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軍當年是怎麼攻城的?

朱維妙


清軍攻城作戰主要受作戰目標、軍事裝備、作戰規模影響。我就從有時間斷跨越的幾個案例來談談吧。

1、努爾哈赤的草創時期

1584年9月,努爾哈赤率領五百士兵征討甕郭落。甕郭落部首領收兵入城。

努爾哈赤在圍城後,燒了城外的村莊房屋,也放火燒城。這時候女真各部都修建的木城,放火燒很正常。努爾哈赤在一個房子上面,向城中射箭。而城中的鄂爾果尼,一箭射中努爾哈赤頭部,直接貫冑,一指深。拔箭,繼續戰。甕郭落有叫羅科的勇士,在濃煙中隱蔽前進,突發一箭,射中努爾哈赤脖子,直接穿鎖子甲護項。這次拔箭,流血不少,沒法再戰。退兵了。

(很是驍勇,注重單打獨鬥的時代)

看這個場景,你感覺在看歐洲中世紀電影,幾百人的隊伍,在放火後,穿著多重甲冑的重步兵射箭,然後格鬥。努爾哈赤就是如此,木寨在秋末最容易放火,自己穿著鎖子甲、綿甲,防護很完全,在一些戰鬥中射箭後直接衝上砍殺,“破冑裂甲”。

這就是這時期清軍的攻城戰術。

2、遼東戰爭初期的攻城戰術

明軍一般在城外會防禦部隊,與城上的部隊共同防禦。我們就以努爾哈赤攻擊大城市鐵嶺為例。

1619年7月25日,努爾哈赤率諸貝勒,統領兵馬圍明鐵嶺城。明軍也有準備,提前就堅壁清野,各堡臺軍退入城內死守。

城北面城池低矮,後金軍在這面在楯車掩護下,接近城牆。明軍槍炮矢石交下。後金軍弓箭手反擊,然後登雲梯,破壞垛口,直接突入。明軍士氣不如人,格鬥能力不如人,直接潰散。

(那個雲梯是帶有棚的)

後來的瀋陽、遼陽都是如此被攻破。寧遠遇到了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楯車很容易被摧毀,抵進城牆代價太大。

3、皇太極時代的攻城戰

寧錦會戰後,皇太極痛定思痛,努力加大火器自(明)主(朝)研(偷)發(師),終於在1631年紅衣大炮研發出來。

在1639年初皇太極率領清軍大軍圍困松山,展開三次攻城戰。其中挖地道啥的都有。最典型的是“炮兵轟完—步兵衝”。

耿仲明所攻處,馬光遠以本旗兵協攻,城門用紅衣炮九位,東南隅用紅衣炮二位,城隅中間用紅衣炮一位攻擊;尚可喜所攻處,石廷柱以本旗兵協攻;城南門用紅衣炮八位,西南隅用紅衣炮二位,城隅中間用紅衣炮一位攻擊。又馬光遠石廷柱兩旗,各移紅衣炮二位攻取城西南隅臺,破臺後,仍移四位紅衣炮於各分汛地。

部署完畢,計劃25日早四鼓炮行動,五鼓攻擊,到城堞壞掉,城上沒有掩護的時候。滿洲兵豎梯登城。到下午兩點已經“城堞盡毀,止餘城垣”。由於擔心天黑,漢軍繼續轟擊,八旗就不登城了。ps:我一直覺得這是代善背鍋的,而且陰曆二月底,陽曆已經四月了,下午七點才天黑哈,距離還遠著。我估計是皇太極真沒辦法了。

26日早,皇太極繼續到松山南部山崗上指揮。命令士兵登城,親軍真特等20多人死在城上,只能撤兵。石廷柱的侄兒達爾漢也受重創。

(松山堡圖)

可能對清朝記載傷亡沒有概念。永定門殲滅滿桂四萬人,說自己無一傷亡;打下皮島戰況慘烈,說陣亡20人;多鐸被祖大壽攻擊,傷亡挺大的,缺九人。這裡說陣亡親軍20人,知道意味著什麼了吧。第一、親軍精銳攻堅了;第二、親軍陣亡二十人;第三、親軍在城頭陣亡二十人。可以說戰況慘烈、傷亡慘重。

雖然此次松山攻堅失敗。但1631年大淩河,1636年攻破昌平,後來攻擊松山、杏山、塔山、中前所、中後所。入關後攻擊太原、潼關、揚州,都是如此戰術。

總結:

