國走向稱霸世界之路,奈何還是逆不過天,也敵不過天選之子劉秀。 最終功虧一簣,叫人不由可惜。


TOP2、扯淡碑主人

此碑據稱為明朝墓碑,看看這清新脫俗的碑文和個人簽名。活脫脫一個現代人穿越到明朝無聊透頂的口氣。

碑文正面大書:再也不來了,扯淡,太極仙翁脫骨。

再看下碑文大意:我仙翁是燕人,隱藏青龍之姓氏。明末,我來到雲夢山修成仙。我的事蹟已詳細載入史冊,像我的姓名我也不敢多說了。我生來不講自己的年齡,也沒仔細考證我具體活了多少年。突然有人對我說:你老已一百四十四歲了。我很吃驚,但最終還是回答他:是的。 活了這麼久,我已四大皆空,成了一名道教徒。但我很清白高尚,整天琴棋書畫與我相伴。現在我已成抱病老人,特立此碑。也不枉我在這世間走了一趟。

而碑文反面寫著: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為善最樂,只人問我修行法只在虛靈自然間。

速個碑文意思大概是我有很多事想說但卻不能說,我不想改變這歷史的發展,也厭倦了這世間的紛擾,只想清風明月相伴,想想我這一生,真是扯淡,太無聊了,我再也不來了。 生動將一個穿越者內心的苦悶,彷徨,唏噓的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最終還是按捺不住的碑文出賣了他,也許他自己也想留下些什麼給後來人,以示記念吧。


TOP3、李強

這個人可能大家不太熟悉。有興趣的可以搜一下他的生平和事蹟。此人在科研領域、軍工生產領域、廣播電訊領域和外經貿領域都做了奠基性或開創性的工作。

難得的是他不只在一個領域成為精英,而是在多個跨度很大的不同領域都能成為領軍人物。以他穿越者的金手指,玩轉無線電、軍工發明研製、對外經貿等各個領域,可以說做到了現代人也難以企及的無數個跨行業跨領域的驕人成績,最後功成身退,片葉不沾身,瀟瀟灑灑走完一生。


最後,再來一個。鄭沅,字叔進,號習叟,室名獨笑齋,湖南長沙人,活動於清末年間民國初。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八零印記


美少女說歷史

王莽的很多做法像是近現代人,他的穿越可能最大

公元9年元旦,王莽篡位稱帝,登基成為一朝開國君主,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

王莽做了皇帝,打著復古改制的幌子,下令變法。第一,把全國土地改為“王田”,不準買賣;第二,把奴婢稱為“私屬”,不準買賣;第三,評定物價,改革幣制。

王莽改制期間出臺的一些政策違背了客觀規律。

如“王田制”,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並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這裡王莽著意於立即消除土地兼併,初意未始不善,但這一政策違背了當時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規律,這就註定了它的失敗。結果,既沒有能力兌現無田者可按標準受田的承諾,又危機官僚大地主的特權利益。

再如幣制改革恢復已被歷史淘汰的原始貨幣,直接違反貨幣發展規律,徒增貨幣流通的障礙。

其次改革過急過速,容易採取一些過頭的政策措施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會基礎。

如王莽將奴婢改為“私屬”,並禁止奴婢買賣,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數量的擴大,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問題。但這項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對,因為禁止奴婢買賣,既觸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無路可走的農民斷絕了一條賣身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還採取行政手段,對不恰當的改革措施強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滿。

如幣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輕換重,所鑄大泉,重不過12銖,只相當於五銖錢的2.4倍,卻要當五銖錢50枚用,所鑄重一銖的小泉,卻要與五銖錢1枚相等。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難以禁止盜鑄私錢。王莽只得實行諸如“以私鑄錢死”、“一家鑄錢,五家坐之,沒入為奴婢”等嚴刑酷法來強行禁止。但是,政策強制對於經濟規律是無法抗拒的。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強制強化到何等程度,依舊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想當然的改革措施終究得不到貫徹,不切實際的亂改還引起社會的混亂。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見四方農民相繼起義,王匡,廉丹等數戰不利,知天下潰畔,事窮計迫,乃議遣風俗大夫司國憲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澤、六筦之禁,即位以來詔令不便於民者皆收還之,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滅亡。


