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经沙场的鳌拜为何会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子抓住?

xiaodi1990

一提到鳌拜,映入大家脑海的肯定都是影视剧和小说当中,那个骄横跋扈,暴戾横行的奸恶形象。在看到鳌拜被擒之时,无不拍手称快,感叹于康熙皇帝的睿智和勇敢,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鳌拜是权臣,但不是奸臣。

这个“满洲第一勇士”被一群小孩子抓住,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康熙的长久布局。为了对抗鳌拜,康熙通过联姻的方式与索尼、遏必隆结成紧密关系,在朝野之上占尽先机;召集二十多个布库少年,整日练习布库戏,用以麻痹鳌拜;召见鳌拜之前,康熙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召见鳌拜当天,又在宫门外缴了他的武器,鳌拜不以为意,走入全套;武英殿内,布库少年们利用动了手脚的椅子和茶杯,巧妙设计,出其不意。以上各步,环环相扣,可以说是为擒拿鳌拜奠定了坚实的行动基础。

二是鳌拜全无防备。虽说鳌拜久经沙场,但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身体已不比当年,仗着一身英雄胆气,从不服老。索额图缴了他的武器,他不以为意;康熙召集布库少年,他不曾多想;即便是他中招跌落座椅的那一刻,已然觉得冲向他的少年是来搀扶他的。直到动起手来,才恍然大明白,最后被二十多个少年擒住,跟他的疏忽大意脱不开干系。

三是鳌拜从无反意。笔者认为,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前两点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鳌拜是权臣,功高盖世,但绝不是奸臣,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对顺治也坚守臣节,康熙称帝后,随着政斗的升级,鳌拜势力愈张,骄横日甚,但从未对皇室有过敌意。他任由康熙调离亲信,收缴兵器,不仅仅是因为他刚愎自用,更多的是从未想过康熙会要对付一片“赤城”的自己。

历史上,在康熙宣布了鳌拜三十条罪状,判处鳌拜凌迟处死之时,鳌拜是挣脱了那二十多个少年的,他昂首站立,脱掉上衣,让康熙看身上为爱新觉罗打江山留下的伤疤,康熙皇帝也是潸然泪下,该处鳌拜终身监禁。与其说是一群小孩抓住了鳌拜,不如说是鳌拜绑缚了自己。或许更有可能的是直到他奋力挣脱布库少年的那一刻,他才意识到,皇帝已经将刀加在了自己脖子上,以他的武功,杀出宫外不在话下,然而他选择了接受判决。


国家人文历史

过去的说书和现代的古装电视剧往往夸大的个人的博击能力,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对于高手的描写极为夸张,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一个人可以对抗数百人。

实际上,虽然中国武术确实对提高一个人的战斗力有帮助,但战场上主帅的杀敌能力对战局的影响微乎其微,起不到任何作用。主帅的最大作用是排兵布阵,使用兵法计谋,靠整体的合力达到打胜仗的目的。

鳌拜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史书记载他久经沙场,力大无比,那也只是用他和其他人对比。力气再大的人,而对数倍于自已的对手,也很难保证必胜。而且,康熙用于对付鳌拜的根本不是什么小孩子,而是一群训练有素的青年摔跤手。

鳌拜实际上只是一个权臣,他从未想取代康熙自立。清朝入关后,从皇太极起,康熙这一脉帝位传承基本上比较稳固了,鳌拜想取而代之既做不到,也不可能让八旗其它势力承认。所以鳌拜最大的想法是想做一个类似宰相这样的权臣,只是这种想法与康熙大权独揽的想法产生了矛盾,所以康熙才要废鳌拜专权。