這大體就是清軍攻城戰術變化的幾個階段。可以看出戰爭改變了戰術,戰術也改變了戰爭。


一枚明粉


在冷兵器時代攻城是個難題,然而明清時期火炮已經投入戰爭,尤其是明軍有相對完善的火力裝備,而清軍還很弱雞,尤其是攻城是清朝的軟肋,在清朝歷次作戰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採取強攻 。

對攻城而言,努爾哈赤率領的女真部落還真不太擅長,後來努爾哈赤才研製出一種抵擋明朝的弓弩火槍的改良版雲梯和新型戰車。

雲梯是必須用到的攻城利器,但云梯怕火,後來女真人加固了攻城雲梯,在雲梯上面裹著鐵皮和水牛皮,這樣一般的火槍都拿它沒辦法,然而滾木礌石還是能對付爬城牆的士兵。

我們在影視劇上一般能看到士兵架起一個個梯子強攻的情景,其實那都是不負責任的影視作品,真正的攻城雲梯都有強大的防護裝置,還有一定防火能力,真要是一個單薄的梯子士兵早就死光了。

明朝的紅夷大炮對付攻城很厲害,但大炮有個射程問題,也就是發射的角度,既然有射程那就一定有“死角”,古代打仗是個技術活,士兵攻城要避開火力就必須找到“死角”,那麼如何找到攻城“死角”呢?

這就要用到裹著牛皮和鐵板的具有放火裝置的攻城利器——戰車了。

這款戰車有兩個功能都很牛:

第一,可用來放箭,所有的防守最終都是為了進攻,盾牌也是如此,士兵在合適時候會突然從盾牌後面衝出來,給敵軍以沉重的打擊,戰車就是攻城士兵的“盾牌”,攻城士兵在戰場的掩護下到火力“死角”,然後對著城牆上的士兵開始放箭;第二,士兵在戰車的掩護下衝到城牆根處,在那裡火炮的光輝照耀不到它,他們拿出工具開始挖牆,在寧遠之戰中城牆就差點被挖塌,幸虧天太冷城牆被凍住,袁崇煥才逃過一劫。

清軍的成功還在於武器裝備的不斷改善,這一點要感謝毛文龍手下的三個叛將,說實話如果中國沒那麼多漢奸,大家齊心協力,敵人也不可能那麼容易將中國拿下。

歷來壞事的都是內部那些軟骨頭的人,正是一兩個蒼蠅,才害了中國一大批正直善良的百姓。

孔有德降清後,帶來了第一批大炮,清軍當即下令仿造,其後降清的將領給清軍帶來“紅夷大炮”和明朝先進的火器,在大淩河之戰中,清軍的火力裝備一度超過明軍,讓明軍雖然有城牆駐守,依然陷入被動,清軍則反守為攻,佔盡先機。

在清軍攻城之初,女真的火力不夠,是如何拿下明朝那麼多城池的呢?

在《明實錄》和《萬曆十五年》中記載,努爾哈赤發難首先用計攻取撫順城,當時建州夷人三千多人來到撫順城外,拿著詔書要要求打開城門進行貿易,然而這是誘敵出城的計策,一旦城門打開,三千多名夷人就可以殺掉守城衛兵衝進城裡。

努爾哈赤趁機指揮大軍入城,在城中百姓熙熙攘攘以為要開市之際製造混亂,趁亂殺死明朝軍隊。

雖然努爾哈赤善於用詐術攻城,但實際上城池陷落還是由於明軍的無能。

在“外線作戰”中明軍誇大自己實力,明軍將領大都是貪生怕死的草包,他們佈下天羅地網,一邊敲鑼打鼓地告訴敵軍自己的行軍路線,以為虛張聲勢可以嚇退敵軍,努爾哈赤可不是楊應龍,他久經沙場絕非一般明將可比擬。

努爾哈赤見明軍夜裡點燃火把移動到攻擊地點,立即率領女真騎兵夜襲,利用女真騎兵的機動性製造數量和局部優勢將明軍各個擊破,看似守,實際上是攻。

而明朝募兵的方式五花八門,士兵很少訓練,千里裹糧的先頭部隊又撐不住了,諸兵種協同作戰能力差,一遇到驚嚇頓作鳥獸散。清軍攻城明朝最初只會使用火炮,而清軍戰鬥力提升後,明軍猶如困獸在城裡一個勁向外攻,而清軍加固城牆在外面守著,明軍看似攻,實則守。

綜上所述,清軍雖然一開始並不擅長攻城,兵力、裝備也不如明軍,但在戰鬥過程中,清軍逐步積累起經驗、火器逐步優化,協同性逐步增強,努爾哈赤以及他手下的將領人人能率幾千鐵騎獨當一面,指揮自如,所以清軍的勝利,指日可待。

