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學校一年後終於評比上“教壇新秀”,是什麼改變了這位老師?

換了學校一年後終於評比上“教壇新秀”,是什麼改變了這位老師?

蔣晶老師

大家好!首先,我非常榮幸能夠以這種方式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2015年5月1日,我的心情昏暗無比,因為當年我去參加了義烏市的“教壇新秀”的評比,結果很出乎我的意料:沒有評比上!當時的我,對於什麼是一堂好課的理解,無非就是把文本往深裡解讀,解讀的越深越好,有深度就是好課!完全不在乎學生的接受能力,一整堂課,我自認為酣暢淋漓上的很好,回家後很開心的在等結果,沒想到空歡喜一場。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會這樣!?

後來,當時參評的一個評委給我打了一個電話,她告訴我,在整堂課中,我讓學生參與的太少,沒有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說的嚴重一點,就是老師在“滿堂灌”。這樣的課堂,文本解讀的深,又有何用?掛電話前,她又對我說了一句:你可以換學校了,你一定要進城了,換了學校,眼界肯定不一樣,格局也不一樣。

換了學校一年後終於評比上“教壇新秀”,是什麼改變了這位老師?

蔣晶老師

對的,我畢業之後在山區學校工作了三年,在鎮街學校工作了五年。鄉下學生固然淳樸,鄉下教書的日子固然是輕鬆無壓力的,但是我確實想出去看看,要不然我吸收不到任何營養,甚至有種坐井觀天的味道。

於是,在2016年8月,我很幸運的進入了江東中學。

換了學校一年後終於評比上“教壇新秀”,是什麼改變了這位老師?

江東中學

我很清楚的記得,陳校長與我第一次見面時,便對我說:我們學校可是課改學校,希望你作為一個新進老師,可以趁暑假的空檔,多多翻閱關於“課改”的書籍,最好也去思考思考,有針對性的課文學案是不是也可以編幾個出來呢?課改、學案、531課堂模式等字眼進入我的教學生涯後,至此,我的新篇章開始了!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整個暑假,我很認真的在瞭解“課改”,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溝通、是互動、是交往、是合作,這就意味著師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學中應該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從而求得新的提高。

有了這一層深刻的認識,我著手開始做學案,說實話,學案之前也有做過,無非就是一些簡單的預習題放在裡面,在傳統的課堂中,學案几乎是被老師無視的,上著上著,有或沒有這張學案都是無所謂的。現在想來,學生做了學案,得不到課堂的反饋,又有何用呢?當時還美其名曰“先學後教”“高效課堂”。

我們531課堂模式中,學案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整節課的流程是要在學案中呈現出來,上課時,學生要依據學案進行基礎知識的鞏固,也要依據學案,上臺進行大展示。

換了學校一年後終於評比上“教壇新秀”,是什麼改變了這位老師?

課堂

我們老師不僅要把所教的文本“吃透”,還要考慮如何將這堂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設計在學案中,且如何讓學生把這些重點和難點領學到位,甚至老師還要去思考各個環節的領學時間。與其說我們老師是在設計一堂課,不如說是在完成一件藝術品呢!

這個學案製作的過程,也是我備課的過程,雖然很痛苦的,但是不知不覺中,我的教學理念發生很大的變化:從只關注文本到關注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斷的尋求這三者之間的最大的和諧點。

二、開闊了眼界、放大了格局

如果生命是旅途,你的眼界就好像探照燈。

我在江東中學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們陳校長就帶我到外縣市、甚至是外省上了4堂課。我想這樣的鍛鍊機會,對於一個當時教齡只有8年的老師來說,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可以說,如果我沒有進入江東中學,江東中學沒有加入課改,我是不可能有這樣的鍛鍊機會的。這無形當中就是一種資源,無形的滋養著我。也讓我感受到了這些可愛的“家人”們的溫暖。

聯盟還會定期組織課改專家組進行學科培訓。今年5月份,在江東中學就舉辦了一次語文學科的專項培訓,我們學校呈現了三堂課改模式的常規課,最精彩,也最能為來賓解惑的,應該是最後的“解答互動”環節了。這次培訓為參訓教師做了一個很好的“入模”示範,也解答了教師們對於課改中的一些操作性問題,其實這就是一個“減負高效”理念的傳遞過程。

