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何敢撕毁和约、进攻苏联?

刚刚关注了你

咱们看一下当时欧洲的局势。

一、德国的闪电战过于顺利,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比如,波兰27天沦陷;法国号称欧洲陆军最强,结果,德国稍一发力,高卢雄鸡就倒下了,只抵抗了39天;4小时,也就是开战当天,丹麦就宣布投降;荷兰只抗了5天。德军横扫欧洲,战无不胜,有虎狼之师,自信心倍增。

而且,德国需要苏联的无尽的工业原料和石油作为补给,比如,高加索油田。毕竟闪电战太顺利了,战线太长,消耗的多。

二、法国沦陷后,英国退守孤岛自保,天天被德军轰炸。而且英国几百年来一直奉行“光荣独立政策”,说白了就是只要某个欧洲国家变强大,他就联合第二第三名去斗那个第一名,比如19世纪初,反法联盟中搞倒了拿破仑。现在的脱殴也是这种理念的影响。

三、美国:美国还没有加入战争,国内孤立主义盛行。觉得战争离自己远得很,忙着卖武器和战争资源,闷声发大财。

四、苏联:在数年的苏芬战争中,苏联红军被芬兰掐在雪地里面吊打,丢尽颜面,丧尽人心,损失十分惨重。加上数年连续的“大清洗”运动,很多富有经验的将领都被迫害致死或者送去劳改。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反共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个被全球敌视的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如果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因为和英美关系恶劣,完全被孤立,所以不会得到外援,甚至是欧洲国家求之不得的结果。

同时,苏联的军备量是大得很,但是品质不是很好。战争初期坦克甚至都没有配备无线电通信设施,在巴巴罗萨开始阶段,较为低端的武器装备不太占优势。这点纳粹德国看得很清楚,巴巴罗萨之前德军虽然在实力上强于俄军,但在增长速度上落后明显,必须先发制人,毕竟,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可是大大超过德国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到了相持阶段,苏联不但技术提升的快,而且装备的量更大了。。。

五、看准了苏联蹩脚的民族政策。比如对波罗的海三国原住民的强制迁移,对乌克兰人的压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背景下,不少乌克兰大饥荒的幸存者在苏德战争初期都箪食壶浆的迎接德军,甚至看作是对本民族的“解放”,积极“参军入伍”。比如,据统计,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三个苏联大加盟共和国,就给武装党卫军提供区区6万兵员...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守卫也不乏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党卫军。

同时,芬兰为了报复苏联挑起的苏芬战争,收复故土,也加入了纳粹集团。

与德国士兵联谊的乌克兰农家女孩儿

与德国国防军士兵愉快交谈,看表情和动作比较自然,不太象是摆拍。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希特勒对苏作战的准备,从德军进攻法国期间就已经悄悄开始了,斯大林趁德军主力西指,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染指东欧政权,再加上与德军曾经共占波兰领土,实际上希特勒早已狂怒于胸了。

这两个欧洲大国是早晚有一战的,希特勒敢于对苏作战也是有底气的。



一,首先是德军通过波兰战役、西欧战役和北欧及东南欧的军事行动,实战经验非常丰富,装备与战术的磨合达到新高,尤其是古德里安等将帅用战争实践了高速突破和大纵深合围的“闪电战”理论,以及现代空军对地面部队攻击的有效配合,应该说纳粹德军在质量上确有一定优势。

二,斯大林战前对苏联红军高层的清洗,纳粹德国是秘密参与了的,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叛国”的信件和证据都是海德里希领导盖世太保伪造的,他们再以高价卖给苏联人。要么是苏联情报机关无能,要么是斯大林明知假的但确可用,总之苏军大批高级军官被杀掉,5名元帅杀死3名,4名大将杀死3名,12个上将杀的一个不剩,67个军长杀掉60个,苏联红军在德国人的帮助下确实伤筋动骨了。



三,苏军装备当时普遍落后 ,最新型战斗机的速度还赶不上德军的轰炸机,坦克装甲甚至机枪子弹都可以穿透 ,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在争取时间为苏军换装,到1941年上半年苏联已经有一些新型武器如T34坦克、雅克歼击机和火箭炮等开始列装,然而部队未及掌握,数量还少时,战争就爆发了。

四,由于斯大林政策的失误,以及民族问题等方面原因,从立陶宛到乌克兰大片地区的民众对斯大林政府非常不满,希特勒认为,只要德军开到,这些地区定会“簞食壶浆”欢迎纳粹军队 ,反戈一击共同对付苏军。



所以希特勒蔑称:斯大林的苏联就是一座破房子,脚一踹就会倒掉。为此他集中了史上最大规模的550万陆空部队,准备仍以闪击战在三个月内打垮苏联,指令参谋总部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45分,苏德战争爆发。


度度狼gg

德军在短时间内拿下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占领波兰、丹麦、挪威、比利时,灭亡法国,将英国逐出欧洲大陆,虽然连战连胜,但是,德国已经感觉到资源不足,难以支撑庞大的战争机器。

如果击败苏联并占领苏联的西部地区,第一,可以将大量苏联退役士兵补充进德国产业界,弥补产业界劳工不足的问题;第二,可以获得乌克兰的廉价粮食;第三,可以获得高加索地区大量的石油;第四,大英帝国将被进一步孤立;第五,雅利安人迁徙到苏联西部地区可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根本性地改变德国资源不足,国土纵深不够的局面。

好处太多,值得干一票大的。

那么,为什么德军能击败苏军呢?