喜樂劇中人

我提一個人大家看看像不像穿越者——春秋時代的齊國丞相晏嬰

晏嬰剛當相國時齊景公想要為他更換住宅,說:“你的住宅靠近集市,低窪狹小,喧鬧揚塵,不適合居住,我給你換個明亮高爽的的住處吧。”晏嬰推辭說:“君主的先臣就住在這裡,臣不足以繼承先臣的業績,這對臣已經過分了。況且小人靠近市場,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是小人的利益。哪敢麻煩鄰里遷居為我建房?”景公笑著說:“您靠近市場,瞭解物品的貴賤嗎?”晏嬰說:“既然以它為利,豈敢不知道呢?”景公說:“什麼東西賣得貴,什麼東西賣得賤?”當時齊景公刑名繁多苛嚴,有出售為受過刖刑的人制作的鞋的,所以晏嬰回答說:“為受過刖刑的人制作的鞋賣得貴,(普通人穿的)鞋賣得便宜。”晏嬰已經告訴了國君,所以向叔在談話中說到這個。齊景公聽後便減省了刑罰。君子說:“仁人的言論,它的利益是很廣泛的。晏嬰的一句話使齊景公減少了刑罰。《詩經》說:‘君子如果高興,亂事就能很快停止下來。’正是說的這類事情吧?”

齊景公通過晏嬰瞭解到民生疾苦,從而更好地治理齊國,於是他十分重用依靠晏嬰。一天晏嬰正準備吃飯,齊景公派使臣來找他商量事情,晏嬰得知使臣還沒吃飯,就把自己的飯分了一半給他,結果兩個人都沒吃飽。從這個細節我們大致可以推斷:晏嬰應該是一個比較節儉的人,換成別的宰相碰上家裡來客人趕緊添一副碗筷的事,誰家不是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啊!何況這位客人還是君王的使臣。晏嬰倒好——家裡一點多餘的糧食都沒,一來客人將就著把自己的飯菜分人家一半,知道的是齊國宰相晏嬰,不知道的大概以為是洪七公吧。

使臣回去將此事告知齊景公,齊景公很是吃驚地說道:“相國家怎麼窮成這樣?我今日才知此事,這是我的過錯。”齊景公趕緊派人給晏嬰送去一千兩黃金和一千擔糧食,晏嬰斷然拒絕,齊景公見晏嬰不收也來了倔脾氣——不斷派人上門催晏嬰接收黃金和糧食,接連派去三批人,全都被晏嬰拒絕了。

過了幾天晏嬰上朝,齊景公一看晏嬰的馬車說道:“相國的車為何如此破舊?讓他國知曉必定輕視我齊國。我馬上派人給你送一輛新車。”晏嬰下朝回家看見門口停放著一輛新車,知道是景公送來的,就吩咐僕人小心看護。第二天一早晏嬰派人將車送回並親自向景公道謝。景公見晏嬰把車送回不高興了。晏嬰見景公不高興就說:“您讓我管理百官,如果您乘坐華美的車子,我也乘坐華美的車子,百官也都跟著學,這就是吏治腐敗的開端。”

景公還真有牛脾氣——送金子、送糧食、送馬車都被拒絕了,他還不死心。這次景公放了一大招:送女兒。話說有一天景公去晏家赴宴,晏嬰帶著自己的妻子出來拜見。酒酣耳熱之際景公悄悄對晏嬰說:“您的夫人年華已老容貌醜陋,寡人有一女年少嬌美,不如賜予相國為妾。”晏嬰回答道:“賤內雖然現在又老又醜,但當初她嫁給我時也是年輕又嬌美的。人本來就是會慢慢變老的,我接受了這種變化。您雖有恩賜,難道可以使我一改初衷嗎?”能娶公主為妻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現在王室願意倒貼晏嬰讓公主給他做妾,這事多少人一輩子想都別想,晏嬰居然給拒絕了。事實上他不僅拒絕了齊景公下嫁公主之舉,而且此後終身未嘗納妾,實際上晏嬰是中國歷史有明確文字記載以來第一位只有妻子沒有妾室的貴族子弟,有時我真懷疑這哥們是不是一位穿越者。

其實晏嬰的奇聞異事還有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小學課文中的《晏子使楚》,鑑於這個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我就不再贅述了,還是大家講一些他不太為人所知的事蹟吧。據說有一次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範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被晏嬰識破了。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當前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當下“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蹟。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雖然孔子如此讚揚晏嬰,但晏嬰對孔子的評價卻是:德行高潔,但其治國理念不適合於當下。孔子三十五歲那年去了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之後通過高昭子見到了齊景公。齊景公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說:“講得好啊!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縱然有糧食,我怎麼能吃得到呢!”改日齊景公又向孔子詢問為政,孔子說:“為政在於節約財物。”景公很高興,將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賜給孔子。晏嬰進言說:“這些儒者能言善辯不能用法度來規範;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能任用他們來教育百姓;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不可將這形成習俗;四處遊說乞求借貸,不可以此治理國家。自從聖君賢相相繼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後禮樂殘缺有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盛裝打扮,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連續幾代不能窮盡其中的學問,從幼到老不能學完他的禮樂。國君打算用這一套來改造齊國的習俗,恐怕不是引導小民的好辦法。”此後齊景公雖然恭敬地接見孔子,但不再問有關禮的事。有一天齊景公挽留孔子說:“按照季氏上卿的規格來待你,我不能做到。”於是就用介於魯國季氏和孟氏之間的規格來接待孔子。齊國大夫企圖謀害孔子,孔子聽說此事。齊景公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在這種情況下當機立斷,離開了齊國,返回魯國。

