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一年多成果耀眼,这些都是世界第一

去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一年多来,涌现出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目前,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如何了?下一步,科学中心如何集聚人才?5月25日,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学者创新创业论坛上,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17个重点项目在新建8个项目在谋划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任务,主要是着力构建“2+8+N+3”多层次创新体系。“2”是指争创两个国家实验室,“8”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N”是建设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3”是指建设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重点项目是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关键抓手,也是集聚人才的先决条件。”胡再生透露,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项目共有28个,“其中已经建成了3个、正在新建的有17个,另外还有8个项目在积极谋划当中。”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方案已上报

在布局国家实验室方面,胡再生介绍,合肥市正在积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作为实验室的承载主体。

同时,还积极谋划争创能源国家实验室。我省将依托全超导托克马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聚焦先进核能、煤炭、可再生能源等三大领域,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为解决人类能源中长期发展问题提供战略支撑。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拟新增5条线站

此外,我省还将不断提升已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性能。一方面,提升全超导托克马克实验装置运行参数,保持我国在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合肥同步辐射光源新增5条线站,提升所有线站的运行性能,成为我国低能区同步辐射开放共享研究中心;稳态强磁场装置将对水冷磁体、超导磁体等系统升级改造,持续提升磁场强度。

合肥先进光源项目拟2020年完成预研

另外,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将探索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主要建设“一塔、一舱、一场”。其中,“一塔”是环境气象观测塔,“一舱”是大气气溶胶与云雾实验舱,“一场”是全光谱综合标定场。胡再生介绍,目前,正在谋划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三五”项目“大气环境模拟系统”一体化考虑,正式启动建设。

离子医学中心2020年实现设备国产化

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在原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试点)基础上组建的。该中心聚焦未来信息、新能源和生命健康等重大创新领域,实现了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五大一级学科之间大跨度的整合。胡再生透露,该中心科研成果已连续14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胡再生介绍,人工智能平台由中国科大、科大讯飞、哈工大机器人国际研究院共同建设,将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突破类脑智能技术及其他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目前,该平台主要建设单位科大讯飞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一年多重大科技成果

2017年5月3日,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2017年7月3日,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实现百秒量级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17年9月,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并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2017年11月,中国科大参与研制的“悟空”号卫星,发现反常电子信号,引起世界关注。

2018年2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场强达到42.9T,今年有望提升至45T。

4月23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38研究所发布“魂芯二号A”,其实际运算性能达到业界同类产品最优。

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发现,新型催化剂可把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

5月9日,我国首颗高光谱分辨率大气环境观测卫星——高分五号成功发射,搭载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研制的三台载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