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安徽淮河琴書傳人孟影?

張至卿

200年前,淮河琴書從河南、山東等地傳入阜陽,曲調婉轉優美,唱腔舒緩渾厚,語言純樸生動,韻味優美悠長。但上世紀80年代後,淮河琴書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問題,一度瀕臨失傳。

過去藝人用它餬口要飯,現在,阜南文藝工作者孟影不僅用它歌唱新生活、宣傳惠民政策,她還把這種藝術形式帶到了法國,讓世界人民領略這種安徽民間說唱藝術的魅力。

孟影祖籍安徽碭山,她的曾祖父善於經商,開著很大的商號,孟家的房子當時佔據了半個碭山城,人稱“孟半城”。孟影的祖父從小就對經商不大感興趣,家裡經常請戲班子來唱堂會,他和戲班子裡的一個個角兒都打得火熱。在這個少爺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後,孟家遭遇了一場非常大的變故,家道急劇衰落。孟影的祖父用一輛架車拉著家當背井離鄉,到異鄉謀生。在漂泊的過程中,這名當年的公子哥兒開始了琴書說唱,走到哪裡唱到哪裡,唱完人家給點吃的,就這樣靠著琴書,把孟影的父親和姑姑養大成人。臨死前,他拉著兒子的手說,琴書救了咱家的命,你要把它唱下去。

多年來,孟影植根鄉土、紮根基層,走到百姓中去,把農村當學校,以農民為老師,在鄉村中吸取營養。她每年演出300場左右,她把藝術看成生命,每一場條件簡陋的村晚,就是她心目中的春晚。這裡沒有華美的演出服裝,也沒有璀璨的舞臺燈光,但這裡有老百姓的掌聲和笑聲。只要檀板在手,她就立馬進入神聖的舞臺狀態,她要為老百姓唱出心聲。


安徽網

琴書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種,有說有唱,一般以唱為主,以說為輔。琴書的種類很多,起源不一。安徽琴書是在流行於泗州地區的老鳳陽歌、泗州調、山歌、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琴書的表現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兩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伴奏樂器除揚琴之外,也兼用三絃、二胡、箏、墜胡等。

孟影出生於琴書世家,從藝40年來,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省集鎮,還曾踏上國際舞臺。

“在最困難的時候,是琴書養活了我們全家,是百姓養育了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丟下琴書。”孟影時刻牢記父親的教誨。



淮河琴書是安徽的省級非遺項目,其主要傳承人孟影每年承擔著300場的演出任務。為了傳承好這門藝術,她先後帶了兩批學生,而且每一節課都是免費的。

在商業化的今天,像孟影這樣獨守一隅,踏實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已經不多見了。因為世人追名逐利,有的民間藝術甚至面臨失傳的危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異彩紛呈,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正因為有孟影這樣的人存在,文化的傳承才得以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