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伊春未来在哪?

xulei938683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最大的森工城市,素有“林都”、“红松故乡”、“恐龙之乡”、“天然氧吧”之美誉。1958年建市,行政区划面积3.3万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现行政企合一体制,下辖21个县(市)、区(局),总人口117.6万。伊春作为森工城市,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2.7亿立方米,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伊春经济社会发展就面临着沉重的压力。由于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直接影响到就业、财政收入、社会保障等问题。但伊春的优势还是很明显,具有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林下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生态产业,另外,空气、水源质量一流,夏季气温适宜,适宜于发展医疗、养生、度假休闲产业,也适宜于创新性、开发性高端产业发展。总之,伊春市未来发展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天然大氧吧”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伊春拥有400万公顷的浩瀚林海,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2.7万个,是当之无愧的“天然大氧吧”,更是避暑度假、康体养生的理想之地。伊春目前已建成各级各类景区、景点10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11处,国家5A级景区1处,因此,发展全域旅游经济是最佳选择。

二是发挥林下资源,发展森林食品产业。伊春野生植物资源富集,有红松等珍贵针阔叶树种110多种,山野菜102种,山野果32种,食用菌30多种,均为高端人士餐桌上的健康必需品,伊春具有中国“森林食品之都”之美誉。如以红松子为代表的小坚果产业、以蓝莓为代表的小浆果产业、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森林猪和森林鸡为主的肉禽产业等优势和特色明显,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潜力巨大。

三是发挥药材资源优势,发展北药产业。伊春的纯天然环境最适宜“北药”生长,有野生药材4大类600多种,药材资源占全省比重的35%左右,其中平贝、人参、刺五加等十分名贵,是黑龙江省北药基地重点开发地区。

四是发挥木艺和玉石加工优势,发展地方旅游产品。伊春作为“林都”、“红松故乡”,林木、根枝漫山遍野,玉石、玛瑙积存无数,艺术创作资源十分丰富。2011年伊春市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木艺之乡”,传统木制工艺品产业方兴未艾,在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以北沉香、根雕木艺等为代表的新兴木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另外,“北红玛瑙”、“桃山玉”等为代表的特色工艺品产业,发展潜力较好,与生态旅游业结合,可相互促进。


张文忠

黑龙江伊春未来出路个人感觉还得是走“绿色资源”的路。靠山吃靠这可是老话,有一定道理。不过靠山吃山不一定只有砍树这一条路可以走,短时间内聚人聚财最快速的就方式就是砍树!虽然见效益最快,但是这种方式“失血”也最快。这也是被实事证明了的。前十二三年吧,伊春那边的几个朋友可是相当风光了一阵子,做的都是木材生意。这些年封山育林之后,没什么事可做了。天天喊着靠山吃山的他们发现,就算不封山育林,这山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了。全都砍,再大的山能砍都久。

还好,这些年大家渐渐认识到了,还是同一座山,上山砍不如上山种好。同样是靠山吃山,把地上长的砍光,不如象要林上林下要效益更长远。朋友当中已经有行动起来的了。前些年包了一小片山先试试水,种山核桃呢,据他说皮和青果都有药用价值。过年回来聚会时,简单聊了聊。去年试水还算成功。说是效益还可以,就是需要一个过程,那东西不是今天种明天就收的。虽然先期需要投入和等待,但是只要见效就是一个长期的获利手段。总比猛砍几年,自己不愁吃喝,之后世代无事可做好。我举这个例子只是说这么个道理,当然也不能全都种核桃不是。不过山上可种可卖东西应该多的是吧......关键是得行成产业链,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就像我说的这核桃,你种出来没人要不一样白费了?但是种山不砍山这个路子应该是对的。


生活报

伊春,是一座独特的城市。她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她的绿色资源、丰饶大地,而更珍贵的在于她尚未被商业时代染指的原生态。伊春未来的出路也就在这在个字上:原生态

伊春到底有多原生态

请看下面这几句简单的描述:

世界上有三大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在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乌克兰大平原,还有最大的一块在亚洲三江平原,小兴安岭山脉就在其中;

伊春座落在小兴安岭腹地,拥有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地洁水清,具有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湿地、大沃野的纯净生态环境;

在伊春,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湛蓝的天,一种森林的绿;伊春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1574个,是北京的39倍;

经常有外地朋友兴奋的说,一直在咳嗽,嗓子发干,到了伊春,一下火车立马好了!

有南方的朋友问,以前走几步就气喘,怎么在你们的大山里穿行了三个多小时,不觉得累?

这个时代不缺好产品,不缺好美景,但稀缺生态,纯自然的阳光、空气、水源、土地,这些天然资源无价,极其珍贵。

而伊春,坐拥全国最好的空气、拥有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块净土之一,拥有取之不尽的大自然恩赐的资源,拥有抬头见山、推门见树的优良生态,从不会发生地震、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宝地、福地,怎会走不出一条发展之路?

