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和大理寺会审判处岳飞死刑,岳云、张宪流放,宋高宗为什么下旨岳云、张宪斩刑?

一德格天1

首先要纠正一下题主的错误之处,一开始刑部,大理寺的判决是“岳飞斩刑,张宪绞刑,岳云徒刑二年”,也就是说张宪一开始就被判了死刑,可是这个判决引起赵构的不满,最后赵构改判“岳飞赐死,张宪,岳云斩刑”,那么张宪,岳云为什么一定要死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搞清楚岳飞因何而死。


可能很多朋友认为岳飞是因为力主迎回二圣极大的威胁了赵构的皇位和插手立太子一事,从而引起赵构的不满与猜忌,但是如果仔细了解一下会发现,岳飞的死并不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因为迎回二圣是赵构最先提出来的,宋朝以孝治天下,靖康之耻后,大宋江山摇摇欲坠,国内起义更是不断,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赵构只有打出迎回二圣的旗号,才能聚拢人心,一致对外,才能使得刚刚建立的南宋政权稳定下来,所以当赵构打出这个旗号后,朝中内外文武大臣皆以不同形式进行声援,以表示自己抗金决心,而岳飞也只是其中一个,但是自公元1135年宋徽宗死于五国城后,金国便故意放言要将宋钦宗或者他的儿子赵谌送到开封立为皇帝,建立一个伪政权,像当年的伪楚张邦昌和后来的伪齐刘豫一样,但影响又比伪齐和伪楚大,因为不管是宋钦宗还是赵谌,他们都有资格取得合法皇帝的身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如果金国一旦这么做了,那么赵构的合法地位就受到了冲击,这不利于以后的抗金大业,所以从那以后,岳飞再也没提过迎回二圣,只是主张收复中原,而且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以什么形式皆以“天眷(即皇帝的亲戚)”称呼徽钦二帝,以表示自己拥护赵构的决心,插手立太子一事也是得知金国要立赵谌为帝后,向赵构谏言早立太子,以安天下

。况且靖康之耻后当时的朝中文武大臣几乎皆被俘,此时南宋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也几乎都是赵构一手提拔上来的,可以说是赵构的班底,即便宋钦宗回来了,他们也不会支持宋钦宗复位(很多人说借鉴明朝的夺门之变,但那时和明朝情况完全不同,赵构也完全不用担心宋钦宗回来会夺位),所以,岳飞被杀是另有原因,而这个原因也是张宪,岳云必死的原因,这个原因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兵权在握,功高震主,虽有忠心,黄袍加身犹未可。

这句话并不难理解,宋朝本身就是武将反叛,赵匡胤黄袍加身而来,所以大宋立国之后,赵匡胤为了防止再出现这种情况,便杯酒释兵权,并改革兵制,枢密院为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拥有调兵权,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为国家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拥有统兵权。从此之后调兵权和统兵权分开,使得武将的权力得到极大的削弱,北宋灭亡后,面对金军的不断南下进犯,再加上国内各地不断的起义,赵构不得不放权给岳飞,韩世宗,刘光世等武将,让他们自行招募,训练,统帅士兵,以此来抵抗金军,剿灭国内叛军,以安江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岳飞的部队因军纪严整,战功赫赫而赢得了“岳家军”的称号,可是赵构登基后先后发生了苗刘兵变和淮西军变,苗刘兵变中赵构被迫退位,甚至差点死在叛军刀下,淮西军变几万将士叛逃金国,使得北伐战场形势一落千丈,不得不被动防守。因而赵构对武将是不得不用又很不放心,所以一边是岳飞和岳家军名声和战功日益显著,一边是武将叛乱的阴影时常折磨自己,赵构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岳飞,本来他想升岳飞为枢密院副使,让他安心做一名没有军权的朝廷大员,而这几乎也是武将能做到的最高的职位了,可惜岳飞太执着,他虽然接受了这一职位,但他还是一心想北伐收复中原,可惜赵构并不能理解岳飞这颗纯粹的心,在皇帝的心中

你岳飞不贪恋美色,不爱财,给你高官也不做,那么你想要什么?莫非贪图我大宋江山?如此一想,赵构更是下定了处死岳飞的决心,即便你岳飞不想,难保将来你的岳家军做不出黄袍加身的事情来!所以岳飞必须死。