攻城者,攻心為上,心齊者,國雖弱猶能絕處逢生,心不齊者,國強雖猶敗。


靜說歷史


清軍(八旗軍)當年攻城時,曾使用過一種利器——楯車,這是一種安放盾牌並配備遠程攻擊武器(如鳥槍和弓箭)的可移動戰車。這種防禦力強大的攻城器械由明朝軍隊所創。曾在中國東南沿海痛擊過倭寇的兩位名將——俞大猷和戚繼光在鎮守大明北疆時,為了對付蒙古輕騎兵的襲擾,創造出了這種與歐洲“胡斯戰爭”時的車壘有異曲同工之效的軍事裝備,這種楯車搭配火器並連成一線的戰法便是車營戰法。

戚繼光甚至把自己對車營戰法的心得寫進了自己的專著《練兵實紀》。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只接觸過《三國演義》、《水滸傳》這類通俗小說的努爾哈赤不太可能看過戚繼光的這本軍事理論專著,但是曾經短暫給遼東總兵李成梁當過親衛的他,肯定早就見識過“楯車”的威力。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努爾哈赤在進攻地勢險要的瑪爾墩城時,首次使用了楯車,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戰果。此後,他便“愛上”了這種軍事裝備,並且下令部下對它進行改進完善。

根據明朝人範景文撰寫的《戰守全書》記載,八旗的楯車上的盾牌由厚木板包裹牛皮和鐵皮製成。這樣的楯車“小磚石擊之不動,大磚石擊之滾下,柴火擲之不焚”,可謂是防禦力強大。

在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爆發的薩爾許之戰中,明軍大量裝備的火門槍和火繩槍都無法擊穿後金軍的利器——楯車,甚至連弗朗機等輕型火炮都對它們無可奈何。

明天啟元年(1621年),在努爾哈赤率軍攻佔瀋陽的戰鬥過程中,八旗軍除了在攻城中大量使用楯車外,在與前來支援的明軍陳策部的野戰中也大量使用了楯車。結果將裝備了內襯鐵片棉甲和大量火器的陳策部一舉殲滅。

另外八旗軍在與明軍的攻伐過程中,也繳獲並掌握了火炮和火繩槍的使用方法,這也是其攻城的一大利器。後來在與俄國人圍繞雅克薩城的爭奪戰中就大量使用了火炮。


彼得堡的肥天鵝


滿清攻城能力很弱。

早期在遼東起兵,攻城時主要靠奸細裡應外合或者趁明軍輕敵誘敵出城兩個辦法;

中期皇太極雖然趁長城邊防空虛從內蒙借道攻進關內,但從沒有打下一座像樣的城池,頂多打下個把縣城;

後期之所以能吞下整個中國,那是因為有洪承疇、吳三桂、尚之信等漢奸在前頭帶路,外加充當炮灰攻城。嚴格意義上說,明朝亡國滿清定鼎中原,中國是漢族自己人替滿清打下來的。


所以然者


清軍,嚴格來說是後金的攻城,也是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不斷進步的一個過程。

後金的初期攻城是來自造反初期,攻取撫順清河等城市,攻城方法較為簡陋,就是簡單的雲梯搭乘,由於造反初期明軍疏於戒備,因此未給予足夠的反擊,城市均在短時間內陷落。

薩爾滸之戰後,後金正式嚮明朝大舉進攻,此時明軍已經開始戒備,開原瀋陽遼陽等城市均大力建設城防工作,可惜薩爾滸之戰明軍在遼東的主力損失殆盡,臨時招募的明軍素質參次不齊,城池防守工作無法有效完成,加之明軍守將戰略錯誤,開原瀋陽遼陽等保衛戰,始終希望在城外擊敗後金,結果往往後金尚未攻城,在城外的野戰中明軍就被擊潰,城內的也在混亂中逃散瓦解,加之後金善用內應在城內製造混亂甚至打開城門,明軍往往在守城戰中無法進行有效抵禦便城陷失手。

明清真正的城池攻守對決還在來自於關寧錦防線時期,一方面明軍組建關寧軍並大力建設關寧錦防線,雖然難以繼續前進但守城方面不成問題,清軍逐漸沒有了與明軍在城外作戰的機會,在大力建設的關寧錦防線面前內奸也失去了機會,清軍在隨後的寧遠、寧錦之戰中只能依賴於強攻,但這時的清軍經過多年的戰火經營,也發明了很多攻城方法,最著名的莫過於推車,用手推車加裝上方擋板和牛皮,保證推車的上方和前方可以抵擋明軍的弓箭火槍射擊,攻城時往往利用弓箭手向城牆射擊提供掩護,清軍趁機在推車的抵擋下衝至壕溝邊,填滿壕溝後再衝到城牆下,通過挖掘城牆來毀掉明軍的城池,以便清軍攻入,而明軍也用紅夷大炮攻擊未抵達城牆下的清軍,或用萬人敵,澆油火攻等方式攻擊城下火炮死角打不到的地方,以保證城下的安全,因此清軍雖然提高了攻城手段,但也輕易被明軍用火器破解。