现在有共享单车、共享雨伞,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共享生态”!在全国我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人,为此我做了一年多的调研,在两个月之前,成就一份《

伊春“共享生态”可研报告》和一份《“共享生态”合作开发项目策划》,通过调研我知道,伊春未来的出路就在于“共享生态”!


今天是第一次披露这个创意。身为伊春人,我为我的城市发展焦急,自觉有责任。“共享生态”必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必得在原生态不受损的前提下,让良好生态永续利用,让伊春山长绿水长清。

我知道许多的经济大佬都开始转向农林产业,或种植,或做旅游民宿,他们的产品也因为他们自带光芒而发展得风声水起。或许他们有天累了、倦了,会想到伊春, 想到这个一尘不染的森林之城,他们坐下来,沏一杯茶,就几颗松果,看林深新雨后,赏清泉石上流。

如果,期望有谁来做“共享生态”这个项目,我希望是王健林。因为他有军人风骨,他也是东北人,知道家乡生态的珍贵;如果有谁能让伊春生态产品快速输出,我希望刘强东来做这个项目,因为他成型的物流链,不会多占用伊春的资源与土地;如果不希望谁来做这个项目,那是阿里爸爸马云,他的节奏太快,而伊春,这座慢生活的小城,我期望保有她的绿色,也保有原有的特质。

如果“共享生态”项目能由王健林和与刘强东合作,那真是金星姐姐那句话:“完美”!那将是伊春的福音,是一座城市的完美未来。


树上看云旅游

黑龙江的伊春未来在那里?我认为,伊春的未来就在你的大脑里,就在你的心里,就在手中,就在你的脚下。回顾早先伊春,那是红松的故乡,林区一片红红火火生产景象。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油锯的哄鸣,爬山虎的托拽原木的吱嘎声,抬原木的号子声,络绎不绝的运原木的火车,汽车将原木一车车送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为共和国倔起,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好景不长,森林资源枯竭了,伊春人的生活成了问题。伊春人的出路在哪里?伊春的未来在哪里?人们都在思考着,探索着。我认为,思想观念要转变,要有开拓精神面对现实开出一条生存之路,富裕之路。守着山林,就从山林上做文章。不应局限在木耳,蘑菇上,还可上特产,经济类作物试种。在原有的剩余木材深加工,延长价值链。在绿色无污染食品上做文章,做出高质量高品质纯绿色无污染食品,供应大城市的高端客户或出口国外。在旅游上做文章。伊春是“天然氧吧”,还有保存下来的原始林,还有高山湖泊等等有待进一步开发,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交通建设,加强旅游管理,加强旅游服务,使游客想来,来了不想走,今天我来还带别人来。伊春人要坚定信心,要有誓叫日月换新的雄心壮志,苦干几年让伊春旧貌换新颜。未来在伊春人的手里,在伊春人的脚下,天上不能掉馅饼,只有甩开膀子加油干,才能赢得伊春的未来。当然,各级领导在伊春未来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笑走人生46663626


我就是伊春的,我热爱我的家乡。小时候,父亲就是林业工人,为林区奉献了他的青春。父辈们总是自豪的说他们为了国家生产了多少木材,自嘲的称自己为林大头。

大概在1995年,当时的工人开始下岗买断,我记得买断钱好像是一年265吧,每个人领到了16900多的买断钱之后就和林业脱离了关系。然后就面临着全面停伐,停伐后,伊春部分林业局就很穷了。林业局的工资是很低的,我的外甥在林业局上班,2011年是1100多块钱,现在是每个月2460块钱,这个社会不够养家的。


好在今年林业局要体制改革,政企分家。看了很多这方面的报道,虽然存在一定难度,但是看领导决心挺大。分家后,人员待遇什么的都能上来。希望伊春越来越好吧。

伊春的未来,我想在旅游业和林下经济吧。目前这里每一个区都有旅游点,每年来的人也很多。没有太出名的,可能是因为地理的原因吧。现在出名点的有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回龙湾总工会风景区,汤旺河石林等。林下经济是现在老百姓挣钱的主要出路,木耳最多。人口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离开了这里,未来怎么样真的不知道。


山神出马

从现在的发展看,伊春的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从经济拉动到就业,起到了强大支撑作用。未来,以自然资源为依托,政府引导,深耕细作林下产业,着力品牌塑造,走品牌化路线,延长旅游业附加值,将对伊春发展带来助力!


古龙的酒

伊春要组织房企到南方,到江浙沪去进行避暑房推介和绿色氧吧推介!南方限购,北方不限购。多开通支线航班,配套基础设施,打造旅游地产,绿色地产经济。要想经济增速,就必须上房地产。


列尼亚

大家都知道,小兴安岭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虽然原始森林砍伐怠尽,但是天然林生长旺胜,如果只是为了保护环境,原有的林业职工以及子女都将失业,慢慢那里将变成无人区,更多的森林资源也就无法利用,如果以保我为主,培育优质木材一为辅,区块化天然林抚育,提高木材品质和储量,废弃物终合利用,才是林业发展的正确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