最终,赵构借与金国议和,金国提出岳飞必须死这一条件之机,暗示秦桧给岳飞罗织罪名并处死他。可是岳飞死了,岳家军还在,要知道岳家军在岳飞的治理下几乎成了岳家的私人武装,岳飞以及岳云在这支十万人的军队中威望很高,岳飞死了,万一十万岳家军拥立岳云或者其他岳飞的部下反抗朝廷甚至叛出金国就像当年的淮西军变一样怎么办?要知道当时的岳家军几乎是南宋一半的军事力量,如果这支部队投了金国,那么赵构辛苦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会很快灭亡,所以必须杀死岳云和张宪这两位在岳家军中威望甚高的将领,从内部彻底瓦解岳家军。

其实赵构知道岳飞以及张宪,岳云是忠心的,只不过他太害怕了,如果岳飞能像韩世忠那样懂得激流勇退,也不至于落的这个下场,可惜岳飞太过忠义耿直,这支军队既有匡扶社稷的能力亦有颠覆社稷的能力,赵构不想冒险,他只想安安稳稳的当皇帝,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只要不打仗,赔款称臣也可,只要不打仗,那么岳飞他们死了,也没什么坏处。当然了赵构也并非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在他决定退位后,曾召见大臣说过一句话:“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我想这应该是他的心里话吧。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咸鱼闲聊

强大的历史史料证明,秦桧没有替赵构背锅,他是杀岳的主谋!

首先是秦桧杀岳飞的目的。

岳飞被杀,是议和的结果,主谋是金国派来的内应秦桧。《大金国志》卷7和卷24记载:金国天会八年秋,金国上层在黑龙江柳株开会,议定让秦桧做为金国的内应潜回南宋。在这次会议上有人首先提出派张孝纯,粘罕认为不妥,言道:“此人河东失节,人谁不怨,便去如何得位?得志,唯有桧可用”。在金军再次南侵时,秦桧做为金国挞懒军的“随军转运使”南下,在金军围攻楚州时,秦桧曾为金军写檄文劝降楚州军民,被楚州军民严辞拒绝。秦桧运用亲属关系积及劝说各城守将投降,在他的斡旋下,秦桧的岳父献抚州,秦桧的妻弟献洪州,秦桧岳父的哥哥献袁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8和卷29、《大金国志》卷13)。1130年,四年前被金军俘虏的秦桧,忽然携全家南归,他的目的就是促成议和,然而世人不知的是金人或者说秦桧手中的王牌根本不是二圣,而是赵构的生母韦贤妃。‘

此外《宋史·秦桧传》〈兀术遗桧书〉记载:“‘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秦桧做为金国内应,执行金国主子“杀岳换和平”的指令,陷害岳飞,假传圣旨谋杀岳飞,这是岳飞之死的真正原因。

然后是秦桧杀害岳飞的过程。

戴建国先生曾从司法与文书形成程序角度,对岳飞“诏狱”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世传高宗曾下达“岳飞特赐死”的诏书,这道诏书的史源,附见于事后抄录的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申进尚书省札子,对于下达诏旨的日期则无交代。但问题是,岳飞正是十二月二十九日被杀。在同一天里面,刑部、大理寺将案卷申进尚书省,然后取得圣旨、形成诏书,再将岳飞杀害,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诏书的形成有其复杂的程序。故戴先生认为合理的解释,极可能是秦桧先斩后奏,迫使高宗追认而倒填圣旨,故而这道诏旨违反常例,未注明日期。


与此相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主审官第一次向高宗汇报岳飞案,是在岳飞被杀半个月之后。这与岳珂所述岳飞之死“初无有旨也”的说法相符。

邓广铭先生在早期的研究中也已经指出,岳飞案有“诏狱”之名而无诏旨之实。

尤其要注意一个细节:在现在可以查到的记录中,秦桧上报日期是岳飞等人被杀当日,一般这样的奏对程序至少也要用个十天二十天的。

有一个重要线索是:秦桧死后不久,在赵构所发布的一道诏令中,对秦桧的擅生杀之权的事也已经加以揭露了。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甲申载:诏:命官犯罪,勘鞫已经成,具案奏裁。比年以来,多是大臣便作“已奉特旨”,一面施行。自 今后,三省将上取旨。这里面的所谓“大臣”,当即专指秦桧而言;所谓“便作‘已奉特旨'”,实即“假传圣旨”亦即“矫诏”的同义语。“具案奏裁”的意思是在定案前必须把案情的具体细节奏报上来,由高宗自己裁定是否定罪。“自今后,三省将上取旨”,其意是,从今往后,三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为大臣治罪必须通过皇帝的裁决才能实行。就是说以前常有假传圣旨滥杀大臣的事发生,高宗以此旨委婉的警告了秦桧。在此诏中虽则未将岳飞狱案明确指出,但其必然把这一狱案包括在内,却是断然无疑的。

