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中之战,刘备得其地而不得其民?

蔡天龙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拥有了益州和大半个荆州的刘备,决定再向东夺取汉中。

刘备为什么一定要夺取汉中呢?用蜀郡太守杨洪的话来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手下的护军黄权也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这是因为秦岭之地势高于大巴山,秦岭之险亦远甚于大巴山之险,若巴蜀无汉中,则等于把家门大开了,曹魏随时可以领兵攻入。事实上,这两年来,曹操大军虽已撤走,魏将张郃却经常率领部队侵入三巴,掠夺人口,搞得刘备不胜其苦。

而且,刘备只有拿下汉中,才有资本可以转守为攻,找机会北上、规取关中、凉州,再与荆州关羽配合,拿下许都,则大业可以矣!

所以刘备在经过一段时间稳定蜀中局势后,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初展开了大举东征,大军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领军,以法正为谋主,赵云、黄忠为将,攻入汉中;另一路由张飞、马超、吴兰、雷铜四将领兵,攻打凉州南部的武都郡,目的是控制祁山,切断汉中夏侯渊兵团的后勤供应线,但这一路由于安排不当,将领们在作战协同时出了问题,结果被曹洪曹休击退,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另外一边,刘备在汉中也连遭挫折,他先派蜀中名将陈式(陈寿老爹)率领十营兵力(汉制一营为千人)欲截断马鸣阁道(在陈仓道上的略阳东南至勉县西北,为关中进入汉中之咽喉,因栈道艰险,连马通过都会害怕的嘶鸣,故名),以切断曹军的粮道,结果却被徐晃轻松击败,蜀军逃奔无路,被挤得如同下饺子一样,噼里啪啦从栈道上跌落悬崖,摔成肉饼;与此同时,刘备亦亲自率领一万多精兵,分十队日夜不停的攻打张郃据守的广石(今陕西勉县西北的隘垭口至茶店一带,在汉水北岸),亦不克。夏侯渊也稳稳守住了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走马岭上,在汉水北岸)。曹魏各将各司其职,各守险要,似乎没有任何破绽。

但刘备此来,是下了巨大决心的,绝不会因为这点挫折而就此退缩,他要求全军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不怕疲惫坚持到底,持续用兵达一年之久,终于被他找到了夏侯渊布军的破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暗率精锐部队,从沔阳(今陕西勉县)南渡汉水,顺山势隐蔽疾行,神奇的迂回到了阳平关侧后方的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五公里),因为,刘备发现,这个军事重地,居然无人把守!

所谓汉中,其实就是一块由汉水河谷扩展开的盆地,四周都是高山,重要的城镇几乎都在汉水两岸,阳平关是这块盆地的西大门,定军山就是这块盆地的西侧门,如今最险的阳平关已被刘备绕过,若是再被他突破定军山,接下来就是一马平川,汉中郡治南郑将直接暴露在兵锋之下,汉中再不可守,所以夏侯渊听闻定军山被占,急忙调来张郃,举重兵前去争夺,汉中之战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刘备自然也深知这一点,所以趁着魏军刚扎好营寨、立足未稳,立刻发动夜袭,猛攻曹营东围张郃一面,张郃顶不住了只得向南围的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乃分兵一半增援,蜀将黄忠抓住机会,从山顶的走马谷上疾冲而下,推锋必进,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夏侯渊正带人在营边修补鹿角,万没想到蜀军这时打来,当场被这神奇的景象所震惊,一愣神竟被当场斩杀,曹方的益州刺史赵昂也同时被斩;曹军群龙无首,顿时全面败溃。据史书记载,夏侯渊十三岁的儿子夏侯荣(也是著名的三国神童,七岁时就会写文章,诵书日千言,有过目不忘之能),当时也在军中,左右忙劝他随大部队撤退,夏侯荣却不肯,说:“君亲在难,焉所逃死!”竟奋剑而战,冲入敌阵中战死。

神童曹冲病死的时候,也只有十三岁。

张颌则得以全师而出,退守阳平关,远汉水而设阵,刘备也不敢渡汉,生怕张郃名将,半渡而击之,遂掉过头去,尽夺阳平关以西、汉水以南诸险要。汉中曹军诸军乃共推张郃为临时主帅,坚守汉水以北,向曹操求援。

消息传来,曹操再也没法淡定了,大军立即出发,去汉中会会刘备这个多年未见的老对手吧!

