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怎么死的?

何茂松

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终年五十二岁(又据今人胡如雷《李世民传》考证,应为五十三岁)。对于一位驰骋疆场多年又平生喜好田猎的皇帝来说,这个年龄就死去了似乎有些过早。究其原因,完全是嗜服丹药的恶果。

太宗早年曾嘲笑秦始皇追求神仙长生之术,并认为人的寿命长短“皆得之于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唐大诏令集》卷76) ,又说:“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丰镐可游,何必瑶池之上乎!”(《全唐诗》卷1)

说得如此冠冕堂皇,不想在晚年竟也重蹈他曾经嘲笑过的人的覆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太宗早年患有“气疾”,但是对健康影响不大,从他经常外出田猎这一点可以证明。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的政争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很大。征伐高丽的失败使这位战无不胜的皇帝大丢面子,思想负担很重,郁郁寡欢,回国后大病一场。

据载,贞观十九年(645)十一月,太宗在定州(今河北定州)一度病情严重,几乎丧命。经过抢救后扶病急返京师,次月到达并州,病情好转,百官皆贺,于是在当地休养,直到次年三月才返回长安。回长安后因病未痊愈,需要继续疗养,遂命太子李治处决军国机务。从此以后太宗的健康每况愈下,关于他患病的记载接连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太宗可能便逐渐由不相信转为迷信金石丹药之类,希望真的有灵丹妙药能够发挥奇效,使自已长生不老。

史籍中有太宗在此之后直到贞观二十三年丧命为止连续不断的患病记载,这和他服食丹药有极大的关系。这样做不仅没有恢复他的健康,反而使病情更加恶化,最终因此而丧命。

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高士廉病逝,太宗欲亲往哭祭,长孙无忌劝谏说:“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资治通鉴》卷198)可见太宗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服食方士丹药了。上图唐昭陵李世民雕像

大概太宗因服食中国方士的丹药无效,于是转而服用外国术士的丹药,以求获得长生。《续世说》卷9载:“太宗俘虏天竺国人,就其中得方士那罗迩娑寐,自言二百岁,云自有长生之术。这个天竺人就是王玄策所俘获的众多天竺人中的一个,应当是在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到达长安的。太宗对他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飙门内,造延年之药”,并且命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督此事,命天下各地采集奇药异石,供其炼制丹药。“药成,服,竟不效。”

太宗的直接死因就是服食了天竺人所制的丹药所致。高宗时东台侍郎郝处俊说:“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 (《旧唐书·郝处俊传》)

宪宗时的朝臣李藩也说:“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旧唐书·宪宗本纪》)都可证明太宗是死于此人所制之药。

上图示意图,图文无关。

根据史籍记载,这个天竺人炼制长生药大约花费了将近一年时间。他是贞观二十二(648)年五月到的长安,太宗死于次年五月,正好一年时间。据记载,太宗在贞观二十三(649)年四月行幸翠微宫。此宫建在终南山中,相传是神仙、修炼之士经常出没的地方。太宗到这里来可能是为了找一个适当的场所服食长生药。另外,此时太宗虽然患病,但病情似乎还不很重,因为在这之前的上个月,因久旱降雨,太宗还扶病到显道门外大赦天下,如果是病危就不会有这种举动,也不会离开长安到山中的一座行宫中去。

上图昭陵六骏图

五月,太宗病情突然加剧,腹泻不止,大约是服食了这种丹药所致。御医束手无策,太宗很快就与世长辞了。因为太宗死在长安之外,为了以防万一,“乃秘不发丧”,返回长安时“侍卫如平日”(《资治通鉴》卷199)。说明太宗的确是突然死亡,才搞得当时的将相如此紧张,到了长安才正式宣布皇帝驾崩。一位富有才干、文治武功显赫一时的皇帝,最后竟死于一剂丹药,实在可悲。上图唐昭陵,李世民长眠于此

这位夺去太宗生命的天竺人按律当处以重罪,结果竟然平安地被放回国。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据载是唐朝政府担心如果诛杀此人,将遭到夷狄取笑,有损于唐朝的体面,因此不敢追究此人的罪行(《旧唐书·郝处俊传》)。一位害人性命的凶手竟无罪释放,唐太宗的生命如此不值钱,大概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历史和这位一代英主开了个大玩笑。


