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關於國產爛劇的問題,編劇汪海林有以下幾個觀點:以演員顏值為賣點、劇情邏輯等而次之的一定是爛劇;符合“大IP+小鮮肉”公式的基本也是爛劇;爛劇在劇目生產的基數中比例龐大,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爛劇被包裝成好劇。

這樣的評價標準,正構成對那部看似褒貶不一、實際三觀不正的《北京女子圖鑑》的映照。有評論這樣講:這部自立各種精彩flag——“絕不靠男人”、“沒有瑪麗蘇”、“沒有傻白甜”的職業女性大劇,本是衝著在北京辛苦打拼的普通女孩兒們去的。但相對於原作《東京女子圖鑑》的冷靜沉穩,《北京女子圖鑑》的矯揉造作還是讓這個原本應當拍好的題材,淪為了司空見慣的“偽”大女主“真”瑪麗蘇的八點檔泡沫劇。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北京女子圖鑑》差在哪?

在看《北京女子圖鑑》之前,我恰好看了兩篇立場截然相反的評論:一派的觀點是《北京女子圖鑑》評分該更高些,因為它拍出了北漂女的真實生活;另一派則說《北京女子圖鑑》實在爛透了,這麼拍對不起真實的北漂女。如此針鋒相對的結論,自然引起了我對這部熱播劇的興趣,不是為了瞧瞧它到底對不對得起北漂青年,而是為了看看究竟是哪家影評大號輸出的觀點開始對不起讀者。爛文與爛片爛劇相較,其危害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浪費時間,而且侮辱智商。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那類為《北京女子圖鑑》站臺的文章,通篇力挺的支撐點不過就是它拍出了大城市光鮮亮麗之下的“髒亂差”;拍出了異鄉人的茫然四顧、舉目無親;拍出了北漂青年現實生活的窘迫驚惶,所以它是難能可貴的。不嚴苛地講,劇集開篇確有一些寫實筆觸,女主家鄉小城的沉寂敘事與初進北京時的處處碰壁,頗似“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的邏輯前奏。

然而,編劇“秀三觀”式的劇情安排使得那份超出預期的觀感很快就煙消霧散了,這使得它此前充斥的“寫實”基調也變得虛偽異常。有篇評論如此評價該劇的細節障眼法:“《北京女子圖鑑》裡那些看似真實的細節包裹住的仍然是一堆狗屎般的價值觀,裡面所謂的女性勵志橋段都是對女性實打實的侮辱”。劇中的女主角陳可,是這樣展現她“不靠男人”的獨立一面的:向企圖強暴自己的老鄉求介紹工作、接受了只見過一面的已婚老闆的饋贈、向頂頭上司投懷送抱、向差點潛規則自己的大領導求助、利用男人的保護欲拿下合同……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一邊馬不停蹄地靠男人上位,一邊標榜自己是追求夢想的獨立女性,如此分裂的人設又何談對北漂大眾的心理安慰?這部翻拍劇扛起的“直戳現實”的大旗,仍是由改頭換面的直男癌患者打造的,掩人耳目的符號鋪墊得越逼近現實,其真實意圖便更令人憎惡——現實既然存在如此多的困窘,不妨儘早遠離它們,不擇手段地結束“奮鬥”。而越快越遠地逃離真實北漂情景的通關文牒,正建構在編劇對於男權社會指南的悉心描述裡。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拿什麼拯救國產劇作?

馮小剛早就強調過,中國電影市場之所以爛片輩出,國產電影的創作質量之所以良莠不齊,其根源在於創作人才匱乏——“中國電影的核心創作力量,尤其是優秀導演的數量和質量,難以匹配電影創作生產的需求”。如果說國產電影的情況都是如此,國產劇的局面只會更糟,畢竟電影票房得經過具體觀眾的檢驗,而電視劇只要能賣給平臺就萬事大吉。

至少在《北京女子圖鑑》這裡,國產劇作的無可救藥、國內編劇的學淺才疏獲得了全方位的展示。在影視劇市場規模高速擴張的近些年,國內拿得出手的編劇約略還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的那批人,至於什麼接班人、什麼中生代、什麼少壯派,統統不存在的。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比照搬照抄更尷尬的是,連抄都不會抄,連模仿都夠不到精髓。據說,《北京女子圖鑑》的80後女編劇特地拜訪過《東京女子圖鑑》的編劇黑澤久子,後者告訴她:“不要奢望寫一個人見人愛的角色,大都市裡沒有哪個女性是人見人愛的,能寫出真實的人就行。”我不知道那位自言“不打扮漂亮便不會寫作”的中年女編劇是怎麼理解日本同行所言的人物真實的,我只知道黑澤久子筆下的是一個巨大群體共同慾望的集中投射,她的確複雜又真實;而那位中國女編劇筆下的陳可則是一個披著“職業女性”外衣的“獨立婊”本“婊”,她代表不了任何靠才學與德行在北上廣深立足的當代青年。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有評論如此總結這兩版僅一字之差的時代劇的不同:《東京女子圖鑑》的女主是通過職業上的晉升獲得了邂逅更優秀異性的機會,而《北京女子圖鑑》的女主則是一直用向異性販賣性魅力的方式來獲得職場晉升。在中國的翻拍劇集裡,女主去掉了名字裡的“依”字,然後依靠男人的一句話少奮鬥N多年;晚上用“努力才有未來”式的雞湯給自己洗腦,白天心浮氣躁地鑽研職業晉升的旁門左道;口口聲聲說為了夢想留在北京,但鏡頭下的夢想完全被具象為一個LV包;一邊享受虛榮與貪慾帶來的快感,一邊為自私與無責任感找藉口。