但到了大淩河之戰開始,面對同樣也開始裝配火器的清軍,明軍的火器逐漸失去作用和效能,清軍也才是改變攻城方式,由早年的強攻改為長期圍城困死明軍,大淩河之戰松錦之戰均是採用此戰略攻下了城池,在這種戰略下,攻城的清軍反成了守方,明軍反成了攻方,這樣清軍變被動為主動,極大增加了攻城的效果

到了清軍入關後,雖然在個別戰役還採用圍城的戰略,但由於此時的清軍已經大批量裝配火器,攻取明軍城市時,更多的依賴火器直接摧毀城牆,奪取城市。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是分時期的,最早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啥也沒有,攻城有兩種手段,第一是誘敵,攻打撫順的時候就是,把明軍誘出城來。第二就是混入難民,要麼緊跟在難民後面衝進城池,要麼就派間諜和農民一起進城,然後大開城門。

當努爾哈赤基本在東北站穩腳跟之後,後金的生產力有所提高,出現了一些攻城武器。在寧遠大捷中,努爾哈赤有了雲梯和攻城錘。題主問清軍如何抵擋明軍的弩箭,後金發明了一種叫大盾的戰車

,木製,正面糊上牛皮和鐵皮,牛皮好幾層,攻城士兵就在後面推著藏著,離近了就開始放箭。一般的火槍火銃還打不透這玩意,弓箭弩箭也不行,唯一的辦法就是用大炮轟。所以一直到這個階段,大清的攻城並不是多麼順利。


1633年,孔有德等人降清,帶了一批大炮到大清,這是大清的第一批火炮,然後皇太極大兄弟就賊高興的仿製了一批,然而後金的鑄炮技術……,總之能響。

而且在大淩河一戰還嚇跑了明朝的援軍。但此時大清的火器還是沒法跟大明比。直到松錦會戰,皇太極拿下了洪承疇,大明關外的大批火器盡落入大清之手,接著皇太極炮轟松山城,吞併了錦州,從此大明關外只有寧遠一城。


這時,大明和大清的火器達到了一個相對持平的階段。因為吃夠了火炮的虧,大清其實是特別重視火炮的。入關之後,不僅是拿大明的炮,還讓工匠大批製造。後來大清一統天下,靠的就是火炮越來越佔優勢。攻城都靠炮轟。


火器工坊


攻城不是一堆人就向上衝這樣是攻不下城池的甚至連一座防禦工事底下的城都攻下來,當然要戰術了弩箭不是無敵的箭在鋒利也有盾來防,攻城部隊會列陣進攻前排部隊定是盾牌兵可以防禦弩箭還有八旗軍都是騎兵移動速度極快弩箭定是很難瞄準目標更別說火器了。在加上李自成的起義,明軍軍心以散,更不要說打勝仗了在加上皇帝的昏厥更是不攻自破。


天陌26


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後,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了後金政權。又設置了八旗軍制,各旗屯兵7500人,總兵力(以步騎為主)約6萬人。八旗軍擅長打野戰,集中兵力與機動靈活性,是八旗軍作戰的特點。1619年,努爾哈赤率後金(清)軍在薩爾滸,以少勝多全殲了四路進攻的明軍。此戰,將八旗軍機動靈活和集中優勢各個擊破作戰方式,發揮的淋漓盡致。薩爾滸戰役改變了以往的戰略格局,即出現了八旗軍進攻,大明朝軍隊依託城牆防守反擊的情況,其中有三個較為典型的攻城掠地戰例:一是,設計謀,裡應外合攻城。1618年努爾哈赤率兵進攻撫順,先派大批軍人化裝成商人混入城作內應,再設計廹使守城明將投降,裡應外合攻佔撫順。之後又用同樣的方法,引誘駐守瀋陽的部分明軍叛變,內外夾攻佔領了堅固的瀋陽城。二是,改建戰用雲梯,達到攻城目的。為防範攻城時遇到對手猛力的火箭、石頭等還擊,後金軍在攻城雲梯頂端加固防護板,再用牛皮裹粘在上面,這樣不僅能擋住射來的弩箭,還可以起到防火作用,又降低了攻城軍隊的傷亡,從而增強了後金(清)軍隊攻城的效率。三是,製作牛皮推車加火炮,攻城更快捷。清軍在與明軍的交戰過程中,不斷改進攻城器械,發明了攻防兼備的手推車(車身前裝置粘著牛皮的擋板),進攻士兵跟在“推車”後面,不被敵方箭射到,同時也可用箭還擊,直至攻到城牆下,再設法用炸藥炸開城牆,便於後續部隊攻城。後來,後金(清)軍在明朝降將的幫助下,也製造出類似明軍的“紅夷大炮”,並得到原明朝總兵官毛文龍,駐皮島三個降將貢給的先進攻擊火器,使皇太極(努爾哈赤兒子)的清軍如虎添翼。這為清軍在攻打寧遠、寧錦和大堎河等戰鬥,以及清軍入關後攻城掠地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公益與你常相隨