彼此之间相互印证的是在《宋史·刑法志(二)当中,就更明确地指出,岳飞父子和张宪的冤狱,完全是由秦桧矫诏所造成的。其文曰:“诏狱本以纠大奸慝,故其事不常见。(绍兴)十一年,枢密使张俊使人诬张宪,谓收岳飞文字,谋为变。秦桧欲乘此诛飞,命万俟卨锻炼成之。飞赐死,诛其子云及宪于市。……飞与舜陟死,桧权愈炽,屡兴大狱以中异己者。名曰诏狱,实非诏旨也。其后所谓诏狱,纷纷类此,故不备录云”。

最后赵构为何会任由秦桧架空自己呢?

赵构要的是他生母韦氏。《宋史》卷2《韦贤妃传》)。宋高宗派王伦去向金国统帅挞懒乞求,表示只要金人肯答应他的讲和要求并能放韦太后回归南宋,其他一切条件都好商量。『帝以后久未归,每颦蹙曰:「金人若从朕请,余皆非所问也」』(《宋史》卷243《韦贤妃传》)。

再来看看结果:岳飞死后,金国很守信用地开始执行绍兴议和的内容:送回宋徽宗尸骨(据说棺内无尸骨,被点了天灯)和赵构生母韦贤妃!宋钦宗象狗一样求韦氏带他回去,只求为太乙宫主(道教)!韦氏答应帮忙但没有!

韦贤妃被送回南宋之后,赵构甚至还篡改生母韦贤妃的年龄(增大十岁)以掩盖她在金国受辱生下两子的事实,把她封为韦太后!

因此赵构为救生母韦贤妃不惜任由秦桧操作杀死岳飞,实为葬送南宋王朝的第二大罪人!而秦桧卖国通敌、陷害忠良、倾覆南宋的罪行堪称铁证如山,证据确凿、不容否认!因此岳飞冤案的主谋正是秦桧而不是赵构!

在此添上我去年所写三首古体七言诗以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

《怀岳武穆一》明月山脉

北顾汴京万马喑,

十年军功一朝弃;

千古奇冤英魂泣,

谁为太后挽车衣?

《怀岳武穆二》明月山脉

十二金牌催南归,

黄河涛涛至此回;

惟愿江山沐圣辉,

风波亭前是秦桧。

《怀岳武穆三》明月山脉

冷月忠魂弦断音,

良人征战几时还;

至今犹恨临安雪,

不记当年红梅染。


明月山脉

那是因为,绍兴十一年时的宋高宗终于想通了一个问题,他发现,他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金人,金人已经是强弩之末,灭亡南宋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金人最多不过是想从南宋身上敲诈点好处,现在自己最大的敌人是国内的“主战派”们,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们,反对自己跟金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高宗没有什么收复河山的宏图大志,他就是想过点好稳日子,享受享受当皇帝的惬意,以前因为金国想要灭亡南宋,他不得不奋起抗战,现在既然金国转变了灭亡南宋的政策,他也就满意了,至于称臣赔款割地,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不在乎的。

但是他不在乎的东西,南宋朝廷上下文武大臣士民走卒却在乎得很,绍兴和议和内容传回来,朝野上下一片反对之声,文臣士子们反对的理由都很正当,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宋高宗不好说什么,只能讲些休兵息兵、忠孝不能两全的说辞来搪塞过去,所以反对的声音一直很高,因为大家没有被说服。怎么办呢?杀几个人,杀一儆百,把反对的声音压下去。

所以岳飞只有死,在宋高宗看来,才能把主战派的气焰打下去,但高宗、秦桧一伙罗织岳飞的罪名,搞了二、三个月,始终搞不出个名堂来,无法做成“铁案”,“莫须有”三字表明,就连秦桧也是“心虚”的,所以秦桧主持下由刑部和大理寺拟的判决书中,将岳飞处的,张宪处绞(注意,题主所说的张宪流放是不对的),岳云是“徒”,“徒”不是流放,而是“服役”,但宋代官员犯“徒”刑,是可以“以官当徒”的。

