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迷思之二:加密货币何去何从?

不论是投资金钱还是投资学习,很多人常犯的错误是:短期期望过高,长期期望过低。

最近加密货币市场有点命途多舛。比特币从2018年初雄赳赳气昂昂迈向20000美金大关之后便一泻千里,截至5月24日,其币值只剩7500美金左右了。而其它的加密货币跟比特币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比特币涨它们跟着涨,比特币跌它们跌得比比特币还快。看看下面图中显示的九大加密货币七天的价格走势图,是不是像是同一张图?各种加密货币的价格走势如此一致,正说明了人们对加密货币的现状理解不够透彻,只能将比特币的价格作为市场的风向标来决定买入或者卖出。币圈有所谓“价值投资”之说,可是从加密货币走势的强相关性来看,人们似乎无法看清每种加密货币有什么独特的价值。

区块链迷思之二:加密货币何去何从?

作为区块链迷思系列的第二题,我想试着从政府监管、区块链技术本身、交易市场等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加密货币市可能的影响因素,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我想带大家了解一下最近区块链领域发生的一些值得关注的事件。

一些值得关注的事件

(1)央视财经频道“三问区块链”。2018年5月21日到23日,央视财经频道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市场的乱象进行了报道。指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交易所上币机制不明确。交易所利润来源主要有三种:


  • 交易手续费:知名交易所一天的手续费收益有200万到800万美元

  • 上币费:一种加密货币需要被交易所接纳才能够广泛交易和流通。交易所收取高额的上币费,就相当于一个公司上市,需要把整个市值的20%-30%交给交易所。

  • 交易所自己发行加密货币:目前,币安、火币、OKEX三大交易所,都发行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以5月1日到15日交易额来看,三个币种的日均成交额分别为BNB7000万美元,HT 8000万美元和OKB 2.5亿美元。

第二,交易所潜在的操纵市场行为。2018年03月30日凌晨5时许,数字货币交易平台OKcoin国际网站OKEx上出现近一个半小时的极端交易行为。对此,OKEx今天上午发布了《关于OKEx对异常交易进行回滚的公告》,称香港时间2018年3月30日5:00—6:30,有异常账户通过大量异常操作,导致BTC期货合约价格异常,大幅偏离指数。OKEx称,将把合约数据回滚至香港时间2018年3月30日5:00,回滚预计要15:30结束,可能会根据进度提前或延后,将每两小时通报进度。

第三,持币者的投机心态。比特币价格的暴涨和造富神话让一些人看到了利用加密货币一夜暴富的机会。为了追逐暴富梦,很多持币者追求早期买入某种加密货币,以期待货币升值。很多加密货币项目在没有任何开发进展和落地进展的情况下就已经取得上千万的市值(“空气币”),其中大部分项目在短期内被抛售,币价归零,投资者损失惨重。最新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加密货币持有者属于短期持有类型,长期持有者仅仅占13%。

(2)加密货币交易所OKEx技术升级出现漏洞。2018年5月22日晚间,有投资者称OKEx法币交易账户出现转账bug,即A向B转账法币USDT(1USDT≈1美元),B收到转账后,A账户内USDT不会减少,并且已有投资者利用此bug提现。对此,OKEx并未确认并回应称,由于技术升级,少量用户资金出现显示错误,现已暂停提币及法币交易,用户的资金安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3)CoinCheck宣布下架DASH等四种加密货币!2018年5月22日,日本交易所Coincheck已经确认下架三种匿名币:门罗币(XMR)、达世币(DASH)和Zcash(ZEC)。另外,Augur的代币也将在下月退出这家交易所。作出这一决定是因为Coincheck在NEM攻击之后,收到了来自日本金融监管部门的整改通知。这几种加密货币主打匿名功能。匿名加密货币的标榜的特色为所有者无法在区块链上被追踪,这使得他们可以更容易地将这些货币用于洗钱。

(4)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落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智能合约可以实现区块链上平台上交易的自动执行,真正做到“价值互联网”。由于智能合约一旦部署就不能更改也不能撤回,商家在使用智能合约进行交易时慎之又慎。最近接连爆出几个加密货币的智能合约存在漏洞,给区块链的落地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 2018年4月22日,BEC智能合约出现重大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代币合约的批量转账方法无限生成代币。也就是说,攻击者的账户不会转出任何BEC,但接收方却可以收到大量的BEC。

