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中的“君子不器”该如何理解?

营商观察

这句话不难懂,古今无异议。

不过,为了避免一些喷子,我首先说明一下:关于对儒学经典的学习,基本的态度是谦虚,先搞清楚古人是怎么理解的,再来谈自己的所谓看法、感受。我很厌恶那种一上来就喷古人错了的人。事实上,绝大多数今人对经义的号称新见,不是毫无根据的瞎扯,就是古人已经说过了他自己不知道。

所以,就“君子不器”这句语录而言,我下面谈的理解,也主要是古人的理解,因为就这句话来说,古人说的证据确凿,意思准确。

一、关于这句话的一些理解基础

这句话出自《论语 为政》,原文很简单,就一句话: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没有上下文,我看有的答案说还有半句上文,那是错的。另外,我们知道,《论语》作为孔子教学语录的汇编,各条语录之间的关系很难说清楚,因为缺乏证据,我们不能说相邻语录之间的密切程度有多高。但就这一句而言,考虑到下面一条是“子贡问君子”,下下一条是孔子说“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所以,我们据此能够有限度的说,“君子不器”也是在讨论君子的品质。

儒家与西方哲学不同,它不是那种使用“内涵-外延”来界定一个概念的思维,而是就事论事,所以,“君子不器”是孔子在讨论君子时,对君子的一个表述、一种意见,我们不能将其看成是孔子为君子在下定义,这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比较微妙。

二、关于这句话本身

好了,交代了上述基础前提,可以来看这句话的意思了。

首先,单看这个“器”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皿也”。今天我们说器皿,就是来自于此,这里的皿,不只是盛放东西的器物,而是泛指各类工具。

而关于这句话,最早的解释是东汉的大儒包咸,他说:“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

现代汉语里有一个词是“周济”,周就是济,济就是周,指一样工具对人的用处,所以,包咸的意思是很明确的:不同的器,有不同的用处,但是君子,是无所不用的,不限于一种用处的。

此外,《礼记 学记》有一句话说“大道不器”,东汉的郑玄解释说:“圣人之道,不如器施一物”,意思是说:圣人的大道,与那种只对一种东西管用的器不同。

结合上面说文解字的字解,包咸对这句话的直解,以及郑玄在其他典籍里的旁证,我们能够比较明确的得出汉朝人对这句话的解释:

君子,是大道的承载者,不是一种只能承载一两种功能的小器。

因为这句话证据确凿,所以,历朝历代都很难也不需要新的解读。比如,到了宋代,朱熹也不过是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朱熹只是把这句话说的更清楚了些。

当然,朱熹在这里增加了一个字,“德”,这是原句里没有的。这是因为,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需要把这句话同样纳入到理学的体系中。但是单凭这句话,他并没有太多新意。

到了当代,我们在读这句话时,也基本上如此理解。但是,我们会略作说明:从历代的解释都能看出,君子不器,并不否定君子具体做事的可能性。用现代哲学的话语来说就是,君子对器是一种包含、超越。

举个例子,我们把修车看做是一个单一技能,有的人只能修车,他就是器,而君子可能也懂修车,但他还具有超越修车的德和道。所以,君子不器并不等于说,君子就不劳动,不通技能了,而是一种超越。


danyboy

在我看来,“君子不器”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有一点“展露锋芒”的意味在里面。

所谓君子,当是温润如玉的谦逊之人,如兰花那般高洁,如竹子那般挺拔,如梅花那般傲骨,又如菊花那般淡然。在历史上,能称得上君子的文学家很多,但能够担当得起“不器”二字的君子却屈指可数。

从表面上来看,孔子说的这句话意思就是做人不应该像器皿那般心胸、视野、格局狭小,而是能文能武,既通宵诗书,又能善战,既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也懂得其他行业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在自己的方寸天地里占地为王,像坐井观天的青蛙那般只拥有那么一点的浅薄知识。

从深层意思而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我理解便是做人要如君子那般高风亮节,同时也要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禁锢,敢于越过世俗的藩篱去做出一番成绩。

