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工技術先進為何無法開發五代戰機?這一弊端成為日本死穴

日本軍工技術先進為何無法開發五代戰機?這一弊端成為日本死穴

日本的軍民融合水平,過去一直是為世界所稱道的。因為日本實際是高技術製造巨頭在容納小部分軍工生產,實際更貼切的說法是民軍融合。單純從“健康度”來說,日本的軍工企業完全不用擔心發展的問題,因為它們對軍需品的依存度一直比較低。

日本軍工技術先進為何無法開發五代戰機?這一弊端成為日本死穴

例如日本的軍工企業,軍需依存度一直在5-10%左右,最高的也不會超過20%,而日本的軍工企業更多的是靠民品在掙錢,反過來再反哺軍工。因此很多日本軍工企業在民用市場,照樣有很大的名氣,例如三菱重工、川崎重工、斯巴魯、NEC等企業。而歐美的典型軍工企業,軍需依存度要高得多。以美國軍工企業為例,最低的聯合技術公司,軍需依存度也有20%,而波音公司依存度為40%,像通用動力、諾格、洛馬、雷錫恩等公司都在7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90%。這意味著一旦沒有了軍品,這些公司立馬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日本軍工技術先進為何無法開發五代戰機?這一弊端成為日本死穴

日本軍工技術先進為何無法開發五代戰機?這一弊端成為日本死穴

但武器研發的技術越來越複雜,成本越來越高,日本這類軍工企業按照美國輸出技術造宙斯盾戰艦、F-15J戰機沒問題,但是無法進行新一代武器的研製和生產,因為一方面美國在對日本進行限制,阻撓日本進行新武器的研發。另外日本的基礎研究院校、研究所和企業也無法形成合力,更沒有財力和能力進行新武器的研發。五代機就是典型的例子。

日本軍工技術先進為何無法開發五代戰機?這一弊端成為日本死穴

日本在戰後從研發T-1教練機開始,就離不開美國的技術掌控。而實現國產戰鬥機的自主生產,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基礎研究、研發、生產、配套等整個航空工業體系。日本儘管在軍民融合的軍工企業中,有很多先進技術和工藝,但日本缺乏整合先進技術的能力和體系,更沒有超大性複雜軍工系統項目的管理經驗,而這些僅靠三菱重工等軍工企業是無法完成這一使命的。而英美軍工企業雖然軍工項目依存度高,但也意味著專業化程度高,經驗豐富。洛馬公司能夠開發F-22、F-35,這活十個三菱重工也幹不了。

日本軍工技術先進為何無法開發五代戰機?這一弊端成為日本死穴

因此日本國產四代機F-2,研發速度完全領先中國殲-10,但是在五代機的研發上,日本就被中國反超。日本的X-2心神戰鬥機在試飛幾次後卻慘遭下馬,日本防衛省已經決定不再考慮2030年之前開發國產戰鬥機。這其實等於說日本已經放棄第五代國產戰鬥機的研發,轉而直接從美國購買。而中國殲-20戰機已經裝備部隊,沈飛還開發了第二種五代戰機FC-31。

日本軍工技術先進為何無法開發五代戰機?這一弊端成為日本死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