苏联从1930年开始的军队大清洗,大批苏军军官被处死或流放到开战时,有四分之三的苏军军官入职时间没超过一年,全是新手的节奏。

事实表明,苏军的战斗力遭到极大消弱,举一个明显的例子,1939年底苏芬战争爆发,面对常备陆军仅有3.2万人的芬兰,苏军竟然调集三十多万大军,一千多辆坦克,八百多架飞机,全面进攻芬兰,在进攻连连受挫后不断增兵,总计投入超过百万大军,花了三个半月时间,才艰难击败芬兰,最终还没能占领芬兰全境。

据苏联自己公布的数字,这次战役苏军伤亡约20万,损失坦克超过两千辆,而实际损失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所以希特勒认定,苏军不堪一击,而德军装备精良,具有充足的战斗经验,绝对的质量优势完全可以碾压苏军的数量优势。


麻辣战争

希特勒进攻苏联主要是,第一,出于他本人信念上的仇恨,第二,惧怕苏联向德国西边发起主动的进攻。其实,不仅仅是希特勒仇恨苏联,即使是整个西方,都对苏联非常的厌恶。希特勒代表了当时的德国,可是,邱吉尔,罗斯福这些希特勒的对手,他们也非常不喜欢苏联。在西方人看来,苏联比德国更加可怕。如果说同盟国对德国的厌恶指数是100,对苏联的厌恶指数就是200。希特勒一直就讨厌苏联,对苏联是深恶痛绝,占领苏联,把北极熊打趴下,是希特勒的梦想。只是出于战略蒙蔽的目的,希特勒才和苏联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但希特勒随时打算亲手撕悔这个条约。之前,俄罗斯曾经入侵过波兰,被波兰打了回去,俄罗斯吃了亏,死了不少人,这个仇就结大了。斯大林执政时期,看希特勒打算搞波兰,他就和希特勒搞了联合作战,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算是报了仇。希特勒把老林子这种卑鄙手段看在眼里。他明白,只要苏联一有机会,肯定会背信弃义,别看现在德国军队很厉害,但是摊子铺的很大,说不定哪一天苏联就会主动向德国进攻。希特勒把老林子的为人看的清清楚楚,为了避免战略上的被动,不如先下手为强,一鼓作气把来自苏联的威胁彻底解决了,然后利用法国的工业基地,凝聚力量与美英一决雌雄。这是希特勒当时的真实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希特勒任用曼施坦因等人实施了"闪电战",想一举把苏联粉碎。可是,这次他失算了。如果倒退十年,苏联不是德国的对手,可是现在苏联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强国,打败它的难度增加了10倍。


怀疑探索者

希特勒撕毁和约是迟早的事,假如不跟苏联翻脸,把整个德国抵押给苏联还债都不够!希特勒这是债欠多了跟债主翻脸,刚好可以赖账不还了!整个德国在希特勒执政后,德国人的粮食大部分是由苏联提供的,德国发动进攻西欧的战争所需燃料全部由苏联提供!也就是说,没有苏联的物资供应,德国基本没法占领西欧!

当时,德国的粮食跟燃油必须依赖进口,而进口的渠道只有两个,一个是海运走波罗的海,一个是走陆路经波兰从乌克兰进口。希特勒选择后者,因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就是因为英国海军封锁了波罗的海!德国当时跟苏联谈判,由德国帮助苏联改进工业生产系统,交换苏联乌克兰地区的食品燃油交易权。但是,德国赖账,苏联的食品跟燃油不断输送到德国,德国却一直没有动手帮助苏联更换工业系统。

苏联当时非常怕德国,因为俄国人常年跟日耳曼人打仗,一直都是被虐的!而且苏联比法国更了解德国,知道德军的恐怖!因此,苏联一直表现得很低眉顺目,不管德国提什么条件都会满足!这是希特勒狂妄的叫嚣三个月灭苏联的主因!


优己

本来德国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意图就是权宜之计,不过为备战留出时间而已。德国需要这份条约换取东方暂时的平静好集中精力解决西方,包括欧洲大陆和英国。只不过不列颠战役输了发觉英国短时间之内拿不下来,而苏联对己的备战方案又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主要内容就是准备对德作战),自己再不动手就要吃大亏了。所以不顾一切撕毁条约进攻苏联。


冷眼观世1976

从事后看来,当时的苏联也准备向德国发动攻击。苏德边界上的地雷被全部起出来了,西部方面军所属的空军被全部摆放整齐在飞机场上。结果使得德军的空袭效果奇佳,几乎所有的作战飞机几乎全部被摧毁在地面上了。从而造成了开战初期,苏军部队就失去了制空权。现代化战争,没有了空军和制空权?地面部队就是被屠杀的份。开战两个月,苏军被俘将士高达几十万。这个就是战略级别的错误!


爱看爱思考

为了生存空间,为了经济,为了石油,苏联有石油,当时德国的石油是从美国运来的,没有石油就没有能源,没有能源汽车,坦克怎么跑?还有飞机!列宁格勒战役就是为了控制苏联的石油,列宁格勒就是苏联的石油中转站,谁控制了列宁格勒就控制了苏联的石油,不过德国败了!希特勒当年有句名言,我的将军不懂经济!


寒墨毅然

日本在中国陷入泥淖中却贸然发动太平洋战争,目的是掠取东南亚的战略物资。希特勒在西欧陷入持久战争不能自拔却又对苏作战,个人认为,是为占据以乌克兰为中心的东欧平原,这里是"粮仓",以及高加索的石油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