我之所以说历史上能称得上君子的人很多,但有“不器”精神的人很少,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被七情六欲的东西所牵扯,人始终是有感情的,如果放下一切专心做学问专心搞研究,旁人又会说这样的人很无趣,其实,对于当局者而言,探寻未知的一切,让自己全面发展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又很有趣。

所以说,孔子想要告诉的道理便是尽量去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能够运用知识指导生活,也能够在生活里有一技之长谋生。既能够以知识的丰富性陶冶情操升华自己,也能够舞刀弄剑锻炼身体。

一言以蔽之,孔子说的这句话道理就是让我们多样发展,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光芒,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沈善书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最短的一句,加上“子曰”也不过六个字,但却一语道破教育的根本。
“器”,《说文》解释:“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我们今天叫器皿,工具也。“君子不器”,什么意思?是君子不做工具?好像也没有那么简单。古文用字精简,理解起来就有很多歧义。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君子是器,又不仅仅是器,放在今天,它至少要包含三层意思:人才、人格和人文。


什么是人才?不管你是“大器”,还是“小器”,抑或是“不器”,器,就是指工具,它有具体的用途,如同杯子可以喝水,盆用来装东西一样,放在人身上,就是你要做一个可用之人,对社会有用,这样,你所学的专业,你的才能和智慧都指器,这是养命之根本。
但做人又不仅仅如此,你养一只小狗,还能帮你拿点东西呢,所以,再高一层次,人要有人格。什么是人格?指你又能照顾到别人的利益,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断然选择拒绝。有人困难时需要你帮助,你可以伸出一只手;有人塞给你一些钱,让你做一些不敢公开的事情,你可以拒绝,这叫指人格。没有人格,即使你是一个人才,也不是一个大才。
什么是人文?人才、人格两者指的是你在社会中如何和人相处,但是你一个人独处时,怎么办?泡吧、玩游戏、卡拉Ok、看电视?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恰恰取决于一个人独处时你干什么?人文,指文化艺术,弹琴、读书都可以,才艺可以丰富你,提升你的精神品格。 光有人才、人格没有人文的支撑,只会剩下空虚。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诸葛亮?人才、人格、人文三者完美的结合。没人怀疑他是个人才吧,他的才能、智慧无以复加,过去是贤相,今天是企业里最放心的企业经理人,最好的国家总理,这是人才,但是诸葛亮为什么出山?不是为了丞相的权利和地位,也不全是为了刘备的三顾之恩,刘备一求再求,诸葛亮都没有反应,最后刘备哭跪,一句“如苍生何?”,恰恰让诸葛亮的心软了下来,为天下苍生百姓,为天下太平,这就叫人格。能照顾到天下人的利益,这是最高人格;一个人独处时,看看诸葛亮如何?一架古琴,一袭长袍,一间草庐,但是往来无白丁,丰富的精神生活,天文、地理、音乐、艺术、诗词歌赋,无所不通,那叫人文精神,表面的淡泊生活,却有至高的精神指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永远刻在文化中国人内心的座右铭。实际上,没人在乎他有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更欣赏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所以,诸葛亮的死,没有哪个中国人不感动的。
反思,我们今天谈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其实,祖先四个字已经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
常常被学生问及:“今天科技发展,信息发达,难道今天的我们还不如两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我的回答很简单,不是古人比我们有多么聪明,而是古人思考问题直指天地、自然、人生的根本,“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天有哪一个人看见月光,会有这样的思考和追问,现代的人有忙不完的事,你要这样问,会不会被怀疑有精神问题。

(国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北京日新学堂艾博士/文)

营商观察

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45

(2007-01-08 15:22:02)