这一年曹操已经65岁,足堪老迈,离他去世也不过一年多而已,就有大臣劝曹操仿照周文王的方法修德来远,不要到处奔波征战,何苦来哉!曹操一声长叹:“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其实,就算不是为了江山,只为那个少年时曾替自己顶罪的好兄弟夏侯渊,曹操也要走这一遭。

于是,年迈的曹操,踏上了自己最后的征程,为了老对手,为了好兄弟,为了忘却的纪念。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月,曹操大军从长安向西南,从秦岭间的斜谷经褒斜道进入汉中,经由南郑到达阳平关。但刘备非常顽强,竟神奇的不逃跑了,且派兵守住各大险要,只是不肯出战。曹操在阳平关与刘备对峙了一个多月,都是小打小闹,一场大仗都没打成,而刘备虽已在汉中打了一年多仗,几乎到了山穷水尽之境地,但仍命后方诸葛亮砸锅卖铁,“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倾尽一切支援前线,就算拼光所有部队,哪怕抽干益州之人力物力,也一定要将汉中得到!曹操久攻不下,自己也后勤难继(陈仓道诸险要已被刘备占领,曹操只能由褒斜道小路运粮),只得一声长叹:“《吴子》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语曰:“‘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汉中直为天狱,实为鸡肋,可弃之。”乃于五月下令从汉中全线撤退,返回长安。

看来曹操真的老了,对于难啃的骨头已然有点消化不良。英雄迟暮,便不再是炙人的太阳,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另外一边,曹操刚退走,刘备便立刻行动起来,全面占据巴郡、汉中、武都三郡,并将地盘一直向东推到了房陵、上庸,遂自封汉中王,一时风头无两。只可惜,这一大片地方,有地无人,曹操早榨干了鸡肋里的汁水,这些年已将三郡二十几万羌氐汉各族民众与五斗米教徒全迁光了。

黄巾、董卓之乱后,天下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历史的关键词遂由“土地兼并”转化为“人口争夺”。土地的重要性远比不得人口,曹操可以放弃土地,但绝不会轻易放弃一个人口,汉中之地足有近三十万人口,这可是一块大肥肉。

刘备很无奈,要知道整个益州十二郡118县加起来也不过八九十万人口啊,他花了足足两年的时间,用尽西川之人力物力,只换来一块有军事价值的空地,真是一场惨胜。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老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敝”,全然忘了他在”隆中对“时还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呢!这其实都是他老领导刘备害的啊!


千古名将英雄梦

汉中郡曹操拿下后分西部为汉中郡,东部为西城郡上庸郡。后来刘备确实是得其地而不得其民。最早是蜀中名士周群讲:先主欲与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没不还,悉如群言。於是举群茂才。汉中是必须拿下的。黄权讲::"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杨洪讲:"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诸葛亮隆中对也是要拿下汉中。拿下汉中退可保蜀地,进可蚕食雍凉。

张鲁传讲: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

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大意汉中有人口户十万,大约在四十万左右)

曹操占领汉中就开始迁走汉中人口。三国志张既传:张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算三万户,算一户四人就是十二万)然后在刘备攻武都时又迁走人口。三国志张既传: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三国志杜袭传: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馀口。这样算起来光汉中就迁走二十万人,武都郡迁走五万。那刘备伐得到的汉中郡剩余人口,这样倒没有记录。但能从相关记录推理。晋书地理记录汉中郡万户,算四万。西城上庸房陵人口应在十万上下,因为公元227年孟达造反,军队有万人。汉中人口应当在四十万,在迁走二十万后。三国志讲户口数减半。也符合之前讲的户出十万。也就是说四十万人,刘备伐只得十四万人。(公元220年孟达投魏,又不见十万)我认为汉中四十万人口,是让曹操迁走三十万,剩下十万是上庸房陵西城来不及迁走的。还有从巴东西两郡也迁了不少人口到汉中。据张郃传:

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所以我不认为张飞打赢了)

全部加起来:十二万加八万加五万(武都郡)加西城上庸房陵投魏十万。一共是三十五万人口。巴东西两郡数目不详,据晋书地理两郡剩下数千户而已。个人认为总共损失四十万人。要知道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查户口也就90万人。

我认为刘备应早点拿下汉中,刘备有四次机会拿下汉中,不让曹操迁走人口。第一次:公元211年刘备率三万人入蜀,刘璋让他去打张鲁。刘备就应该去打。1刘璋供粮草器械2可在征张鲁时让刘璋增兵。(先主传:刘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文有庞统法正(已暗中投靠刘备,法正才能不比庞统差)武有黄忠魏延冯习张南刘封霍峻。拿下汉中不难,然后藉汉中之资攻蜀。也用不着从荆州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那时曹操在打马超打孙权)第二次:刘备在公元214年夏拿下成都,应立刻准备北征张鲁。抢在曹操之前拿下汉中(这时曹操在跟孙权打。公元214年七月征孙权。公元215年三月征张鲁,七月至阳平关。十一月张鲁降)第三次:公元215年不征汉中争荆州。孙权以刘备得到蜀地,要荆州。这时曹操已在征张鲁。有人就讲:先帝不争汉中争荆州,空费钱粮耗军队。这时应跟孙权议和,分两个郡给他,让东吴去攻合肥。刘备却没有这样做。东吴派吕蒙鲁肃率军攻桂阳,长沙两郡已破。零陵郡坚守。刘备从成都率五万至公安,支援荆州。(刘备入蜀带走三万,诸葛亮赵云张飞入蜀又带走两万。要是之前先打汉中,得汉中三四万人马。就不用叫他们入蜀,荆州也不至于空)公元215年七月,刘备收到消息。曹操攻入阳平关。于是跟孙权议和,分桂阳长沙两郡给东吴。公元215年八月东吴攻合肥,刘备回成都。第四次:刘备应立刻趁曹操还没稳据汉中,率军北征。(张鲁公元215年十一月投降)而不是在公元218年才率军攻汉中。这时人口迁走了,曹操军队又熟悉了汉中。应在公元215年七月,刘备从荆州直接攻汉中之东上庸房陵西城。让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从蜀地三巴进攻汉中东部,合击汉中。就算那时不立马攻,要准备下。公元216年春就要征汉中,而不是两年后。因为据三国志:公元215年

十二月,公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十二月曹操都离开汉中了。


小鸿哥

“刘备得其地不得其民”的说法来自《三国志 周群传》:


先主欲与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没不还,悉如群言,於是举群茂才。

刘备属下的谋士周群是天文学家,通过占星占卜算到,刘备此次出征必定不利,后果然应验,被举为茂才。

这种说法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曹操由汉中及其附近地区移民,从建安二十年战胜张鲁开始,直到夏侯渊定军山失利结束,期间四年间都在进行移民工作。

据《三国志 张鲁传》记载,汉中有人口十多万户,而刘备得到整个西蜀时人口也不过二十万户,汉中和武都占据益州三分之一的人口。

十多万户人口的移民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期间还要考虑到民心、民乱等等问题,曹操最先移走的是张鲁宗族,还有很多的五斗教的教徒自愿跟随张鲁离开。



《三国志 杜袭传》记载,从公元二一五年到二一八年先后迁徙出八万户人口,粗略按照一户五人计算,汉中起码有五十万人口,所以这个过程相当缓慢。

当时的曹操并未打算放弃汉中,之所以移民,还是主要因为北方地区因为常年战乱,导致人口剧减,无论刘备有没有威胁都要转移一部分人口到北方。


《资治通鉴》记载,曹操第二次移民是在公元二一九年,夏侯渊战死之后,曹操下定决心彻底进行移民,甚至后来曹操亲入汉中与刘备军交战,一方面是为了试图击退刘备,一方面也是为了给移民争取时间。

