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時間?愛因斯坦給你解釋

時間是一種尺度,在物理定義是標量,藉著時間,事件發生之先後可以按過去-現在-未來之序列得以確定,也可以衡量事件持續的期間以及事件之間和間隔長短。

什麼是時間?愛因斯坦給你解釋

時間是除了空間三個維度以外的第四維度

長久以來,時間一直是宗教、哲學及科學領域的研究主題之一,但學者們尚且無法為時間找到一個可以適用於各領域、具有一致性且又不循環的定義。然而在商業、工業、體育、科學及表演藝術等領域都有一些各自來標示及度量時間的方法。一些簡單,爭議較小的定義包括“時間是時鐘量測的物理量。”及“時間使得所有事情不會同時發生。”,

哲學家對於時間有兩派不同的觀點:一派認為時間是宇宙的基本結構,是一個會依序列方式出現的維度,像艾薩克·牛頓就對時間有這樣的觀點。包括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及伊曼努爾·康德在內的另一派認為時間不是任何一種已經存在的維度,也不是任何會“流動”的實存物,時間只是一種心智的概念,配合空間和數可以讓人類對事件進行排序和比較。換句話說,時間不過是人為便於思考宇宙,而對物質運動劃分,是一種人定規則。例如:愛因斯坦就曾運用相對論的概念來描述比喻時間對心理層面上的影響,藉此解釋時間並非是絕對的。

計時儀器

什麼是時間?愛因斯坦給你解釋

位於塔幹洛的水平日晷

中國古代的計時儀器有太陽鍾和機械鐘兩類。太陽鍾是以太陽的投影和方位來計時,分別以土圭、圭表、日晷為代表。由於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機械鐘應運而生,代表有水鍾、香篆鍾、沙漏.太陽儀.

單位

什麼是時間?愛因斯坦給你解釋

這個2004年出現的原子鐘,被認為可以大幅提高GPS定位能力

時間的基本國際單位是秒。它現在以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週期的持續時間為標準。

物理學

目前最廣泛被接受關於時間的物理理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易是不同的。狹義相對論預測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易比另一個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易慢。在1971年,物理學家哈菲爾與基廷做了證明。他們將高度精確的原子鐘放在飛機上繞著世界飛行,然後將讀到的時間與留在地面上完全一樣的時鐘做比較。結果證實:在飛機上的時間流易得比實驗室裡的慢。據愛因斯坦的理論,當移動的速度越快,時間流易速度越慢,當移動速度達到光速的一半時,時間約慢13%。

另外,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易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易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但有一些理論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如量子引力,弦理論,M理論,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但它們還沒有被實驗證明過的。另有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才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史提芬·霍金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霹靂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人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沒有反過來的。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沒有破瓶子從地上跳起來合整的。古典力學無法解釋時間的不可逆性。兩個粒子彈性碰撞的過程順過來反過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時間的不可逆性只有在統計力學和熱力學的觀點下才可被理論地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熵只能增大,不能減小。宇宙中的熵增大後不能減小,因此時間是不可逆的。

天文學

最早研究時間的科學不是物理學,而是天文學。天文學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測量時間,從確定日的長短,四季的變化,到制定曆法。在古代中國和在西方一樣,制定曆法的需要是推動天文學理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天的天文學已與曆法或時間測量毫無關聯了,但天文學觀測對時間概念的發展依然非常重要。天體發出的光到地球上被觀測到需要一定的時間。離地球越遠的天體發出的光需要的時間也越長,因此對宇宙越遠的地方的觀測也是對宇宙越古老的時間的觀測。現在最被公認的宇宙學理論認為時間與空間和宇宙內的質能一樣是在140億年前產生的。目前的天文學觀測估計宇宙的擴展是沒有盡頭的,因此時間也應該是沒有盡頭的。

哲學

傳統哲學對時間研究:古代的本體論採取獨斷的口吻宣佈時間的本質和屬性,近代的認識論採取主客對立、非此即彼的態度判斷時間的本質和屬性,近現代的現象學和存在論者則從抽象的人出發去探索時間的本質問題。

現在哲學家對於時間有兩派不同的觀點:一派認為時間是宇宙的基本結構,是一個會依序列方式出現的維度,艾薩克·牛頓就對時間有這様的觀點,因此也稱為“牛頓式的時間”。另一派認為時間不是任何一種已經存在的維度,也不是任何會“流動”的實存物,時間只是一種心智的概念,配合空間和數可以讓人類對事件排先後順序及進行比較。依照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及伊曼努爾·康德的傳統,第二派的觀點認為空間和時間“本身並不存在,而是我們表達事物方式的產物”,

宗教

科學對時間的存在觀察,提供人類從自身既有的見解與實據出發。宗教對時間的存在啟發,即在於補足人類歷代科學見解的不足之處,提出存在可能相對的觀點與反思:

1.關於時間的形態問題:有循環時間觀和線性時間觀。

2.對時間結構的取向問題:過去取向、現在取向、未來取向。

3.時間存在的方式問題:線性存在、非線性存在、瞬時存在的“點”、跨點存在的時間段,形象是清晰、模糊。

基督教、猶太教等對時間的紀錄見諸《聖經》記載,形成聖經神學與系統神學等幫助人深入探討時間的真實性,例如:“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後書3:8》,涉及提示出“地球時間”與“宇宙時間”的差異觀念。

文學

在文學中,時間的流易和不可逆性是一個古今中外一再提到的內容。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句諺語既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最直接的領會:日與夜光與陰的交匯,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不可逆性的認識以及對此的感慨。

在科幻小說中,時間旅行是常見題材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