子曰:君子不器。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只有一定的用途)。

钱穆:先生说: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

详解:上面及通常的理解,都从朱熹而来,朱熹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如此解释,成了其后华而不实、追求所谓通才之风大盛,最终导致国家大衰的根源之一。所谓通才,实则不通,不过自渎而已。而该思维模式却成了所谓士人儒者的一种追求与标榜,到如今,江湖术士依然继续贩卖所谓一通百通的废话与呻吟。所谓一通百通之人,不过是假设世界服从一个共同的看不见或看得见之手,只要抓住这手了,人就圣人,人就上帝,人就一通百通。这种弱智呻吟在宋儒之后如此流行,都离不开对“君子不器“的误解。按照他们的逻辑,“器”了不能“君子”,而腐儒又自以为君子,当然就要假设或把自己装扮成“不器”了,也就是要“成德而用无不周”了,抓一种有形无形之手而君子自己、上帝自己了。结果,中国就被这群牛皮废物给废物了。但如此习性,在中国人的根子里就没被废物过,一有机会就吹又生了。这种东方式弊端归根结底是从对《易经》的误解开始,道家等的思维基本都从这种误解而来,从这种一通百通自渎模式开始,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这种一通百通自渎模式的最好写照。孔子、儒家坚决反对类似模式,但从宋儒开始,由于儒家在隋唐佛道两家的大发展后十分低迷,这群入主出奴又惯于偷食的蠢物,对儒家毫无了解,对佛道更无了解,先以道解佛,然后用道化的所谓禅宗去装扮自己,反过来又开始打压禅宗道教,从此,腐儒所腐败的儒家就成了中国文化历史中最无耻的一群。

在西方传统下,这种所谓的通才是没有市场的,当然,西方不乏所谓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特别在十九世纪之前,真正的大学者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但西方的百科全书式可不是一通百通的中国腐儒式通才,而是因为当时的科学发展还在初级阶段,知识相对来说并不太多太复杂,因此,一个人对大多数的学科都有所深入,这并非难事。到如今,百科全书式基本不可能了,即使在一个大学科里,例如,数学,新分支不断产生,根本就没人能对每个分支都深入之,对数学大角度的把握是可能的,但一旦深入到具体的问题,根本就没这可能了。其他学科的情况也一样,这也是如今专家流行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的专家可以组成小团体,而这些团体,越来越像天主教中的教会组织,其间的腐败与堕落,不难想象。人类的困境,就在于这东西困境之中。东方一通百通的自渎,与西方最终教会化的自虐,构成了人类的两个困境。西方教会化的一个结果就是科学神学化,而社会科学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资本同一化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而东方一通百通的自渎,说白了,不过是巫文化的残留,当江湖术士用所谓中华文明反对西方科学霸权主义时,不过是用残留的猿尾巴去反对同样意淫而大的神阳具。东方一通百通的自渎巫文化不过是残留的猿尾巴,西方教会化的科学神学不过要阳亢而死的神阳具,两种同样丑陋之物,一场棍子对棍子的闹剧。

何谓“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器”就是“形”;何谓“形”?“形”,就是“相”。何谓“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相”。“道,不同、不相为谋”,要“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闻、见、学、行”“不相”之谋。上面所说的东方猿尾巴与西方神阳具之困,都在于自相其相。东方猿尾巴,以为只要明白了尾巴,就明白一切棍状物,一通百通,自相一虚妄的一通百通之相,最终让东方彻底地猿尾巴了;西方神阳具,以为只要生命不息、阳具不断,世界就可以彻底被神阳具化了,一切,无论是棍子还是非棍子都可以被神阳具了,典型的花痴自虐狂,自相一切可被神阳具、被阳具之相,最终只能让西方彻底地神阳具了。可惜,一切想象中最阳的具往往意味着现实中彻底的不举,世界是否阳具,不是阳具而能阳具的,更不是一切有关棍子的自渎与自虐所能棍子的。自渎与自虐、一切自相其相,归根结底来自人的贪婪与恐惧,来自其“馁”,来自“馁、耕、食”的恶性循环,都是同一货色的玩意。该循环不单单在物质与社会的层面存在,同样在人的心灵层面存在,所谓的“心田“,被“馁”的种子播种后,人,自相其相对其耕种,然后结出虚幻的果实来自渎自食,最后还是“馁”,虚幻的果实又成了“馁”之种子恶性循环下去。有如此的社会,就有如此的人心,反之亦然;一个被“馁、耕、食”所恶性循环的社会,同样有这一颗颗被“馁、耕、食”所恶性循环的人心,反之亦然。君子不相,君子不器,君子不同,不相、不器、不同的,就是这“馁、耕、食”的恶性循环。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相。


墨袖齋主

成不成器是个问题!