夏侯渊于二一九年一月战亡,曹操于三月率军进入汉中与刘备对峙,一直僵持到五月,期间张郃军队独立抵挡了刘备军两个多月。

曹操除了把汉中的人口迁徙走以外,还把武都郡氏人部落五万多人迁徙到扶风县和天水县,其中有一个氏族王窦茂不愿离开,导致整个氏族都被曹操屠戮殆尽。



所以后来刘备得到武都之地,却没得到武都人口,虽然刘备也得到了汉中部分地区的人口,但被张颌挡住,所以刘备也没有得到汉中的主要人口。

直到后来诸葛亮北伐准备,汉中也已变成纯粹的军事基地,没办法发展为经济区,只是作为北伐粮草的屯田之地。


综上所述,古代的战争就是人口之间的战争,只有人口补充,才有源源不断的战争实力,抢人口,才是古代打仗的王道啊。


八风秀

“不得其民”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都被曹操下令迁走了。

历史上,曹操一共有两次下令迁汉中以及附近郡县的百姓于关中和河南。迁移之后,汉中以及附近地区的老百姓十室九空,基本没人了。(注:曹操迁老百姓,并不仅限于汉中郡)

公元214年,刘备拿下成都,历史上以这一年为标准,表明刘备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基业。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刘备当时还只是拿下了成都而已,整个益州还未被刘备平定。

公元215年,曹操亲征汉中张鲁取得大胜。张鲁逃往益州的巴西郡,曹操派张郃攻继续追击张鲁。

史料记载:

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
——《张郃传》

也就是说曹操乘刘备刚拿下益州,立足未稳之际,亲征汉中。张鲁不敌逃跑,张郃带兵一路追击,竟然打到了益州的巴东和巴西郡。整个蜀中人心惶惶,害怕曹操趁势南下。

刘备为了稳定民心,派张飞反攻张郃,夺回巴西和巴东二郡。张郃在跑路前将二郡百姓迁移到了汉中。

注:巴西郡就是现在的四川省巴中市和达州市;巴东郡就是现在重庆市的东部,巫山县和云阳县一带。

张郃带着老百姓退到汉中后,曹操并没有发动反攻,而是委任夏侯渊为主将,督张郃、徐晃等人一起镇守汉中。他自己则回到了邺城。

他在回去之前,把张郃从巴东和巴西二郡带回的老百姓,连同汉中郡的老百姓一同迁移到了洛阳和邺城。

史料记载:

以丞相长史杜袭为驸马都尉,留督汉中事。袭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馀口。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

以上内容就是曹操第一次迁移汉中百姓的全部记载。


大致的情况就是,乘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张郃拐了刘备两个郡的老百姓到汉中;曹操派夏侯渊留守汉中,自己又带着汉中的老百姓,以及张郃从益州拐回来的老百姓,一起迁移到了河南。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这一次曹操拐了刘备八万多老百姓。



公元219年,曹操面对刘备咄咄逼人的攻势,打算放弃汉中。这一次,曹操比上一次还要狠。

史料记载:

操从之,使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洽陈便宜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太祖未纳,其后竟徙民弃汉中。
——《太祖本纪》

曹操先将汉中西面的武都郡,共五万余口的氐族人迁移到了扶风郡和天水郡。又将汉中郡,他自己能控制的区域内的老百姓迁到了关中。

需要说明的是,曹操第二次迁汉中百姓并没有全部迁完。因为当时刘备也占了汉中的一半。曹操只是把自己控制区域内的老百姓给迁走了。

但就是如此,曹操这一次也让刘备损失惨重。第二次迁移老百姓,大概让刘备又损失了十几万人口。

通过两次迁移老百姓,曹操一共从益州和汉中地区迁走了大概20万老百姓。刘皇叔损害惨重呀!


