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康佳,还能给我们什么想象?

王如晨/文

38岁的康佳,还能给我们什么想象?

尽管康佳去年以来不断谈论转型,并有明确的方向,但当38周年庆上康佳总裁周彬和盘托出未来几年整体战略时,仍让人有些惊讶。

新战略之下,它的面孔将大变,将不再是过去家电企业概念下的康佳。不但如此,战略升级方向上,甚至已超越一些同类属性公司与行业巨头多年来的商业形态探索。

我们看到,一个经历过复杂历史变迁、有着国企属性的企业集团,在第38个年头,终于明确对外展示出,它将如何打破过往部分体制与机制约束,以一场壮阔的产业升级,重塑未来愿景。

康佳集团到了一个关键的价值重估周期。它新的成长性与投资价值,急须外界调整维度,重新审视。

当然,短期内,要想迅速获得外界尤其资本市场高度认同,可能还比较困难。

21日当天,康佳盘中一度涨至6.34元,但尾盘回落,涨幅1.96%。当日交易量并未明显增大;随后三个交易日,22日冲高后尾盘很快回落。23、24日,也都是下跌局面。

38岁的康佳,还能给我们什么想象?

这应该反映了此刻市场对康佳转型的基本认知。它确实还需要一个周期,持续对外展示转型成效。

夸克点评今日尝试给出一些自己的判断,看看康佳的转型方向是否真正隐含成长性与投资价值。我们的判断未必合理,但也建立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

就让我们首先看看康佳此次战略变革的核心内容。


“1234”

用康佳总裁周斌的话来总结一下,就是“1234”。也即“一个核心定位,两条发展主线,三大发展策略,四个业务群组”。这里简单复制黏贴一下:

一、核心定位:

成为一个“科技创新驱动的平台型公司”。

二、两条主线:

1、“科技+产业+城镇化”的发展方向;2、“硬件+软件”、“终端+用户”,“科技+投控”的发展模式。

三、发展策略:

1、改革。全面混改。引入战投、员工持股、资产与运营重新分配、资产重组;

2、转型。打造新产业赛道,布局新产业,打造新格局;

3、升级。依托家电版图,以智慧家庭为导向,通过用户运营和生态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变现,然后投资其他,延伸收益。

四、四大业务组群:

1、科技园区业务群:已形成科技园区、总部经济、物流园区三大业务体系;

2、产业产品业务群:深耕原家电版图,择机布局AI、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及下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目前已成立环保、IC两个事业部;

3、平台服务业务群:互联网运营业务、供应链管理金融业务,已成收入与利润重要来源。

4、投资金融业务群:投资上,目前已有直投、产基、创投三驾马车。金融上,在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基础上,正围绕康佳产业链、生态链推进。

若没跟踪过康佳,仅看以上一堆文字,相信许多人对其中脉络与商业逻辑,定是一头雾水。


是啊,康佳过去不是一家家电企业吗?怎么又是科技园,又是投资,又是什么平台服务呢。过去多年,它甚至还曾一直被视为彩电企业呢。

这就涉及到到新战略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合理性了。在我们看来,康佳要想获得外界认同,尤其获得资本市场认同,至少首先要回答以下三问题:

一、战略转型源于竞争压力还是风口捕捉?

二、康佳是否担心家电主业空洞化?

三、四大业务单元之间,有无价值协同与平台化逻辑?

四、一个偌大的战略规划,落地进程中,康佳有哪些支撑要素。

让我们展开来看。

康佳转型非自今日始。多年前它曾是中国彩电领军企业,无论产品、技术、垂直整合能力都曾是当红炸子鸡。它也是最早涉入手机的家电企业之一。2010年全面涉入白电。但那周期,电视、功能机、白电,都谈不上有什么商业模式,这种扩张更多是产品线水平扩充,谈不上真正转型。

但康佳转型意识一直很强。2007年它就有意涉入互联网电视的雏形。但那时无论内容还是网络服务,乃至消费形态,都很难真正有效落地。而且,这领域有意识形态属性,广电管控十分严格。

2010年,康佳电视互联网与媒体化探索领先业内。2012年,我还在百视通工作时,康佳与百视通在BBTV领域达成合作,那可是当时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付费电视商业模式的探索。但限于本地管控政策、三网融合限制,仍无法规模化落地。

正因此,康佳虽是彩电业垂直纵深布局最强的企业之一,仍无法扭转整个现状。加上企业属性特殊,以及与大股东之间的发展理念有所参差,导致在与本地强豪的竞争中,康佳整体落入下风。这背后更多体制与机制的原因。

老实说,2016年以前,康佳身上有太多悲情。但它并未失去变革动力。即便后来借小股东利益代表利用民粹意识上位,一度扭曲经营,但这背后也曲折体现了康佳试图打破束缚、实现转型的种种努力。应该说,这是一家一直有梦的公司。


战略背后的逻辑

那么,此刻,新的领军人周斌阐述的战略升级方案,能否就打破一种宁静?它的逻辑支撑点在哪里?