有一次,子贡问老师孔子,说:老师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啊?这小子想自己这么聪明,会说话,吃得开,又会做生意,在学生中应该是佼佼者了。不料,孔子给了他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你就是个器。子贡一头雾水,啥器呀?孔子说瑚琏

古往今来,专家们围绕瑚琏到底是个啥玩意,争论不休,但一致的是,瑚琏应该是个玉制的,比较贵重的祭祀用的礼器。孔子应该是在表扬子贡是个廊庙之才。

但同时,孔子又说,君子不器。这么联系起来,似乎又在贬子贡:你小子得意啥,你就是个器,虽然有价值,但是离君子还远着呢。

这个器到底怎么理解呢?从孔子给子贡的评价看,器应该是个容器。比如瑚琏,就是盛黍稷的礼器。后来又引申为器用,也就是像器一样有一定的用处。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你得多才多能,不能像个死东西一样,只能有那么一两种用途,君子应该立志于明道、行道、弘道,以行仁德为己任。

《易经》的系辞中解释的更明确,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本体,是精神上的,是无形的;而器是道的载体,是物质的,是有形的。脱离了器,道也就无所附着;但是,仅仅成为一个器,不明道,就是一个糊涂人。没有道的指引,越厉害的器,越是可怕,比如核武器,落到恐怖分子手里,后果简直不可想象。而对于一个人,有学问,有能力,就是所谓“成器”,但是如果不知大道,不明是非,那他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所以,孔子深有体会的说:君子不器


饮水君

这话出自论语,全句是“行止有耻,君子不器”,需要联合起来解读才能理解全面。

行止有耻

: 表示一个人的行为要有底线,而羞耻就是底线。“行止”就是“做或者不做”的意思,“有耻”就是“有羞耻之心,把羞耻作为标准或者凭据”。这句话的解释比较统一,没太多争议。

君子不器: 前3个字“君子不”都很好理解,这个“器”字则需要仔细解读,有多种解读。

在中国古代价值观中,是强调精神价值高于实物价值的,所以我们祖先会把搞实际科技研究的活动称之为“奇技淫巧”,大有贬损之意,而“器”字本意是器具,代指形而下的世间具体事物,有时也指一个比较小的具体技术、工具、甚至某个专门学问(一般都比较低级的学问)等等。因此,“君子不器”可有2个解读:

解读1: 就是指一个有远大志向与前途的君子,不要过于沉溺于某个具体的小学问中,不要变成仅仅是个人生工具,而要变成一个心存高远、学问博大的人。这个解读是比较普遍的,缺点是与前句含义关联不大,不太通顺。

解读2: “器”在古代士大夫心目中是小眉小眼,有看不上的意思,因此“不器”也有看不上眼的含义。那么与前句“行止有耻”连起来,含义就比较明显了,“要做一个行止有底线的人,否则君子看不起” 或 “要做一个行止有底线的人,而君子不屑于做无底线的人”。


楚楚夫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第二章第十二条。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之所以不好理解,在于“器”字,应如何解读。

一、“器”字的本义及其在《论语》中的常用义。

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公认的,中国早期,比较权威的字典,里面对汉字的解释比较符合字的本意。

根据《说文解字》分析,器的本义是器具。所谓“器,皿也。”之后又延伸为气量、工具、才能、器官等多重义项。

那《论语》中出现的“器”字,具体是指什么意思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作“器皿”讲。出现在第五章第四条。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胡琏也。”

子贡,也就是端木赐,问孔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子贡像宗庙里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一样。这实际上是孔子夸赞子贡,认为他很尊贵。

2、作“工具”讲。出现在第十五章第十条。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也是子贡,问孔子,怎样培养仁德。孔子回答说,要做好一件事儿,就要先打磨好做这件事儿需要用到的工具。

3、作“气量、气度”讲。出现在第三章第二十二条。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这是节选原话中的一小部分。孔子认为管仲的气量很狭小。至于具体原因,孔子列举了很多,这里跟咱们要讲的内容无关,暂且不论。

4、作“才能”讲。出现在第十三章第二十五条。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这也是节选原话中的一部分。孔子说,在君子手底下工作很容易,讨他开心却很难。不用正确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君子,善于根据人的才能去分配工作。这里器作才能讲,是由器具、器皿延伸抽象出来的意义。

二、君子不器,暗藏深意

那“君子不器”中的“器”字当如何解读呢?

