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餎餷歷史悠久,據說是慈禧太后賜名,製作複雜嗎?

山野論史

餎餷是河北唐山創造的小吃。和慈禧有沒過關係很難說,牽強附會的東西太多了,難辨真假,不過對於一個歷史傳統美食,給他增加得按傳奇色彩也無可非議,在回答問題前,我們先看看這個小故事。

椐說當清王朝在遵化建東陵以後,守陵人為討得皇家的歡心,就把這一特產送進了皇宮。當時的慈禧太后吃飯有個習慣,端上來的菜最多隻夾兩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餎餷,她一看沒有吃過,問了聲:“這是什麼菜呀?”太監趕忙回答:“還沒起名字呢,請老佛爺賜個名吧。”慈禧太后一邊聽一邊吃了兩口,太監就忙著往下撤。誰知,慈禧太后還沒有吃夠,就說了句“擱著”吧。太監以為這是太后賜的菜名,馬上傳下去:“老佛爺賜此菜名為‘ 餎餷’。”餎餷與擱著諧音,從此以後,咯扎的叫法便在民間流傳至今。

從餎餷這兩個字上分析,餎;是指麵食,餷;是一種加工方法,一般是底下有火,上邊攪動的意思。應該是原來就有這個名字,因為讀音和擱著相近,才演化出那樣一段故事。

現在我們已經很難吃到真材實料的餎餷了,因為加工工藝比較複雜,個人製造太繁瑣,已經很少有自己加工的了,小作坊式的加工是現在的主流,為了追求利益,整個工藝和配料都已經和傳統制作方法不相關了,現在除了名字和外形還有點像,從口味和營養上,基本和傳統餎餷不沾邊。原料三分之二是麵粉,豆子也不再用綠豆或赤小豆,一般都是用豌豆。薑黃也不用了,顏色完全靠添加劑檸檬黃。餎餷特有的香味和口感好久沒有享受到了。

我先簡單說傳統的製作方法;原料以綠豆最佳,赤小豆亦可以,其他豆類就差多了。輔料只有一種就是薑黃,薑黃是黃絲鬱金的乾燥根塊,斷面橙黃色,外周棕黃色至棕紅色。氣芳香,味辛辣。餎餷的特殊香氣和顏色全部來自薑黃

第一步;破豆子;就是用石磨把整個豆粒破碎成兩半,目的是為了能夠去皮。

第二部;泡豆子;去皮後侵泡,侵泡時撈出漂在上邊沒有完全去除的豆皮。

第三部;磨漿;用石磨把充分侵泡的豆瓣磨成豆漿。磨的時候加入薑黃一起磨細,也可以提前把薑黃加工成細粉加入豆漿。製作小格扎不必加薑黃。

第四步;攤制;如果是做小格扎,則需要過濾後再製作,大餎餷不必過濾。不用平鍋,農村家裡都有大鍋,就用普通的大鍋,鍋燒熱,用豬肉皮蹭一下鍋,盛一勺豆漿放入鍋中,用勺底部迅速圓周攪動,豆漿受熱大概十幾秒變粘稠時換鏟子,將粘稠的豆漿均勻攤開在鍋底上,製成薄餅。稍待片刻取出就可以了。

個人製作難度較大,磨漿比較麻煩,豆漿機都是加熱的,熟漿製作不了餎餷,如果用水果榨汁機或者可以,但需要反覆打,打的要細,注意榨汁機長時間工作會燒電機的。打的漿不能太稀,要有點粘稠度,製作可以用電餅鐺或平鍋。

隔著的吃法很多,但醋溜餎餷、燴餎餷和餎餷千還是最主要吃法的,其他吃法相對少得多,如炒餎餷、糖醋餎餷、餎餷拔絲·····。


山野論史

老輩人相傳,慈禧太后吃飯嘴刁,很讓御廚發愁,為了討好太后也沒少費心思,一天一個御廚作了這道菜,太后吃飯時就端了上去,太后沒見過感覺新鮮,就說:‘擱著’,示意太監放他跟前,隨後太后吃了一口感覺味道還行就問這菜叫什麼,太監一著急就說叫:“餎餷(擱著)”從此就有了這個名字。在這給大家科普一下(擱著)一詞唐山一帶方言意思是放在這裡。據說那個廚師老家就在唐山灤縣縣城東北角立交橋邊花果莊,至今村裡特產就是餎餷。以上均為鄉村野事無從考證大家看一樂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