今年四月份,義烏市第十二屆教壇新秀的評比開始了,這時,我帶著沉著和歷練參加。我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學生圍繞不同的角度進行有序的小組討論,最後的呈現和展示,學生的表現驚豔到了我和評委。那次評比,我以義烏市第一名的成績榮獲了初中語文學科“義烏市教壇新秀”的稱號,並代表義烏參評初中語文“金華市教壇新秀”。

換了學校一年後終於評比上“教壇新秀”,是什麼改變了這位老師?

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秉承著這一點,我成功的拿下了“金華市教壇新秀”。

我想說說我的心裡話:如果我沒有進入江東中學,如果江東中學沒有進行課改,如果我還沒有接受到“課改”的理念,如果我沒有那麼的機會磨鍊自己,我可以很肯定的說,我不可能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裡,就完成了蛻變。

今年十月份,我就被教研員派去成都進行了“國培計劃”專職培訓。真的是眼界也開闊了,格局也擴大了!

三、教研組(備課組)的轉變

我的蛻變,與我們語文教研組的團結,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江東中學的語文教研組的很有凝聚力的團體,多次被評為“巾幗文明崗”。上個星期,剛剛被評為義烏市“特色學科”。在我進入江東中學之前,教研組(備課組)在我心中大概都是各做各的,很少合作,上公開課都只是上課老師的事情,所以對於一線老師來說,因為“疲於應對”,誰都不想去上公開課。

我到了江東中學後,深切感受到教研組的團結合作的力量,小到辦公室文化評比,大到學年末的“先進教研組”評比,再大到集體備課。

換了學校一年後終於評比上“教壇新秀”,是什麼改變了這位老師?

課堂

11月1日,市課改聯盟學校語文課堂展示活動中,我們語文組群策群力,充分發揮了集體的智慧,課堂呈現十分精彩。

身在如此有活力又團結協作的教研組,對於一個普通老師來說,成長是非常快的。學校要求以備課組為單位,每週進行研修活動,主要對於下一週課堂進度進行統一及課文重難點的統一把握。對於學案的編制,都是分任務進行完成,最後在研訓活動時進行討論修改,這對於年輕老師來說機會更多,提升更快!

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人人過關課”及“人人展示課”,用磨課評課的方式,把每位教師的想法激發出來,這種“頭腦風暴”式的活動,為新教師的快速成長奠定課堅實的基礎。

對老師的評價從以往的以學業成績為主到現在的多樣化評價的方式進行轉變,而且外出學習的機會非常多。這些改變,對於學校來說就像注入了活水,對於年輕教師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營養!

我們的團隊也在一次一次的磨合中,變得更有默契,有了默契後,合作就更加快樂。這種良性循環,非課改學校是很難感受的到的。

四、學生狀態的轉變

以上說的,都是一線老師在課改下完成的蛻變。課改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我當了9年班主任,從教以來,一直都是,其中當了5年的初三班主任。

我現在班上的孩子們各個都活潑開朗,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你看,一進入七年級,他們就按一定的標準自由選擇組成小組。

組成小組後,馬上要群策群力的建設小組文化、班級文化,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每個人都有任務可做,全程的參與其中;

在課堂上,每個人都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機會上臺領學;課後,若小組內有同學有學習困難,小組內要幫助這位同學理清問題、解決問題。

換了學校一年後終於評比上“教壇新秀”,是什麼改變了這位老師?

學生

更難得的是,我們班的孩子還得到了一次課改中心“錄課”活動的機會,攝像機在課堂上轉來轉去,孩子們除了緊張,更多表現出的是自信與集體榮譽感。在之後的隨筆中,很多孩子都說自己很自豪呢!這個過程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審美能力培養的過程,也是樹立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徑。

最後,用我在暑期培訓時遇到的一位名師——陳伏亮老師的話結束今天的故事:我們未來的富有,不是財富的積累,而是觀念的改變。在課改路上,我們與卓越的理念同行,拆掉思維裡的牆,讓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