在这种前提下,面对一群直接受命于康熙的武士,鳌拜内心里已经占了下风,鳌拜也明白激烈反抗是没什么用的,即使打赢了,他又能怎么样,也不可能杀了康熙。


关键是康熙背后还有孝庄皇太后、索额图,以及忠于皇帝的大臣。对康熙而言,他怎么处置鳌拜都是名正言顺。相反,鳌拜即使胜了也是谋反。所以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居心叵测的班布而善拼命鼓动鳌拜冲在前面,自己想乘混乱抢得头功,甚至有进阶皇位的念头。


华哥杂谈

在能力不对等的情况下,会掉以轻心。

据《南亭笔记》记载:“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 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 如律。”

当时鳌拜基本上是万万人之上了,而康熙还是个小屁孩,朝堂上四大辅政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索尼和病死,苏克萨哈被鳌拜弄死了,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而鳌拜党羽也遍布朝廷内外,不管是军中还是文臣,都有他的人。所以估计他当时也没把这个小皇帝放在心里。

当时康熙虽然年少,但是也做了8年的皇帝了。康熙挑选身体力壮的亲贵弟子,在宫里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玩乐,心中还暗自高兴。康熙在制服鳌拜之前还做过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把鳌拜亲信派到外地去,把京城的卫戍悄悄安排自己的人进去。

当一个人心理放松警惕之后,被皇帝召见,也是家常便饭。所以这次皇帝召见,鳌拜进宫后,一群少年一拥而上,鳌拜就被抓住了。不要问为什么一堆少年能抓住一个鳌拜,双拳难敌四手,一个人在怎么牛,也有力竭的时候。


师爷其谈

向敬之

鳌拜是太宗、世祖朝的一员猛将,多次充当先锋,与明军、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血拼,战功卓著。他很有战功,死忠于太宗世系,而与威权自专的摄政睿亲王发生了多次冲突。多尔衮也曾想拉拢他,但没想到他力保太宗皇长子豪格继位不成,转而誓死效忠于冲龄践祚的顺治帝。顺治临终前将他列入顾命的辅政大臣团队。

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最后在康熙八年五月,被一伙练布库之戏的小年轻擒获。这其中有原因:

一、鳌拜虽然久经沙场,是一员骁勇战将,但毕竟岁数见高,至少是花甲老人了。另外,也难保他身体有多处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痛。

二、将鳌拜擒获的小青年,虽然年轻,但作为保卫皇帝的侍卫,也不是纨绔子弟,都是善于骑射武功。他们趁鳌拜不注意,一拥而上,在人数上、气势上、准备上,都占有了一定的上风。

三、鳌拜长期欺负幼主不敢铤而走险,故而认为康熙专训侍卫玩摔跤是娱情戏,故而完全是懈怠的。自然不知道康熙训练的摔跤,是专门为他准备的。

四、面对康熙突然发难,鳌拜不敢公然反抗,反抗即为忤逆和背叛,他在心理上有所顾忌的,最起码是没有丝毫准备的。皇帝可以让他死,弄个罪名就无可厚非,若其直接武力对抗皇帝,那就是灭门之罪。康熙对侍卫们,自然有特殊的承诺,激励他们放手一搏,不惜使阴招,下绊子。像索额图为了参与此战,自请放弃吏部侍郎,降级复任一等侍卫,协助康熙拿下鳌拜后,成为了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成为新的权臣。


以礼观书

一、鳌拜再厉害毕竟也还是一个人,两个拳头、两条腿,并不是三头六臂的神仙。而且年龄不饶人,上了年纪又已经由武转文多年,很久没有披甲上阵了,再勇武的巴图鲁也架不住一群小年轻群殴啊。


二、康熙擒鳌拜是蓄谋已久,做足了功课。而且,手下的小年轻们也不是一般人,都是经过长期定向针对性训练的。人家练的就是徒手搏斗,群殴对手,为的就是擒拿鳌拜,目的很明确。

