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講到江南才子,給大家印象就是風流倜儻、文采飛揚。千年來,江南才子不知凡幾,舞文弄墨實際上只是江南才子的“標配”技能。我們一起通過今天的這篇文章,看看江南才子們在亂世之中的命運。

《琅琊榜》裡的人物原型

前幾年很火的網絡小說改編電視劇《琅琊榜》,故事背景就是中國的南北朝。時代背景設計在這個朝代的影視劇並不多見。故事中的“大梁”就是南朝“宋齊梁陳”四代中的第三代,存在時間只有55年。

這部電視劇的製作雖然已經足夠精緻,但還是沒有講出那個時代的“華麗”特質——那個時代的文化藝術極其繁榮。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蕭衍(公元464年-549年)。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公元502年-549年在位。

電視劇裡那個昏聵的老皇帝,映射的應該是梁武帝蕭衍。歷史上的梁武帝有幾件事情最有名,一是崇信佛教,為此他本人三次出家;另一件事,就是他的死,他雖然貴為帝王,最後卻被活活餓死。關於梁武帝,還有一個身份不能不說——他也是江南文化史上傑出的文藝工作者。

他是書法家。他與陶弘景討論書法的對話錄《與梁武帝論書啟》是書法史上的經典;他也是文學家。作品有“千賦百詩”,並且還是著名文學團體“竟陵八友”成員;他還是畫家。音樂上也創作了很多受文藝界好評的歌曲。但據說,以上幾項技能都不是梁武帝最擅長的。他最擅長的是經學和史學。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蕭衍父子總共四位文豪。梁武帝的長子蕭統,早夭,編撰了著名的《昭明文選》。

梁武帝的第三子蕭綱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做太子時也是一位文學家,梁朝中央文壇的領袖人物。選錄有《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樂府詩的《玉臺新詠》詩歌總集,就是梁武帝手下的宮體詩人徐陵的傑作。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琅琊榜》中靖王的熒幕形象。其人物原型可能是蕭繹。

梁武帝的第七子蕭繹更是一位文藝天才。他的邊塞詩影響了唐代的岑參、高適;他的繪畫,帝王中無人能出其右;而他留下的文學作品的數量,據說在歷代帝王中排行第一。他還會很多雜學:中醫方面水平可以拿博士學位;圍棋方面寫了不少棋譜,至少九段高手;他還寫相馬方面的書,寫兵書(雖然他軍事上敗得很慘);研究姓氏、周易、星象、算命等。好像除了治國就沒有他不懂的。

才子的面目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蕭繹(公元508年-555年),梁元帝,公元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

但真實的蕭繹是個殘疾人,一隻眼失明。蕭繹的夫人比蕭繹還有名,成語“半老徐娘”裡的徐娘就是她。此人很奇葩,見蕭繹時化妝都只化半邊臉,以暗諷梁元帝只有一隻眼睛看得見。

一代天才蕭繹的形象跟我們印象中的江南才子似乎有很大差距。我們通常以為的江南才子,衣食無憂、家世顯赫、生活在脂粉堆裡,不僅天賦卓絕,更是風流倜儻,例如電影裡“點秋香”的唐伯虎。在梁朝的蕭家父子身上,我們看到才子們的另一面。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職貢圖》是蕭繹的繪畫作品,原作已失,現存宋人摹本,絹本設色。該摹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他們有才,可以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書畫、音樂、文學、經史無所不通。但是,他們的才,既不是一朝頓悟也非與生俱來的天賦。他們勤奮、嗜學、愛書。他們的才,既傳承於前人,也是自己努力掙來的。

蕭繹的前半生差不多都用來讀書了。據說他收藏有14萬卷書,其中不少是珍品,甚至是孤本。做皇子的好處,大概就是可以衣食無憂,而且有錢買書。但壞處就是,有時候要為權力付出生命的代價。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起兵叛亂。

在梁武帝後期,公元589年,發生了一場持續5年的叛亂——“侯景之亂”。叛亂的結果,梁武帝被餓死。梁武帝的繼任者、文壇領袖蕭綱也被弄死了。南京的皇室蕭家以及江南的經濟、文化因此遭受重創。