Mer86

赤壁之战过后,各军事集团都在忙着战后恢复工作,发展自己的力量,而战后发展最快的当属刘备集团了,在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下,他先是趁机拿下荆州,然后以荆州为据,带兵入蜀,获得益州,从东躲西藏无容身之地的落魄英雄一跃成为拥有荆州这个军师要地和益州天府之国的阔绰君王。

但与此同时,曹操一个反间计击败马超韩遂的关中联军后,也趁势攻取了汉中,汉中西连蜀地,东入中原,这给刚入蜀的刘备集团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蜀民也十分惊慌,为了捍卫自己蜀中王的地位,也为了能实现诸葛亮隆中对时说的:一支军队由荆州而上,一支劲旅西出汉中,两面夹击,图取中原的战略。汉中断不能落入曹操手中。

战时初期刘备连连遭遇不顺,先是张飞马超攻打下辩遭遇曹洪的顽强抵抗,在兵固山斩杀蜀将雷铜、吴兰,陈式率领的另一支军队攻打马鸣阁道也遭遇徐晃的攻击,伤亡惨重。战局紧张,刘备只好亲自率军出征占据阳平关,黄忠也趁势占据了军事重地定军山,夏侯渊一听这还了得,要是阳平关和定军山都落入蜀军手中,那汉中必失无疑,于是亲自率军,想把定军山抢过来,遭遇黄忠的埋伏,被黄忠斩于马下,夏侯战死的消息传到魏军阵营,军心大震,人心惶惶,为安军心,魏军由张郃暂时统领。


斩了夏侯渊后的刘备志得意满,汉中也志在必得,曹操亲自出征会会这当年的老对手,刘备却只坚守不出,占据险要关隘,两军相持不下。相持几月,最终曹操军队先后撤出汉中,刘备最终取得胜利。

虽然得了汉中之地,但此时的汉中已没有了当年的地广民丰,刘备争夺到的仅仅是一块战略要地,自己得到军事实力并没有太大的增加,可能还相应的削弱了,而且刘备初入蜀川,就遭遇如此战事,天府之国也不堪重负,百姓苦不堪言,为取得汉中,刘备连连向诸葛亮催要补给,甚至出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惨烈现象,战争的残酷程度可想而知。


得其地而不得其民,无论谁最终取得汉中,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修复战争留下来的满目疮痍,是这场惨烈战役的必然结果吧。


史海拾趣小屋

汉中,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在东汉末年战乱中,因其地理位置,当地百姓得以远离祸乱,民富殷实,人口也是大量增加,可谓是“天府之国”。但是却有个说法,说刘备占领汉中后,只得到了其地而不得其民。

这里的得其地而不得其民,不是说刘备没有得民心,刘备打的可是“仁义”牌,怎么可能得不到民心,当时从荆州逃难,刘备都带上了十万百姓。但是,刘备占领了汉中,却发现没什么人。


这个说法在《三国志·周群传》中有记载:先主欲与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没不还,悉如群言。於是举群茂才。为什么说得其地而不得其民呢?

汉中在张鲁当政的时候,实行安养生息的政策,百姓安居乐业,汉中有十万户之多。后曹操打败了张鲁得到汉中,为了防止张鲁东山再起,加上北方长期战乱,人口流失严重,张既建议曹操拔汉中之民数万户以充实长安及三辅。曹操除带走了张鲁家族,还强行迁徙汉中百姓数万家到长安、洛阳、邺城。张鲁的信徒们看到自己的教主搬走了,不少五斗米道徒也甘愿随张鲁迁徙。这两次迁徙,把汉中大半民众都迁走了,汉中已经是人去楼空。所以在刘备占领的时候,汉中算是空壳子,虽然得到了地方,但是百姓已经没多少了。