三、鳌拜压根没有反心,对康熙基本上没有防备。他可能自认自己向来忠贞不二,根本没想过康熙会对自己下狠手。而且,可能自身功夫底子过硬,对康熙畜养的这些年轻人根本看不上眼,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可能出于忠心或者其他原因,免不了投鼠忌器,否则,以鳌拜的身手在混乱中直接冲康熙下手也不是没有机会和可能。



四、鳌拜虽然专权,对清朝却的确是忠心耿耿。所以他可能有结党,但不是历朝历代篡权者的那种私党。也就是说,他重用的这些人,出于利益或者其他原因,虽然听命于己,但是并非唯其马首是瞻,甚至很大一部分还是忠于爱新觉罗家族的。所以,部分亲信被调离京师时,并没有做出过激的反应。后来鳌拜被擒时,也没有太多过激的反应。而且,是时鳌拜虽然专权,但也并非独大,只是暂时处于强势而已。彼时的一些宗室贵族依旧掌握着相当的权力和军队,或许是觉得鳌拜虽然专权,但没野心,又或许是鳌拜的专权并没损害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都作壁上观。而且托孤的辅臣索尼和遏必隆的势力也还在,只是暂时处于劣势,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而已,而且索尼的儿子索额图更是参与其中,明着支持康熙。一旦鳌拜势力减弱,他们这些人就未必再如此低调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重新站队是必须的。这可能也是康熙敢于擒拿鳌拜的原因之一。



農民工老楊

许多影视剧中,鳌拜都被刻画成一个狂妄自大,武艺高强的大反派。但是,仔细分析,鳌拜,又何尝不是一个历史悲剧呢?鳌拜一生为大清征战多年,为清朝的开疆拓土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鳌拜确实平日里现象跋扈,也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到了康熙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康熙训练布库少年,用来克制鳌拜。在自己的精心策划之下,拿下了鳌拜。

其实,康熙的手段,对于鳌拜来说,就像是一场戏,鳌拜从来就没想过谋反,这是康熙能够成功的关键。其次,鳌拜根本就没想过康熙会对自己下手。当一群少年压制住鳌拜时,鳌拜是挣脱了他们的。但是,他只是像康熙展示了自己身上的伤疤,那是为大清征战时留下的印记。



所以说,一群孩子是不可能打得过骁勇善战的鳌拜的,虽然他已经年过半百,但是那群孩子依然不是他的对手。也许,他只是被自己打败了。那些关于人生的思考,都要带到监狱里去思考了。


历史密探

鳌拜作为满州第一勇士,武艺超群勇冠三军,为什么会被十几个玩库布戏的小子生擒活捉呢?这里有深刻的背景和鲜为人知的原因。



一,鳌拜一生忠于清廷,从未想过背叛朝廷。鳌拜是一代权臣,但决非奸臣。鳌拜从皇太极到顺诒帝,一贯忠心耿耿,出生入死勇冠三军,战功卓著深得两代皇帝的赏识。顺治殡天将其列为四大托孤大臣,可见对其的忠勇才能的肯定。


二,恃宠而骄飞扬拔扈引康熙猜忌不满。康熙登基后,朝政由四个顾命大臣处理,期间索尼老成持重左右逢源,鳌拜是咄咄逼人锋芒毕露,随着索尼的去世,苏克萨哈被治罪。军政大权尽落鳌拜一人之手,此时的鳌拜权倾朝野,逐渐忘乎所以,越来越骄横张狂。开始与康熙起了冲突,封建社会皇权神圣不可侵犯,鳌拜公然蔑视皇权已犯大忌,也惹起了众怒。

三,康熙工于心计精心安排,一举成功。康熙对鳌拜早已起了戒心,先是以游戏取乐为名,增招库布,平时加紧练习,以做临战准备。在召见鳌拜时,又将茶杯煮烫,坐椅也做了手脚。在鳌拜突然失重倒地的一瞬间,十几个训练有素的库布一拥而上,将毫无防备的鳌拜擒获。