也就是用官职抵消徒刑,一般会以罢官罚款来“抵”徒刑,所以如果按这个“徒”的判决,岳云的处罚就实在是太“轻”了,因为他岳飞谋反的大罪啊,杀了岳飞,却如此轻判岳云,会让人觉得宋高宗一伙“心虚”,会让主战派觉得宋高宗“投降”决心还不够,觉得我们只要再努力一下,说不定能让皇上回心转意,不向金国称臣、割地、赔款了。而这是宋高宗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杀岳飞就是为了震慑主战派,主战派中大部分是“文官”,反对和议的理由也是为了“君父”,宋高宗虽然生气,却拿他们没办法,最多让他们罢官回家歇着,武将里面,韩世忠当年在明受之变的时候积极勤王,对高宗有“救命之恩”,如果在岳飞和韩世忠两个中选一个来杀的话,肯定选岳飞。但杀了岳飞,不杀岳云的话,就起不到“表决心”的效果,所以高宗决定把“坏事做绝”,让忠臣义士们对他彻底“绝望”,杀了岳云,就是要向那些忠臣义士们宣布,朕就是这样一个昏君,你们不要指望我带着你们收复失地,还我河山,我就是迫害忠良,自毁长城,自甘堕落,你们不要对我有期望,宋高宗这样的“勇气”,在整个历史上确实是非常罕见的。

因为他要做的“和议”,确实太需要勇气,和约中赔钱是小,称臣是大,高宗不但要向金国称臣,还要接受金国的册封,他在给金国的誓表中说要“子子孙孙,谨守臣节”,而金国还派使节来正式册封赵构为宋帝,“册命尔为帝,国号宋,世服臣职,永为屏翰”。换句话说,在名份上、在法理上,南宋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只是金国的附属国罢了,这是宋朝人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和平,这不是和平,这是投降啊!就连秦桧都有点受不了,最后还要高宗开导他,高宗给他讲“夷狄不可责以中国礼”,这完全是精神胜利法,意思是说称臣册封这些“中国”的礼仪,对我们中国才有用,因为夷狄没文化,所以对夷狄是没用的,不过是玩文字游戏,不要在乎这些东西。

正是靠着这样的“决绝”,绍兴和议才最终达成了,高宗也才最终过上了二十年的太平天子的生活。所以岳飞要死,岳云也必须死。其实,宋高宗一向在制造冤案迫害反对派的时候,通常是对主犯以外的从犯表示宽大的,但岳飞一案实在是让他下不了台,如果岳飞死得不那么大义凛然,秦桧真的能够找到岳飞“谋反”的铁证,那时宋高宗大概可以不杀岳云,而岳飞偏偏又是么的伟大,那就只有让岳云跟他一起陪葬了。


只爱潘多拉

谢诸位邀




题外之外


没想到专业人士的水平如此业余,回答历史问题不采用历史资料不说,被人质疑的回应也特别无力、无聊,职称真好拿。@只爱潘多拉

早料到@晓风2016.会擦干眼泪,精神抖擞地出没在黑岳第一线

没想到有人居然就信了



先来看岳飞《谢议和赦表》到底长什么样吧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九十二》

当然,以@晓风2016.的ⅠQ估计,这份东西里的字基本上能认识个七七八八,到底讲了些什么肯定是一头雾水。但是题目人家懂啊~

谢天谢地,赵老大终于讲和了,接下来一定是大赦天下,名单和表格都列出来了

@晓风2016.的小学语文老师可后悔了:当年怎么没让这个蠢货把地板站穿

秦桧可后悔了:……草踏马……这ⅠQ……报应啊!




题外(一)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秦桧向赵构报告了一个特大喜讯~刚在陕西挨了顿胖揍的金大爷已经与铁血强宋达成了初步议和条款


赵构擦了擦鼻涕,开始憧憬未来的美好日子


初九,赵构
以西晋为例,畅谈未来朝政格局,重点强调了尊卑有序的“礼”。秦桧当时脑子没反应过来:嘛意思?



垫着枕头想了一夜,秦桧终于想明白了~“尊卑之别?不就是想让俺这个宰相听他的话呗,那可不行”,于是

初十,秦桧对赵构说:听从臣下谏言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赵构马上真诚地表示:俺就很听话啊,俺一丁点野心都没有呢


十六日,赵构再次表示,俺要和以秦丞相为首的士大夫集团和谐共处,俺有俺的价值观,俺也尊重士大夫们的行为模式,有什么事尽管大胆放手去干,俺绝不会责怪你们



二十九日,癸巳,岳飞被害狱中



绍兴十一年正月初十,赵构再次报告学习心得~以古法治国

臣下表示很满意赵构的学习态度并教导他要学就要学透彻,不要象某副教授一样学个半罐子就出来霍霍人,尤其要搞好跟大臣的关系,只有大臣们高兴了你才能快活似神仙


正月十四,戊申,赵构第一次听取万俟卨和周三畏报告岳飞案详情


二月初六,赵构以三国时期“魏”
、“吴”关系比喻当下金、宋关系

经过缜密分析,赵构得出结论~

“只要不出孙皓那种败家子,俺大宋就能永远屹立在大江之南”