蕭繹在湖北江陵得以躲過一劫。但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7年後,江陵被北方的西魏攻破,已經是梁元帝的蕭繹被人用土袋子悶死。

蕭繹死前,對自己痴迷讀書和鑽研學問十分悔恨,認為讀書真是沒用,連國家都守不住。他把自己14萬卷藏書付之一炬。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王夫之(1619年-1692年),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梁元帝給後世留下一個爭論的話題:讀書是否有用。對此,明末清初同樣經歷王朝更迭離亂的王夫之,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予以駁斥——《論梁元帝讀書》。他認為,梁元帝的悲劇有別的原因,不能歸咎於讀書。而且他還批評梁元帝,說敵人都兵臨城下,你還捧著《老子》讀,太不審時度勢了。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王守仁(公元1472年-1529年),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在亂世、兵戈面前,才子們跟普通人一樣柔弱。但他們並非百無一用。明代王守仁、晚清曾國藩等人,在書本里讀出了“知行合一”,也同樣成了力挽狂瀾的時代鉅子。

毫無疑問,江南才子有著豐富的面相,難以一言以蔽之。

亂世英才哀江南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中有濃情也有濃愁。

江南才子另一位形象代言人是李煜。公元975年,李煜和梁元帝一樣,也在刀兵面前顯得很無能。

這一年,南唐的最後一任皇帝李煜,在都城南京被攻破後,連自殺都不成功。萬念俱灰之下,也燒了他珍藏的書畫——很多也是絕版。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為俘虜的李煜,相比蕭繹似乎略微幸運。他多活了幾年,被幽禁在河南開封(北宋都城)的幾年裡,他的才華終於得到綻放。在對江南、對往昔的深切眷戀與悔恨中,他寫下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千古名句,成了中國古代詩詞的巔峰人物——“南帝”。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李煜(公元937年-978年),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最後一位國君。

為寄託失掉江南的痛苦之情,梁朝的文學家庾信寫下了一篇長文——《哀江南賦》。梁武帝在位時,庾信和他的父親(也是文學家)都是梁朝高官,而庾信更是深得蕭統、蕭綱、蕭繹三位皇子的寵信。

“侯景之亂”前,庾信先是跟隨太子蕭統。太子死後,他又跟了文壇領袖蕭綱。《玉臺新詠》的編者徐陵跟他關係極好,都是東宮學士,都是當時宮體文學的代表,他們的風格被稱為“徐庾體”。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庾信(公元513年-581年),南北朝時期文學家、詩人。

“侯景之亂”後,庾信和徐陵都逃出了南京,跑到湖北江陵,追隨蕭家最後的柱石蕭繹。蕭繹後來做了皇帝,庾信成了他的親信,奉命出使西魏。西魏的都城在西安,庾信這一去就再沒有回來。而另一邊的大梁首都江陵,也被西魏出兵攻陷。梁元帝蕭繹死後,新繼位的皇帝被大將陳霸先廢黜,梁朝就此滅亡。

庾信被扣留在西魏,成了像李煜一樣的囚徒,也一改以前浮華的文風。晚年,在回不去江南後,寫出了令後人扼腕嘆息的《哀江南賦》。史學大師陳寅恪十分鐘愛《哀江南賦》,對庾信本人更是有“瞭解之同情”。所以,他說《哀江南賦》是魏晉南北朝駢文第一。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王國維(公元1877年-1927年),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陳寅恪與王國維齊名,文化世家出身,都是清華大學國學院的大教授。1927年王國維投湖自盡時,陳寅恪評論說,凡一種文化衰落之時,被這種文化所化之人必深感痛苦。所以,王國維的死,是為他身後的文化而死。

庾信雖然沒有死,但他必定也是江南文化所化之人。《哀江南賦》不僅哀悼南朝的大梁,也可以視作後世對江南文化所遭的種種悲劇的惋惜。這才讓千年之後的陳寅恪有了共鳴。

最後的江南

亂世的江南,常常是中國文化菁英最後的庇護所。原因很簡單,中國的敵人經常來自北方,而北方一亂,就逃往江南。

東晉是第一個渡過長江,在長江南岸落腳紮根的王朝。南渡的不僅僅是司馬家的皇親貴戚,還有很多當時的士族。那時中國社會等級森嚴,士族有條件讀書、做官,寒門則苦無向上的通道。士族讀書傳家,造就了北方的魏晉文化。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然而,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五胡亂華”,洛陽守不住了,西晉的原班人馬南渡到了江南。於是,有了江南的第一次文化繁榮。我們今天都知道的王羲之、謝靈運等人,他們的家族都是從山東、河南、陝西等中原地帶遷至江南。他們有的定居在都城南京,有的則在江南的一些小城落腳。比如王羲之家就定居在紹興。

