璦琿的山林往事

清代,璦琿區域一直被清廷視為“龍興之地”,除沿黑龍江有零星的卡倫、官莊外,大多為鄂倫春人遊獵之地,可以說原始未開,人跡罕至。民國九年(1920年)《璦琿縣誌》記載:“全境內環峻嶺,外襟大江,其勢蜿蜒迂迴,延袤八百里,內多崗嶺林巒河流汊港,誠為沿邊險要之地。”“其中林木翳天,白晝猶暗,鄂倫春人棲息其間,從事遊獵……山嶺坡陀間,皆有美蔭之森林覆之。”《黑龍江述略》記載:“蓋叢山曲澗,間以窩集(即哈湯),別無蹊徑可尋,大木環蔽天日,號稱樹海,力伐亦無出路,兼系諸部落採捕遊獵之場。”

璦琿的山林往事

這裡森林資源豐富,尤其盛產松、樺、柞、榆、楊、柳等樹木,《璦琿縣誌》記載:“有義氣松,棟樑之材也,歷久如新,不腐朽。有黃松,一名樟子松,經久不凋,其葉如針,實甘香可食。龍江右岸重山密林,松茂如麻,高及十數丈,幾人不能合抱者比比皆是。”

璦琿的山林往事

璦琿的先民用這些不能合抱的大木建城、造屋,乃至取暖做飯,首任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組織人力以大木為材料,先後建設了額蘇里城、璦琿新舊兩城、墨爾根城和齊齊哈爾城,這些木城的建立奠定了黑龍江區域的城市發展基礎。清代流人張光藻在《龍江記事詩》中寫道:“樑棟奇材邃古留,深山雨露閱春秋。斧斤不到人蹤絕,大木曾聞順水流。”並稱:“黑龍江漲,必有大木順流下,土人取以造屋,餘供炊爨,是支一年,蓋巖壑幽邃之處,山水發而樹崩入江也,今其地為俄夷所居,樹多被伐,不復有大木流下矣。”

璦琿的山林往事

松樹入黑龍江水年久,有的則變為木化石。《黑龍江外紀》記載:“松入黑龍江,歲久化為青石,號安石,俗呼木變石,中為磋,可發箭鏃,《尚書》砥礪砮丹,《魯語》肅慎氏楛矢石砮,即此。將軍那啟泰嘗以制研,不下墨。先文端公鄂爾泰恭和御製《瀛臺木變石》詩有‘濡水不沉火不燃’句,得石性矣。”張光藻在《龍江記事詩》中有詩寫道:“松木無端入水中,年深化作石玲瓏。堅貞至性終難改,入世猶成砥礪功。”現在我們漫步黑龍江邊,有時還能撿拾到紋路清晰、質地堅硬的松木木化石,也足可寄思古之幽情。

璦琿的山林往事

樺樹有白黑兩種,《璦琿縣誌》記載:“有樺樹,白者為香樺,蒼者為黑樺。白樺皮兩層,外白內紫,厚二三分,可引火,為鬥斛。”由於樺皮應用廣泛,白樺對璦琿先民的生產生活極為重要,《黑龍江外紀》稱:“山谷多樺木,土人以為箭桿、為鞍板、為刀柄,皮以帖弓,為車蓋、為穹廬、為札哈,縫之為栲栳,大擔水小盛米麵,謂之樺皮鬥,俄羅斯亦有之,極小,雕鏤精巧,宜貯檳榔、鼻菸,號老羌鬥。”貌似普通的白樺皮作用實多,古人將白樺命名為香樺,足見對其青眼有加。

璦琿的山林往事

今天,我們到鄂倫春民族鄉,依然可以看到白樺皮製作的日用品,只不過現在已經多由實用性轉為藝術性欣賞了。清初東北流人方拱乾曾寫過吟詠樺樹的詩歌《樺樹行》,詩曰:“阿稽林子深百里,松檜蒙茸雜榛杞。中有樺樹高而疏,剝皮堪飾弓與矢。本朝戰伐起關東,器具常思用鎬豐。甲士三百隔年採,課皮不下徵租庸。跕道傳餐苦供給,餘工採參兼採蜜。天不厭兵害生成,特向深林產此物。一樹皮盡一樹枯,更撿大者留小株。本欲殺人身先死,樹乎樹乎何其愚!噫!安得樺樹樹老不生皮,橐弓戢矢萬方熙。”詩人講述了士兵採集樺皮製作弓矢飾品的情景,並由此想到樺皮本想附著弓矢殺人,不想自己先皮盡身死,於是詩人慨嘆,如果樺樹不長樺皮,那麼就會收弓藏矢,不事戰伐,從而萬方太平了。

璦琿的山林往事

璦琿的山林中還有榛子、木耳、人參、黃芪這些山珍藥材,《璦琿縣誌》記載:“榛子紫花,其實苞生累多,味甘美。”並稱:“榛子,生於野甸,樹大如荊棘,實圓滿,未可以‘十榛九空’之諺例之,經荒火者尤佳。炒而售者,高唱‘火燎榛子’,終年不絕”璦琿的榛子味美,尤其毛榛子果仁肥白而圓實,油脂量高,炒熟後吃起來特別香,嚼之餘味綿綿。