  • 2018年4月25日早间,火币Pro公告,SMT项目方反馈今日凌晨发现其交易存在异常问题,经初步排查,SMT的以太坊智能合约存在漏洞。

  • 2018年5月24日,EDU和BAI代币爆出重大安全漏洞,攻击者不需要私钥即可转走任意地址上的EDU/BAI资产。

(5)2018年5月20日,工信部发布《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通过分析全球200多个应用案例,提出了区块链的典型应用场景。列举了6个应用相对成熟、应用前景广阔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应用场景,并对区块链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虽然这些事件大多是负面的事件,并且对加密货币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从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巨大的泡沫期之后,人们(尤其是政府和研究机构)对加密货币的认识已经变得更加的清楚和深刻。区块链技术本身和加密货币交易所自身存在的缺陷正在逐步的暴露出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加密货币市场的规范,加密货币市场应该会迎来涅槃重生,走向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加密货币走向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一:政府的态度

先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观察政府的态度对加密货币市场的影响。2018年5月24日 16:16,链得得发布快讯,美国司法部对比特币价格操纵进行刑事调查,四分钟之后,比特币价格连续下跌,从7500美元跌倒最低7353美元。

区块链迷思之二:加密货币何去何从?

不得不说,各国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可能是加密货币未来走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对于全世界的政府都是一个新兴事物。其独创性的数据存储方式和信任建立的方式可能会给互联网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整个区块链行业目前尚处于其发展的非常初期阶段,无论是从技术的成熟度、产业落地进展和大众对该技术的认知等等角度来讲,都是非常不完善的。在这个阶段,如果政府对加密货币进行强监管,则可能会导致国家错失整个区块链行业发展的先机,而如果对加密货币市场放任自流,则可能会因为市场的不规范性而扰乱国家的金融秩序。因此,目前各国政府对加密货币大都采取严密监控和积极探索同步进行的态度。

目前来看,各国政府对区块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全面了。比如,央视财经频道2018年5月23日提出的,区块链无“币”也能“火”的观点,就表明政府已经开始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区分看待。在充分认识到区块链技术的革新性的同时,也充分了解加密货币之于区块链的作用和性质。

我想下一步,政府应该开始对加密货币市场进行解构,分析不同类型的加密货币的落地前景,对产业的推进作用,以及开始研究加密货币最可行的运行机制,推出相应的标准。例如,2018年5月22日,日本政府要求其国内交易所Coincheck下架三种匿名币:门罗币(XMR)、达世币(DASH)和Zcash(ZEC),就是为了打击利用匿名加密货币进行洗钱的行为。

再往前一步,政府应该开始区分对待不同类型的加密货币,并且区分加密货币在区块链中的不同作用。例如,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支付类加密货币,它能实现的功能比较有限,基本上只能支持相互的转账。比特币因为其高知名度和接受度,它的价格涨跌已经几乎成了加密货币市场的风向标。但是那些知名度较低的加密货币,例如狗狗币、莱特币等等,由于应用领域有限,市场接受度很难提高,可能面临逐渐被淘汰的命运。

以以太坊为代表的底层公链加密货币,作为区块链生态系统的润滑剂,可以实现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的执行和价值的传递,因此其落地前景和应用范围比支付型加密货币要广泛的多。现在非常流行的分布式应用(DApp),就是在底层公链上开发的应用。随着区块链在不同领域的逐渐落地,各国政府应该开始逐渐意识到区块链对各个产业领域的推动作用。

应用型的加密货币(代币)。通常,基于以太坊等底层公链开发的DApp,会发行自己应用内部通行的代币,就是应用型的代币。

比较知名的有Augur(REP)和Loctrip(LOC)等。这种加密货币的价值,通常取决于该项目的落地前景和市场规模。很多空气币也是属于这种类型,通常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会声称自己将利用区块链技术改造某某产业,然后发布一本(大部分内容是抄来的)白皮书。在项目没有任何开发进展的时候,先发行自己的代币,然后上交易所开始募资(ICO)。团队发行的加密货币通常数以十亿计,即使一个一块钱人民币,也是几十亿。由于项目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个项目的前景,因此很多时候都是靠一些营销手段或者找大佬站台来提高募资金额。至于项目最终能否完成,似乎没有人保证,也没有人在乎。这样赚钱未免来得太容易了些,我想各国政府应该很快会出台政策,规范应用型加密货币的发币流程和发币资格,减少空气币和割韭菜现象的产生。各位投资也要擦亮眼睛,盯紧自己购买的加密货币的开发进展,如果发现项目开发不利,要当机立断。

总之,随着各国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不同类型和质量的加密货币应该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慢慢的,真正有价值和有落地前景的项目会获得支持,而那些浑水摸鱼的空气项目将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并且被市场抛弃。

影响因素二:区块链项目的落地进度(开发进度)

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网上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言论,说区块链除了用来发币和炒币,还能做什么?换个角度想,如果区块链只能用来发币和炒币,那这些币还有价值吗?人们愿意去买卖加密货币,本质上是相信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就像马云说,自己看好区块链的应用前景,但是认为比特币是泡沫;微软在区块链领域积极布局,发布了Azure 云区块链服务,但是比尔盖茨声称“如果可以,我会做空比特币”。