根据上面的分析,此处器当作器具讲。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

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

器具,功能比较单一,每一种器具,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相对固定的用途。

孔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相对固定的用途。

换句话说,君子要博学多识,多掌握些本领,全面发展自己,而不能只掌握一种单一的技能或知识。

第九章第二条中,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孔子很伟大,学问广博,但是没有什么赖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了之后,回答说,我干什么呢?是赶马车还是做射手?我还是赶马车好了。

人们认为孔子很伟大,但是没有专长。但是孔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君子应该全面发展,多掌握些技能,所谓技多不压身。

于是,当人们质疑他的时候。他的回答很有底气。我没有专长,但是我能赶车,能做射手,能做账房,能教书,因为我广博,掌握的技能多,所以我的选择也多,出路也多。

三、随机应变,灵活自如,才是真君子。

与“君子不器”相照应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第四章第十条。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对于君子而言,天下之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样做,只要合理恰当,达到目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通权达变才是君子本色。


经典陈说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解释起来其实也不复杂。即:君子不能象器物一样(局限于某一种用途)。如果中学生考试,这样回答应该就可以了。我相信提问者应该知这样的答案,之所以再来提问,定然是希望得到一些与此相关的传统文化或是儒家文化方面的内容,下面谈点个人理解。

“君子不器”四个字,先说君子。我想问一下,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所谓的贤人肯定是品德高尚之士,比如颜回、子路,子贡,子夏,子张,曾参,公冶长等等,他们是不是君子?答案是肯定的,他们都是君子。可是在《论语\n·公冶长》中,有这祥一段: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曰:瑚琏也。瑚琏是古代祭祀的时候用的礼器,是很贵重的。不管瑚琏代表的具体作用是什么,总之是有重要作用的。

在这里,孔子亲口比子贡为器,而子贡并不以为器而沮丧。既然是“君子不器”,那岂不是连孔子最得意的几个弟子之一的子贡也不是君子了?显然不是这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君子一词具有两层意思,这两层意思即互相联系,又互不相同,一层意思表示社会地位上是国君之子,是未来国家的领导者,国君的继承人;另一层意思是道德高尚。

孔子办学,培养的是君子人格,这是道德层面上的,让每个人都品德高尚。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说,孔子教授学生的又是治理国家的学问,这里君子之道又是指社会地位,指国家领导人治国之大道。至于耕田种菜这样的“小人之道孔子是不教的。

显然,孔子的学生不都是国君之子,而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这正是孔子做为万世师表为人所敬仰的原因。所以,孔子虽然说过“君子不器“的话,但他的优秀弟子大多为“器”。既使是现在,“器“这个字还是正面的,比如,我们说一个孩子有出息会说,“这孩子真成器。“觉得一个人能干大事,会说“这人有大气“。

所以,君子不器之“君子“。用现代话说,就是领导者。而且这个领导者不是部门领导,而是全局的领导。而部门领导,是可以用器相比的。如吏部尚书要有人事方面的特长;户部尚书要懂财经,而工部尚书必须懂建筑,兵部尚书要懂军事,刑部尚书是懂法律。这些人各管一摊,是专门人才,是所谓的器,吏部是印把子,户部是钱罐子,兵部是刀把子等等。但皇帝不能只是单方面的人才。他应该是会使用各种各样工具(人才)来治理国家的人。

总结一下,不器的君子,是帅才。他不会局限于某种才能,而是能把各方面的人才工具收为已用,以治理自己国家的人。而成器的君子是将才。是在某个领域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