璦琿的山林往事

詩人英和在《龍沙物產十六種》中寫詩讚美榛子,詩曰:“何處少榛子,此間殊味香。落因經野火,掇屢貯虛筐……”並稱:“寓居僻靜,絕少市聲,惟賣此者偶於昕夕輒向門呼。”如今,高唱“火燎榛子”的叫賣聲已成絕響,那種“手攜沿巷賣,漏下韻悠揚”的情調也只能在故舊紙堆中尋覓。但可喜的是,榛子現在可以人工種植,品種也越來越多,依舊是尋常百姓家的日食之物。

璦琿的山林往事

《璦琿縣誌》還對中草藥有所記載,“藥材之屬有人參,庫瑪爾河一帶山中所產參,背陽向陰,出生時一椏五葉,椏多者歷年多,產石壁中尤佳,採參以木,忌用鐵。有黃芪,碩而綿。有黃蓮,有黃柏,有蒼朮,……其有不知名不相識之藥材,遍山有之,難以枚舉。”人參產地多在深山,路徑難尋,而且隔以沼澤,即過去所謂“紅眼哈塘”,採參者多以鄂倫春獵人為嚮導,否則有生命危險。《黑龍江外紀》稱:“相傳齊齊哈爾東北山中亦產人參,以路隔紅眼哈坍,人不敢過。紅眼哈坍(即“紅眼哈塘”),淤泥地也,人行輒陷,萬無生理,野鳥亦不敢落。昔年有盜採者,紅眼哈坍既凍去,將化乃還,率以俄倫春為前導,否則路徑易迷,虎狼害尤不測。”詩人朱履中在《龍江雜詠》中寫詩記載:“萬山靈秀亦生參,紅眼哈坍路易沉。除去鄂倫春引路,雪消冰化落坑深。”

璦琿區域的山林中不但林產富集,還有虎、熊、野豬、獐、狍、鹿、獺、狐等動物,更盛產貂,一直是清皇家的供貂之所,乃至人稱“璦琿”二字即是母貂之意。這裡曾經猛虎出沒,《璦琿縣誌》記載:“有虎。土人不敢斥言之,稱曰山神爺,又曰軟蹄子,其小者如石虎。狀如貓,大如犢,黃質黑文,鋸牙,鉤爪,短項健須,多智。虎力不敵熊而能斃熊。夜則一目放異光,遠燭十數里。或曰‘一目燭物,一目放光’。獵者言虎之目光‘遠望之如電燈’。然一燈一虎,二燈即二虎在焉。食狗則醉。”由於虎力大多智,獵虎更是勇士所為,民國時期流寓璦琿的詩人邊瑾寫有《觀獵》詩,是一首讚美鄂倫春小學校學生白連珠獵虎詩作。詩曰:“樺嶺秋高野獸肥,匆匆獵馬去如飛。半山紅樹斜陽外,喜見雙童搏虎歸。”並稱“鄂校學生白連珠,年方十二,及其內弟莫姓者出獵,共搏一虎”。山林裡有狍子,《璦琿縣誌》記載:“有狍,大頭高腿,短角似鹿,無斑,色蒼赤,性竢易獵,肉味佳,其皮可御潮溼。防軍冬時入山搜賊,人攜狍皮一張為臥褥,置之冰雪上,不傷溼也,兼之各金廠之礦丁無一人不用狍皮也。”由於山林裡狍子數量多,且肉可作食、筋可為線,皮可製衣,可以說狍子是那時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邊瑾的詩中就有“載得狍幹兼鹿脯,也曾席地宴嘉賓”、“寂寞無言壓狍線,為誰人做革衣裳”、“納屍分燕翼,睦族饋狍湯”、“木燒樺燭短,筋壓繡絲長”等佳句,他還有《歲暮黑河道中》詩,其中有關於狍裘的記錄,詩曰:“朔風吹雪度邊門,翻著狍裘體未溫。驢背不知身是客,一聲清罄近黃昏”。

清末,由於沙俄入侵、封禁制度解除和農業、礦業、商業的興起,對璦琿的山林產生了重大影響。《璦琿縣誌》稱:“光緒三十三年,璦琿副都統姚福升勘定沿江設卡區域,上自額爾古納河口,下至遜河口,計有木廠二十六處,森林之富可以想見。惟庚子之役,俄人侵佔江右,任意採伐森林,損失甚巨。”“璦琿處於重山疊稠,樹木蓊蔚,沿江田野未闢,獸蹄鳥跡交於遍山,而今金礦繁興,野獸遠揚,所以鄂民捕獵維艱,生計堪虞。”

時光荏苒,山林鉅變,古璦琿的山林資源曾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如今,黑河是黑龍江省三大林區之一,有林地面積達28萬公頃之多。隨著國家天保工程和相關法規的實施,黑河區域的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了相應保護,林產品也進行了綜合開發,我們相信黑河山林的明天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