这番话同时也间接承认金国对江北的统治权


三月初八,赵构进一步说明自己治国之古法是仿效上古行无为而治,表示要学赵匡胤的英武,誓保江南;学赵祯的仁惠,厚待以秦丞相为首的中兴大臣


三月底,喜迅传来,饱经沧桑的韦太后踏上了回南宋的路

分析一下

当年赵构的老爹、老妈、老婆、兄弟、姊妹北狩时,河北兵马大元帅赵构没有去跟金兵拼命,而是带着几万人跟金兵玩躲猫猫

韦太后在金国几次倒手,赵构喜当大哥

邢秉懿在浣衣院做头牌,金人以亲近南宋皇后为荣

赵构愤怒了吗?应该、偶尔、也许、或者、其实吧

这次议和,赵构去帝号,称国主,向理论中的仇家上表“臣构言……”


从金人的角度看

韦太后已经人老珠黄,肌肤松弛,续继留着只是浪费粮食,唯一的诱惑力只是身份,真要干个什么,却是很倒胃口的一件事

作为赵构的亲娘,身份特殊,在南宋地位尊崇,在金国却连奴婢都不如,于军于政都无关紧要

现在有人主动要求承担起替韦太后养老的责任,何乐而不为


从赵构的角度看

俺跪也跪了,地也割了,银子也许了,岳飞也杀了,秦桧也封赏了……金大爷却一点表示都没有,不免让俺忐忑不安啊

现在终于可以迎回亲娘了,这也算是金大爷的一种回应吧

就好比谈恋爱,定情信物的意义不在于那玩意值多少钱




题外(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三》.李心传

岳飞入狱后,主审何铸认为岳飞无罪;周三畏认为即便要治罪,顶多也就是“徒二年”,这种轻罪在宋朝完全可以以钱赎,直到换上万俟卨。岳飞从未认罪,绝食明志
~《要录.卷一百四十三》.李心传

绍兴三十二年十月,孝宗即位刚四个月就以赵构的名义追复岳飞原官阶,赠谥“忠愍”

“愍”即“悯”,“忠愍”的意思就是“受了冤枉的忠臣”,但是这个谥号很打赵构的脸

为了照顾赵构那张老脸,没多久,就将岳飞的谥号由“忠愍”改为不带感情色彩的“武穆”

再结合宋史看
岳飞的子孙六人受恩荫

宋朝恩荫泛滥,但是罪臣的子孙不享受这个福利。荫岳飞子孙就是承认岳飞无罪

承认无罪、蒙冤,追复原官,赠谥,这就是彻底平反


秦桧、万俟卨这些家伙当时没被追责有三个原因

1.孝宗初期,战和不定。追究奉金人命令行事的人罪责向金人传递的信号就是“俺要彻底跟你翻脸”

2.两宋诬陷武将是很正常的事,很少有人因此获罪。(参考我在问题“如何看待宋朝末期士大夫无耻的现象”下的答案)

3.赵构还活着




题外(三)


吕中认为岳飞蒙冤的原因在于秦桧


想金人所想,群起而诬之的原因在于张俊、万俟卨等人急秦桧之所急


王明清说,阅览岳飞
案始末,不由痛心,恨不能将那伙无耻之徒“正典刑”


~《中兴遗史》

明白记载,秦桧命令就在这一天(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将岳飞案作完全终结

所以,无论从史实记载还是赵构听取岳飞案日期记载看,秦桧矫诏杀害岳飞是板上钉钉的事


~《龟鉴录》

大致记载了赵构对岳飞的倚重

听说桧粉想把杀害岳飞的责任全部推到自己头上,赵构红着脸表示:“俺有一句英文不知当讲不不当讲,mmp,mmp,two”




题外(四)


其实,赵构、秦桧
、张俊、万俟卨这帮人比@晓风2016.要脸,他们至少知道岳飞案是完完全全的冤案,所以

不许提,不许申诉、不许受理与岳飞案相关的一切事宜

哪象@晓风2016.这个蠢货连黑都只是不要脸地为黑而强黑




正题


张宪是因为不知道接到岳云一封不知内容的信笺后,企图割占襄阳,结果弄得鄂州百姓人尽皆知,人心大惶,以“谋逆”获罪

(这件事也是漏洞百出,徐梦莘在写到“张宪谋逆”的时候直指其“真秽史也”)