邓海春

唐太宗李世民的死因之谜!揭秘唐太宗的死亡之谜,你不知道的李世民,看完我愕然了!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厉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但是,这样一位盛世明君,仅仅活了五十岁就挂了,他到底死于何病呢?《旧唐书》中谈到李世民之死,只有这短短几句,语焉不详:四月己亥,幸翠微宫。五月戊午,太子詹事、英国公李绩为叠州都督。辛酉,开府仪同三司、卫国公李靖薨。己巳,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

一说,死于痢疾。据史料记载,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最终医治无效,挂了。但是身为天子,手下名医无数,若是连个痢疾都治不好,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死于痢疾说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

二说,死于箭伤。据高丽历史记载,在公元645年的征高丽之战中,唐太宗李世民被靺鞨人的毒箭射中,数年后发作而死的。不过,征高丽确实是李世民的人生转折点,出征前的李世民是踌躇满志,而失败之后则一病不起,从此再没有恢复过来。李世民在征高丽失败后的反常表现,也的确很像有中箭后的后遗症。

据《资治通鉴》记载,就在征高丽的回程途中,李世民忽然患上了“痈疽”,严重到了“御步辇而行”的程度,乃至“太子为上吮痈,扶辇步从者数日。”国内史料也曾很隐讳得指出,太宗此后变得脾气烦躁,身体很差,以致很多日常工作不得不由太子代劳。

三说,死于嗑药。史料记载,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得了中风,瘫痪在床上。经御医诊治,半年后病体稍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但是,病急乱投医,此时的李世民却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他先是服食了国内方士炼出的丹药,并不见效,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于是派人四处访求国外高人。

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打败了中天竺帝那伏帝国,俘获了国师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自我吹嘘已经活了二百多岁,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白日飞升。

他这番鬼话还真就打动了李世民,遂给这个印度老和尚超一流的待遇,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这家伙见李世民对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其事地开出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药材来,李世民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诸药异石,不论任何代价,只要能采办到,重重有赏。

一年之后,丹药练成了,李世民非常高兴,毫不迟疑地将药吃了下去,结果中毒而亡。《旧唐书·宪宗本纪》就记载,唐宪宗时的朝中重臣李藩说:“文皇帝(即唐太宗)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所说“暴疾”,即指丹药中毒;“不救”,指无法抢救。看来,唐太宗死于嗑药,确是事实。


逗趣梦梦

李世民死的年纪不是太大,也不是太年轻,50岁,死的速度也比较缓慢,所以,一般不认为其死亡有什么问题,但是,其实其中还是有隐情的,只不过可能因为情况不太光彩,所以被掩盖了。

死因一,服用丹砂致死。李世民早年对秦皇汉武服用丹药嗤之以鼻,但是晚年,迫于伤病和心理上的痛苦,自己可能也服用了。

他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徐惠曾经上书劝阻这件事,他表扬了徐惠,但是一如既往。

他死后,继任者李治将给他看病的几个太医给逐出,如果是正常死亡,李治不应该有这种表现,但是又为了他的名声,所以只有将怨气发泄在太医身上。

死因二,亲征高句丽受了箭伤。这个死因也不怎么体面。李世民以打仗闻名于世,多么的雄才武略。最后亲征高句丽这种弹丸小国,竟然没成功还伤了身体,真不体面。

但是,其实当时的高句丽是相当难征服的。因为其民风彪悍,地理位置也不适合汉人作战,因此,它最终是自己瓦解的,也没有被征服。

李世民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身体很不好,不仅有箭伤,而且还有风症这种疾病,让他很痛苦。后来李治也有这种病。

同时,他的儿子一个个互相使心计想争夺储君之位,让他很伤心。玄武门事件在他年轻的时候做了感觉没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年纪大了,儿子又出现同样的问题,他就觉得是报应,甚至睡觉都不安神,需要信任的武将给看门。可见心理多么痛苦。

他杀了第五子,废了太子,流放了第四子,不得不选一个不满意的第九子做继承人,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绪下,他身体日渐衰落。如果是普通疾病,可说是因为抑郁情绪摧毁了他的健康,最终受伤,服丹药,因此过世。


实梦阁

大唐一代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有的说是:因患痢疾而亡,也有人认为因乃是服食丹药所致,唐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

我觉得大部分古代皇帝都喜欢,长生不老所以听信道士之言:服食丹药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