清軍擅長騎射,很少進行對一座城的攻堅戰,他們是以兵分幾路的大戰略進行攻擊的,當時的明朝軍隊和清軍擺開陣勢打不過清軍,而明朝地方官和守城部隊多是望風而逃,如果某一座城堅守到最後回被清軍幾路兵馬合圍,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地。所以吳三桂開關放清軍入關後清軍橫掃中原得了天下。如果吳三桂抵抗清軍是攻不進來的,充分說明清軍攻城能力一般,他們幾乎不進行硬碰硬的攻城戰


入世已千年


這個問題還真不錯。從1618年努爾哈赤發動戰爭到1644年清朝進關。這是一個很長的變化過程。他們的戰術基本有以下這幾種。

第一,誘敵出城。比如撫順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場戰爭,後金先派出使者說:我們拿著朝廷的敕書請開馬市,雙方做生意。等到撫順開城出來貿易,遇到了化裝成商人的後金騎兵。一陣衝殺,撫順東關陷落。再比如後來遼陽,瀋陽都是詐敗,引明軍出城,殲滅有生力量。而後扮成明軍回城。《水滸傳》大破高唐州的辦法

第二,勸降。比如以李永芳為代表的明朝官員,他們平時和努爾哈赤就有聯繫,戰爭開始了,他們就投降了。在以後戰爭中他們進進行勸降活動。

第三,諜工人員。就是派奸細,這個是後金最常用的辦法。比如用諜工收買大將,搞刺殺,燒糧食。再比如把攻城時驅趕難民到城下。這時守將陷入兩難,放難民進城,這裡有奸細,還有可能後面的八旗軍會乘勢掩殺,你不放進來,這難民裡就可能有士兵的家屬。先讓士兵膽寒。甚至會有士兵私自打開城門放進難民的事。另外說一句這是和什麼人學的?《三國演義》,劉備,諸葛亮,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曹操派大軍攻打劉備,諸葛亮說,樊城,這都守不住,帶著百姓去襄陽,憑藉襄陽與曹操周旋。結果魏延殺了士兵要迎接劉備,可劉備佔領襄陽。

第四,就強攻了。強攻也不是隻樹雲梯硬打那麼簡單。明軍的火器很先進,但是火炮不能垂直髮射到城下,後金派出工兵,只要到城腳下,那麼只有火槍,滾木礌石能攻擊到攻城士兵。然後搭一個三角架,上面有硬木板,木板上面有潑了水牛皮,可以擋住弓箭和鉛子。然後士兵在下面用工具挖城牆。比如1622寧遠之戰就是這樣,當時城牆已經挖了很大一個缺口,城牆眼看要塌,幸虧當時是冬天,天氣太冷把地基凍住了,城牆才沒塌,袁崇煥才挺過來。

第五,有了火器以後。清朝火器其實並不比明軍差多少,尤其1644年前後,可以說是清軍是超過明軍的,為什麼這麼說,比如湯若望,在明朝的時候,寫過一本維護紅夷炮的小冊子,現在湯若望為清朝服務了。比如“我朝立國,以騎射為本,八旗兵丁須能馬上射箭放槍,”這是皇太極說的,注意後面半句馬上射箭放槍。比如後來揚州之屠,清軍就是以火炮攻擊揚州西門,明守將無還手之力。

第六,野戰時,明清兩軍相遇於野外,一方面用槍炮,一方面騎兵。清軍在明知道正面衝不過去,還衝嗎。當然不會了,清軍往往繞到明軍兩翼去或者後面去斷明軍糧道。裝備了火器的明軍追不上清軍。明軍追就是唄分割包圍。不追就會等著斷糧,比如松山之戰。明軍準備足夠的糧食輜重,那麼清軍往往避實就虛。

總之明軍在整個明亡清興的歷史舞臺上,始終是清朝佔據主動,明朝一直是被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