朝代在更迭,文化卻依舊傳承。而傳承也經歷著變遷。比如,《世說新語》裡面提到,剛來江南,很多人懷念北方故土,難免“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但是幾代之後,後輩已經融入江南。再離開時,懷念的就不是北方而是江南了。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史稱“靖康之變”,這一歷史事件直接導致北宋滅亡。

後來南渡的是北宋。北宋起初定都河南開封。但由於更北方的金人入侵,大書法家皇帝宋徽宗等被俘虜,北宋剩下的朝臣和皇族只好再次來到江南。這回的首都不是江蘇南京,而是浙江杭州。由此,南宋又偏安很多年,文化也一度繁榮,幾乎成為中國文化的頂峰。

再後來南渡的還有衰弱的南明。崛起於東北的滿族入主中原,而朱家的皇子皇孫們,除了上吊的那位,很多都選擇南渡。於是,有了短暫的南明王朝,僅存在了39年(1644年至1683年)。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揚州十日又稱揚州屠城。公元1645年,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阻擋清軍南侵,失敗之後,清軍對揚州城內人民展開了大屠殺。

揚州在長江北岸,是京杭大運河沿岸重鎮。明代時,此地經濟、文化極其繁榮。所以揚州雖不在“江之南”,卻一直被認為是江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清朝統治者有蕩平江南的決心。南明首都揚州再也無法偏安。於是,江南才子們面臨艱難的抉擇。是投降還是死磕到底?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聞名的顧炎武、批判君主專制的黃宗羲,以及寫了《西湖夢尋》的張岱、藏書無數的江南文壇領袖錢謙益、江南名妓柳如是等都做了各自的選擇。而南明王朝最後離開江南,來到雲南。在幾番游擊戰後,皇帝朱由榔也被吳三桂誅殺在昆明華山西路附近的“金蟬寺”。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皇帝,南明皇帝朱由榔殉難於昆明金蟬寺內。

歷史的終結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侵華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大屠殺、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1937年,當日本大舉入侵中國時,江南這塊文化的庇護地早早就失去效用。北京被攻下四五個月後,日本人就打到了當時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隨後就有了南京大屠殺的慘案。今天的人們對這段歷史當然不陌生。

如果我們把這個慘案放在江南的歷史脈絡中思考,那麼日本人的屠殺就是江南文化之殤,是江南文化前所未有的悲劇。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於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選址於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

我們不妨這樣設想,一個孩子,在江南接受教育將近二十年後,他(她)就可以成才。他(她)可以是作家、詩人,也可以是科學家、工程師。但是,很不幸,他(她)是南京30萬死難者中的一位!這個假設完全可能。因為江南近兩千年的文化繁盛,不只剩下名人八卦,還留下了各種人才的“生產線”。這些“生產線”現在還在運轉,還在培養著無數當代的人才。下面這則數據就是明證。

1955年到2015年,60年裡,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總數有2331人。按籍貫排名,江蘇450人,數量排全國第一。其次是浙江375。第三名是廣東145人。江浙加起來是825人,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一。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內陳設。

這組數據只是科學方面的人才,文化、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沒算在內。而文化、藝術、人文等才是江南文脈過去尤其擅長的。


如今,日本人制造的江南重創已經過去80多年,江南早已恢復了生機。在今天這樣一個堪稱盛世的時代,江南文化、江南才子再不用重演兩千多年來的種種悲劇。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讀完此文,深感江南才子不僅是有文采而已。太平光景中,江南才子隱居不仕,遁匿山林。亂世風雲裡,江南才子挺身而出,以身殉道。此乃中國傳統“士大夫”的擔當——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自覺聯繫在一起。生於亂世,豈得苟安。

人與文共生:江南文化所化之人——江南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