在古代的时候,人口是最核心的要素,有了充足的人口才能保证统治者的统治,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对人口需求更大。虽然刘备得到了汉中,但是没有人的汉中对他来说是没有用的。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谢谢相邀!这个问题可通过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三国时期由于常年战乱,人口稀少。据统计:至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时,三国人口总和不足800万。北方曹魏政权最强,拥有400多万人口;江南以南地区没有受到什么战乱,东吴政权人口有200多万;偏安西南的蜀汉政权实力最弱,总人口只有90余万;

汉中在张鲁统治时期,户出十万,而张鲁前汉中有“户五万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万七千四百二”,也就是户数增长了一倍;曹操本就有迁徙汉中居民充实关中的意向,加上夏侯渊被斩,汉中战事失利,加速了曹操居民迁徙的计划,据史记载:建安末曹操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今川东),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

曹操为消除张鲁“五斗米教”在汉中的影响、充实关中及洛、邺的生产力和兵源补充,进行过两次迁徙,把汉中变成为战略军争要塞;这点从诸葛亮六次北伐必由成都运粮也可以得到佐证。

二、东汉末年,在巴、蜀、汉中传播的“五斗米教”,后来演变成了“政教合一”政权,在汉中统治了25年。这个统治者就是张鲁,也是五斗教教主;

张鲁政权的性质被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定性为“政教合一”,这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十分特别的。即使刘备占领汉中时有户两万,当时曹操势大、东吴次之、刘备最弱。本来汉中已被曹操统治有望太平,却被刘备夺取再次陷入战乱,而且战乱隐患系数极大增强。所以说汉中之战,刘备虽得其地而不得其民。


秉灯夜读

自古以来,百姓都是讨厌战乱的,刘备进攻汉中,属于典型的夺地盘,将汉中这个几十年没有动荡的地方带入了战争。


汉中之民不知道刘备仁义的大名,只知道安心的过着小日子,而刘备在得知汉中投降曹操后,感到事情的严重,因为没有汉中,益州就没有屏障,早晚会被曹操所夺。

所以刘备才会不顾一切的攻打汉中,而这次战争刘备为了自己的生存,打的也非常凶,导致了汉中之地生灵涂炭。所以拿下汉中,汉中之民的基业也被毁于一旦。所以汉中之民并不待见这位刘皇叔,好在刘备后期的安民政策做的非常成功,否则汉中之民早就反蜀汉了而降曹操了。


小司马迁论史

因为曹操有先见之明,料定自己年事已高,有生之年难图西川,事先迁走了汉中之民,徒留空城给刘备!

在当时,曹操取汉中是在刘备取完西川之后。当曹操夺取汉中后,兵临葭萌关想要叩关攻城的时候,蜀汉正在巅峰。这时候的蜀汉有战斗部队十四万三千人,人口有荆州益州累计一百五十多万人。又有刘璋二十年积蓄。最关键是葭萌关乃天下险峻之地,过了葭萌关还有剑门关。曾经雄踞列国的秦国都拿穷弱的蜀国没辙就是因为地利问题。而此时的魏蜀两国实力差还没曾经的秦蜀之大,因此,曹操就知道自己攻不下西川了!

但是,曹操面对葭萌关是雄俊一面,葭萌关面向汉中却是一路坦途,无险可守。即,曹操要么陈重兵守汉中,要么汉中守不住!曹操想到的是后者!因为汉中离着曹魏腹地太远,粮草转运不便。所以,曹操不仅下令迁走汉中之民,仅留下一座空城,还下令迁走陇西到汉中之间几百里地之间的民众。是以刘备攻下汉中之后啥也没有!


优己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

首先汉中原本是张鲁的,张鲁用五斗米教使得汉中居民都信奉他,这种宗教制度统治的居民是很难再去被别人统治领导的,除非你能推翻他们的信仰。但当时刘备显然不具备让汉中居民过的更好的条件来推翻他们的信仰。因为当时刘备占据汉中之后为了对抗曹操必然会把当地居民拖入战争,所以刘备占据汉中后并没有得到当地的民心。

但是对于刘备来说就算不得其民心他也得占据汉中,只有占据汉中他才能坐稳益州,否则他都不会有后来的基业。

个人浅见,欢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