张宪处绞刑,岳云徒三年,这就产生了一个司法逻辑错误~主谋轻罪,胁从重罪

为了补上万俟卨留下的漏洞,秦桧将岳云和张宪都改判为“以军法处”

这样看起来整个案情才合理一点嘛

@晓风2016.跟老祖宗多学着点




为国钓鱼


答:首先得说明,大理寺对岳飞三人的判处是在“莫须有”的背景下判定的,也就是说,是在拿不出证据的情形下,用“也许有”的措词定下来的,这本身就无比冤枉,宋高宗还在原基础上痛下杀手,追判岳云死刑,这就充分露出了其森然凶残的嘴脸。

原先,御史中丞万俟卨在秦桧的指使下,用极其不要脸的方式来伪造口供,私拟岳飞三人的罪名:

一、坐尝自言己与太祖以三十岁除节度使,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

二、敌侵淮西,前后受亲札十三次,不即策应,为拥兵逗留,当斩;

三、长子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提举醴泉观(岳)云,坐与(张)宪书,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为传报朝廷机密事,当追一官,罚金。

这三条罪名中的第一条,是说岳飞向外界夸耀自己和宋太祖一样,都是三十岁得授节度使之职,意思是岳飞语中隐含着要成为宋太祖的人物(谋反)。

这条罪状,也许是道听途说,也许是无中生有的编造,既无人证,又无物证,如何定罪?

退一万步说,即使岳飞真说过这样的话,也许也只是单纯炫耀自己战功来得早,职位升得快,又岂能充当得上谋反大罪?

所以,这条罪状之后,没说惩罚办法。

第二条,“不援淮西、拥兵逗留”,这一条果真成立,按当时律法,是当斩。问题是,绍兴十一年春淮西之战中,岳飞并没有“拥兵逗留”,而是按照宋高宗的札令东奔西驰,虽然没能与金兵交上火,但那是受时间、空间以及讯息传递各方面限制造成的,被硬扣上“拥兵逗留”的帽子,只能说,欲加之罪,无患无辞?!

第三条,说岳云写信给张宪,信中有不可告人的阴谋,但这根本就是一封子虚乌有的信,用秦桧合伙人张俊的话来说,这封信被张宪“烧了”。这张口就来的一个“烧了”,如何能让天下人信服?

所以,对岳云的判处是“当追一官,罚金”。

在万俟卨的主导下,大理寺左断刑少卿薛仁辅、大理寺丞何彦猷、李若樸等人违心地作出了这样的判决:将岳飞处斩刑,张宪处绞刑,岳云处徒刑。

可以说,这已经是量刑严重过当了。

但宋高宗却认为量刑过轻,说处岳飞斩刑死得太痛快了,不足以警示后世,岳云罪与张宪相同,怎么可以免遭死刑?提起朱笔批复为:“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特赐死”是怎么一种死法呢?

正史没有记,但《建炎以来朝野遗记》有详细记载:“其毙於狱也,实请具浴,拉胁而殂”。

这“拉胁”,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死刑执行方法,据《酷史传》记,是由力士用大铁锤猛击犯人双肋,直至肋骨断落、心脏碎裂而死,可谓灭绝人性、惨无人道。

这么做,明显就是要以岳飞的死来警示、震慑当时的掌兵武将了。

由此可知,宋高宗不肯放过岳云,要岳云陪岳飞、张宪同死,也是要达到这种目的。

当然,另一方面也是要斩草除根、免除后患。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真是要斩草除根,岳飞不是还有岳雷、岳霖、岳霆等几个儿子吗?为什么不来个一锅端?

很难说宋高宗没这么想过,但岳飞那几个儿子,次子岳雷才十二岁,三子岳霖、四子岳霆更小,黄口稚儿,而岳飞的谋反之罪又没坐实,真没法下手。

最后补一句,关于岳飞之死,数百多年来是公认的千古奇冤,现在却有一小撮人不知怎么回事,一个劲儿地拍手称快,说,这是活该,谁叫他迎二圣?谁叫他建议立储?谁叫他功高震主?

我写《这才是岳飞》,有读者向我提出:岳飞的存在都已经威胁到南宋朝廷了,宋高宗能睡得安稳吗?杀他有什么冤了?