四,狂妄自大疏于防范。在鳌拜看来朝里朝外均是他的人,大清朝廷已在他的掌控之下。一个乳臭未干的康熙绝不是他的对手,他自信没有任何人敢对他下手,包括皇帝在内。所以当索额图收缴他的兵器时,也未引起他的警觉,直到被擒还在叫嚣口出狂言。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害了自己。

五,对皇权的忌惮也是他始终未敢反抗的原因之一。前面我们说到,他是一代权臣,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但并非奸臣,从心里并未想到背叛谋反。如果在朝廷上公然反抗,那就坐实了谋反之罪,是要被灭族的大罪。所以,在他争脱库布的控制后,也只是坦露上身,向康熙展示他一身的枪伤,并未进行反抗。而因此康熙也免了他的死罪,终身监禁。

鳌拜一生战功卓著,是清朝的一代枭雄。但个性张扬咄咄逼人,不知内敛终深受其害,还落了个权奸的名声。


无奈且向上

自古到今,成大事者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鳌拜并不审时度势到这一点,别说和皇帝斗,就是和皇帝身边的几个小库布斗,他也乱了方寸!



首先,鳌拜不具备天时优势。

俗话说,“天人合一”,也就是说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一样的,人应该像遵循自然规律一样遵循社会规律。历史选择了康熙,作为臣子就应该顺其自然,遵随天意,为君尽好臣责,这才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得道者得天下,失道者失天下。老将鳌拜虽然久经沙场,功高盖世,权倾一方,但是在少帝康熙面前,他终归是个臣子,君臣之道。二者相斗不管结果如何,臣子鳌拜胜也是反,败也是反。伺候过三朝主子的鳌拜他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鳌拜违背天意,悖逆君道,

面对康熙皇帝的突然发难,是杀康熙,还是应付这几个小库布,自己心里当时根本没有一个谱,进退维谷,犹豫不决这是他违背天道的必然心态!



其次,鳌拜不具备地利优势。

朝廷是什么地方,是天子活动的地方,是康熙叫你鳌拜朝东你不敢朝西的地方。尽管鳌拜朝内朋党众多,幕僚如云,而且号称控制了东大营,西大营的兵权,但是在朝廷之上,不是鳌拜的后花园。不是你鳌拜想怎样就怎样,而是皇帝叫你怎样,你才能怎么样。果不然康熙略施小计,就将鳌拜和他的朋党分开,将他与东西大营的军队分开,势单力孤,年老气衰的他怎么能是几个风华正茂的毛头小伙的对手!



再次,鳌拜不占人和优势。

常言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为鳌拜虽是前朝遗老,几朝重臣,但是他为一部分人的利益篡党夺权,推翻新主,迎合的也只是一些狐朋狗党的胃口。而与康熙的为弘扬先帝的遗愿,为大清的江山社稷相比,鳌拜的想法只是少数人的利益,确实不得人心,因此,当将帅们明白这个道理后,马上临阵倒戈,纷纷易帜,支持康熙。大势已去的鳌拜哪有心思恋战,只得束手就擒

久经沙场的鳌拜被康熙手下的一群小孩抓住,从大的方面看就是缺乏天时地利人和,而从小的方面看还有,鳌拜打的是无准备之仗,而少帝康熙早有准备,双方一亮剑就让人感觉到鳌拜“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担忧,果然是“阴沟里翻船”,由不得别人!


原上麈

熬拜这个角色完完全全是被小说和电视吹嘘出来!和顺治朝的多尔滚比熬拜的地位就是孙子!多尔滚是亲王,又军权在握!就这样想上正位还得冒天下之大不违!鳌拜仅仅是个权臣!康熙后面站着战力最高的八旗、还有实权的孝庄!鳌拜想上位只有做梦!康熙想收拾他只是时机(借口)的问题!持行起来根本就没有困难!


砖拍阿狸吹

谁在列国瓜分下的大清帝国拯救了中国千千万万黎明百姓?对,就是那些年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