實際上晏嬰對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派並非完全排斥,他曾經極力稱讚孔子德行的高尚偉大,但他始終堅定地認為:儒家的禮儀制度不適合於春秋戰國大爭之世,治國理政不應該是用繁文縟節去劃分上下尊卑,去禁錮牢籠人們的思想,而是應該用法律制度去規範人們的行為。所以我說我嚴重懷疑他是一名穿越者:拒絕納妾、沒有尊卑意識、提倡依法治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他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身處的時代幾千年。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穿越的事絕對有。可是大家想一想,改變了歷史或者不去改變歷史,這件事,對整個人類的歷史根本沒有影響。

比如說,愛因斯坦一個人穿越到了秦始皇時代。愛因斯坦去進諫秦始皇,說,要把相對論教給始皇帝和他的臣民,推動科技和歷史的車輪加速前進。而且秦始皇十分相信愛因斯坦,可是,秦朝全國上下都精通相對論有什麼用,用相對論造原子彈嗎?就是造了出來,他們行軍作戰,還是絕對喜歡用刀用槍近身肉搏。即使他們知道原子彈能決定戰爭勝負,說白了,也絕對不會用。

秦始皇再相信愛因斯坦,即使秦始皇再愛才,任命愛因斯坦為國師。穿越到秦朝的愛因斯坦,也不可能如自己所願,推動科技和歷史的車輪加速前進。

到最後,被秦始皇任命為國師的愛因斯坦,因為有滿腹的經綸和科學知識,被後世的我們吵來吵去的爭論——到底是不是一個穿越者。


間諜希夷

我來講一個:東晉時期的僧人,僧肇(384年—414年)。

一般人可能不瞭解他,但學過中國哲學史的人的人應該知道,他是鳩摩羅什的弟子,自己也是很厲害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有一些很著名的命題,比如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等等,看上去就很深奧了。比如一般人覺得,我昨天在北京,今天在上海;那就是我從北京到了上海。他說,不是這樣。昨天的我還是在昨天的北京,今天的我在今天的上海。兩者之間沒什麼關係。所以,在他看來,“崩裂著的巨峰處於靜止;奔騰著的江河沒有湍流,飄蕩著的塵埃並非運動,經天的日月未曾巡迴。”

這些思考本身已經很威武了,這不是我說他穿越的原因——畢竟,這種哲學啦、辯證法啦,東晉時候人也懂的,不一定要穿越過去。

為什麼說他穿越呢?那個時候,鳩摩羅什新翻譯了《維摩詰經》,僧肇就寫了一個序。這個序就講,他一直以來都在擔心一件事:

常恐玄宗墜於譯人

玄宗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是唐玄宗。譯人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安祿山沒有出道以前就是互市馬牙郎,就是在邊境市場上做翻譯的小官。譯人可以是對他的蔑稱。什麼叫玄宗墜於譯人呢?就是唐玄宗要在安祿山手上完蛋。這說的就是安史之亂了,這事發生在755年。唐玄宗762年去世,那時才有廟號玄宗。

這就是說,至少要762年以後的人,才知道“玄宗墜於譯人”。僧肇414年就去世了,他竟然已經知道了。而且還說自己一直在擔心這件事。這就不一般了。

他這麼做很可能是為了提醒後來的人。那為什麼要藏在《維摩詰經》裡呢?因為他從唐代穿越到東晉,肯定知道唐代維摩詰經非常流行。我們知道王維字摩詰,而玄宗朝,王維已經官居吏部尚書。總之,在《維摩詰經·序》中藏一個彩蛋,他很可能希望後人可以有所領悟,防微杜漸。

無論如何,僧肇至少可以歸為疑似穿越者。


在野武將

我一直認為神農就是穿越的,或者是外星人,神農嘗百草,得到中醫的雛形,從數學排列組合角度,是不可能的,在未知領域,面對一堆花草樹皮,絕對的兩眼一抹黑,簡單的嘗一下,就可以知道他治什麼,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他本身就知道,以前老師講歷史,說,他今天感冒嚐了個草感冒好了,明天頭疼嚐了個什麼頭疼好了,現在想想是逗人玩呢,如果如此巧合,那前提也一定是他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