帅才实际上是很少的。而将才却是每个时代都很多的,能够用自已擅长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无愧君子二字了。

孔子的“君子不器“,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普通人能够成器,本是莫大幸事。同时,君子不器也是对普通人说的,对普通人来说,术业有专工的同时,兼收并蓄,搏采众长,对修养君子之德也是大有好处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君子不器,如果你把这句话理解成:下等人不成器,中等人成大器,上等人是君子,那么,说明你对中华文化中的好坏标准还是比较清楚的。

孔子是春秋人物,使用的文字更接近甲骨文、金文的造字本义,所以,注解《论语》应该以古文字的本义为准。

“器”字,每个枝杈都是接近“一个小口”,古文字中,口:符合天理,符合客观需求的;故,“器”字的造字本义是:最符合某方面具体需求的东西。如器官、瓷器、乐器、器重等等,都是针对具体需求而言的东西。

所以,不成器,说的是废物,这种人不知己,也不知彼,所以,他在哪方面都不容易与客观需求匹配,最容易一辈子一事无成,诸事不顺,这种人当然是下等人。

成器,说的是在某方面比较符合需求,比较成功的人;成大器,说的是在某方面特别符合需求,所以,在某方面特别成功的人。

所以,成器,肯定比不成器好,成大器,肯定比成器好。但是,即便是再大的器,也只是针对具体事物、具体领域的成功,所以,即便是成大器的人,也只是中等人。国之重器,比如原子弹,也只是打架的工具,并不能给天下带来普遍好且持久好的结果。

那么,谁才能给天下带来普遍好且持久好的结果呢?这就是“君子”。


“君”,尹口。尹:天意的执行者;口,符合天理、客观规律的;故,“君”字的造字本义是:凡事遵循天理、客观规律,客观上为天下带来普遍好的结果的人。

子,古文字中常表示:将来好的。

所以,君子,就是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做事总能恰到好处,且客观上能给天下带来普遍且持久好的结果的人。这种人,当然是人人求之不得的上等人。

所以,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修的得好,就是特别知己知彼的人,当然容易成大器,但是,你自己再成功、再牛,如果你的家人、亲戚朋友都过不好,你也不算真的好。不仅如此,大环境不好,你也好不了多少。所以,成大器,只是中等人。所以,自己成功之后,要逐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中国人评价好坏的标准。


老慢

1,君子不会拘泥于形式教条。《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
2,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不器,还要根据“道”来理解,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孔子解释“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讲应用,也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释意
入君子之道,以学君子之行,
戴颖涛篆刻:君子不器
君子的境界也有高下之分,为学者即为寻君子之道,有成且达者即入不器之境。
器与不器都是君子
何谓“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器”就是“形”;何谓“形”?“形”,就是“相”。何谓“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相”。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相。(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整体,道是系统。器是工具,器是容器。道有主动性,器为被动性。道是思想,器为身体。
君子不器。君子不会成为他人的工具。成为他人工具的人不是君子。君子不会被当枪使。被人当枪使的人不是君子。
老子:朴散则为器。一个人不学习,不动脑,就可能成为他人的工具。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得鱼而忘筌 ;得意而忘言。
“道”是智慧,知识是工具,道是君子所追求的,不拘泥执著于追求知识,不拘泥执著于术语,才能使“道”通达清澈。普通人只看到了知识的气派,却忘记了知识本身是工具不是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致道。先哲们警惕地看到一味追求“知识”忘记了“致道之初衷”可能导致“知识爆炸”人不堪其负而智慧无所进展甚至被隔阂蒙蔽,这对“君子之道”以及社会风气来说都是很糟糕很危险的。今天 “学术腔”“舌尖体”的出现与术语的泛滥就是先哲们担心的这种情况真实地发生了。
读解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其它读解
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君子: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自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
器:器具、器皿、工具。器具各有专用,用于此者难用于彼,如斧能砍削而不能用于锯,犁能耕而不能用于耘。
若专攻一才一艺而不及其身家性命,不可称为君子。君子居仁由义,在领导岗位能致民安乐和顺,在下位则独行其道(修身齐家),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