我非常无语。

不想展开说了,只想提醒一句,不管宋高宗出于哪种龌龊心理要杀岳飞,在没人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胡乱捏造了几个罪名就给人定罪开斩,就是冤案。


覃仕勇说史

其实岳飞之死皆因“岳家军”。岳家军是岳飞的私募武装。赵氏江山本就是靠武将反叛取得,所以整个两宋是厚文薄武的时代。常常以文官代行武职,武将对所辖兵马不熟悉,甚至无法辖制。军中士卒装备差,训练应付,管理混乱,都是北宋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说白了,从开国皇帝开始,赵氏就对武将时时揣摩,事事提防。如果对岳飞明升暗降,再派心腹掌控“岳家军”的策略可行的话,高宗是绝不会杀害岳飞的。毕竟,没人愿背千古骂名。正是因为“岳家军”是私兵,只认岳飞,不识高宗,所以不但岳飞要死,岳云也必须要死。没了主心骨的“岳家军”就像一盘散沙,想怎么弄,就怎么弄。这就是皇帝心中的计较。在皇帝眼中,皇权宝座才是最重要的。什么北伐,什么迎二帝,都是无所谓的事。只有坐宝座,定江山才是重中之重。那些蛮夷,最终也成不了什么气候,早晚要被宋打败的。事实证明,金、夏最后都被蒙古消灭。之后,忽必烈采取了史上第一次战略大包围,历时数载,才真正灭掉宋朝。岳飞之所以获罪是因其是一介莽夫,使高宗不能“安眠”。所以,一个“该死”,一个“该杀”,这对君臣,谁也怨不得谁!


弹指风云动

就是要斩草除根啊。

在1140年和1141年,两次淮西保卫战中,岳飞与赵构在军事战略上的分歧已经到了无可弥补的地步,二人的关系也已经难以修复。

赵构坚定的认为,岳飞飞扬跋扈,已经超出自己的控制,必须铲除,才能巩固自己的皇位。所以,他与赵构狼狈为奸,罗织罪名,将岳飞和岳云、张宪,抓进大牢,准备一并杀害。

赵构明白,岳云是岳飞的亲儿子,张宪是岳飞的头号心腹大将。岳飞的亲军背嵬军,由岳云掌管;其他诸军,则由张宪统领。岳云与张宪,能征惯战,是岳飞的左膀右臂,在岳家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如果杀了岳飞,而不杀此二人,不管讲他们流放到什么地方,哪怕是天涯海角,他们都有可能召集旧部,东山再起。如此,岂不是养虎为患。

所谓“无毒不丈夫”,赵构蛇蝎心肠,当然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正因为,恨极了岳飞、岳云、张宪,也怕极了岳飞、岳云、张宪,赵构才无耻的下了毒手,自毁长城。遗臭万年。


上将嗳福斯

明朝的学者文徵明曾在《满江红·拂拭残碑》一文中写过这么一句: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用十分隐晦的方式暗示了,杀害岳飞、岳云等人的罪魁祸首就是宋高宗。



秦桧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只是宋高宗心思的实际执行者,因为古人“尊者讳”,所以皇帝再无耻,是不可能作为主谋写入历史的,但公道自在人心。

事实上,刑部大理寺的判决结果是秦桧交到高宗皇帝手里的,内容是:

“岳飞斩刑,张宪绞刑,岳云徒刑二年”

宋高宗对比十分不满,将结果改为:

“岳飞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多派兵将防护。”

赵构的这种擅改判决的做法源自何处呢?

自赵构登基后,那个在金营中不卑不亢,表现出彩的康王赵构,已经成了一个只会在窝里横,气死宗泽,杀死劝他不要逃跑的卫士,变成了一个只关心自己皇位稳不稳固的怂包皇帝。

为何杀死岳飞,又要杀死岳云?因为几件事情的阴影。



淮西事变的阴影

吕祉受朝廷之命,前去淮西接管刘光世的部队。

吕祉本是文官,众将不服,要求朝廷让岳飞接管他们。

要求被拒绝,部将杀吕祉,全军五万余集体叛变,投靠伪齐朝廷。

北伐因此搁浅。这给赵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如今宋朝的能战之兵,都是由各路将军说了算,可以说是私家武装,什么岳家军、刘家军,竟没有一个只忠于皇帝的。

这让刚建立南宋朝廷的赵构深深地不安,更何况,如今的刘光世部是想投靠岳飞的,哪一天岳飞如果反戈一击,再如他先祖一样来个黄袍加身,自己还能怎么样?

退一步讲,岳飞忠君报国,但保不齐他的儿子孙子也如此,毕竟这“岳家军”姓岳,是可以继承的。

这也是岳飞被处死,岳云也难逃一劫的最大原因。



完美人格的忌惮

岳飞,是个有着圣人般的品格,不贪财,不好惹色。

为人谦逊好学,治军严明,不扰民,不贪功。

而且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曾经因爱喝酒被皇帝劝说,从此便滴酒不沾。

皇帝赐他豪宅美妾,都被他退了回来。

不贪财,不怕死,不好色,那你图的什么?