《北京女子圖鑑》裡遍佈的瑪麗蘇元素,看似光芒萬丈,實際已跳進“物化女性”的深坑萬劫不復。“真實”不是社會上存在著拜金主義的傾向,你作為編劇明目張膽地把它渲染出來,毫不考慮它的負面效應;“真實”更不是雞湯式的勵志標語聽上去很提氣,你作為編劇罔顧現實門檻與生活真相,故意弱化乃至抹除那些客觀存在的風險與鴻溝,把虛假的邏輯拋給觀眾。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國產都市劇該探討什麼價值?

在這部《北京女子圖鑑》裡,哪些是辛苦掙扎的底層體驗,哪些是費盡周折的真實經歷,哪些是編劇自以為是的杜撰,有識之士一眼就能看出。可惜只圖消遣和涉世未深的觀眾實際上佔到多數,他們或許仍舊受制於爛劇腐蝕心智的壞處,而價值觀的崩壞與扭曲一旦成型便很難平復。面對批評意見,那位80後女編劇竟以“女主並非瑪麗蘇”、“機會垂青勇與謀”和“懂得求助也是一種實力”的言論負隅頑抗,實在令人齒冷。

自我貼金的《北京女子圖鑑》與其表現“獨身女性在北京的戀愛與職場歷程”的初衷相去甚遠,更與其翻拍對象的立意與價值判若雲泥。以《北京女子圖鑑》編劇為代表的國內編劇似乎永遠不明白的是,真正的大IP不是“北漂”、“滬漂”之類的關鍵詞,而是價值本身。什麼是價值?它是不斷變化的,是借鑑(chao)不來的,是要靠自己在生活中提煉與挖掘的。如果挖掘不到,說明不適合幹這個,畢竟本來就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在劇作上驕傲。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北上廣深之於外來者的現實障礙堪稱不可勝數,但該劇的編劇對此節卻完全未著筆墨,真不知道她十數年的北漂生涯感受到的究竟是什麼?而在《東京女子圖鑑》中,“階層”與“身份”則是“母題”一般繞樑不止的存在,對於秋田姑娘綾而言,她就真的演繹過“奮鬥N多年才能與東京港區女共飲下午茶”這般的客觀敘事,這樣的生活真實,北京絕不比東京缺少可供發掘的土壤。但我們的編劇卻一筆也不便勾勒,只顧著在“狗血+瑪麗蘇”的邪魔歪道上奮筆疾馳,從主人公懷揣的盲目與自信上看,你根本看不出她對於具象與抽象的社會語境的體察與感知。

劇中女主剛到北京的時候,便秉承著“死也要死在北京,那我又不是最差的,我為什麼要回去啊”這類迂腐幼稚的價值觀。這件槽點滿滿的觀念,令我想起網絡上經常能見到的一類邏輯,大致是說:你們都說留在北京有這麼多的不便,有這麼多的客觀困難,但是還是有那麼多人留在北京,可見這裡是極好的!絕大多數人都看得到大城市的資源優勢,也都盼望在這裡成功,但問題在於真正吃到果子的人不是最想吃到果子的人,也不是隻想吃到果子的人,而是種樹的人。

在我看來,一個人非要留在北上廣深或者別的什麼地方,其原因也應當是真正明確留下的價值,而不是看見別人都想去或者都想留下來,然後自己也非要去或者非要留下來。只是為了逃離家鄉而留在別處,別處恐怕是留不下去的,因為這不是去留的問題,也不是面子的問題,而是合適與否的問題。若真有臥龍鳳雛之志,便自會趨向百川入海的線路;若實無格物致知之心,便會加倍遭遇異鄉的潮溼陰冷。由戚薇飾演的主人公陳可,空有一顆暴富之心,卻沒有展現出任何對於侷限性的超越,還一個勁地抱怨北京難混,實在讓人無法感同身受。資源配置實現優勝劣汰,這不叫不公平;繡花枕頭憑先天優勢永遠居上,這才叫不公平。這樣的現實命題,恐怕更值得《北京女子圖鑑》去聚焦和描述。

當然了,上述命題絕非當代都市劇可供拓展的唯一視角,只要國內編劇能從購物消費的奢華情節裡短暫抽身,嚴謹認真地接受一下《北京摺疊》或者《十七歲的單車》這些文藝作品的再教育,或者搜索與

“灰犀牛”這個名詞息息相關的軼事舊聞,便知道怎樣的劇作算是深刻了。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北京女子圖鑑》:翻拍都救不了的國產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