我认为,新战略是体制变革、多个行业综合压力与一场偌大风口碰撞、交汇、交融的产物。

新战略里,康佳两条发展主线之一是“科技+产业+城镇化”;发展策略强调了体制改革与新产业;四大业务组群有一个“科技园区业务群”版图,产业产品组群有环保、半导体等许多新产业规划……

你是否体会到,这里面有华侨城的关键背景与竞争要素。它竟然与康佳融合如此之紧。

我想,这既是政策体制改革的要求(混改要求),也是华侨城自身压力所致。

哪怕你简单梳理一下中国房地产业,也能观察到,持续的宏观调控,已经使许多地产公司处于转型之中,后者尤其强调所谓轻模式与“服务转型”。万达、万科等巨头都是如此。它们正从卖房过渡到卖“服务”,从“批发”转为“零售”,期望借助多重业态的整合,消除过去商业模式里原始而粗暴的一面。

华侨城同样难以规避宏观调控与趋势压力。它的主业,过去主要是基于土地逻辑的旅游、文娱的主题公园、酒店运营、商品房。如今,它正在以一种“文化+旅游+城镇化”的路径快速复制、拓展。这既是宏观政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消费升级动向,也是一种偌大的产业输出机会。

不过,这种路径如果缺乏强大的产业化支撑体系,尤其是平台整合力、场景构建能力,华侨城的扩张会很快遭遇瓶颈。

过去一段,华侨城增加了一些文旅科技元素,甚至有独立的业务板块,但若从更大的产业化、场景、技术的支撑,这远远不够。

此刻,在整个华侨城版图内,康佳的价值就凸显出来。它不但有家电与通讯业技术积累,更有制造业形态的园区运维经验。本质上,它也是一种工业地产开发商。

也就是说,在华侨城与康佳之间,突然有了一种奇妙而丰富的想象空间。那就是,它们开始远远超越大股东与子公司的关系,而呈现为一种高度垂直、协同、联动的产业整合局面。

意识到这一动向,就能轻松理解,为何康佳此刻选择以下两条发展路线。再度贴一下:

1、“科技+产业+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2、“硬件+软件”、“终端+用户”,“科技+投控”的发展模式。

因为,1是康佳与华侨城的高度整合、协同及联动。你应该能体会到里面有种内在的体制与机制变化;2是康佳必须继续锻造的微观竞争力,它是一种持续输出的商业模式。这既是主业所在,也是整个战略规划中的核心基点。2这一点,康佳若是失去,战略构想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这就是康佳新战略转型背后的产业逻辑与商业逻辑所在。总裁周彬于康佳38周年和盘托出,既是诸多压力的结果,更是宏观趋势变化与具体产业变迁之间的微妙契合,它也是一个巨大的风口趋势。

38岁的康佳,还能给我们什么想象?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看到了,康佳集团新的领导层的视野,以及对于宏观经济、产业趋势、微观科技创新层面的洞察。


理解了这个问题,就能很快理解康佳战略里其他部分,也能回答我们上面提出的另外三大问题,即康佳是否会遭遇产业空洞化、四大业务单元之间是否具有价值协同、落地的种种支撑等。

有关家电业务定位问题,去年,华侨城集团党委常委、康佳集团董事长刘凤喜已给出明确回答,即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性感,但依然是核心业务版图,未来不排除引入战略资本。

38岁的康佳,还能给我们什么想象?

在2017年两篇文章中,夸克点评也曾做出这样的判断:康佳传统业务可能并不怎么赚钱,但仍是现金流最大主力,同时也是用户获取、流量生成、技术创新、商业模式输出的基础。

康佳要成为一家“科技创新驱动”的平台型企业。康佳主业就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构成要素。而在谈改革与升级时,周彬说得很明白:沿着“硬件+软件”、“终端+用户”,“科技+投控”的发展路线,依托家电版图,以智慧家庭为导向,通过用户运营和生态资源整合平台,实现变现,然后投资其他,延伸收益。

这块业务既是一种独立的商业模式,放在整个康佳四大业务版图,也是关键的“整合”与“链接”力量。如果视它为“技术”与平台“整合”要素,那么,它与土地(科技园)、金融一起,足可视为三大互为犄角的稳定支撑体系。这是一种稳定的架构。


如此,康佳集团怎么可能漠视现有主业版图出现产业空洞化局面呢?