区块链项目的落地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加密货币的中期走向。如果区块链应用迟迟不能落地,那么人们对区块链应用价值的质疑将会越来越强烈,做空加密货币的声势也将更加强大。只有通过落地的区块链项目,通过人们的亲身使用体验,人们才能够近距离认识加密货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作用,能够分清楚一个区块链项目的优劣。

目前来看,区块链项目的落地依然存在一些困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能合约是底层公链落地的基础,但是智能合约出现的漏洞使人们对此望而却步。文章开头提到几个智能合约漏洞的案例,使投资者冻着损失上千万美元的加密货币。智能合约这样的高危险性显然难以满足人们日常高频交易安全性的需求。因此,智能合约开发的标准化和安全性的提升是区块链项目落地的首要前提。

智能合约是一个新兴事物。虽然智能合约的概念在1994年就被提出,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直到2015年以太坊开发者将智能合约的概念引入区块链领域,人们才开始重新开发智能合约。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和安全的智能合约开发流程,也没有一个智能合约安全性的检测标准。为了将智能合约引入以太坊,以太坊社区开发了一套独立的智能合约语言“solidity”。但是其他的底层公链,像是EOS和NEO,都有其智能合约开发体系和开发标准。各个公链之间开发语言和开发标准的不同,给DApp开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第二,区块链的数据处理速度和处理费用可能会阻碍DApp的流行。在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系统当中,为了能够让人们对系统的现状达成共识,一些重要的数据要放到区块链上储存和公开。但是将数据放到区块链上并不是免费的,在以太坊上,DApp的使用者需要给“矿工”支付GAS(即一种认证费);通常矿工们会优先选择认证费高的交易进行认证。引入认证费的概念,是为了防止大量无价值交易(操作)占用区块链空间和矿工们的认证时间。但是在网络拥堵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付出更高的认证费用来使自己的交易优先被放到区块链上,这很大的提高了DApp的使用成本。例如,在2017年12月,一款很火的区块链养猫游戏加密猫(CryptoKitties)造成了以太坊网络的拥堵,加密猫的生产费用从0.001 ETH上升到了0.002 ETH(发文时,一个ETH为700美元)。

区块链迷思之二:加密货币何去何从?

另一方面,区块链的数据处理速度也会影响DApp的使用体验。以太坊区块链每秒只能处理10笔左右的交易。通常一个交易(例如生成一个新的游戏角色或者游戏角色升级)需要十秒左右才能被放到区块链上,这对于很多游戏玩家来讲是很糟糕的体验。很多新的公链,例如EOS和ADA,都在努力提高区块链的数据处理速度,提高DApp的使用体验。

在传统的区块链系统中,例如比特币和以太坊,这种共识机制是PoW(工作量证明),即不同的计算机通过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来取得记账的权利(即挖矿)。比特币开发的初衷是为了让每一台计算机都有记账的权利,但是随着“挖矿”硬件的演进和矿池的出现,记账权出现了中心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前三大矿池已经控制了超过50%的系统算力。

区块链迷思之二:加密货币何去何从?

算力的集中对于账本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比特币的前三大矿池联合起来,完全可以控制整条区块链,将符合自身利益但是虚假的交易记录放到区块链上(51%攻击)。最近发生的几起51%攻击的案例,给分布式记账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

区块链迷思之二:加密货币何去何从?

总而言之,区块链要想展现其颠覆性,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当区块链应用得到大规模落地的一刻,整个加密货币的格局必然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响因素三:交易所

说来很神奇,在标榜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上诞生的加密货币,其交易场所却是实实在在的中心化的机构。由于加密货币需要在交易所交易才能够逐渐取得认知和流通,加密货币交易所掌控了很多加密货币的命脉。由于巨大的利益的驱使,中心化的交易所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可能做出有损加密货币市场的举动,例如将空气币放到交易所进行交易等等。另一方面,中心化的交易所可能会有加密货币失窃的风险。2014年初,日本的加密货币交易所MtGox发生比特币失窃案件,共丢失85万个比特币,直接导致该交易所破产,而比特币的价格也腰斩,从1200美元跌倒了600美元。

目前来看,如何规范加密货币交易所的上币机制,提高交易所的安全性将是加密货币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

总结

2018年,加密货币市场过山车一般的涨落,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很多人在不了解加密货币,不了解区块链的情况下就冲进了交易市场。也许有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了“一夜暴富”,但是更多的人却不得不面临被套牢,被“割韭菜”的命运。

也许对待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我们需要用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更加冷静地看待。我们需要等待区块链项目真正落地、市场真正规范的时候,才能认清加密货币的价值,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