像高宗赵构这种人是不能理解具有更高层次追求的岳飞的。

所以,赵构把这种追求按他的层次去理解了:你贪图的是我的江山。

所以岳飞的悲剧他自身的完美人格,以及有这么一个低层次而又妄加揣测的君主造成的。

岳飞圣人般的品行影响太大,以至于让他的后人威望也很高,这就是赵构杀岳飞,又不忘改判决,杀岳云的第二个原因。



“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

这是岳飞北伐时的口号。却触动了高宗的敏感神经。

秦桧有一次给高宗皇帝面前画了三个太阳,暗示高宗“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更何况金国那边有赵构的父亲和哥哥。

秦桧的比喻让赵构恨起了岳飞,这也是他打心底里不希望岳飞能成功北伐的根本原因。

除了上面的原因,一心求和的赵构一句一个“臣构”的向金国摇尾乞怜,而杀死岳飞和岳家军将领,替金国除掉眼中钉,便是赵构谈判桌上的一个大筹码。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下跪不应只有佞臣,还应该有赵构这个昏君。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我原本也是不赞同宋高宗的,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站在客观的第三人立场,不考虑任何利益和情节,不考虑任何利益和情节,不考虑任何利益和情节。我赞成高宗的做法。

一。背景,北宋已灭,两帝及宗室大批被俘虏或被杀死,赵构是在风雨飘零之中建立的南宋。至岳飞死前,战略格局是宋金大致于淮河一线对峙,南北对立之势已经初步定型。

二。统治根基。赵构的统治根基可以说已经是宋朝建立已来的低谷,皇权之下是日益骄纵的各路军阀山头。这已经不是战或者和的问题,这对于赵构和大宋来说,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

三。充分假设与最优选择。

1、赵构支持主战派,各路大军头分头并进——北伐!

1.1北伐败。军阀手中本钱败光,战略格局改变,金人南下,大宋玩完。

1.2北伐不胜不败。军阀尾大不掉,皇权依旧不稳,战事不结束,也无益于国计民生。

1.3北伐胜。一路打到黄龙府。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赵构没有一个稳定的班底,也没有一个能镇住各路元帅的核心,到了百胜无以赏,百胜无以升的时候,这个时候绝不是什么迎回二帝的幌子,在权利面前这些都是口号,都是筹码,赵家以及南北朝、五代的皇帝都是怎么来的,谁不知道?分封天下,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要你来切蛋糕?黄袍加身这样的戏会演的大有人在。

2、赵构支持主和派。维持既得利益。这些人包括赵构原本是到不了如今高位的,多谢金人(滑稽)。维持大宋皇权和赵构的中心地位。这就面对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国内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对立,暗潮汹涌这在岳飞死前甚至可能超过当时的两国对立程度。

那么,对付各路军阀,怎么办?还不是老套路,能拉拢的拉拢,能打压的打压,实在冥顽不灵不跟中心()站一起的想招干掉。

归根到底是权利以及未来时段权利分配的问题,所有理想,所有报复,所有什么议和岁币,口号,实的虚的,什么战争,北伐,迎回二帝,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我个人非常佩服岳飞,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毕竟隔了快一千年,所知的肯定不太真实,还是很佩服他的人格和军事才能,当然还有那首满江红。

但是,无论岳飞或者赵构的初衷是什么,他的理想及所为是否符合他的本心,是真或是假,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赵构想明白了,岳飞没想明白,或者,岳飞想明白了,可是抗拒不了自己的完美人格,而不去做。

一旦身处其中,无论你怎样想,都不得不服从政治。

现在讲四讲四有,岳飞可能后面七个都做到了,可是没有做到第一个——讲政治。


八风不动稳如山

这个就是战争结束了,留下军阀皇帝觉得不安全,况且岳飞反心已漏,在淮西战场大后方江陵坐山观虎斗,不听调令援救皇帝而坐等金兵消灭皇帝,所以岳飞想反不可能没有同党,岳云张宪就是同党,秦桧想网开一面但皇帝不会同意,就比如韩世忠问秦桧张宪和岳云有什么罪,秦桧回答莫须有,就是难道没有吗的意思,韩世忠被秦桧一言点醒吓出一身冷汗,因为韩世忠也是军阀,和金合议战争已经结束了,韩世忠想到了自己的命运,手握大军和平年代皇帝必定猜疑,但韩世忠是聪明人从此不问政事天天玩女人喝大酒幸免遇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