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须通读方能懂——读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有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三句话,几乎每个国人都耳熟能详。

人们对这三句的理解,大多也都是这样的:一是论学习——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二是论待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三是论心胸——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就我个人而言,当学生时是这样理解的,后来做老师也是这样讲给学生听的。近日拜读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忽然发现,原来过去的理解不仅是肤浅的,更是错误的。这种肤浅和错误的理解,源于浅表化的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在南先生看来,孔子是个圣人,讲话岂能如引此没有章法?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三句话放在一起讲,绝非会是圣人之道。通读之后,就会发现,《论语》二十篇,并不是对孔子言论的随意“记录”,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内在的逻辑性、连续性、不可颠倒性。从“学而”开始,到“尧曰”结束,告诉世人做人的策略、步骤和方法。从“做学问”开始,如何一步一个台阶,攀向做人的臻美境界——“君子”。这二十篇,每一篇又相对独立,主要阐述一个道理,介绍一种方法。因此,《论语》是不可以一条一条分开来读的。

书须通读方能懂——读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有感

关于这一点,翁中和先生也有同感,“吾既深于《论语》,后渐悟其书,章句次序之美,首《学而》,终《尧曰》凡二十章,莫不备具至完美之条理。”

南先生通过对《论语》二十篇的综合考量后,认为开篇三句不仅是《论语》的起点,更是整个《论语》的“眼点”,做人当从做学问开始。而这个学问,不仅是指书本上的知识,更不是指把书本上的知识装进脑子里,而是指做人的道理,“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样的学问“时习之”——即时时学习,时时实践,才能真正感到“说乎”。 我们许多人、特别是许多学生为什么感受不到“学习后经常温习”的愉快,那是因为,我们把孔子的话给理解浅、理解偏了。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里孔子讲得“朋友”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识上的知已,这个知已不仅是指空间上的“遥远”,还指时间上的“久远”。“孔子的学问其实是五百年后,到了汉武帝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地抬头……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因此,这一句接着第一句“什么是学问”后,讲得其实是“学问”的价值——不管时空多远,只要有人能真正识我“学问的价值”,我就感到欣慰了!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得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这其实是说得是一个人为学的态度,不怨天,不尤人,没有任何功利,为学问而学问,到了这种境界,才算得上是真正做学问的“君子”。

因此,这三句话,不是讲三件事,而是讲一件事,其意义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学问、学问的价值以及对待学问的态度。而整篇论语就是围绕着“学问”展开的,都是在讲学问,及至最后《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照应开篇,总结全文,告知人们学问的三大类型:“命”——自然规律;“礼”——社会秩序;“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明了各自的用途和重要性。

书须通读方能懂——读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有感

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论语》;更让我懂得了“学问”不只在书本里,更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还知道了读书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那就是只有通读全文,前后连贯,上下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害死人。

关于这一点,令我想起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这句话出自大发明家爱迪生之口,极富有鼓舞性和煽动性,曾张贴在校园里,悬挂在教室里,是为老师们的口头禅,用它来激励学生刻苦奋进。但是这句名言后面还有半句是“但这一分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前半句强调了勤奋很重要,但后半句明确指出方向更重要,蚂蚁再努力也成不了大象,雄鹰再努力也学不会潜水,人的刻苦努力必须建立在“百分之一灵感”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可是,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这一点,唯这“半截真言”是瞻,将我们祖先的“因材施教”抛到九霄云外,无论学生天性潜质如何,我们都用一个模子来雕刻,用一个标尺——分数去衡量。把全部的学生都囿于在书本中,埋身在题海里,一味地敦促他们刻苦、刻苦再刻苦,努力、努力再努力,可是到头来,全班同学总有人不及格、总有人倒第一,高考总有人名落孙山,实在不知误了多少天才子弟……

与之相关的还有与教师有关的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前些年几乎每位教师都把此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可近年来,却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质疑,发起猛烈的轰击,将其批得体无完肤,认为是“天下第一谬论”。批驳者甚至大肆放言,“给说这句话的老师一个白痴学生,我看他敢不敢再逞能”。

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已无从考证,但我相信第一个说这句话的老师所指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定不会是某些人“举证”的个例白痴,一定是智力、精神正常的学生。他们学习不好,不是智力有缺陷,而是态度有问题、方法不恰当。这样的学生,在“会教”老师的感召和善教下,一定会“学得好”!因此,这句话的本义应是指作为老师,对每一个学生当有永不放弃的耐心态度和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是完全值得肯定的,当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最高的职业追求!某些人望文生义、脱离语境、单从字面本身来攻击其“真理”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谬论,别有用心的无聊!

现实中,不少以“有学问”自居的人往往就是这样,对文章也好,对事情也罢,没有耐心读完全篇,不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没有全面了解事情的整个经过,单凭主观喜好,断章取义,就事论事,凭一孔之见,就大放厥词,在纯文字圈圈里玩文弄字找“真理”,这种“学问”不但无用,而且可怕,因为,它不仅害了自己,更可能误导他人,做为教师,尤甚!

书须通读方能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不仅是对《论语》的“别裁”,更是讲述了读书、教书、做人的道理与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真正深刻地领悟南先生《论语别裁》的内涵,还需要我继续不断地读下去!

书须通读方能懂——读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