当然,一旦与华侨城高度协同,也即“科技+产业+城镇化”的发展路径逐步贯通,康佳集团确实也面临着新的业务填充,科技园区业务群的组建,会在科技园、城镇化的发展主题上,要求有强大的设置与定义能力,它涉及到各种招商、配套、持续的服务尤其孵化等功能。

这就意味着,康佳必须围绕自身核心主业,打造相匹配的产业集群与价值链。这不是一个单体的“工厂”概念,也不是传统的“工业园”概念,而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偌大服务平台。

考虑到这种模式对于一个区域经济的撬动,康佳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包括ICT支撑、种种智能化的互联网业务,以及创业项目的引进与孵化、投融资尤其供应链金融服务等等。这种服务体系既面向外部,也面向内部,因为新战略中的康佳将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企业。


如此,你就能体会到,康佳四大业务组群之间,既一一关联,又是一条非常紧密的价值链。

应该说,这是一个充满诸多想象空间、自洽的商业模型。文章开头,我们说,它超越了一些同类属性企业以及巨头企业的商业形态探索,逻辑就在这里。

这也是夸克对于康佳的成长性与投资价值的基本判断。我们说,38岁的康佳前面,确实是一幅非常广阔的商业画卷。


挑战

当然,一种商业模型越是流畅,落地可能越难。因为,最合理的逻辑,往往隐含着最大的障碍。在夸克点评看来,新战略落地,最大的挑战在于:

一、未来资金渴求极大。

这部分本质上于康佳来说,可能最不是个问题。因为,它的国有企业属性、大股东央企的属性,一旦愿景确立,通常不会遭遇太大压力。

但开放的康佳,不可能过度依赖这层属性。否则会被束缚住。

康佳现有主业创造的利润,根本无法支撑。背后是有华侨城支持,尤其之前获得了至少100亿授信,但就未来资金需求说,也只能算很小一部分。当然,深康佳A有融资功能,但筹措效率未必高,而成本代价可能更大。

康佳必须具有打通诸多融资渠道的能力。我们看到,最近一段,它的资产证券化动作频频,而且有一笔50亿的定向发债。

夸克判断,除了这些,康佳应该还会围绕新创项目进行融资,譬如它刚刚宣布的环保与半导体两大业务。

前者既是内部业务,也是科技产业园内部的关键配套。因为,两年来,监管风暴引发的环保创新项目,正快速落地,而许多项目就是依托自身工厂与产业园发展起来,就是说,既自用,又可以服务于第三方。康佳环保项目若落实融资,我想应该不难。

可以预判,未来一到两年,康佳集团必有诸多投融资动作。而深康佳A有可能走出被动,步入一个交投活跃周期。

二、这一商业模型,对于康佳内部、康佳与大股东华侨城之间的互补与协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进一步打破体制与机制的约束,建立一种远超过大股东与子公司的更高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康佳的新战略很难落地。

我们看到,康佳许多地方园区正在持续落地,并深入耕耘,这个里面,需要康佳与华侨城高度联动。

三、更完整、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

上面提到,康佳基于主业的技术创新不能缺失,而且一个偌大模型,涉及到如此复杂的架构、业务单元,如果没有更为核心、完整的支撑体系,康佳的内核就不可能牢固。

许多人认为康佳布局半导体只是自用,甚至着眼于政策趋势与补贴,在我看来,它不止是内部采购生成的机会,更是康佳锻造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关键一环。它也有利于康佳形成诸多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建立一种端到端的服务模式。

此外,我们确实看到,周彬谈到未来新的机会时,强调了大数据、物联网、5G等领域的潜在布局。我相信,它不仅仅是独立的业务,一定也是康佳自身的扩张基础。

三、复合、多维的人才、激励制度。

新的战略里,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随着版图扩张,经营步入深入,它会对康佳集团现有的人力资本尤其是人力的结构带来冲击。而这部分并非直接引来空降兵就能解决的。有许多业务单元,康佳的人力结构似乎非常不匹配。

这个可能需要康佳与华侨城之间建立更深的人才关联。

四、更高的组织管理诉求,更合理的治理结构诉求。

这部分很容易被人忽略,如此大的战略规划,产业蓝图,如果没有匹配的组织管理,合理的治理结构,康佳集团一定会遭遇管理方面的挑战。


结论

许多人关注三年内康佳营收破600亿、5年内五年内破1000亿的目标,而在我们看来,这于2017年营收突破300亿的康佳而言,一旦上述商业模型持续落地,都不会是很难的事情,难度最大的事,反而是在软的方面,无形的方面。

最后,让我们再度总结一下,38岁的康佳,这个经历过复杂历史变迁、体制约束与体制优势交互的企业集团,终于迎来了它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周期,它的战略升级里,既有一个国家内在的开放信号,也有体制与机制的变革,更有一群奋争多年的康佳人的努力。

此刻的它,面前已是一幅壮阔的画卷。它的战略对应的商业模型是一条完整、开放、自洽的价值链。

我们认为,尽管短期压力甚大,2018年上半年甚至业绩会有一定反复,深康佳A短期股价表现也未必出色,但着眼长远,我们还是相信,它的成长性与投资价值仍是可以预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